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铁一中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1页
西安市铁一中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2页
西安市铁一中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3页
西安市铁一中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4页
西安市铁一中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届高三第2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昌乐骨刻文中国考古专家最新考证表明,4年前在中国东部山东省昌乐县集中出土的100多块兽甲骨上所刻的600多个符号,结构和布局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应为距今约4500年的中国早期文字。参与这项研究的考古专家告诉记者,这些兽甲骨上所刻的神秘的“行列整齐”的图案符号比殷墟甲骨文更为原始,明显处于画(符号)与字的过渡状态,二者应具有某种传承关系,是解释中国汉字起源的新依据。 2004年,昌乐县一民间收藏爱好者肖广德在昌乐县袁家庄古遗址上采集陶器标本时发现,当地农民在施工挖掘时,丢弃了许多亚化石状远古兽甲骨,经过清理,可见上面有许多明显刻画痕迹的图案符号。今年7月底,来自北京和山东的7位考古专家对这些符号进行了专门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殷商学会会长王宇信认定,这些兽甲骨上有刀刻的痕迹,主笔、辅笔明显,为人工刻画。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山东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刘凤君发现,这些符号都属于阴线刻,刻画纤细,笔画曲折,多为弧笔和曲笔,呈现出螃蟹状、草虫状和鸟状等形态。专家对兽甲骨上的符号进行归类,发现符号中类似太阳的符号有5到6个,三角符号有4到5个,小鸟符号有4到5个。“重复的符号是人有意识的刻画行为。”王宇信说。 迄今为止,中国已发现的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商朝王室用于占卜的殷墟甲骨文,这一发现使中国与以纸草、泥板、石板为文字载体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并列世界文明古国;最近几十年,中国各地先后发现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包括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的刻画或彩绘符号,还有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石器、玉器等上面的符号。王宇信说:“在甲骨文之前,现已发现的许多新石器时期晚期陶片上的刻画符号虽然说是汉字萌芽,但都是单字且无规律。”考古人员发现,昌乐骨刻文字有些偏旁多次出现,而此前这一地区附近也曾发现过早期文字,说明这次出土的骨刻文字不是一种偶然现象。 这批骨刻文字主要出土在昌乐古遗址,又被昌乐爱好者收藏,故专家将其暂定名为“昌乐骨刻文”。虽然目前尚不能破译,但其对研究中国古文字的演变过程,复原当时的社会形态,提供了宝贵的佐证。1下列对“昌乐骨刻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它被刻在兽甲骨上,不再只是单字,并且行列整齐。B它比殷墟甲骨文更为原始,明显兼有画和字的双重特点。C它距今约4500年,被确定为我国最古老的原始文字。D它属于阴线刻,刻画纤细,笔画曲折,以弧笔和曲笔为主。2本文认为昌乐县出土的兽甲骨上所刻的600多个符号为早期文字,下列不能成为其佐证的一项是( ) (3分)A这些兽甲骨上有刀刻的痕迹,主笔、辅笔明显。B这些符号呈现出螃蟹状、草虫状和鸟状等形态。 C类似太阳的符号、三角符号以及小鸟符号都多次出现。D有些偏旁多次出现,而且之前昌乐附近曾发现过早期文字。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画(符号)因为与字具有某种传承关系,所以成为解释中国汉字起源的新依据。B中国得以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并列世界文明古国,原因是甲骨文的发现。C继甲骨文发现之后,昌乐骨刻文的发现又一次对中国古文字起源研究产生巨大影响。D从昌乐骨刻文命名来看,考古学上对考古发现的命名一般是依据其出土的地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 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为太子太傅,免。选可为傅者,皆推奋,奋为太子太傅。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迫近,惮之,徙奋为诸侯相。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 孝景帝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安居必冠,申申如也。僮仆如也,唯谨。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其执丧,哀戚甚悼。子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 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恙。建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入子舍,窃问侍者,取亲中裙厕牏,身自浣涤,复与侍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以为常。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尊礼之。 万石君徙居陵里。内史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万石君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乃谢罢庆。庆及诸子弟入里门,趋至家。 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岁余,建亦死。诸子孙咸孝,然建最甚,甚于万石君。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有删节)【注】:xn,同“欣”,恭敬谨慎的样子。牏:y,同“窬”,水沟。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高祖与语,爱其恭敬 恭敬:对人谦恭有礼貌 B. 迫近,惮之,徙奋为诸侯相 迫近:逼近C. 子孙有过失,不谯让 谯让:责备,责骂D. 而内史坐车中自如 自如:随心所欲,不约束自己5.下列各选项全都表现石奋“恭谨无与比”的一项是(3分)( )选可为傅者,皆推奋 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 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 虽安居必冠,申申如也 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 不敢令万石君知,以为常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石奋少年得志。他十五岁时遇到汉高祖,高祖非常赏识他,让他受理大臣进献的文书和谒见之事,因他全心尽力做事,高祖召他姐姐入宫,并把他全家迁到京城。B.石奋一家备受尊崇。等到景帝即位,石奋官居九卿,景帝非常敬畏他,让他做了诸侯丞相。他和四个儿子都做到了二千石的官,因此得到“万石君”的称号。C.石奋治家甚严。已成年的子孙在身边时,即使是闲居在家,他也一定要穿戴整齐,显示出严肃整齐的样子。甚至他家的仆人也都非常恭敬,特别谨慎。D.石奋的长子石建也能做到克己恭谨。每次休假回家拜见父亲总是先私下向侍者询问父亲情况,拿走他的内衣去门外水沟洗涤,再交给侍者,不敢让父亲知道,而且经常如此。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89题。(11分)鹧鸪天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注释玉瀣:美酒。 黄庭:道家经典著作。元:通假字,同“原”。8请分析首句中“苍烟落照”四字的作用。(5分)9这首词抒写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联系具体词句进行赏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高余冠之岌岌兮, 。芳与泽其杂糅兮, 。(屈原离骚)(2)亲贤臣,远小人, ;亲小人,远贤臣, 。(诸葛亮出师表)(3)常有高猿长啸, ,空谷传响, 。(郦道元三峡)乙 选考题(三、四题任选一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故乡的槐树孙守名再过几个月,絮暖的春日就会蹒跚而至。站在逼仄的庭院中,留恋地打量着这棵虬劲苍然的古槐,一片茫然;我决计在冬末春初开解她。 古槐移栽至此已有百年历史,沧海桑田,犹然春萌夏华,枝叶丰茂。槐根盘根错节,破土兀立,穿屋基而出。枝干侧仰,右侧有碗大空洞;枝条旁逸斜出,贴墙而上。槐体枯干葱茏,枯干处,树洞存贮清水斗许,澄澈可鉴,至冬日而不枯;葱茏处郁郁苍苍,参天而立,槐叶随风飘逸可人,花朵串串,清香四逸,满园春色。秋风萧瑟处,遍地秋叶秋蕊,脚踏上去,松软沁骨,心神俱静,秋的韵致便清清爽爽地驶入眼底。这时,泡一壶酽茶,夜坐槐树下,听秋风穿墙而过,听槐蕊落地有声,听秋虫鸣唱心曲,仿佛进入一个通灵的天地。 庭院暗狭,前后被大伯、二伯两家院墙夹堵,拘谨而急促。父亲几欲搬迁,但又对老屋恋恋不舍,安土重迁。后来家中人口渐次增多,院落更显得捉襟见肘。最后,家人反复磋商,决定伐掉古槐,挪开一片天地,备兄弟姐妹舒腰展足。不过,父亲后来还是改变了初衷。父亲讲,就在当晚,一位布衣布袍、手拄龙头木拐的老者进入他的梦乡。老人神情黯然,面容憔悴,自言身为槐神,历陈功过是非,只说得父亲心酸凄怆,欷歔不已,难以自持。飒然惊觉,竟是南柯一梦。父亲披衣出户,但见月色如洗,清幽苍凉,古槐枯叶,飘落满地。自此,父亲打消了开解它的念头。古槐屡遭困厄祸灾,想来令人凄悲。日军入村,各家搜寻,凡能值钱的物品尽被掠夺。祖母拿不出像样的东西,一个军官模样的人挥舞着军刀向槐树猛砍,借此恐吓祖母。日军离去后,浑身颤栗的祖母用厚厚的棉布把槐树的伤口裹了又裹,心疼流泪,担心她会枯萎而逝。国军驻扎在离村子不远的高山上,经常进村骚扰。母亲养了几只下蛋的老鸡,国军饿虎扑食,进家猛追,可鸡偏偏飞上了槐树,几个兵端起步枪一阵猛扫,那只母鸡自然难以幸免,就连槐树也枝断叶残,伤痕累累。母亲急得哭天抹泪,对槐树全然是内疚和心疼。破四旧那些年,村里揪人批斗,斗来斗去,没有什么花样,不知怎地就扯到我家的百年古槐。队长出语惊人,没有比这更旧的了,不破它破谁?天才的构想自然是悲苦的结局,一村人将我家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槐树被用粗麻绳捆绑起来,村长拿着几张破纸煞有介事地胡说了一通,三十八条罪状成立,随之,山呼海啸,三五个彪形大汉用粗壮的狼牙棒对树猛击,可怜那棵古槐转眼间皮开肉绽。我就站在惊魂中的母亲背后,满眼含泪地看着这惨烈的场面,脑中一片空白。对于这棵槐树,我觉得它对尘世已然倦怠,必不会复活。谁知,来年开春,嫩芽从枯枝下悄无声息钻出,绿油油,嫩青青,给这尘世顿时带来些许暖意。 对这棵百年古槐,我充满万千感激。艰难岁月,她向困窘中的全家无私地献出槐叶槐蕊,让我们渡过难关;在我精神极度消沉时,她以昂然的姿态和溢眼的绿意给了我精神的慰藉。 我的决计开解古槐,其实是私心在作祟。古槐百年,天灾人祸,沧桑岁月,磨折不断。千难万险中,她可曾有过伤心苦痛的泪水?可曾想寻得一丝温心的安慰?可曾有清风细雨、雨露甘霖?我将以刀砍斧削这种最残酷的方式让她得以解脱对今世的愁肠百结,或许,她将在春意盎然中像凤凰涅槃般获得永生。 站在院落里,仰望古木参天,肃然中有点愧疚和不安。再过几个月,又会春意浓浓,对这棵生死相依相伴的古槐,我会改变开解她的初衷吗?(节选自2011年5月新华副刊)(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中多次提到“开解”一词,如:“我决计在冬末春初开解她”“父亲打消了开解它的念头”“我会改变开解她的初衷吗”等等,从全文看,这个词的意思应理解为“砍伐”。B古槐移栽至“我”家院中已经百年,枝繁叶茂、郁郁苍苍,已经含有“灵气”,父亲最终没有砍掉它,就是因为古槐通灵。C古槐屡遭困厄灾祸,抗战时期受日军残害,后又遭国军骚扰,最严重的是破四旧那些年,古槐最终被狼牙棒猛击致死。D故乡的槐树对我们一家三代都有特殊的意义,它无私地奉献自己,不求回报,并且在精神上鼓舞着家人。E古槐和“我”“生死相伴”,因此,“我”一定会“改变开解她的初衷”。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在全文当中的作用。(6分) (3)简要分析本文塑造的槐树形象,“我”全家对它的情感又是怎样的?(6分) (4)这篇散文的主旨内涵丰富,请从语言应用、艺术手法、作品结构中任选一个角度入手,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篇散文主旨的理解。(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重峦叠嶂间的田园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 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 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请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赠答诗“大化” 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B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许多文人作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C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D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E本文朴素的语言风格与所表现的陶渊明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浑然一体,令人回味。(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6分)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3分)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3分)(3)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6分)(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8分)第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遭遇7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原本浩如烟海的洪湖再也没有“浪打浪”的美丽景色了,多种鱼类就此绝迹。B经过激烈的讨论,我们发现双方同学的想法南辕北辙,看来想要彻底解决矛盾,真的很困难。C身为国家的公务员,一定要危言危行,注意自己的生活工作作风,处处做出表率。D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中国对东盟的投资领域已经从传统的矿业、建筑业拓展到能源、制造业、商务服务业,中国企业走进东盟正方兴未艾。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地铁运营部门的工作人员针对试乘中部分乘车市民不按秩序乘车、有小孩在车厢乱跑、车内随意丢弃垃圾、个别乘客脱鞋坐在座位上等不安全、不文明行为做出了善意的提醒。B.试乘市民普遍对地铁的快捷表示认可,对车站装修极具陕西特色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并对试乘期间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热心服务表示满意。C.本报9月9日曾经报道的给列车内残疾人轮椅位增加一块安全带使用说明标识的建议,地铁部门表示会尽快解决。D.针对试乘发现的问题,地铁公司服务人员提醒乘客,在使用电扶梯进站乘车时,请将脚踏入每层踏步的黄线内,以防在电梯运行时摔倒。15依次排列下面一段文字,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官服中的礼冠名目繁多,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最为流行。清代官服以顶戴花翎显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A B C D16仿写。下面这首小诗借“梅”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请选择另一事物表达你对另一话题的思考。(5分)梅一片玉瓣,是一滴生命;剥落了生命,你召来了燕语和莺啼。仿写: _,_;_,_。17请根据要求表达对以下事件的看法。(6分)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第二年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被推荐学生的名单公布后,大家发现除了江苏无锡天一中学少年班年仅14岁的洪欣格以“写作水平突出”引人注目外,获得推荐的学生大多是各自学校公认的分数尖子生。(1)请以一位应届高三普通学生的口吻,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表达对事件的看法。(3分)(2)请以其他高校一位校长的口吻,连续用两个反问句表达对事件的看法。(3分)六、作文(60分)1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有一天,狼发现在山脚下有个山洞,各种动物都由此通过。狼非常高兴,心想守住山洞就可以捕获各种猎物。于是,他堵上洞的另一端,等待动物们来送死。第一天,来了一只羊,但从一个可以逃生的小偏洞里跑了出去,狼恼怒地堵上小洞。第二天,来了只兔子,结果兔子从洞侧面更小的洞口逃生。于是,狼把类似大小的洞口全堵上。第三天,来了一只松鼠,却从洞顶上的一个通道跑掉。于是,狼气急败坏地堵塞了山洞里所有的窟窿,只留下了入口。第四天,来了一只老虎。狼吓坏了,拔腿就跑,老虎穷追不舍。狼在山洞里跑来跑去,最终无法逃脱,被老虎吃掉。哲学家说:绝对化意味着谬误。宗教家说:堵塞别人生路意味着断自己的退路。经济学家说:预算和计划都要留有余地。军事家说:除非你是百兽之王,否则,别想占有整个森林。法学家说:凡规则皆有例外,恶法非法。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在所给材料范围内作文,选准角度,立意自定,标题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参考答案1C(文本说其“应为距今约4500年的中国早期文字”,而此处提升为“我国最古老的原始文字”,显然不准确)2B(“呈现出螃蟹状、草虫状和鸟状等形态”是用来阐释“曲折”,而无法证明其人为因素)3A(依据文意,“具有某种传承关系”的应是骨刻文和殷墟文,推理中偷换概念;再者,“成为解释中国汉字起源的新依据”的是“骨刻文”)4B(迫近:接近、靠近)5C(担任太傅众望所归,这是说石奋四个儿子的,这是说石建的举动)6A(因果关系错误)7做小吏的子孙辈(定语后置),回家看望他,万石君也一定要穿上朝服接见他们,不直呼他们的名字。石建做郎中令时,有事要向皇帝谏说,能避开他人时就畅所欲言,说得极为恳切;等到在朝廷谒见时,装出不善说话的样子。8答:“苍烟落照”四字突显了居所环境的宁谧清幽,为下文关于词人恬淡放旷的隐居生活的描写做了自然的铺垫;也渲染出暮霭苍茫、落日残照的凄冷氛围,映衬出词人悲凉落寞的心境;从而奠定了全词苍凉深沉的感情基调。(第点各2分,第点1分。)9答:此词虽然表面上写自己安于山林隐逸生活的恬淡情怀,内里其实隐藏了颓唐悲凉的心事和胸中的不平。尤其是结尾两句,埋怨上苍“心肠别”其实是诘责世道昏昧、朝廷苟安,慨叹“英雄老却”恰是“等闲”之事,更是直接抒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忧愤。(点明思想情感3分,联系具体词句分析3分。)10(1)长余佩之陆离 唯昭质其犹未亏 (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属引凄异 哀转久绝11(1)A,3分。D,2分。B,1分。古槐通灵只是一个直接原因,因此这个选项不全面。C,0分,“致死”错误。E,0分,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2)内容方面:点出本文写作对象“故乡的槐树”,交代古槐的生长环境“逼仄的庭院”;暗示“开解”古槐的原因是庭院的局促;“一片茫然”交代了“我”对古槐的矛盾心理。结构方面:“开解她”和结尾照应,为文章讲述古槐的历史做铺垫。(3)古槐历经沧桑却枝繁叶茂,兀然挺立,古槐屡遭困厄却勇敢面对,生命顽强,古槐几乎遭弃,但仍然无私奉献,斗志昂扬。“我”全家都无比珍爱古槐,古槐是全家的精神寄托。(4)【提示】抓住一个角度展开论述,主旨应为对古槐所代表的无私无畏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歌颂。12(1)A、E两个都答对给5分,答对一个给3分。(2)许多归隐田园的名士都因自我的迷惘与动摇或世俗的胁迫、生存的压力而最终屈从,又一次迷失了自我,失去了独立与自由。(3分)有了高远的心志情怀,才会主动地远弃污浊世俗,归隐田园乡野,甘于清贫寂寞,恬然自立于仕途官场的边缘。(3分)(3)文笔自然,言辞通俗而心怀高远;以平静而优雅的姿态来保持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歌咏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田园(点各2分)(4)“田园”是陶渊明远离官场、远离尘嚣、耕作自资的归隐之地;“田园”是陶渊明保持安然自立文化人格的精神家园;“田园”是陶渊明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并以最自然的文笔去加以描写的具体对象。“田园”是陶渊明彻底自如的高远心怀的物态象征。(点各2分)13C(A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形容对象错误。B南辕北辙: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句中误解词义为意见不合。C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D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还没有停止。不能与“正”连用)14D(本题所有句子均出自2011年9月13日三秦都市报第六版4天试乘 4万多市民体验地铁一文,实在是服了这个名叫张彦刚的记者了。A并列短语并列的成分结构不一致。B“对车站装修极具陕西特色”应为“对车站极具陕西特色的装修”。C“报道”的宾语是“建议”搭配不当)15A(总述写作对象按照由上到下、由男至女的顺序简述服饰特点按照时间顺序讲服饰的发展演变)16参考答案:书:一页历史,是一面镜子;擦亮了镜子,你呼唤着理性与良知。船:一片归帆,是一缕乡情;倾注着乡情,你满载着沧桑和希望。泉:一股细流,是一曲欢歌;汇聚了欢歌,你成就为大江与汪洋。叶:一片嫩绿,是一份自然;呼吸着自然你孕育出果实与丰收。菊:一缕清香,是一份成熟;酝酿了成熟,你展示着高洁和恬淡。(比喻恰当、语句通顺、话题明确)17(1)赞同:推荐学校公认的分数尖子生,不仅显示了此次推荐的公正性,而且对自主招生中可能出现的暗箱操作有警示作用。反对:推荐学校公认的分数尖子生,对于我们不仅没有激励作用,而且限制了我们自主发展的可能。(2)这样的推荐有利于怪才、偏才脱颖而出吗?有利于学生主动重视创造力的培养吗?有利于中学乃至全社会关注有特殊才能的人才的成长吗?难道这就是高考招生改革的恰当做法?这样的推荐难道没有违背“校长实名推荐”的初衷?这岂不是在提前“掐尖”?(形式上使用的是递进关系的复句形式,得1分。形式、内容上都体现出递进的逻辑关系,得2分。形式上使用的是两个反问句,得1分;两个反问句前后衔接连贯,再得2分。)【参考译文】万石君名奋,他的父亲是赵国人,姓石。赵国灭亡后,迁居到温县。高祖东进攻打项羽,途经河内郡,当时石奋年纪只有十五岁,做小官吏,侍奉高祖。高祖和他谈话,喜爱他恭敬谨慎的态度,问他说:“你家中有些什么人?”回答说:“我家中只有母亲,不幸眼睛已失明。家中很贫穷。还有个姐姐,会弹琴。”高祖又说:“你能跟随我吗?”回答说:“愿竭尽全力侍奉。”于是,高祖召他的姐姐入宫做了美人,让石奋做中涓,受理大臣进献的文书和谒见之事,他的家迁徙到长安的中戚里,这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