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75079.doc_第1页
名词解释75079.doc_第2页
名词解释75079.doc_第3页
名词解释75079.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原核细胞型微生物1. 菌落:单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胞群体。2. 荚膜:某些细菌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可向细胞壁表面分泌一层松散透明,粘度极大的胶状物质。3. 鞭毛:起源于细胞质膜内侧的基粒,穿过细胞壁而生出于菌体外的纤细、弯曲、能收缩的丝状物。4. 芽孢:有许多细菌发育到某个阶段,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抗性的特殊结构称为芽孢,又称内生孢子。5. 质粒:细菌细胞中尚存有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为分子量较小的环状DNA分子,能自我复制。6. 菌胶团:多个细菌的荚膜连在一起的,其中包含着许多细菌。7.微荚膜:有些细菌的荚膜很薄(20nm)就称为微荚膜。8. 微生物:肉眼看不见的,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微小生物。9. 间体: 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串状物,一般位于细胞分裂的部位或附近。多见于G+菌。10:菌 毛:某些菌体表面存在的短而多的附属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1. 子实体:是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无性或有性孢子,有一定形状和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2. 吸器:有些寄生性真菌的菌丝在侵入寄主细胞后形成的伸入细胞吸收营养的旁支。3. 菌核:高等真菌菌丝形成的抵抗不良环境的颗粒休眠体。4. 营养菌丝体:执行吸取营养物功能的菌丝体。5.气生菌丝体:伸展到空间的菌丝体。6. 有隔菌丝:菌丝管腔中有横隔膜。7. 无隔菌丝:菌丝管腔中无横隔膜、为一个细胞,内有多个核。8. 假菌丝:有些酵母菌的芽体成熟后并不脱离母体细胞,而是在成熟的芽体上进一步出芽,形成藕节状的细胞连接体,称之为假菌丝。9. 假根:根霉属真菌的匍匐丝与基质接触分化形成的固着和吸收作用的根状菌丝。非细胞型微生物1. 噬菌斑:在固体培养基上,细菌被毒性噬菌体感染后,细胞裂解,菌落产生透明的空斑称噬菌斑。2. 噬菌体:侵染细菌和放线菌的病毒。3. 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具有高度侵染性、专性活细胞寄生微生物。4. 温和噬菌体:引起溶源性发生的噬菌体。噬菌体DNA整合至细菌染色体中,并随宿主细胞的分裂而一代一代传下去,这类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5. 烈性噬菌体:侵染寄主细胞后,在寄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并引起细菌细胞裂解的噬菌体。6. 溶源菌:被温和噬菌体侵染的细菌。7. 溶源性: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寄主菌基因组上,并随其复制,代代相传,噬菌体与细菌共存的特性。8. 自发裂解:在某些情况下噬菌体DNA脱离整合状态,而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导致细菌裂解。9. 类病毒:是当今所发现的最小的,只含单独侵染性RNA一种组分、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生物。10. 拟病毒:只含不具单独侵染性的RNA组分,它是一类包被于植物病毒粒子中的类病毒。11. 一步生长曲线:是研究病毒复制规律的实验曲线。12. 溶菌现象: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菌被毒性噬菌体感染后,细胞裂解,培养液由浑浊变澄清。13. 朊病毒:是一类具有侵染性并能在寄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14. 包涵体:是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质或细胞核内形成的,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的病毒聚集体。多个病毒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结构。15、病毒粒子:具有感染性结构完整的病毒颗粒。16、前噬菌体(原噬菌体):整合宿主细胞内随同一起复制的噬菌体基因组。17、溶源性转变:细菌因温和噬菌体感染获得新性状的现象称为溶源性转变。18、干扰现象:一个病毒感染细胞后,在宿主细胞可能释放出某种物质,可阻止另一病毒感染同一细胞的现象为。19、 干扰素:这种天然抗病毒的物质叫干扰素。微生物营养和培养基1. 培养基:人工配制的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2. 生长因子:微生物生长必需的微量有机物质 。3. 碳源:为微生物生长繁殖提供碳元素或碳架来源的营养物质的统称。 4. 氮源: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氮素来源的营养物质的统称。5. 碳氮比:指培养基中所含碳源的碳原子摩尔数与氮源中氮原子摩尔数之比。6. 选择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抑制杂菌生长的抑制剂,以间接促进目标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7. 基础培养基:含有一般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所配制的培养基。8. 促进扩散:指营养物质借助存在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载体蛋白,顺浓度梯度运送营养物质的方式。9. 鉴别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培养微生物代谢物指示剂的培养基。10. 基团转位:是指需要载体蛋白参加,消耗能量的物质运输方式,且被运输物质在运输前后发生了分子结构修饰。11. 合成培养基:化学成分和含量完全清楚的物质配制的培养基。12. 加富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特别加强某种营养物质,只利于某种微生物快速生长的培养基。13. 化能异养型微生物:以有机化合物为碳源、能源和供氢体的微生物称为化能异养型微生物。14. 液体培养基:将各种营养物质溶解于定量水中,配制而成的营养液。15. 天然培养基:以动、植物组织或微生物浸出液等天然有机物为原料配制成的培养基。16. 半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凝固剂(如0.2%-0.8%的琼脂)而制成的半固体状态的培养基。17. 发酵培养基:是在生产中使微生物积累大量代谢产物的培养基。18. 种子培养基:是在生产中使微生物快速生长繁殖,产生大量菌体的培养基。19. 半合成培养基:用天然有机物和化学药品配制成的培养基。20. 代时:微生物数量增加一倍所需的时间。21、腐生菌:以无生命的有机物为养料,靠生物残体而生活的微生物。22、兼性寄生菌:既能腐生也能寄生的微生物。23、寄生菌:生活在活的生物体内或体表,从中吸收营养而生活的微生物。多为动植物病原菌。24、加富培养基(增殖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特别加强某种营养物质,只利于某种微生物快速生长的培养基。25、种子培养基:是在生产中使微生物快速生长繁殖,产生大量菌体的培养基。26、发酵培养基:是在生产中使微生物积累大量代谢产物的培养基。微生物代谢及发酵1. 发酵:发酵是指在无氧条件下,微生物以有机物分解不彻底的中间产物为受氢体,同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并释放少量能量的生物氧化过程。2. 现代发酵的概念:泛指一切利用微生物(无论厌氧或需氧)生产有用微生物产品的过程。3、好氧微生物:生活中需要氧气,以有氧呼吸进行生物氧化的微生物。4、厌氧微生物:生活中不需要氧气,只能以发酵作用进行生物氧化的微生物。兼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发酵作用或无氧呼吸的微生物。5、初级代谢和初级代谢产物:微生物通过相同的代谢途径生成细胞生长和繁殖所必须的化合物的过程。6、次级代谢和次级代谢产物:某些微生物生长到一定时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物质,而合成对微生物生命活动无明确功能物质的过程。是某些生物体中的特殊代谢类型。7、分批发酵:向发酵罐中一次性投料,发酵完毕后一次性放出发酵料,再重复发酵过程8、连续发酵:是发酵过程中,一边以一定的速度补入新鲜的料液,又以相同的速度放出料液,维持发酵液的体积不变。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菌种保藏1. 优良出发菌株:用来进行诱变的原始菌株。2. 转化:受体菌接受供体菌的DNA片断,从而获得了部分新的遗传性状的现象叫转化。3. 转化因子:游离的片断叫转化因子。4. 感受态:细胞能接受外源的生理状态称为感受态。5. 转导:是以噬菌体作为媒介,将供体细菌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菌的过程。6. 基因突变(简称突变)指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突变率常在10-610-9范围内。7、营养缺陷型: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的能力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突变株8、诱发突变简称诱变:是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9、诱变剂:凡具有诱变效应的任何因素,都称诱变剂。10、诱变育种: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人工处理微生物,使体内DNA发生改变,从中筛选出突变株供生产和科学实验应用。11、接合:通过供体菌和受体菌的完整细胞经性毛直接接触而传递大段DNA(包括质粒)遗传信息的现象称为接合。12、准性杂交:通过营养细胞(体细胞)间的接合,不通过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基因重组现象。(半知菌)13、变异: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亦即遗传型的改变。14、饰变:指外表的修饰性改变,亦即一种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翻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15、碱基置换:对DNA来说,碱基的置换属于一种染色体的微小损伤,一般也称点突变。它只涉及一对碱基被另一对碱基所置换。16、移码突变:指诱变剂使DNA分子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的增添(插入)或缺失,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转录和转译错误的一类突变。微生物生长与环境条件1. 单细胞群体生长:单细胞微生物群体通过分裂使群体数目或质量增加的过程。2. 纯培养:在严格条件下由一个单细胞或一种细胞群繁殖得到的后代。3、 细菌生长曲线:把一定数量的细菌接种到一定体积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定期取样,计算菌数,以细胞数目的对数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即可得到一条标准的细菌生长曲线。4、 灭菌:杀死物体上全部微生物的方法。5、 消毒:杀死物体中部分微生物的方法。6、防腐:用理化方法,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7、除菌:用冲洗、过滤、离心、静电吸附等机械手段,除去微生物的方法。8、 过滤除菌:通过滤菌器,滤除空气或不耐高温灭菌的液体中微生物的方法。9、干热灭菌:是利用火焰和热空气杀死微生物的方法。10、湿热灭菌:是用煮沸或饱和热蒸汽杀死微生物的方法。微生物与制药1. 酶抑制剂:是一类主要由微生物产生的小分子生物活性物质,能抑制特异性酶的活性、增强机体免疫力,能调整人体内的某些代谢活动,以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2. 疫苗:由微生物本身制备而成的抗原制剂。3. 活疫苗:是用失去毒力或充分减毒,但仍保留抗原性的活病原微生物制成的。4. 死疫苗:选用抗原性强的微生物,用物理方法(高温)或化学方法(甲醛)处理等,将其杀死后制成的,失去毒力仍保留抗原性。5. 免疫血清: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6. 抗生素:是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以及用化学、生物、生物化学方法衍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性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功能的有机化合物。7. 差异毒力:抗生素对微生物或癌细胞的抑制、杀灭作用,与对机体损害的差异。8. 最低抑菌浓度(MIC):指能抑制细菌生长所需的药物最低浓度。9. 抗菌谱:指某种抗生素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范围和所需剂量。10. 联合疫苗:类毒素也可与死疫苗论和制成联合疫苗。11. 抗毒素:用细菌的外毒素或类毒素给马多次免疫注射,使产生大量抗毒素性抗体,然后提取其血清制备而成的。12、药源微生物:通常将那些产生次级代谢产物能力强的类群称为 药源微生物。13、次要组分:大部分微生物通常能够产生一系列密切相关的次级代谢化合物,其中仅有一种或两种类似物是主要的,其余都是微量的组分,称为次要组分。14、广义微生物药物:能以极低浓度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机能的微生物或微生物的代谢物。不仅仅指抗生素,包括具有特殊生理活性的多糖等大分子代谢物、活菌疫苗、微生物菌剂等。15、最小抑制浓度 指示生物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