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闵行区2009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阅 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袁济喜 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的人文话题。谈到“境界”一词,我们生活中常说某人思想道德高尚,就称赞他境界高;有时也指人在某件事物上的处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就写不好诗词。我以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 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易传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 对人生境界,古人常用“胸次”、“胸怀”、“怀抱”来形容之,认为这是一个人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历练,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次超然。古人一再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器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指出出,古来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魏普六朝是一个追求“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弟血统。而这些最直接的显示便是一个人的品味和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同是“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被阮籍骂作“俗物”,就是因为他为人斤斤计较。 中国古代的人生观,虽然存在着儒道两家的对立,但是这两派的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儒家与道家都将人格境界奠定在天人合一的意识上,主张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建构人格,而不是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建设人格,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儒家“与天地参”的道德境界,与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以相通,孔子晚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沂舞雩”的美境中获得解脱,他的“浴沂舞雩”与庄子的“逍遥游”实质上是相同的人生境界。儒道两家人格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他们彼此之间的互补,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中国后期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佛老的,苏轼就是典型。 中国古代士大夫这种调和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在北宋苏轼的身上看得很清楚。苏轼早年也有着忠君之心。从他给皇帝的上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儒者济世的信念与政治态度。如果说儒家的人生境界论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精神,道家与玄学主张超离现实,苏轼则游离于二者之间,他对现实世界既人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他认为对生活之乐既要关注、又不可沉溺其中;对生活完全不感兴趣则人生索然寡味,对生活一味沉迷则亦玩物丧志,不足为乐。因而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 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一词,它的研究更多是指一种人生观与宇宙观,中国古代的“哲学”更主要的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它的人文内涵更深,境界更远,它的最高指向是诗化人生。 1(1分)从第段中可以看出,加点词“境界”是指 。2(2分)第段中,作者举“竹林七贤”中王戎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论证: 3(3分)在第段空白处处依次填入恰当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A、广博精深 多元化 B、多元化 广博精深 选择项:( ) 理由: 。4(3分)第段中,“浴沂舞雩”一词出自高中课文 一文。其中表现了孔子的怎样的人生理想?5(3分)下列对本文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第段中引用孔子的话,是对人生境界层次的有力说明。 B、从第段中可见,中国古代哲学主要研究人的精神境界。 C、中国魏晋以后的人生境界论是由儒道佛多元思想组成的。 D、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于佛老的。 6(5分)第段中,作者说:“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请你结合前赤壁赋,谈谈你对苏东坡“漂流”心态的理解。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月碎沱江夏磊 一场暮春时节的雨,偏偏在我们将离开凤凰的时候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使得本来就浮在心里的一丝怅惘更加地挥之不去。 雨是在清晨的时候下的,滴答滴答的雨声早已把我唤醒,我没有随即起来看雨中的小城,却努力地一点一点拼接昨夜的残梦,寻找凤凰留给我的和我在凤凰感受到的一些别样的东西。可是,我的梦里没有出现沈从文先生清瘦的身影,也没有浮现湘西如画的风景,以及翠翠姑娘俊朗的笑靥,却依稀闪烁着昨夜沱江里满江的河灯和轻波里散碎的月影。 是的,也许我真的还没有走近湘西,也许我从一开始就错带了那点伤感的情绪,也许沈从文的笔端流淌出来的从来就只有爱,我不甘心就这么没有感觉地匆匆来去。那么,我是该带着预定的情怀去寻找那远去的爱,还是该带着爱去走进沈先生博大的情怀呢? 初到凤凰的时候,作协主席就给我布置了写篇散文的作业,他说这里一定有能够打动你的地方。坦率地说,我的确有些感慨,有些领悟,有些追思,甚至还有些叹息,然而当所有这些感觉纷乱地交织在一起时,我好几次拿起了笔又无奈地搁下。该从何处落笔呢?我知道,没有湘西这片神奇的土地就孕育不出沈从文这位一代文豪;而没有沈从文,湘西怕也只能长久地悄无声息地美丽着。还有,翠翠在哪里?我能寻访到她吗?我能把笔尖轻轻地落在她的渡口去探问远方的行人有没有回来吗?世界上有的地方会因为一个人的存在而声名远播,可这个地方却因为一个并不曲折且没有结果的爱情故事及一位故事中的纯朴的女孩而让无数人踏歌寻翠,唏嘘不已。 夜幕里的沱江是安静的,却也在不息地流淌着。倒影在水中的半轮明月,正被水面的波纹分成许多碎块,闪烁着,荡漾着,缓缓地移动着。在另一条叫酉水的河里,月亮该也一样像一群金色的精灵吧,那水边叫茶峒的街市不知会不会还和昔日一样宁静。 茶峒,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我试着向凤凰的人打听,他们告诉我,茶峒离这里不近,是个小镇,比凤凰小许多,也破旧许多。我没有接着问下去,没有问他们知不知道翠翠,我相信他们会肯定地回答我。但我想问的是一个真实的人,就像打听老家的一个故人。听说在茶峒的一个小岛上有一座翠翠的雕像,是一副沉思的模样,后面还有那只大黄狗。我无法想象雕像的动作和表情,其实也不愿去设想。忽然似乎明白了,翠翠应该是没有固定形象的,她就应该像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一样,以不同的姿态、不同的美丽留在不同人的想象里,时间越久远,就越朦胧。 我可以承受沈先生的离去,我可以在凤凰的老街上,或在我的书桌前深切地缅怀他。但是,我不愿接受翠翠的不存在,我相信她曾经就生活在这一带,我知道因为她的存在,这里后来就有了许多叫翠翠的女子,凤凰就出现了许多叫翠翠的店铺客栈。在街边上,我随手翻开一本书,书中有两句诗一下撞进了我的眼帘。“渡口一条乌蓬船,仿佛梦境泪湿衫。”茶峒,你真的就在这沱江的上游?翠翠,你真的只能留在人们的梦境里吗? 然而有些东西是仍然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并且可能永远不会变,那就是沈先生笔下的湘西纯朴的民风。在凤凰虹桥桥头的街市上,有一些年老的妇女在卖着银饰。她们并不太说话,她们更多的是默默摆弄自己的货物,她们爱这些东西,她们是想客人们也像她们自己一样爱上这些东西。他们并不悠闲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仔细把玩自己的东西,他们不会对外乡人显出特别的殷勤,也不会流露出冷漠。他们的言语不多似乎是告诉你,你就是一个寻常的过客。 在沈先生笔下多次描写了湘西的月色。“月色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的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沈先生当然知道,这世界每天都在变,湘西也会跟着变,但他同时知道,不变的或许只有这永恒的故乡的明月。即使他看到今夜江中的碎月,他也一定会认为,这样的月亮正可以洒满一条江。 难怪我在看边城时总有一丝莫名的伤感,原来这里面有沈先生那么深沉的情感,那么厚重的叹息,那么执著的呼唤。这种情绪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翠翠是那么美好,她的身上集中了人世间最珍贵的美,然而翠翠又是悲剧的,她的相依为命的爷爷老去了,爱她的人为她“淹坏了”,而她爱的人却已远走他乡。“这个人也许永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我无法回避内心的伤感,我知道很多人就因为这句话而来到凤凰,我懂得爱是一种至真的美。而一种没有结果的爱呢,或者说一种似有似无的从未表达过的爱呢,它也美吗? 凤凰渐渐模糊在雨雾里,听涛山也变得亦真亦幻。我忽而又想起了昨夜的江河灯。河灯只碗口大,中间点着个小小的蜡烛,放灯的人在上游把河灯放下,河灯就随着沱江的轻波缓缓流去。据说每一个河灯都寄托着人的一个心愿或一个祝福,它会一直飘到你看不见的地方,然后出现在你要祝福的人的梦里。有一会儿,我恍惚得分不清哪些是河灯,哪些是星星,哪些是沱江里的碎月。 (选自散文2005年11月号,有删改) 7(2分)仔细阅读第段中的划线句,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意思是 8(2分)细读第段画线的句子,简析作者在其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3分)第段中,作者对“一些年老的妇女”进行了描写,请分析他这样写的用意。 10(6分)下列各项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的开头结尾都写到了一江河灯,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B第段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水中月亮的美。 C边城里,那深沉的情感和叹息呼唤“我”来凤凰寻找翠翠。 D作者在凤凰寻找翠翠,实际上是寻找一种心中美好纯洁的东西。 E开头就写雨,烘托了作者读边城时总有的莫名伤感与惆怅。 F第段的问句,表现了作者对似有似无从未表达过的爱的怀疑。11(3分)本文多次描写了“碎月”,请分析“碎月”在文中的寓意。 12(4分)第段中作者说:“翠翠是那么美好,她的身上集中了人世间最珍贵的美”。请你结合课文边城,谈谈为什么作者说翠翠身上“集中了人世间最珍贵的美”? (三)默写。(6分)任选6空。如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 ,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远浦帆归) (2) ,于我如浮云。(七则) (3)引壶觞以自酌,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5)忧劳可以兴国, ,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6)云青青兮欲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 ,谁家新燕啄春妮。(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一语天然万古新,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7分)浣溪沙咏橘苏轼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注:噀(xun):喷。吴姬:吴地美女。14(1分)这里的“浣溪沙”是 。15(2分)下列对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起句“菊暗荷枯”四字,反衬出橘由绿变黄之美。 B第二句意在点题,表现出自然界万物的盎然生机。 C第三句“出”字化静为动,摹写出橘树生长之态。 D整篇作品巧言物状,体物细微,读来颇耐人玩味。16(4分)作品的后三句,表现了吴地女子初尝新橘的情状,请结合具体词语进行赏析。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9分)巢谷 巢谷,初名谷,字元修,眉州眉山人。熙宁中,会沪州蛮乞弟扰边,命存宝出兵讨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度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可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往授其子,人无知者。 苏轼谪黄州,与谷同乡,幼而识之,因与之游。乃轼与弟辙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来相见。绍圣初,轼、辙谪岭海,平生亲旧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两苏,闻者皆笑其狂。 元符二年,谷竟往,至梅州遗辙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意自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辙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三,瘦瘠多病,将复见轼于海南,辙愍而止之曰:“君意则善,然循至儋数千里,当复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阅其橐中无数千钱,辙方困乏,亦强资遣之。舟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辙闻,哭之失声,恨不用己言而致死,又奇其不用己言而行其志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八隐逸下)17(4分)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因与之游( ) (2)非君莫可使遗之者( ) (3)顾妻子不免寒饿( ) (4)又奇其不用己言而行其志也。( )18(2分)下列加点词与“怀银步往授其子”中的“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报刘之日短也(陈情表) B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C呈卷,即面署第一(左忠毅公逸事) D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19(2分)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幼而识之(巢谷) B亦强遣之(巢谷)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相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C君意则善(巢谷) D阅其橐中无数千钱(巢谷) 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左忠毅公逸事)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20(6分)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辙闻,哭之失声,恨不用己言而致死。 译文: (2)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 译文: 21(2分)第段中,苏辙劝阻巢谷拜访苏轼的原因是 22(3分)阅读全文,请对巢谷的性格特点进行概括和分析。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1分)南游集序叶燮 诗文一道,在儒者为末务。诗以适性情,文以辞达意,如是已矣。初未尝争工拙(优劣)于尺寸铢两间,故论者未可以诗文之工拙而定其人之品,亦未可以其人之品而定其诗文之工拙也。 然余历观古今数千百年来所传之诗与文,与其人未有不同出于一者。得其一,即可以知其二矣。即以诗论,观李青莲之诗,而其人之胸怀旷达、出尘之概,不爽如是也;观杜少陵之诗,而其人之忠爱悲悯、一饭不忘,不爽如是也。其他巨者,如韩退之、欧阳永叔、苏子瞻诸人,无不文如其诗,诗如其文。诗与文如其人。盖是其人斯能为其言,为其言斯能有其品,人品之差等不同,而诗文之差等即在,可握券取也。近代间有巨子,诗文与人判然为二者,然亦仅见,非恒理耳。余尝操此以求友。得其友,及观其诗与文,无不合也。又尝操此以称诗与文。诵其诗与文,及验其人其品,无不合也。信乎!诗文一道,根乎性而发为言,本诸内者表乎外,不可以矫饰,而工与拙亦因之见矣。 康熙乙丑,余于岭南遇夏子宁枚。夏子与余同乡,尝闻其名矣。相遇万里外,既又方舟于浈江道中者浃旬。夏子盖端人也。夏子行年五十,为衣食驰逐炎瘴中,时见其牢落不平之慨,然温然盎然之容故在。夏子尽发其诗文与余观之。诗言情而不诡于正,可以怨者也;文折衷理道而议论有根柢,仁人之言也。人与诗文如出乎一。余盖快然于其合也矣。 (选自己畦文集卷八,有删节) 注:末务:次要的事。一饭不忘:指杜甫虽流落饥寒,终身不用,但一饭未尝忘君国。方舟:船并行。23(1分)文章中的“李青莲”指的是诗人 (人名)24(2分)下列对第段“余尝操此以求友”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我曾经拿着它去寻找朋友。 B 我曾用这个标准去寻找朋友。 C 我曾用这个标准去寻找他的朋友。 D 我曾用这个规律去研究他的朋友。25(2分)阅读文章第段,概述造成诗文“工”与“拙”的原因是什么? 26(2分)文末说:“余盖快然于其合也矣。”简析其中“合”的内含。 27(4分)结合本文,谈谈在杜甫的诗登楼中,怎样体现了他“忠爱悲悯、一饭不忘”的特点? 写 作 (70分)28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类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闵行区2009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质量检测参考答案一、阅读(80分)一、(17分)1人的思想道德的层次(高下)(或:人在某件事物中的处境)。1分2人生品味和趣味与人生境界相关;或人生品味和趣味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2分3B从搭配上说,“广博精深”不能修饰“中国文化因素”;从语义上讲,只有“彼此之间的互补”,才能形成“广博精深”。(或回答“多元化”与前文不同”相呼应,只有“多元化”了,才能“互补)(选对1分,分析2分)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分) 孔子通过赞成曾点的观点的做法,含蓄地表达了他追求自由、主张消极避世的思想或主张以礼治国,渴望太平盛世的图景。(2分)(有关键词“大同”“和谐”“天人合一”,并言之成理且语言流畅即可给2分) 5D6在前赤壁赋中,作者通过写月夜泛舟欣赏奇妙的江山美景写他超然的心态,也发出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他的心态在“变”与“不变”的分析中,在“江上之清风”和“山间之明月”中得到解脱。这里,他胸怀旷达和纵情山水、随遇而安。在几度遭贬后,苏轼确实表现出时而颓废消极,时而心胸旷达积极面对人生的漂流心态。(联系课文相对应的语句或相关内容2分,解释“漂流”2分(关键词“旷达”“豁达”“纵情山水”“随遇而安”酌情给分),语言流畅1分二、(20分)7说明小说中的翠翠形象给作者的印象太深了,他感觉她就生活在现实中,自己和她太熟悉了,就像老家里的一个故人;作者希望翠翠身上的美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答对一点给1分。抓住“真实的人”和“故人”两方面,言之成理,且语言通顺即给分)8这里作者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向翠翠发问,他是明知故问,表达了作者希望翠翠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强烈愿望;或:在湘西凤凰城寻觅“翠翠”而不得的失落与遗憾。(答对一点2分)9作者这样写是对前一段问句的回答(或呼应)1分。翠翠不只是作品中的一个文学形象,而是千百个湘西普通纯朴劳动妇女的化身,她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或:作者这样写,再次说明了湘西劳动妇女纯朴的美的形象,是这里人们朴实的美使得沈从文创造出了翠翠的文学形象。(答对一点给2分)10B F11“碎月”在文中象征着沈从文对故乡湘西的爱,这爱永远不变,洒满沱江(1分);或“碎月”在文中象征着翠翠和湘西人们纯朴的美(或湘西的人性美、人情美),它永远不变并以不同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的眼前(1分);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伤感情绪(1分)。(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12边城中的翠翠,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生的化身,(1分);这个湘西少女的形象是清纯的。她纯真聪慧、像一只小鹿那样活泼健美。她水滴般明澈清透,又充满青春的美。她热情、纯真,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表现出淳朴的形象美;她人天真活泼、勤劳、善良、淡泊,表现出善良的人性美;她情窦初开、渴望爱情,和傩送相互深爱着对方,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表现出朴素纯真的爱情美。(答对两“美”给2分,语言规范流畅1分)三、(6分)13(1)落花水香茅舍晚 (2)不义而富且贵 (3)眄庭柯以怡颜 (4)香雾云鬟湿 (5)逸豫可以亡身 (6)水澹澹兮生烟 (7)几处早莺争暖树 (8)豪华落尽见真淳四、(7分)14词牌名15 B16后三句描写了吴地女子初尝新橘的情状。“噀”,写出了橘汁喷出之状;“惊”,是惊于橘皮进裂时香雾溅人。(1分)“清泉”,写出橘汁喷出之态。当人剥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汁水在齿舌间如清泉流淌。“清泉”之喻,形象可感;“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1分)“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表现出橘子的香味悠长。(1分)语言表达(1分)五、(19分)17(1)交往、交友(2)送交、送给(3)但、只是、(可是、反而、然而)(4)以为奇18C19C20(1)苏辙听到(巢谷死于途中的消息),为他的死而泣不成声,怨他不听从自己的话而最后死去。(补省略1分,用1分,恨1分) (2)(两人)见面以后,(或两人)相互拉着手而激动得流泪,接着讲述生平所经历的事情,一个多月还乐此不疲。(补主语省略1分,已而1分,厌1分)21巢谷年事已高,体弱多病,路途遥远,还要渡海。(2个1分,3个满分)22忠于友情(为人诚信),冒死完成朋友韩存宝的嘱托;讲究节义,如苏氏兄弟政治处境孤危之时,万里步行来见最后死于途中。(2个性格1分;2个分析1分)参考译文 巢谷,起初的名字是谷,字元修,是眉州眉山人。熙宁年间,正逢泸州的少数民族一个名叫乞弟的骚扰边境,朝廷下令存宝出兵讨伐他。存宝邀请巢谷到军中询问计策。等到存宝犯了罪,快要被捕时,他估计自己必定会死,就对巢谷说:“我是泾原的一介武夫,死不足惜。只是妻子儿女免不了受饥挨饿,这个皮袋里有数百两银子,除了您我没有别人可以派去送这些银子给他们。”巢谷答应了,马上改了名字,怀揣银子前往泾原交给他的儿子,这件事没人知道。 苏轼被贬到黄州,他与巢谷都是眉州人,从小就认识,因此与巢谷交往。原来苏轼和弟弟苏辙在朝为官,巢谷则有时出来做个小官,丢了官又回到乡里,因此没有与苏轼兄弟见上一面。绍圣初年,苏轼、苏辙被贬岭南,平生的亲朋好友没人知道他们妁音讯,巢谷爽快地承揽下打听苏轼兄弟消息的事,公开地说要步行前往,听到这话的人都笑他发了疯。 元符二年,巢谷竟然出发了,到了梅州送了封信给苏辙说:“我步行万里来见您,没有想到自己还能保全性命,现在我到了梅州了,不用十天就能见面了,即使死了我也没有遗憾了。”苏辙惊喜地说:“这人不是当今之人,而是古人啊。”见面后,彼此握着手都流下了眼泪,接着又述说平生的遭遇,说了一个多月也不觉得厌倦。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瘦弱多病,他想再到海南岛去见苏轼,苏辙心疼他,阻止他: “您的心意是好的,但是步行到儋州有几千里,还要渡海,这不是老年人能做到的。”巢谷说:“我看自己不会马上就死,您别拦我。”苏辙看看他的口袋里只有几两银子了, 自己当时也正手头很紧,还是尽力凑了点钱送给他。船到了新会,有个仆人偷了他的钱袋逃走,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着也到了新州,竟然病死了。苏辙听到这消息,哭到声音都哭不出来,埋怨他不听自己的话,导致病亡,又为他不听自己的话,一心要实现他自己的心愿的决心而感到惊异。六、(11分)23李白24D25诗文的外在是不是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没有矫饰。(内心的思想感情1分;矫饰1分;抄原文不给分)26“合”是作家文品与人品的结合;或夏宁枚在他的诗歌中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人品及性格。27这首诗写于国家宦官专权、藩镇割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项目规划与管理流程执行标准模板
- 2025物业广告合同范本参考
- 2025知识产权授权许可使用合同
- 企业合同审查与归档管理工具箱
- 2025标准版有期借款合同模板
- 2025知识产权许可合同协议
- 团队建设与培训计划编制工具
- 2025品牌代理订购合同
- 智慧树知道网课《二手车鉴定评估(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课后章节测试答案
- 产品需求文档编写指南详细功能描述
- 中考英语688高频词大纲词频表
- DL-T-301-2011发电厂水汽中痕量阳离子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 糖尿病肾脏疾病早期预测与诊断专家共识
- 医院课件:《急救应急培训-心肺复苏(CPR)》
- 2024年湖南长沙湘江新区所属事业单位招聘12人历年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电力系统治安反恐防范要求 第3部分:水力发电企业》
- 建筑工人的安全文明着装与防护用品
- 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 6-29-01-07 乡村建设工匠 2024年版
- 《教育诊断与幼儿心理健康指导》课程标准
- 问题分析与解决五步法
- 全国职业大赛(中职)ZZ006水利工程制图与应用赛项赛题第7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