让孩子轻松入托.doc_第1页
让孩子轻松入托.doc_第2页
让孩子轻松入托.doc_第3页
让孩子轻松入托.doc_第4页
让孩子轻松入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现个好贴 入托的孩子妈妈都来看看,我觉得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好,非常地全面写给爸爸妈妈的话 幼儿园是宝宝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他有那么多需要适应的问题:没有爸爸妈妈,没有亲人,只有陌生的老师和同龄的小朋友;没人整天围着自己转,相反,吃点心、玩玩具都得等待和排队 曾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答记者时坦言,对他一生起决定性导向作用的时期不是在大学,而是在幼儿园,在那里他学会了诚实,和别人分享快乐,使他受益终生。 明智的父母应该为孩子及早做好充足的准备,帮助孩子更容易、更迅速地喜欢上集体生活。爸爸妈妈绝不能因为心疼和担忧而让孩子当了逃兵。 第一乐章:入园前的“闯关”助跑家庭心理卫生备忘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调试到到最佳心理状态:自豪:我已经长大了,所以我要上幼儿园了!向往:幼儿园里可以学好多本领,还有很多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可开心啦!熟悉:我知道幼儿园是什么样子,做什么事情,妈妈都告诉过我。安心:爸爸妈妈很爱我,老师也会喜欢我。A带宝宝看看幼儿园的生活参观班级活动,观看小朋友们的上课、玩耍;瞧一瞧盥洗间、午睡房等地方;喂一喂饲养角中的小动物;玩一玩幼儿园里的大型玩具要让孩子感觉到,幼儿园是一个美好的地方,知道小朋友在幼儿园中做什么,逐渐建立起“幼儿园”的概念。B讲讲幼儿园的故事全家都对去幼儿园的行为表示肯定和赞赏。在和邻居朋友们玩耍时,故意大声表扬某个宝宝认识的小朋友,并得出结论:“难怪呀,原来是上了幼儿园呀,宝宝如果上了幼儿园也会很棒的”这样,宝宝对幼儿园会有一种期待的心理。常常给孩子描述幼儿园的有趣之处,比如,上幼儿园可以认识新朋友,可以跟老师学本领,可以参加各种有意思的活动等等。孩子要是任性、不听话,就对他说:“如果你表现好,才能让你进入幼儿园”。还可以利用故事和儿歌,使孩子向往幼儿园的生活。比如讲一些小动物离开妈妈独立生活的故事,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孩子们的乐园,是学习本领的地方。C玩玩“幼儿园游戏”在参观了幼儿园,了解了幼儿园里的日常要求和活动内容后,在家可以和孩子玩“在幼儿园上课”等模拟游戏。这样可以使孩子了解将要在幼儿园里面对的规则,帮助他今后更易于适应。D交交新朋友放出去:多带孩子出门接触小朋友,鼓励他主动地和他人进行语言沟通,鼓励孩子与同伴分享食物和玩具。请进来:常请小伙伴们到家里来做客,让孩子当小主人,招待好客人们。在孩子正式入园前,最好帮助孩子认识一两个同一个班级的同伴,这样,孩子在进入幼儿园时,班级里有熟悉的同伴,孩子的陌生感和不安全感便会减少很多。E给爸爸妈妈的特别叮嘱:E聪明妈咪绝对戒言若干“看你这么调皮,送你到幼儿园去,叫老师好好收拾你”;“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让老师把你关起来”;“唉!到幼儿园你就没这么开心(自由)了。”诸如此类的话,会让孩子感觉幼儿园很黑暗,老师很严厉,从而对幼儿园生活产生抵触甚至恐惧心理,妈咪切记哦!第二乐章:新入园宝宝自理能力速成宝宝不会食用固体食物 如果第一时段妈咪由于种种原因准备不足,以至宝宝入园了,在幼儿园的大环境中才发现宝宝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快速“充电”的话,请跟我来“宝宝不会食用固体食物”有些家庭只给宝宝吃面片、粥之类的软食,宝宝就不太会吃固体食物,需要加强培养。给宝宝一些苹果、黄瓜、饼干类的食品,让宝宝自己吃。如果宝宝不会嚼,大人要拿着同样的食物,咬下,咀嚼,让宝宝模仿自己。主食提供给宝宝米饭、馒头类的东西,蔬菜切成丁状(或丝状),如芹菜丁、黄瓜丁、土豆丁等,不再做成碎泥状。宝宝不会用勺子吃饭有些家长嫌宝宝自己吃弄得到处都是,太麻烦,所以没有给他锻炼的机会。吃饭的时候,给宝宝的碗里盛一点点,并给他一把勺子,让他自己吃。宝宝可能大把握勺,也可能用勺子背舀饭,不要大声指责他,而应当妈妈拿一把勺,示范正确的拿勺方法。在宝宝着急需要帮助时,妈妈纠正一下他的拿勺姿势,让他舀上饭。妈妈把着宝宝拿勺的手,舀一下饭,送到他嘴里,反复几次,然后让宝宝自己来。宝宝不会用小杯子喝水有些宝宝只会用奶瓶喝水,不会用杯子,一旦上了幼儿园,喝水就会洒一身。妈妈用杯子喝水时,顺便给宝宝倒一点,妈妈端着,让宝宝喝。用一个不易摔碎的杯子,盛上一点点水,让宝宝自己端起来喝。当宝宝这些动作熟练后,将水逐渐加量,提醒宝宝拿稳,喝时不能洒。宝宝不能独自睡觉有些宝宝睡前要妈妈哄着、拍着,到了幼儿园,每个宝宝可都是要独自入睡的。妈妈和宝宝说好,要他锻炼着自己睡,开始时逐渐缩短陪宝宝的时间,直到最后宝宝躺下了,妈妈就离开。给宝宝一个毛绒玩具,让它安抚宝宝入睡。宝宝还在用纸尿裤有些父母怕麻烦,所以一直让宝宝穿着纸尿裤,但一般情况下,幼儿园要求不能使用纸尿裤。首先白天去掉纸尿裤。为宝宝准备一个塑料便盆,在睡醒后、临睡前、喝过水半小时后,提醒宝宝坐在便盆上大小便。有时不免有尿湿裤子的现象,不要指责他,告诉宝宝下次提前准备。宝宝不会用蹲厕大小便有些幼儿园的厕所是蹲厕,这时需要家长提前锻炼宝宝适应蹲厕。 找两块砖头或者木板,让宝宝站在上面,玩蹲下起来的游戏。第三乐章:与宝宝入园不适应症过招宝宝哭闹难入园 有的孩子入园特别难,哭天喊地,还有的孩子抱着家长的腿就是不让家长走,搞得家长欲走不忍,欲留不能。有的家长听到孩子哭闹很不放心,便躲在墙角、门后、窗外观望,还有的家长为防孩子哭闹,送孩子上幼儿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长时间将孩子留在家里。支招:家长不要怕孩子哭,孩子是哭给大人看的。家长送完孩子后要赶紧离开。其实家长走后,孩子大多停止哭闹,因为老师有许多平息孩子情绪的办法。家长的心不要太软,只要孩子不生病,家长就要坚持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中断。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该上幼儿园了,就像妈妈上班一样,这是任务。”千万不要说“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等灰色的语言,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幼儿园是一个可怕的地方。另外,家长在送孩子去幼儿园的路上,不要反复叮嘱孩子要守纪律懂礼貌、唱歌时要大声、画画时要画好等,这些过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劝告,也会使孩子望园心怯,甚至产生焦虑情绪。幼儿园里不午睡支招:家长可以给孩子带一个在家常玩的、心爱的宠物玩具,孩子抱着它睡觉,可以减少孤独感。在小朋友都午睡的时候,让他帮老师做点事情,然后跟他说,如果你不来幼儿园,老师会想你的。如果你睡醒午觉再能帮老师分水果,那就更好了,老师会谢谢你的。回家以后发脾气 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后,变得爱发脾气、闹情绪,家长就以为孩子在幼儿园里受了天大的委屈,对此不知所措。支招:孩子在家里习惯了任性而为,初入幼儿园,对于诸多规距难以适应,如想玩玩具时老师不让玩,不想睡觉时老师非让上床。而回家后,就彻底放松了,发一点小脾气也很正常。所以,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先不要去管他,让他把脾气发出来,然后再去安抚,并讲清道理。如果孩子哭闹得异乎寻常,家长要主动与老师沟通一下,向老师问问孩子的情况,看看是不是老师表扬别的小朋友而没有表扬自己的孩子引起的,以便让老师多给孩子一点儿鼓励,进行正面教育。对于有的孩子无原则的哭闹,家长千万不能一味迁就,要有原则,不该做的事情就是不能去做。但孩子哭完,要给孩子喝点水,以免上火。缺乏朋友孤独少语 入园前跟小朋友接触少的孩子,入园后难以融入到小朋友之中,不愿参与游戏,群体生活似乎与他无关,表现比较孤独。支招:家长可利用入园和离园时间,让孩子认识本班的一个或者几个小朋友,互相介绍后,鼓励孩子在一起,拉拉手,玩一玩。同时,家长主动请老师帮孩子介绍一个活泼大胆的朋友,让孩子活泼起来。在家的日子,家长要尽量找一些邻居的小朋友跟孩子玩,培养孩子的群体意识。总之,家长要多给孩子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时间一长,孩子熟悉了幼儿园,朋友就会越来越多。第四乐章:妈咪自检-你的言行潜移默化妈咪自检你的言行潜移默化自觉或不自觉间,妈咪的言行可逃不脱小机灵的法眼,察言观色他(她)可有一手!记住,以下几种表现是没有益处的,甚至是非常有害的,无形中会加重孩子的入园反应,延长孩子入园的适应时间:1、态度不坚决,依孩子的情绪反应而定。一旦看到孩子情绪反应较大,哭求不停,立刻答应孩子停,过一二天再去,这样反反复复适应加长;2、依依不舍:不愿离去、紧紧拥抱、表情痛苦、其场面甚至有生死别离之感受,这种不良情绪会加大送园时的难度,激活孩子的不良情绪,使入园更加困难。适应周期更长;3、消极语言暗示,包括:A、哄骗式承诺: 第一个接你、去一会就回家,当做不到时,而失信于孩子,带给孩子你不喜欢他、不想要他的感受,因此而延长适应同期。B、不当问题: 特别关心孩子在园情况,但导致消极语言暗示,如:“小朋友有没有欺负你?”“吃饱了没有?”“有没有家里的东西好吃?”“教师对你好不好?”“教师说你了没有?”这无形让孩子感到幼儿园是一个不好的地方,一个恐怖的地方。C、威胁式言语: 不听话把你送到幼儿园,让老师管你!不听话,我就不来接你!这类言语将幼儿园描述成一种惩罚环境,加重孩子对园的恐惧。因此,明智妈咪应当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为表现可能是影响孩子入园适应期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与宝宝道别正确做法:1) 跟孩子道别,无论如何要越简短越好。但也不要因为孩子好像主动投入活动之中的样子,就悄悄地溜走。 在任何情形之下,都要简短且甜蜜地说再见,这样孩子会感觉舒服一点、快乐一点。拖拖拉拉、依依不舍的道别,反而不好。2) 道别时,记得跟孩子说清楚你来接他的时间。像:“再见了,小宝贝。和老师好好的玩哦,我午睡之后来接你。”3) 设计一个熟悉的道别仪式。有一个男孩跟妈妈说再见之后,就迅速跑向窗口,站在那里目送妈妈离开,那时妈妈会向他挥手道别。另外一个小男孩每当母亲在拥挤的教室里向他道别时就要流泪,后来发现如果他在走廊僻静处先抱一抱妈妈,分手时就容易多了。4) 假使你的孩子和你也是难舍难分,不如让他自己设计一部分道别仪式。你可问“你想在大厅上跟我说再见?还是我们一起走到教室旁边才说再见?”或是问他:“如果我们想到一个新的方法,再说再见就会比较容易吧?”入园是对妈妈的一个考验 随着幼儿潜能开发理论的日益丰富和完善,幼儿园入托正在向低龄化的趋势发展。作为一个从教多年的幼儿教师,多年来看到过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入园问题,为了减轻小宝宝的入园综合征(比如哭闹和生病),缩短陌生期,让妈妈们尽快解除后顾之忧,我想简单谈一点个人的想看法。每年的九月秋高气爽,是个入园的好季节,妈妈们大都计划着在这个时候把宝宝送到幼儿园,这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这一步走得好与不好,不仅是对宝宝的考验,同时也是对妈妈的考验。相信宝宝,坚定信念 在入园的第一天,初到陌生环境的宝宝们,怎么也想不到妈妈就要把自己单独留在这里了,看到妈妈离开就大哭起来:“我要妈妈,我要妈妈!”经常是宝宝在室内哭,妈妈在室外落泪。但是,既然决定了入园就要有思想准备,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有时候需要狠狠心,帮孩子度过这段分离焦虑期,如果一看到宝宝哭心就软了,不想接着送了,那么前面的努力也就报废了。3年前我带过一个孩子,刚来园时拒绝吃饭、喝水、午睡,每天哭闹不止,嗓子哭得都哑了,每天来幼儿园就像一场艰苦的战争。后来才知道这个孩子一年前就入过园了,就是因为哭闹得太厉害,家人舍不得,送了3个星期就退园了,“没想到今年还是这样,比第一次还厉害,还不如去年不退园呢。”幼儿初次离开亲人和家庭,面对一个新的环境和陌生的老师,必然会出现哭闹、紧张等现象,甚至生病,这都是正常的,心理学把这些现象统称为“分离焦虑”,如果妈妈们不了解这一点,意志不够坚强、自信,总是把自己过分担忧的心情传递给孩子,那样不仅不能帮助孩子减轻和消除分离焦虑,反而会让孩子更没有安全感,因此,送孩子入园时一定要坚定信念,相信宝宝自己能行,千万别走“回头路”。重视入园前的准备工作初次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上,宝宝都会感到是一片空白,孤独无助,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安全感,哭闹、生病也就随之产生了,其实这也正是家长送宝宝上幼儿园面临的两大难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两大难题,现在多数幼儿园都为入园儿童安排了细致的准备工作。一是家访,老师在拿到本班入园儿童的名单后,会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家访,其目的就是让孩子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与陌生的老师接触,通过和老师面对面的交谈、玩耍,加深对老师的认识和了解,减少对陌生人的恐惧感。另外,老师会同家长一起交流,主动介绍幼儿园的详细情况,让家长对幼儿园也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其中,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是重中之重,这对入园后更好地照顾孩子有重要作用。二是在园内,在孩子要上的班级组织为期几天的亲子活动,目的就是请将要入园的孩子提前进入园内熟悉环境,接触老师和同班的小朋友,老师还会选择许多游戏让孩子感受在幼儿园这个集体中生活的乐趣,这些都为孩子真正的入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没有参加过类似亲子活动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入园适应过程恐怕会比已经初步感受过幼儿园生活的孩子更慢一些,所以,特别希望妈妈们能够有足够的重视,千万别错过入园前这一系列的“感情培养活动”。“老师是妈妈的好朋友”老师和父母建立融洽的关系,同样对孩子熟悉环境、对老师产生亲切感有着重要作用。有一次在下班的路上,我偶然遇到了刚刚在亲子活动中见过面的孩子家长,于是我们又热情地攀谈起来,愉快的笑声时起时落,我和这位妈妈的快乐交谈一下子让旁边的女儿兴奋地拍着手跳了起来,并高兴地说“噢,王老师是妈妈的好朋友”,从此,这个宝宝再来幼儿园对我就不再那么陌生了,成为了最先适应的一个小朋友。妈妈带宝宝到幼儿园参加亲子活动,不仅仅是孩子熟悉、适应的过程,其实也是妈妈熟悉、了解老师的过程,所以,妈妈在引导宝宝的入园欲望时,心情一定要是喜悦的,比如告诉宝宝幼儿园有趣的事情;宝宝可以认识很多小朋友;幼儿园有好多家里没有的好玩的玩具;宝宝可以跟老师学好多本领;老师很喜欢宝宝,跟妈妈一样爱宝宝等等,使宝宝对幼儿园和老师都产生一种好感,让宝宝在心中感到幼儿园不再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因为那里的老师是妈妈的好朋友,那里的小朋友是自己的好朋友。表扬鼓励孩子,适当“让步”“我不去幼儿园!”这是刚入园的宝宝常说的一句话。此时妈妈一定不要着急,这是很正常的,这需要我们多给宝宝一些心理安慰,引导宝宝发现幼儿园的乐趣,比如妈妈可以对宝宝讲一讲自己小时候上幼儿园的快乐往事,帮助他们亲近老师和班里的小朋友,表扬、鼓励宝宝很坚强很勇敢很懂事等等。要耐心,不要轻易斥责宝宝,因为在幼儿园里老师对宝宝的一些行为习惯也会适当地“让步”,等他完全适应环境后再逐步提要求,宝宝就会很乐意接受了。做好物质准备宝宝年龄小,容易依恋自己的物品,比如小毯子、小被子、小玩具等等,因为这些物品从小陪伴他,上面有他熟悉的气味,抱着它闻着它,宝宝心里就有一种安全感、愉悦感,甚至自己的衣服弄脏了,老师要给他临时换上别人的衣服,他都不接受,因此,可带些宝宝的衣裤备用,以便老师及时给宝宝更换,另外再给宝宝准备一件他在家里最喜爱的玩具,只要他看见这些熟悉的东西,就会有一定的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些物品会帮助宝宝减少哭闹,尽快度过分离焦虑期。家长如何促进幼儿的社会化 在儿童的成长中,必须经历社会化的过程。儿童的社会化是一个主动适应社会文化环境、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儿童初期社会化的主要教育者,担负着重大责任。在家庭教育中应如何促进幼儿社会化呢? 一、要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 目前独生子女成为家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而独生子女家庭中成人对孩子的爱往往存在着单向的爱、片面的爱和溺爱三种现象。单向的爱使孩子只知享受家人的关怀、照顾,得到欢乐、幸福,面不知道要主动关心、体贴父母,使长辈安慰、快乐,因而抑制了孩子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的形成;片面的爱和滋爱使一些家长对孩子迁就顺从多,引导培养少,有的家长甚至毫无原则迎合孩子的愿望。孩子在家庭中随心所欲,使其形成了“自我中心、众人为我”的心理定势。这种“优势心理”与正常的社会交往所需的平等合作精神是相悖的。一旦形成这种错误的心理定势,进入社会后就会产生交往困难。比如进入幼儿园后,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要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必须摆正孩子在家庭中位置,使他们成为家庭中的普通一员,按照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要求他们,让孩子懂得爱别人和被别人爱应该是双向的,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逐步树立平等合作的意识,为今后顺利地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二、注重生活中的随机引导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长大自然会好的”,因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这将影响孩子的发展。如“自我中心”是幼儿的心理特点,这一特点是幼儿社会化过程的极大障碍,需要家长在生活中耐心持久地加以引导,才能逐步提高幼儿的社会化水平。再如有的孩子见到好吃的东西只知道一个人独吃,而不与他人分享,这固然与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关,但作为家长则应引导他们将好吃的、好玩的东西与他人共同分享,从而促使孩子的互惠分享等利他性社会情感得到发展。又如孩子不小心摔了交或被桌子碰了以后,许多家长习惯地以“打”桌子来表示同情。这样做会使孩子养成事事归罪于他人的习惯,今后不能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所以,家长切不可低估这些“小事”对幼儿社会化的作用。 要克服独生子女任性、娇惯这一弱点,也应在生活中随机进行。一方面家长应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关系,既耐心倾听并满足孩子的合理愿望,又不姑息、迁就孩子。另一方面,要在生活中多给孩子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孩子能做的事决不包办代替,尽量让他们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应以鼓励、启发为主,适当进行帮助和指导,以提高孩子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自信心。 三、教给孩子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技能 到了幼儿时期,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愿望日益强烈,但缺乏社会交往技能,因此,同伴间的矛盾冲突也迅速增加,如果家长给予正确的社会交往技能教育,就能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增进积极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也能满足幼儿与同伴相处的社会需要,这些技能主要包括礼貌、交谈、合作、助人和仪表修饰等。 在礼貌方面,应教育孩子面带微笑主动向别人问好,能用商量的口吻与人说话,无意中伤害了别人,会说“对不起”等,在交谈技能方面,应着重教会幼儿初次见面打破僵局的技能,如主动热情地把自己的小玩具拿出来给小伙伴玩,相互拉拉手等;在合作技能方面,对幼儿强调轮换、分享行为,强调对同伴意见的理解和采纳能力,遵守群体生活常规和游戏规则,公平竞争,胜不骄,败不馁;在帮助别人方面,应启发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对别人的正当请求和困难提供帮助,从而获得伙伴的喜爱,以结交更多的朋友;在仪表修饰方面,强调整洁、大方,在社会交往中,整洁的孩子易为社会接受。 以上这些社会交往技能,多数幼儿通过平时社会实践的经验积累也能缓慢地掌握,但家长注意培养可以使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更好、更快。 四、让孩子接触社会实际 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应让孩子多接触社会。这里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要让孩子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快乐与忧愁、成功与失败、正义与邪恶并存,这就是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家长无需粉饰人生,或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脱离现实生活的“安乐窝”。否则当困难、痛苦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就会惊恐不安,手足无措。所以,应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社会生活,在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同时,提高孩子对现实生活中的危险和困难的认识,如学习迷路、拐骗、打架等情况出现时的应变措施和自我保护措施,逐步培养起危机意识、适应能力、勇敢品质和乐观态度。 二是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出去玩是浪沸时间,还不如在在学习为好;还有的认为孩子出去玩就会发生矛盾,与其哭哭闹闹,还不如让孩子在家独自玩,从而导致了幼儿不会合作、不会交往、社会性行为能力缺乏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从家长来说,要多积累科学育儿的知识,从孩子的未来发展着眼,多为孩子提供有利于他们进行社会交往的机会,如多带孩子公共场所去玩,鼓励孩子与周围的人(包括成人与孩子)交往,提供独自出门办事或活动的机会。家长对孩子间的争吵也不必大惊小怪,一方面让孩子有一些吃亏让步的体验,以锻炼孩子的克制能力;另一方面,孩子正是在与同伴发生矛盾的过程和后果中,才逐渐学会与人相处的规则,如轮流、分享、利他、宽容、谦让等。因此,对于幼儿交往中发生的冲突,家长不要急于出面处理,而应给幼儿机会和充裕的时间自己去解决问题。 总之,要让幼儿有机会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学习社会、适应社会,有机会获得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各种感受。 五、重视家庭中隐性教育因素对孩子社会化的影响 家庭中存在着许多隐性教育因素,如家庭气氛、家庭环境布置、家庭人际关系,父母的言行等。从幼儿社会化角度看,家庭是他们是最早感受的社会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他们最早感受到的社会关系,而家长则是他们最早的模仿榜样。这些因素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都不能低估,因为幼儿的感受性极高,模仿力、受感染力极强,这些隐性教育因素必须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一方面,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使自己能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子女的榜样。另一方面,要努力创造一个温馨、宽松的家庭环境,让和谐的家庭气氛潜移默化的熏陶孩子的心灵,为孩子的社会化及各方面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孩子不肯去幼儿园 原因多半在父母 父母把孩子送入幼儿园。但这里跟家并不一样,不知道上厕所往那里走?不知道肚子饿了怎么办?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呆在教室里不让到外面玩?不知道定下那么多规矩是为什么?这些无法解释的问题令孩子心里感到某种不安、担心、害怕和惊慌,一些孩子则会出现极端的恐惧,会大哭大吵大闹地不肯去幼儿园。 想让孩子在幼儿园里开心地度过,父母可以运用一些小的策略,而不是常见的错误做法。例如: 1、上幼儿园前,先告诉宝宝:“你在幼儿园里开心地玩,当下午放学时,妈妈一定会来接你的”,这会让孩子感到父母亲并没有扔下他不管,他还会回到父母身旁的。 2、送孩子上学时,如果母亲向儿子诉说她对丈夫的种种不满,而尚未懂事的儿子无法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在这种处境下去幼儿园,就容易产生焦虑与不安,所以父母一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