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反思.doc_第1页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doc_第2页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doc_第3页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只眼看伯牙绝弦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我说,阮老师教了我还原文本,我却用它来悟读文本。文学之眼:为艺术而舍天下 读罢伯牙绝弦,听罢古琴音乐,我不知空旷高远的琴声是何形,不知低沉透澈如流水般的琴声是何状,而我脑海里看到是的两个场景。场景一是伯牙用意弹琴,子期用心聆听,无语而互知其意,欣喜。场景二是伯牙子期阴阳相隔,恍如隔世,伯牙立于子期坟前,形单影只,抚琴落泪,断琴绝弦。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伯牙绝弦就是一个悲剧,它把很有艺术价值的音乐通过“绝弦”的形式毁灭给今人看。在我看来,音乐是一种艺术,它借助乐器通过声音的形式表达人的喜怒哀乐。伯牙子期开启了知音文化,也造就了一个经典的悲剧故事。伯牙喜欢弹琴,从小就开始学琴,因天资聪颖,琴艺大进,得到老师的点化,捕捉到乐曲的神韵。站在山峰之端的他,却异常孤独。孤独,不是没有对手的孤独,而是因为没有参透艺术的知音,没有音乐知音,没有聆听的对象。这何尝不是悲剧?缘来缘去,伯牙在他奉命出使楚国途中偶遇子期,一个终日与山水为伴的樵夫。伯牙琴声中的高山流水之意与子期聆听到的泰山江河之韵不谋而合。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他们互喜互惜,结拜兄弟,相约来年再续音乐之会。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千里马有伯乐而被重用,伯牙有子期而被赏识。无功无利无私心,一心只为艺术知音狂,或许这是最纯净的艺术,最干净的知音。来年,伯牙如期而至,却得到的是好友阴阳相隔。伯牙抚琴痛哭,一曲高山流水后破琴弦绝。我想高山流水不只是音乐,更是知音象征。子期死,伯牙绝弦,是种无奈的选择,是一种痛苦的选择。没有知音的痛苦到得到知音的欣喜若狂到得而复失的痛苦,我想伯牙最有发言权。音乐,不只是有音而乐,更是因有文而乐。音乐与文学是相通的,音符串成的音乐与文字筑成的作品同样能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伯牙的琴音,子期的语言(汉字),一高山流水之音,一泰山江河之领悟,注释了音乐的音与文的相辅相成。音韵的节奏与特有的文学韵味相辅相成,造就了伯牙子期的知音情缘。伯牙子期阴阳相隔,促使了伯牙内心的自我挣扎。挣扎是痛苦的,知音本难求,是另觅知音会其琴音还是绝弦不复鼓?我想坟前的伯牙定是以泪洗面,悲痛欲绝。绝弦,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唯一的选择。师者之眼:以学定教,以读代教 作为一名教师,我给伯牙绝弦的定位是讲述知音友情的文章。两个课时下来,教师给学生学习效果定位是:明白课文的故事内容,做到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六年级的学生,我给他们的学情定位是: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有古诗文学习的基础,保持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关键。通过学习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学生已懂得古文言简意赅的特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认为,本课的学习应该延续杨氏之子的教法:以读为主。虽然课文只有77个字,但包含着很多意思,读得多了,学生自然会领悟到它的意思。如何把读落实到课堂呢?我觉得应该是多种形式、有层次的读。首先,让学生结合拼音,读准读通。文中注音生字“哉”、“兮”都是语气词,如何划分其停顿节奏,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读准读通,故在初读过程中通过提问的形式指导学生划分停顿节奏。接着,让学生结合注释,读懂意思。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让学生给合注解和查字典的方法尝试去弄懂它的意思,教师可采用指名说大意的形式检查学生是否读懂,特别要注意检查对“善”“念”的理解。在内容的理解上,我认为可以把“善听”是切入点,牢牢抓住“课文如何体现善听”“伯牙的琴声还表达了什么子期都能听出得来的?”两个问题把“善听”的文章做细做深。在此基础上,再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再过渡到他们是世上唯一难得的知音,感悟他们相互欣赏的友情。“终身不复鼓”原因何在?假如学生们是伯牙,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吗?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发表他们自己的看法。经过初读、再读、理解文意之后,剩下的就是让学生熟读成诵。学生之眼:横看成岭侧成峰 一直在假设自己是一名小学生,读读文章,看看注解,但都不能进入学生的角色。恰巧同事儿子将读六年级,于是叫他来“闲聊”。他初读文章,停顿不对,特别是“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读得不顺。三遍之后,基本能正确读、读通,但“哉”、“兮”两语气词读得短,没有读出语气词的味道。内容上,他能把文章大意说出来,但不能理解“志在高山”与“峨峨兮若泰山”的关系;字词理解上,“念”“谓”这几个重点词理解不到位。我发现学生看文本的角度和我完全不一样。对于伯牙的绝弦,他觉得伯牙很傻,为了子期一人而绝弦,学弹琴那么久了,那么辛苦,就这样绝弦了太可惜了。在我看来,学生学习此篇古文可能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字词的意思理解(念、谓);二是朗读的语气、朗读的情感指导;三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内容拓展;四是绝弦终身不复鼓原因的深入理解。字词的理解是否多读就能自明其意呢?朗读的指导应该用何方法更有效又实用呢?一系列的问题在我脑中反复回荡。我设想学生的读应该有有目标的读,这个目标要老师给予。如,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句子意思,边读边想象文章内容所提及的情景等。“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他所念的除了高山和流水之外,其它的内容学生一定能想得到?如果启发学生思考呢?我认为,这个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