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极地地区.docx_第1页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极地地区.docx_第2页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极地地区.docx_第3页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极地地区.docx_第4页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极地地区.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 极地地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能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2.理解人类对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综合分析气候、水、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形成的区域自然环境特殊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www-2-1-cnjy-com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认识极地地区,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以及学习地理的兴趣。2.通过保护两极地区环境重要性的教学,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法制意识,使学生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教学重点: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2.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3.理解人类对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意义,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难点: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2.用“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辨别方向。3.两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学方法:以启发式谈话、阅读与讨论、分层推进的教学方法为主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第十章 极地地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假设提问:同学们,假如我们要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那么,我们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呢?世纪探讨小结: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列举(教师注意启发或提示)交流后,教师评价概括大家的意见:首先,需要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其次,了解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第三,需要确定去两极地区考察的时间。第四,需要了解科学家考察的原因所在。第五,需要考虑人类考察的最终目的。第六,需要了解在科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教育网讲授新课课本P92图10.1“南极地区”和P93图10.2“北极地区”。读图分析:把学生分成A、B两组,请A组同学观察“南极地区”图,B组同学观察“北极地区”图,思考下列问题:2-1-c-n-j-y(1)图的中心点是什么地方?(2)图中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表示什么线?(3)图中的每一条纬线是如何分布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4)图中的方向是如何确定的?【出处:21教育名师】(5)地球的自转方向在图中应如何标注?(6)东西经度是如何确定的?【版权所有:21教育】(7)在北(南)极点,每一个方向都指向哪里?(8)找出北(南)极圈,说明北(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9)指出北(南)极地区跨越了多大的经度范围?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1*cnjy*com(10)说出北极地区中心大洋的名称,环绕南极大陆各大洋的名称。讨论交流:先组织、指导A、B两组各以学习小组分别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并作好记录。然后A、B两组各推荐一个代表同时上讲台就上述同一个问题分别逐个边指图、边汇报,其他同学分别边补充,教师边点拨,进行全班交流研讨。21cnjy小结板书:教师在肯定、评价学生的讨论、交流活动表现后,重点强调两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板书:1.位置与范围(1)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南极圈以南中心南极大陆。(2)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北极圈以北中心北冰洋。承转过渡:从以上对两极地区位置和范围的分析中可知,两极地区分别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其纬度最高,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特点,必然对两极地区的气候、生物等自然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一、冰雪覆盖的地区实例感知:让学生说说学校所在地冬季的最低气温大约为多少度?先有一个“冷”的意识。建构想象:在我们的印象中,两极地区冰天雪地,气温很低,而且风大,究竟冷到何种程度,风有多大,让学生进入遐想,在头脑中构造出从未经历过的,但现实又存在的严寒景象。指导阅读: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以后,先让全班有声有色地朗读P94阅读材料“南极的大风”,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2、3、4自然段。组织讨论:由感性想象理性,引导各组学生分别讨论交流,得出两极地区气候的特点:寒冷、少雨、多风。比较小结: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P95活动2中图10.5“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的数据,并与人体体温以及水的冰点来对比,突出极地地区环境的恶劣程度。然后再让学生列举出南、北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和平均风速等数据进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尤其是气候状况)的异同,以及南极地区的环境更加恶劣。最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2.自然环境(2)北极地区:终年冰封,但不如南极冷提出问题:两极地区都是冰雪覆盖的寒冷世界,在这样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有生命存在吗?你能否说说两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分别是什么?21cnjycom板书:企鹅南极的主人(北极)北极熊的故乡扩展探讨: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组讨论下列一个问题:(1)南极地区降水很少,为什么会有巨厚的冰层?(2)假设你在南极地区生活,清晨直接操斧头砍柴,会出现什么现象?(3)有人称南极地区为“白色沙漠”这是为什么?(4)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固定在南极地区的旷野,会发生什么变化?汇总点拨:在各组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后,汇总点拨讨论结果。(1)南极地区年降水量很少,但由于气候寒冷,以降雪为主,蒸发极慢,所降的雪基本都积存起来,经过漫长的年代而形成了巨厚的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多米,因而南极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来源:21cnj*y.co*m】(2)斧头会折断。因为南极地区非常严寒,这时斧头失去了韧性,变得像冰一样脆,很容易折断。南极地区平均气温在50,最低气温达88.3,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寒极”。(3)南极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55毫米以下,和撒哈拉沙漠不相上下,在内陆极点附近,降水量只有35毫米,比最干燥的沙漠还要少,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地表又被冰雪覆盖,因而南极地区不是沙漠,胜过沙漠,被称为“白色沙漠”。(4)不到第二天就会被大风吹得光亮如新。南极地区,风速常达30米/秒至50米/秒,这已经比我们所知道的最大风力12级台风(32.6米/秒)大得多了,而其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这是目前世界上的最大风速,这种风可以把2000千克的大石头吹得满地乱滚,把装满汽油的油桶卷到10千米外的冰山上去,是地球上风力最大的地区,被称为“世界风库”。课堂小结展示板书设计,引导学生共同比较、归纳本节课知识要点。活动与探究比较两极地区的自然条件,简要说明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寒冷的原因。第二课时第十章 极地地区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南、北两极地区分别位于地球最南端和最北端的南、北极圈以内,是地球上纬度位置最高的两个地区。这样独特的位置使两极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冰雪世界,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科学家去那里研究?是什么吸引了他们呢?(学生议论)大家说得很对,因为那里是:21cnjy板书:二、科学考察的宝地讲授新课提出问题:如果我们真有机会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去考察,你认为应该在什么时候去呢?旧知引路:(1)南、北极地区分别位于南、北极圈以南和以北,那里应该具有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呢?【来源:21世纪教育网】(2)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这时南极地区处于极昼还是极夜?气温回升还是下降?1世纪*教育网(3)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是在每年的哪两个节气之间?其中气温最高的是哪两个月?点拨说明:南极地区的气候冷中有暖,分为寒暖两季,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南极处于极昼时期,气温回升,是南极地区的暖季,这时也是人类在南极地区进行各种活动的最为有利的时机。北极地区一年可分为四季,从11月直到次年的4月为冬季,1月份的平均气温介于20至40,5、6月和9、10月份属春季和秋季,7、8月为夏季。最暖月8月的平均气温能达到8,因而59月是人类在北极地区进行各种活动的有利时机。21*cnjy*com引导发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98两则新闻报道,让学生看看两次建站在时间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育名师原创作品观察回答:投影展示课本P92图10.1“南极地区”,引导学生观察回答下列问题:(1)找出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njy*com(2)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什么方向?教师板书:1.长城站和中山站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学习小组思考探讨下列问题:(1)人们最初去极地地区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的目的是什么?(2)为什么每年有大批科学家去南极考察?最吸引他们的是什么?(3)北极有哪些研究和考察价值?(4)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研究的?指导阅读:指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阅读课文。汇总点拨:在组织学生阅读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这方面所了解的信息,就那里不仅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大仓库”,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而且最吸引科研工作者的是那里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由于它特殊的位置,形成了寒冷的气候,致使人迹罕至,没有人的破坏才能够使历史的遗迹得以完整保留,为科学家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3)北极地区同样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等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比南极地区更具有多样性,独特的自然条件也为开展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场所。因此,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一样,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4)肯定学生的回答,使学生了解科学工作者在极地地区进行科学研究和考察的一些方法和基本过程,体会极地科考的价值所在以及科考工作的艰辛。板书:扩展探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探讨下列问题:(1)人们把南极地区称为人类巨大的固体淡水库,为什么?南极大陆周围海洋上的冰山是怎样形成的?它给人类带来什么资源?也会对人类活动产生什么影响?【出处:21教育名师】(2)南极地区主要有哪些矿产资源?煤应形成于温带地区,但目前在寒冷的南极地区发现有煤,这说明了什么?在图中找出南极地区最高峰的名称和高度。(3)展示从网上下载的我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以及在近几年对两极考察的相关图片,让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知识和信息。评价点拨: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以学习小组边讨论、边交流、边评价点拨。(1)南极地区93%的地区都覆盖着巨厚的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多米,占世界淡水总量的2/3,其体积大致同大西洋容纳的海水相当,是一个巨大固体淡水库。南极大陆海洋上的冰山是由于南极大陆冰川下滑崩裂入海形成的。千姿百态的冰川,成了南极地区最显著的自然景观。众多的冰山为人类提供了淡水资源,可以解决干旱沙漠地区的缺水问题(在此也可介绍一些国家正在研究利用的情况,让学生探讨冰山的运输以及在运输过程中冰山融化等的解决办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漂移在海洋上的冰山会妨碍海上航运。如泰坦尼克号豪华游轮就是撞上冰山后沉没的,造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难。(2)南极地区主要的矿产有煤、铁、锰、石油及铜等,其中煤和铁矿资源分布的地区范围较大。煤本应该形成于温带地区,目前却出现在寒冷的南极地区,说明南极在煤炭形成的地质年代应该是温暖湿润的气候,能生长高大植物,这些茂密的森林被埋在地下经地质作用形成了煤田,后随大陆漂移至现在的位置。南极地区的最高峰是文森山,海拔5140米,1988年我国女地质工作者金庆民,首次在文森山上发现了赤铁矿带,当时她激动万分,当即在铁矿上插上了五星红旗。为我们国家争了光,为中华民族争了光。(3)对于学生介绍近几年我国赴两极地区科考的相关知识和信息,教师应以评价为主,适当点拨补充。读图思考:请学生阅读课本P97阅读材料“穿越南极”并思考下列问题:(1)国际科考队经过了哪些科考站?(长城站、阿蒙森斯科特站、东方站、和平站)(2)从科考的路线来看,队员们的前进方向是怎样改变的?(甲乙文森峰阿蒙森斯科特站东方站和平站)(3)在考察的过程中,科学家遇到了什么困难?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汇总点拨讨论的结果。【版权所有:21教育】(1)人们最初去两极地区的目的是自然探险,而现在的目的是进行科学考察,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持续发展。21(2)每年有大批的科学家去南极考察是因为南极地区是一块有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宝地。19891990年国际考察队穿越南极大陆路线图评价点拨:学生阅读讨论后,教师一方面用投影或画板图(上图)指导学生辨别国际科考队前进路线方向的变化。一方面结合在科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危险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南极做考察工作,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科考队员们卧寒冰,浴风雪,置生死于度外,他们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承转过渡:两极地区是世界科研的宝地,到目前为止,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在北极也建立了许多陆基综合考察站、浮冰漂流站和无人浮标站。2003年8月22日,在中国第二次北极科考过程中,考察队员们成功地将第一套极区海洋水文卫星跟踪浮标布放在北纬78度24分、西经149度05分的一块3米厚、350平方千米的浮冰上,实现了中国极区卫星跟踪浮标零的突破。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那么,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洁净的土地呢?教师板书: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阅读讨论:先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阅读课本。然后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同时也使学生认识一些国家假借科学研究的名义而发展本国经济的虚伪面目。【来源:21cnj*y.co*m】讨论的结果最终要落在两点:一是签订条约,进行国际间合作,和平利用,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如南极条约的签订;二是加强个人的环保行为。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对两极地区环境的保护,进而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