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融资产、资本和要素禀赋结构 感谢林毅夫教授对本文写作的鼓励和指导。文中可能存在的疏漏之处,由作者本人负责。刘培林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内 容 提 要宏观增长核算研究中的标准做法是,以GDP作为产出指标、以固定资本存量作为资本投入。大量文献在研究微观企业的生产函数、经营绩效等问题时,不恰当地沿用了宏观研究的方法。之所以不恰当,究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增加值函数的存在要求生产函数具有特定的性质;更加关键原因是,沿用上述宏观研究做法的作者,没有理解对于宏观主体和微观主体而言资本范畴涵盖范围的区别。我们认为,从微观角度着眼,企业支配的资本量在相当大程度上受到其支配的金融资产的影响。与微观研究者的疏漏相对应的是,国内有些宏观研究者常常把金融资产的积累,误认为是资本的积累。本文从经济学中一个传统故事出发,阐明上述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中存在的不正确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本文还简要分析了中国当前商业银行中相当比例的存款难以贷出去的原因和应对办法。关键词:金融资产、要素禀赋结构、金融结构作者联系方式:地址: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99博邮编:100871电话:85764958EMAIL:近来常常听到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居民在银行的存款量已经很大,银行现在发愁贷不出去款,所以中国现在已经不是一个资本稀缺的国家了。这种观点混淆了金融资产和资本存量两个概念的重大差别。如果这个观念被决策层接受,并以此为据进行决策,那么,将引发不良的后果。另外,在微观企业绩效的研究文献中,往往把金融资产排除在资本投入的度量范围之外。这种做法也是不恰当的。不恰当之处也在于未能够准确理解在宏观和微观层次,金融资产和资本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此我们特撰文澄清这个问题。经济学的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经济学家都曾经对资本下过定义。早在17世纪时配第就开始区分资本和货币。休谟、斯图亚特、斯密、李嘉图,都有他们各自的资本理论 关于这方面的一个非常好的述评,参见吴易风教授所著的英国古典经济理论第十一章。而马克思在其经典的资本论当中,又给出了一整套关于资本的分析。马克思把资本归结为一种生产关系,一种在运动中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马克思,1975)。而在20世纪,在经济学界还就资本理论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即著名的“两个剑桥之争” 关于这方面的一个概述,参见海韦尔 G 琼斯所著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第六章。详述这些观点超出了本文的范围。尽管有关资本的一些问题还值得进一步争论,但是,经过几百年来的发展,有些问题是可以下结论的。多数经济学家已经比较清楚地认识了宏观国民经济整体意义上的资本的含义,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微观的企业或厂商层次的研究中,使用了正确的资本的含义,但目前就宏观国民经济层次和微观企业或产业层次上,金融资产和资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专门阐述的论文尚不多见。而正是由于对金融资产在宏观和微观层次上的不同含义认识不清,才容易导致本文一开始提到的那种不正确的认识。本文拟就此问题做些说明。一 金融资产和资本的区别与联系:从一个故事谈起让我们从“鲁滨逊”的世界里展开分析。首先“鲁滨逊”是不需要和别人交易的,所以他无需任何形式的货币。一开始岛上有些果树,“鲁滨逊”一年所收获的果子全部吃掉。他没有从当期总产出中节省出一部分,用作种子。几年以后,“鲁滨逊”的知识积累了。他发现现在省下一个果子用作种子,若干年后新种的果树结的果子数量为100个。到那一年再吃掉这100个果子带来的效用,贴现到今天的量,比今天直接吃掉这1个果子带来的效用量,还要来得大一些。经过动态规划办法的计算,“鲁滨逊”确定了每一期省下来用作种子的果子数量。于是投资行为就这么开始了。按照经济学家的说法,一开始“鲁滨逊”吃掉了各期的果子,没有进行任何投资行为;而后来他每期都省下一些果子做种子,这时的“鲁滨逊”就开始进行资本积累了。这一点大家都能够理解。而一个必须接受的观点也就可以由此归纳出来:资本的本质是以往的生产过程的结果(萨谬尔森等,1991,p.88),它的任何积累是以缩减以前各期消费为代价的。在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个世界里,没有货币的影子。过了几年,孤岛上来了一位“星期五”。“星期五”种麦子。“星期五”和“鲁滨逊”共同组成了一个“两人经济体”。两人要互相交换果子和麦子。他们可以物物交换。两个人各自的资产、权益和负债可以以果子来计量,也可以以麦子来计量。这时他们的投资决策和消费决策变得复杂一些,不过,根本的道理还没有变。只不过在决策当中,要把自己的投资行为带来的物品相对价格的变化,纳入考虑。每一期生产中剩余下来的用作种子的果子和麦子,就是“两人经济体”的投资。这个“两人经济体”的资本存量的概念,应该也就比较清楚了。“两个剑桥之争”所论难题之一,在于如何以一个同度量因素,把用作资本的果子和麦子给加起来(关于资本品和加总的资本存量的关系,后面还要涉及)。我们这里不讨论这个问题。再往后,交易量扩大,由专司货币之职的贝壳 假定“鲁滨逊”和“星期五”不从贝壳那里得到观赏方面的满足。,来计量两个人的资产、权益和负债情况。在整个“两人经济体”当中,贝壳充当金融资产的职能。但是贝壳既不能当果子吃,也不能当麦子吃,同时,贝壳既不能当作果树的种子,也不能当作麦子的种子。以贝壳数量的增多,并不增加“两人经济体”的总的生产性资本的存量。也就是说,从国民经济总体的角度来看,贝壳并不是资本。又过了一段时间,“银行家”来到孤岛。于是“三人经济体”诞生。“鲁滨逊”和“星期五”都把一定量的贝壳存到“银行家”那里。不管存到“银行家”那里的贝壳量有多少,贝壳还是既不能当果子吃,也不能当麦子吃;既不能当果树的种子,也不能当作麦苗种子,所以贝壳这种金融资产数量的多寡,并不影响“三人经济体”的总的生产性资本的存量。现在设想一种比较复杂的情形:“鲁滨逊”也要种麦子,“星期五”也要种果子。于是两人互相购买对方产品的目的,就不仅仅是用来消费(吃掉),还用来投资(做种子)形成资本。市场的运作是良好的。也就是说,一个贝壳能够买多少果子和麦子的价格,是稳定的。一开始“鲁滨逊”和“星期五”诚实地从事各自的生产并进行交易。但是,后来“星期五”回想起在来孤岛之前,他在文明都市里面看到的人们造假货币的事。“星期五”放眼孤岛四周,细细盘算,发现拣贝壳很容易。“星期五”于是这样做了:每次放下锄头休息时,顺便拣几个贝壳放到自己的兜子里。“鲁滨逊”不晓得拣贝壳。两个人的行为除了是否拣贝壳之外,一如从前。一个生产周期终了的结果是,由于经济体当中的金融资产增加了,而且增加部分全部归于“星期五”,而“鲁滨逊”还没有意识到应该改变以往流行的市场价格,所以,可以想象,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星期五”凭着他在经济体当中占有的金融资产的相对比例的提高,而在经济体的总的果子和麦子当中,占有了更大的相对比例。二 金融资产对于宏观和微观层次的资本支配量的不同含义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几个判断:1、没有货币等金融资产的经济体当中,在微观层次上,所有微观主体各自占有的实物形式的资本品的量,就是其实际占用的资本量;把各个微观主体占用的资本量进行加总,就得到了宏观层次的资本积累量。当然如果我们要以一个具体的数量指标来代表资本量的话,我们还必须附加一个假定:没有货币的条件下,人们有办法把不同种类的资本品以一个同度量因素加起来。2、货币等金融资产的本质之一,是为了方便交易,是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从人类历史上看,一定材质的货币(如贵金属)还可以担当财富储存的职能。但是,纸币在宏观层次上,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担当财富储藏职能的。3、当货币介入交易之后,从微观的企业和/或产业的角度来看,金融资产意味着其持有者对于社会上所有其他人的真实财富的要求权。市场运作良好的情况之下,金融资产的持有者可以随时把他持有的金融资产,兑换为生产所需要的资本品投入。进一步,各个微观主体所持有的金融资产,都具有这种要求权的功能。所以从微观角度来看,金融资产应该列入其占用的资本的范畴之内。4、然而,决定各个微观主体实际能够动员的资本量的因素,不是各个微观主体占有的金融资产的绝对量;而是各个微观主体占有的真实资本品和金融资产,在整个社会总的真实资本和金融资产量当中的相对比例。我们以下面假想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假定一个社会由“鲁滨逊”、“星期五”、“元旦”和“银行”组成。现在这个经济体要清盘,四个人各走各的路。我们还假定,在这个经济体当中,果子的价格在清盘那一天是1元钱一个。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各自能够分割到的果子数量取决于这个经济体在清盘时的实物财富和金融资产的格局。见下面的资产负债图。4.1首先来分析货币由贵金属充当的情形。如果认为贵金属能够充作资本品 比如,贵金属用作导电体等等。,那么,“鲁滨逊”、“星期五”和“元旦”三个人各自实际保有的金融资产和果子量对应的总权益量,直接就是各个人实际占用的资本量。“银行”在给三个储户兑付“贵金属存款”之后,什么也没有。4.2当纸币介入流通时,纸币本身替代不了电力、机器、稀土材料,所以纸币本身是不能提供任何生产性活动和服务性活动的 当然,有的人可以通过观赏纸币上面的图画而得到某种满足。这种情形我们忽略不计。,因而,纸币本身是不能担当资本品的职能。在这个前提之下,如果三个人都接受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都承认目前的财富格局是以往交易的合理结果,那么,三个人分得的真实的财富(也即可以用作今后在各自新的生活地的资本品的果子)数量为:“银行”还是什么也没有。我们上面是假定这个假想的经济体要清盘。实际上,即使社会不清盘,各个主体实际可以动员的资本品量,也应该是上面揭示的那样的格局。上述结果表明,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微观层次的各个企业实际占用的资本量,并不是简单的各自权益量对应的那么多。比如“元旦”的权益量为325元,其中果子为260个;但是他实际占用资本量为260.89果子。这就是说,严格意义上讲,在分析微观主体的资本范畴时,应该按照上述公式的原理,核算清楚各个企业实际占用的资本量。所幸的是,社会不会清盘。大家也就没有必要算清楚各自实际占用的资本量。当市场运作良好时,直接把各企业的资本品和存货,以及现金、银行存款和净应付帐款等等金融资产加起来,就是其占用的资本量的一个良好的近似 近年来,经济增长理论文献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刻划资本品里面物化的技术进步成分(Greenwood,et al,1997;Kuroda,et al,1999; Sakellaris et al,2001)。我们认为,由于货币性资产代表对物质产品的要求权,而大量非固定资产性质的其他物质产品当中,也物化了大量的新技术。例如新材料当中凝结的技术。所以占有货币性资产多的企业和/或产业,也就支配了更多的新的技术。而如果市场运作良好的话,大量非固定资产的其他物质产品的价格,非常好地反映了其中所凝结的新技术的价值。这样,货币性资产凭借其内在的同质性,使得经济学家在对其加总时,可以不必面对类似固定资产加总时的那种可加性问题。但是,近似毕竟是近似,经济学家在进行微观层次企业和产业的绩效分析时,应该牢牢记住,精确的资本占用量应该按照上述公式的原理来核算。注意我们的分析是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的条件下进行的。显而易见引入通货膨胀时,并不改变上述结论。5、由于“合成推理谬误”,“金融资产影响微观主体的资本占用量”这个原理,不能无条件推广到国民经济整体。“合成推理谬误”是指这样的一个原理:对于个体成立的命题,运用到总体时,未必成立。在我们所论的主题中,金融资产之所以纳入微观主体的资本范畴,是因为一定量的金融资产意味着其持有者对于社会其他人持有的资本品(机器、半成品等)的随时可以兑现的要求权。但是,从全社会角度来看,金融资产的总量意味着全部人对全部人的要求权,丝毫不增加或减少社会总的资本存量。也就是说,对于微观个体成立的原理,由于“合成推理谬误”,不能无条件推广到整体。比如在上面假象的例子中,社会的总资本量就是590个果子。社会当中的一共¥145的金融资产与总的资本存量无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者在分析各国经济增长时,都是按照历年的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之后的实际资本形成量,按照一定的折旧模式扣减折旧之后的资本累计量,来计算各国的资本投入量序列的。6、宏观和微观层次研究中,资本范畴涵盖范围问题。宏观增长核算研究中的标准做法是,以GDP作为产出指标、以固定资本存量作为资本投入。从上述的分析可见,宏观研究中不把一国的金融资产纳入资本度量的范围,是合理的。但是大量文献在研究微观企业的生产函数、经营绩效等问题时,不恰当地沿用了宏观研究中的产出和资本投入度量定义。之所以不恰当,究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增加值函数的存在要求生产函数具有特定的性质(Arrow 1974);更加关键原因是,沿用上述宏观研究做法的作者,没有理解对于宏观主体和微观主体而言资本范畴涵盖范围的区别。从我们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从微观角度着眼,企业支配的资本量在相当大程度上受到其支配的金融资产的影响。所以,在研究微观企业的生产函数和其绩效时,如果数据允许,应该使用总产值作为产出的衡量指标,同时把流动资产也纳入资本投入的范围。7、这里所论的宏观和微观的层次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比如,当我们把某个国家的经济视为分析对象,那么该国经济相对于全球经济来说,是微观层次的;而该国整体的经济相对于其中的各个企业来说,则又是宏观层次的。具体来说,作为全球经济的微观层次组成部分,该国所有居民持有的外国发行的金融资产总和,在市场运作良好的情况下,可以从相关国家那里兑换为实际的资本品,从而对于这个国家来说,以纸币形式表示的外国金融资产,可以记入这个国家的资本占有量。同样的道理,外国居民持有的该国发行的金融资产,意味着这个国家的“负”的资本占有量。如果我们把全球经济视为一个整体的分析对象,那么全世界各国发行的所有金融资产,通通不是全球经济的实际的总资本量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作为某国国内各个微观企业的对应面的该国整体经济,则又是宏观层次的,所以这个国家国内居民持有的该国自己发行的金融资产,一定不能够记入该国家整体的资本占有量。8、当今世界金融资产的种类数不胜数,除了货币之外,还有股票、债券以及金融创新导致的大量衍生性金融资产。如果我们先不考虑股票、债券以及金融创新导致的大量衍生性金融资产,那么,余下的金融资产主要就是货币了。如果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之后的实际货币量的流通速度(某个定义的货币存量与GDP或与一定时期的总交易量之比 关于总交易量的概念,请参见多恩布什和费雪尔宏观经济学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章注27。)稳定的话,那么,由于一个社会的总的资本存量和其一定时期的GDP或者一定时期国民经济的总交易量大致保持同方向变化,所以,可以大致认为,当一个国家的货币资产增多时,其资本存量也增加了。但是,这个大致的关系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比如,按照易纲(Yi,1994)的研究,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当中,有一个经济活动的“货币化过程”。在这个货币化的过程当中,货币资产的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当中的资本积累速度相比,前者要来得快。如果把股票、债券和衍生证券纳入分析,那么金融资产和资本存量之间的正向变动关系,甚至还不如货币资产和资本存量之间的关系那样可靠。股票和债券的表面层次的功能,是货币资产的所有权的暂时和永久的有偿让渡。而深层次的更为本质的功能,则在于受让方通过付出股息或债息,获得了出让方对于社会其他主体的真实物质资本品的兑现要求权。而衍生性金融资产,是衍生自货币、股票、债券等这样的金融资产的,其主要功能则是风险规避和价格发现。一般而言,一个经济越是发达、资本存量越多,则其中的股票、债券以及衍生证券的量也比较大。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可以近似认为,包含股票、债券和衍生证券在内的所有金融资产量越大,则这个经济体的资本存量越大。但是注意,这个大致的判断,与仅仅考虑货币资产和资本存量之间关系的大致判断相比,前者更加不可靠!因为,与真实的货币流通量相比,股票和债券离现实经济还要远;而衍生证券离现实经济则比股票和债券还要远。所有这些股票、债券和衍生证券的价值量相对于真实经济活动的波动幅度,比起货币相对于真实经济活动的波动来说,要远为剧烈。一言以蔽之,一个经济体的金融资产存量在宏观意义上讲,决不是其资本存量的组成部分;在微观意义上讲,则占有金融资产量多的微观经济主体,可以动员相对来说更多的生产性资本品。从国民经济角度来看,尽管总资本存量和金融资产的量呈现同方向的变化关系,但是这两者之间,前者是决定性的原因,后者是结果。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而经济发展的根本标志是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即资本相对于劳动存量的相对结构的提高。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是伴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的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不应该混淆这里的因果关系,更不能倒果为因、揠苗助长般地置经济发展阶段和要素禀赋结构状况于不顾,一味片面追求国民经济货币化和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增加生产性资本的存量,提升要素禀赋结构,处理失当还会引发金融动荡和经济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情形就是例证。9、基于上述阐明的资本存量的概念,就不难理解要素禀赋结构的相对丰裕度概念。经济学家所据以展开各种分析的要素禀赋结构相对丰裕度的概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有两个含义:(i)含义之一是生产性资本存量相对于具备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比值;(ii)含义之二是,一个经济体的资本存量/劳动存量的比值,与其他经济体相比,看哪个资本相对丰富。三 中国目前的要素禀赋结构还处在资本相对稀缺劳动相对丰富的阶段基于前述的理论准备,下面的两个现实层面的判断也就昭然若揭了:(1)中国目前的要素禀赋结构还处在资本相对稀缺、劳动相对丰富的阶段,所以各行各业的技术结构选择应该以劳动密集型的技术为主;(2)中国商业银行目前吸收的大量存款贷不出去,是目前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以及通货紧缩的余波所致。我们依次分析这两个问题。1、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中国还是一个资本相对稀缺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一旦理解了金融资产和资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也就不难判断中国目前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特征了。首先应该指出的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目前的资本存量要比改革之前大大提高了。但是尽管如此,资本存量的增长还不足以达到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地步,中国目前毫无疑问还属于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尽管中国金融结构存款总额占GDP的比重逐渐上升(见表1),但是,正如前面指出的那样,金融资产决不是生产性资本。所以,不能因为商业银行中的存款量多,就认为中国的资本不稀缺了。根据一项研究(见表2中“要素禀赋结构”一栏的内容),中国与其他国家相对比,资本/劳动的数值还非常低,明显属于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退一步讲,如果非要按照我们在前文第二部分第7个问题的分析当中指出的那个关于金融资产和资本存量之间的大致关系,把金融资产的量作为资本存量的代表性指标来分析问题,我们也得不出中国是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因为,中国商业银行当中吸收的货币性资产量和其他金融资产数量固然增大了,但是以中国的“金融资产和劳动力之比”的比值和其他国家来比较,还是要少很多,甚至就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上。中国当前阶段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要素禀赋结构特征,决定了目前中国具备自生能力的技术结构是各个产业中那些劳动相对密集、资本相对不密集的产业区段(Lin,2001;Lin,et al,1999;林毅夫等,2001a,2001b)。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我们应该主要发展各个产业当中的劳动密集型的区段的产品。对于这个问题这里不再赘述,请参见有关的文献。我们主张的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的战略,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在发展新的投资项目时,也就是说,在边际的投资决策方面,应该以各个产业的劳动密集区段的技术结构为主。其二,在改变现有的资本分布格局时,也就是在进行资本的存量决策方面,除了那些因为经济发展而使得原来违背比较优势的技术结构现在符合比较优势、具备自生能力,从而不需要进行变动的之外,其他的项目应该通过种种办法引进资本,弥补资本价格高昂带来的自生能力低下的问题。这方面的讨论,参见我们对于有关问题的讨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发展战略研究组,2000b;林毅夫等,2001a,2001b)。表1: 改革以来中国储蓄情况的变化 (单位:亿元,)年份19781986199119951999项目数 额占 GNP比例数 额占 GNP比例数 额占 GNP比例数 额占 GNP比例数 额占 GNP比例金融机构存款总额1300.5365814.05718079.08354000.09495697.9123其中:居民存款210.662237.6229107.04229662.05153407.568 企事业存款902.5253264.9327065.13315419.4273377243 财政存款187.45311.53485.821003.222187.93财政向银行借款 370.141067.851582.131582.12资料来源:1995年之前的数据,来源于易纲:“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载于林毅夫、海闻、平新乔主编:中国经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1999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表2:要素禀赋、要素密集度和要素相对价格国家或地区占全球要素禀赋的份额()要素密集度要素相对价格土地劳动力资本资本/劳动(1000美元/工人)土地/劳动(公顷/工人)资本回报率/工资土地回报率/工资资本回报率/土地回报率美国12.75.019.370.471.01加拿大90.223.54欧盟5.96.430.740.910.37澳大利亚和新西兰80.282.08日本0.32.422.72512.130.02韩国5109.900.02中国台湾819.200.06中国香港0.00.10.5115.60.00.99293.830.00中国大陆6.526.52.09102.880.48新加坡和马来西亚610.000.29印度尼西亚4.60.324.958.710.42菲律宾0.61.016.3947.740.34泰国14.40.617.6431.180.57南亚13.90.439.6664.990.61墨西哥18.90.810.7311.120.96加勒比和中美洲地区1.11.014.2116.460.86世界其他地区46.430.015.384.871.19资料来源:李善同、王直、翟凡、徐林著“WTO:中国与世界,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1213页。2、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和通货紧缩的余波导致了中国商业银行存款贷不出去我们通过分析金融资产和资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得到了金融资产不是资本的结论。既然金融资产代表了对真实生产性资本的要求权,而中国还属于资本相对稀缺的发展阶段,那么众多微观主体对于资本的需求应该自然而然表现为对包括银行存款在内的金融资产的需求,从而中国不应该出现银行贷不出去款的现象。但是这个理论逻辑的自然延伸和中国目前商业银行的存款中相当比例贷不出去的现实相左。从表3可见,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与存款之比,从1996年到2000年分别是:0.89、0.91、0.90、0.86、0.80;而金融机构的有价债券占款与其吸收的存款之比,则分别为:0.08、0.04、0.08、0.11、0.16。两组数据揭示的信息是,吸收的存款当中相当比例不能够形成生产性企业和流通性企业贷款;而由银行持有的各种生息债券的量则相应增大。这是一个必须解释的事实,因为正是这个事实才诱使人们得到本文一开始提到的那种错误观点:中国资本不稀缺。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两个方面: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和通货紧缩的余波。表3:1996-2000年末金融机构信贷收支 (单位:亿元)项目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资金来源总计79033.795008.1110420.5123230.6135483.7一、各项存款68595.682390.395697.9108778.9123804.4企业存款22450.228656.332486.637182.444093.7财政存款1274.21572.42187.92128.13508.1机关团体存款968.9858.61285.41814.52224.3城乡储蓄存款38520.846279.853407.559621.864332.4农业存款1364.1153317482126.32642.9信托类存款-2634.72886.43072.22873.6其他类存款-855.61696.22833.74129.4二、金融债券2484.229.956.239.530.2三、对国际金融机构负债120.2196.5174.4371.9368.3四、货币流通量880210177.611204.213455.514652.7五、其它-968.32213.8-584.8-3371.9资金运用总计79033.795008.1110420.5123230.6135483.7一、各项贷款61156.674914.186524.193734.399371.11、短期贷款4021055418.360613.263887.665748.1工业贷款14213.316526.617821.517948.917019.3商业贷款15332.618356.619752.419890.917868.5建筑业贷款973.81591.11628.71476.91617.1农业贷款1919.13314.64444.24792.44889乡镇企业贷款2821.95035.855806161.36060.8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279.8386.7471.6579.1654.6三资企业贷款1346.318912487.52985.83049.8其他短期贷款3323.28315.98427.210052.4145892、中长期贷款12672.615468.720717.823968.327931.23、信托类贷款2819.52322.12521.32504.62409.74、其它类贷款5454.417052671.93373.83282.1二、有价证券占款5644.93671.78112.212505.819651.1三、在国际金融机构资产69.1534.4461.8604.1576.3四、金银占款234.312121212五、外汇占款9578.713467.213728.314792.414291.1六、财政借款2350.32408.71582.11582.11582.1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关于通货紧缩余波方面的原因比较容易理解。前文反复指出,金融资产在微观的角度来看,代表着其持有者对于社会其他微观主体的真实资本品的兑现要求权。在我们的分析里,银行吸收存款,就是把各个储户的这种要求权集中起来;银行再把款项贷出去,就意味着接受贷款的主体通过给付利息,而接受了别人让渡的资本品兑现要求权。如果发生银行吸收的款项贷不出去的现象,就意味着银行和潜在的贷款需求方没有能够就资本品兑现要求权的让渡事宜达成充分的一致。而所以没有达成一致,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潜在的贷款需求方所预期的经由贷款而形成的资本的边际回报,低于银行针对相应贷款所索取的代价。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又主要在于许多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Lin,2000)。尽管当前中国经济正呈现走出通货紧缩阴影的趋势,但是生产能力过剩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生产能力过剩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预期的资本回报率低下,所以对于贷款的潜在需求就低。另一个导致商业银行存款贷不出去的主要原因是金融体制改革滞后。我们认为,金融结构是内生决定于经济发展阶段的(林毅夫,1999)。中国目前大银行为主的金融体制,是为了实现技术赶超而形成的传统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个发展阶段内,符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结构应该是以中小银行为主的一种格局(林毅夫,1999;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发展战略研究组,2000a;林毅夫、李永军,2001)。但是由于金融体制涉及面广,改革难度大,所以这方面的改革相对来说滞后于其他方面的改革,中小银行的发育严重滞后。由此导致的问题是,大量的中小型的劳动密集的企业难以获得发展和起步所需要的金融资产。中小企业融资难,业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如樊纲,1999;钟朋荣,1999;贺力平,1999;国家计委财金司调查组,199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1999;郝雁、游淑琼,1999)。几大国有商业银行主要面向大中型的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自生能力,以及治理机制方面的内生的预算软约束的问题(林毅夫等,1999;Lin, et al,1999),资本回报率低下。加之在通货紧缩中生产能力扩张最甚者主要是这些大中型的国有企业,所以生产能力过剩既制约了这些企业的贷款需求,又增大了银行给这些企业发放贷款的风险。贷款责任终身制的制度之下,银行乐于把存款用来买国库券而不是给工商企业贷款,也就不足为奇了。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几大商业银行中相当比例存款贷不出去的现象的背后,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得不到贷款的事实。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现有的金融体制,发展中小银行。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曾经在多个场合撰文予以说明(林毅夫,1999;林毅夫,李永军,2001;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发展战略研究组,2000a,),这里不再赘述。参考文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发展战略研究组,2000a,“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回顾和展望”,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No.C2000005,2000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发展战略研究组,2000b,“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和展望”,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No.C2000006,2000年多恩布什,费雪尔,1997,宏观经济学中译本,李庆云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樊纲,1999,“发展非国有银行势在必行”,财贸经济1999年第6期国家计委财金司调查组,1998,“当前中小企业贷款状况及银行惜贷问题的调查分析”,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年第5期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1999,“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6期郝雁、游淑琼,1999,“对海南中小企业贷款情况的调查”,海南金融1999年第8期贺力平,1999,“克服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不对称信息障碍”,改革1999年第2期李善同、王直、翟凡、王林:(2000)WTO:中国与世界,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3月版。林毅夫:1999,“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载于海闻、卢锋主编中国:经济转型与经济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296-301页。林毅夫、蔡昉、李周:(1999),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林毅夫,李永军,2001,“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林毅夫,刘培林,2001a, “以加入WTO为契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管理世界,2001年第2期。林毅夫,刘培林,2001b, “自生能力与国企改革”,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内部讨论稿,No.C2001005,2001。马克思,1975,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二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琼斯,海韦尔G,1999,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郭家麟、许强、李吟枫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萨缪尔森,保罗A, 威廉D诺德豪斯,1991,经济学,高鸿业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1年版。吴易风,1988,英国古典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2月版。易纲:(1999),“中国金融资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园防暴安全教育目标
- 智算中心边缘节点协同部署方案
- 节能型阻水电缆生产线项目施工方案
- 高速公路养护技术方案
- 农村生态景观建设与绿化美化方案
- 解析2025年美妆护肤电商供应链优化升级关键因素研究
- 储能系统PCS选型及控制策略方案
- 《离婚协议中的知识产权许可与收益分配协议》
- 离婚简易版协议: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责任书
- 高校科研合作合同风险防控与利益分配方案
- 夫妻忠诚协议书8篇
- 双重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差异:剖析与弥合
- 集装箱货物高效清关代理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结构上岗试题及答案
-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20篇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五线谱)(2024)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江西省宜春市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医院物业管理质量标准及服务流程
- DR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个案护理
- 人力资源招聘与甄选工作标准化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