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科学院国际材料物理中心(ICMP)2001年工作简报(二OO二年三月五日)一、 发 表 论 文 情 况2001年中心共收到本中心成员及其合作者发表的论文120篇,其中在中心指定刊物上发表论文16篇,在非中心指定的国际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63篇,其余为国内刊物(包括英文版)。在国际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总数为79篇,占论文总数的65.8%。2001年中心成员64名,人均1.88篇。在文章总数和人均篇数上比2000年略低 (2000年文章总数为161篇,人均2.21篇)。2001年中心成员已发表的论文主要情况如下:1中心成员在中心指定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共计16篇 张志东 (5) 梁敬魁 (3) 秦国刚 (3) 郭志军 (2) 郑文琛 (2) 邝小渝 (1)2中心成员在中心指定刊物上发表的双第一的文章6篇 张志东 (4) 郭志军 (2)3中心成员作为第一作者在中心指定刊物上发表的文章3篇 郑文琛 (2) 邝小渝 (1)4中心成员在非指定的国际性刊物上发表的双第一的文章6篇 张志东 (1) 耿殿禹 (2) 张邦维 (2) 余明辉 (1)5中心成员作为第一作者在非指定的国际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29篇 郑文琛 (8) 邬邵轶 (8) 庞小峰 (6) 张济忠(2) 郑里平 (2) 卢铁城 (1) 张邦维 (1) 周光辉(1)6提供论文五篇以上者 苏文辉 (16) 梁敬魁 (18) 郑文琛 (11) 庞小峰 (10) 马东平 (8) 秦国刚 (8) 邬邵轶 (8) 张志东 (7) 郭志军 (6) 张邦维 (6)72000年个人P因子总和排名前10位: 庞小峰 8.17 郑文琛 7.00 邬邵轶 5.33 马东平 4.33 梁敬魁 3.66 苏文辉 2.10 张邦维 1.85 邝小渝 1.83 郭志军 1.70 张志东 1.44 某篇文章的P因子计算公式为:(NNi+1)/ 其中N为一篇文章中作者的个数,Ni为中心成员处于第几作者。为从1到N的累加和。例如一篇文章中有两个作者,中心成员居第一位,则P因子为 (2-1+1)/(1+2)=2/3 。若有三个作者,成员居第二位,则P因子为 (3-2+1)/(1+2+3)=1/3。居第三位则为1/6。此因子仅是一个不完善的参数指标,只反应一个侧面。二、专 著 及 图 书 编 撰庞小峰教授编著的孤子物理学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30万字。沈中城教授主编的测试技术2001年6月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张邦维教授编著的合金相理论与非晶态合金材料,张邦维论文集,2001年12月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赵晓鹏教授编写了国家九五重点出版图书21世纪新材料丛书的“智能材料与智能系统”卷第7章“电(磁)流变液与智能控制”。 三、中心成员获得的荣誉、获奖和职务晋升情况2001年,中心长期成员、中科院物理所秦国刚研究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中心长期成员、中国矿业大学校长谢和平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9月秦国刚研究员获“中国物理学会20002001年度叶企孙物理奖”, 获奖项目为:“氧化多孔硅和纳米硅与纳米锗镶嵌氧化硅发光”;2001年谢和平教授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获奖项目为:裂隙岩体力学的分形研究;2001年谢和平教授还获得“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能源大奖”;2000年赵宪庚研究员获军队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获奖项目为:凝聚体系的场致局域化;张邦维教授获99年度国家机械工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获奖人),获奖项目为:固体非晶态纳米粉末的基础研究;张邦维教授的“On structure and crystallization of amorphous Fe-Mo-W-B alloys obtained by electroless plating”获湖南省第八届自然科学一等优秀学术论文(第三获奖人)。卢铁城教授任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系主任。2001年7月卢铁城晋升为教授。2000年12月赵宪庚研究员任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所长,2001年赵宪庚研究员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助理。 “中心”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荣誉表示祝贺。四、国 际 交 流 与 合 作 下表列出了2001年部分中心成员参与国际交流,以合作研究或访问学者到中国大陆以外的国家和港台地区的情况。姓 名时 间出 访 地 点龚新高2000年香港中文大学访问3个月2000年参加国际小颗粒和元机团簇会议龙期威2001年7月30日至8月16日访问意大利ICTP卢铁城2001年9月2日7日赴葡萄牙里斯本参加“第11届绝缘体辐照效应国际学术会议”2001年9月9日15日赴德国马堡参加“第12届离子束材料表面改性国际学术会议”庞小峰2002年2月到4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作和访问王京阳2001年5月5日8月4日在意大利ICTP作访问学者及与Trento大学物理系进行合作研究张邦维2000年4月5月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材料科学系与系主任W. A. Jesser教授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合作科研,题目为:三元合金形成热的计算2000年5月应美国Connecticut 大学材料科学系主任J. Morral之邀,作Seminar 一次,题目为:Analytic modified embedded atomic method (IEAM)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2000年7月初至12月31日在德国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与该所表面物理研究室的E. Taglauer博士进行为期半年的合作研究,题目为:利用AMEAM模型计算Au-Cu合金系统的表面聚集。张济忠2001年6月参加在韩国举行的第8届中韩薄膜材料国际会议2001年8月参加在西班牙举行的ICCE/8复合材料国际会议张志东2001年8月15日8月28日访问斯洛伐克赵晓鹏2001年4月赴法国Nice参加第八届国际电磁流变会议2001年6月在香港参加第60届青年科学家论坛周光辉2001年4月7月应邀到瑞典Chalmers理工大学物理系合作访问4个月五、第十届国际材料物理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第十届国际材料物理学术研讨会(IWPM-10)材料中的复杂性” 于2001年9月24日9月27日在西安成功举办。这次研讨会是由中国科学院国际材料物理中心和西北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合作举办的。会议特邀了三位国际知名的学者,他们是: 英国牛津大学理论物理系主任David Sherrington教授,理论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主要的研究领域:凝聚态物理理论、自旋玻璃、神经网络、无序、阻锉效应和复杂系统。挪威Oslo大学物理系Jens Feder教授,他是原分形国际会议组委主席。挪威科学院成员。主要研究领域有:统计物理、分形、断裂力学、流体动力学、摩擦、颗粒材料。他写的Fractals一书被译成中、日、俄文,在我国材料学者中有很大影响。法国科研中心微观结构研究实验室(Laboratoire dEtude Microslrctures(LEM),CNRS/ONERA)的Ladislas Kubin教授,是目前位错理论及范性形变研究领域的国际权威,材料科学中非线性现象、和卷主编,同时他还是著名的国际杂志Acta. Mater. 的主要编委。 三位国外专家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做了十个精彩的学术报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内容涉及现代统计物理方法的最新发展,用现代非线性物理的理论研究材料的基本变化过程,利用统计物理前沿的理论研究材料形变过程的基本规律。挪威的J. Feder教授介绍了利用分形原理分析复杂系统如:多孔介质中的渗流、布朗运动中的交迭、断裂表面的分形结构以及对自然界中存在的自组织临界性方面的研究工作,是当前材料研究的热点;法国的L. Kubin教授系统的介绍了材料在反复塑性流变过程中与位错相关的花样现象,是现代物理应用到材料科学的很好的例子;英国的D. Sherrington教授的报告从复杂性的起源和特征讲起,就自旋玻璃的研究以及将研究复杂系统的重要的手段统计物理应用于经济领域等方面的工作做了报告,他涉及的阻锉概念有望应用于材料中无序和缺陷。这些报告由浅入深,使听众对复杂性和复杂性研究方法及它的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他们都是在学术界十分活跃的学者,在国际上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参会的国内专家、学者认为能同时请到三位学术水平如此高的国际专家,是此次会议具有吸引力和成功的一个方面。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国内的学者主要有:北京理工大学的邢修三教授(非平衡统计物理) ;复旦大学的陈鸿教授(凝聚态物理,光子晶体);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张志东研究员(磁性和磁性材料);四川大学的郑文琛教授(材料物理和凝聚态物理、固体谱学);西北工业大学的赵晓鹏教授(电流变液材料、机理及其应用);西北工业大学的魏炳波教授(空间材料科学、液态金属深过冷和快速凝固) ;西北工业大学的介万奇教授(凝固技术及功能材料、凝固理论与技术);西北工业大学的黄卫东教授(凝固理论与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的胡海云教授(非平衡统计物理);北京理工大学的范天佑教授(非平衡统计物理);苏州大学的沈中城教授(分形);陕西师范大学的房喻教授(配位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光物理),参会的国内学者给出了三十多个学术报告,其内容都是他们最新的科研成果,内容涉及非平衡统计物理,光子晶体,电流变液,材料的韧性、断裂、疲劳、磁性等力学和物理性能。研讨会同时为年轻人展现学术能力提供了一个论坛。会议中一批年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常积极的参与其中,报告了他们最新的科研工作并与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了充分的讨论。D. Sherrington教授在会前访问了北京理论物理所、北京大学物理系、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会后访问了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天文与应用物理系。J. Feder教授会前、L. Kubin教授在会后访问了沈阳金属所。J. Feder教授会前还访问了北京物理所。他们在各地都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外宾在研讨会期间和相关的顺访中对中国的科研工作有了亲身的了解。J. Feder教授和L. Kubin教授在沈阳金属研究所访问期间对金属所的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的建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本次会议与西北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共同主办,会议的组织工作充分体现了两个单位的通力合作,是本次会议成功举办的关键。在目前西部大开发的有利形式下举办第十届国际材料物理学术研讨会不仅可以对材料科学界各个领域的相互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同时将会对推动西部与国内外学术交流起到促进作用。六、到“中心”访问和讲座情况 J. Feder教授 挪威Oslo大学物理系 报告题目:Invasion Percolation and Fractal front in Porous Media 2001年9月17日 报告题目:Are Fracture Fractal? 2001年9月18日 邢修三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 报告题目: 非平衡统计理论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2001年11月8日七、中心对论文的资助力度将加强 中心的论文资助工作将加强资助力度。论文资助办法细则如下: 中心成员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在该刊物规定的作者署名的位置上署有:“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Materials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10016, P. R. China”,或者“中国科学院国际材料物理中心,110016,沈阳”者,按下列各条款,“中心”给作者以适当的资助和奖励: 对中心成员发表的“双第一”的文章继续按2000年年初所发通知中规定的新方法资助。凡以 “中心” 为第一作者单位在SCI收录的国际性刊物上发表的符合中心资助条件的“双第一”论文,“中心”将在每年底或下一年初,根据刊物的SCI影响因子予以奖励。即: 刊物的SCI影响因子1000奖金(人民币元)或500元人民币(SCI因子小于0.5)。此部分奖金原则上由金属所提供,当因金属所年终奖励办法发生变化而少于此奖金数目时,将由中心补足。对于“中心”非第一作者单位,中心成员为第一作者的情况,按以下办法奖励:第一组:Nature SciencePhysical Review Letters 奖励 5000元第二组:Phys. Rev.系列之一Journal of Phys.系列之一J. Appl. Phys.系列之一Appl. Phys. Lett.Acta. Mater.Advanced Mater. 奖励 1000元第三组:其它国外国际性自然科学期刊中国科学(A, B)外文版物理学报外文版金属学报外文版Chinese Phys. LettersJ. Mat. Sci. Technol 奖励 300元在国内重要自然科学学报(包括英文版)发表的论文只奖励“双第一”的情况:外文版 奖励 250元中文版 奖励 150元说明:一、在第一、二、三组刊物上发表论文,在双非第一的情况下,“中心”可根据作者人数的多少和中心成员排名的名次,给以适当的奖励,此部分奖励也比以前有所提高。二、以中心成员为第一作者,“中心”非第一作者单位发表的论文,已从其他渠道获得奖励者,如果奖金额超过本规定的相应奖金额时,“中心”将再给予少量鼓励。第一组刊物为500元,第二组刊物为300元,第三组刊物为100元。如果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奖金额低于本规定的相应金额时,则补足到本规定的奖金额,但第一组刊物的最低补足金不少于500元,第二组刊物最低不少于300元,第三组刊物最低不少于100元”三、金属所的中心成员,如果已从金属所获现金奖励者,参照说明二执行。四、超过本规定的特殊情况,由中心主任视情况决定给予适当奖励。五、中心成员应向中心提交得奖论文抽印本或复印件。六、上述新规定,以发表论文日期为准,从2002年1月1日起实施。凡在此之前发表的论文仍按原规定执行。八、中国科学院国际材料物理中心主任龙期威同志逝世 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材料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国际材料物理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及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所属Abdus-Salam国际理论物理中心(AS-ICTP)固态学术委员会委员、AS-ICTP中国联络中心主任、国际断裂基础会议国际组委、中国力学学会物理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和固体缺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东北大学、湘潭大学兼职教授龙期威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1年12月5日凌晨2时50分在沈阳逝世,享年74岁。 龙期威同志1928年3月生于四川省荣县。1948年10月参加地下党领导的“民青”组织。194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分配到东北科学研究所(长春),从事科研组织工作。1952年末调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历任计划科长、副学术秘书、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中国科学院国际材料物理中心主任,金属所学术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和第五届顾问;龙期威同志在建所初期曾任所党支部副书记、党总支委员等职,是金属研究所的建所元老之一,为金属研究所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龙期威同志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一贯倡导现代物理和材料科学结合,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科研成果。特别是他在1987年建立的中国科学院国际材料物理中心,为国内材料物理领域的发展和加强国际学术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桥梁的作用。龙期威同志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他矢志理想、执著追求,在弥留之际仍在惦念国际材料物理中心未来的发展,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祖国科学事业的忠诚和奉献。 龙期威同志病重其间,金属所所领导卢柯、臧启山等多次到医院和家中探望。上海复旦大学陶瑞宝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邢修三教授、中科院固体物理所崔平所长、浙江大学吴希俊教授、国家基金委张守著处长、南京大学王桂琴教授、南京理工大学邓开明教授、中科院物理所邹本三研究员并代表郭可信院士和张泽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杨金龙教授、清华大学段文辉教授代表顾秉林院士、南开中学1945级校友会代表和清华大学49级校友会代表等专程到沈阳探望病情,国内外有几十位专家学者来电致函表示关切。 龙期威同志逝世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所、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中国科学院力学所、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研究所、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物理学会、清华大学物理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武汉大学物理和技术学院、四川大学、湘潭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部门、研究所、大学及相关院系,中国科学院郭可信、张沛霖、黄祖洽、冯端、王业宁、何作庥、郝柏林、于渌、苏肇冰、甘子钊、欧阳钟灿、梁敬魁、秦国刚、叶铭汉等多位院士、意大利Abdus-Salam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主任M. A. Virasoro教授、意大利比萨大学M. Tosi教授、意大利特伦多大学A. Zecca教授和国内的众多知名教授以及龙期威同志的生前友好和海内外的众多学生纷纷发来唁电吊唁和慰问。中科院固体物理所党委副书记单文均专程来沈慰问龙期威同志家属。 龙期威同志和我们永别了。他的逝世不仅是金属所的一大损失,也是我国材料科学界的损失。他在材料物理领域的突出成就和对金属所的卓越贡献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他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和献身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龙期威同志永垂不朽!九、“中心”的发展得到中国科学院和金属所的重视 在原中心主任龙期威先生不幸逝世后,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的领导对“中心”15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对“中心”的持续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决定“中心”继续挂靠在金属研究所。并加强了对“中心”的支持力度。在“中心”未来的发展中,“中心”将坚持“促进现代物理与材料科学的结合,在现代物理和技术应用、理论物理和材料实验物理以及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现有水平之间架设桥梁”的原则,继续起到对外作为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和窗口,对内作为国内学者相互联系的纽带的作用。相信“中心”在中科院、金属所及各方面支持下将会为我国材料物理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附录:List of Publications in 2000 *作者名有下划线者为中心成员*1 Z D Zhang, W Liu, J P Liu and D J Sellmyer: “Metastable phases in rare-earth permanent-magnet materials” J.Phys.D: Appl.Phys.33(2000) R217-R2462 Xiao-feng Pang: “The properties of quantum fluctuations in strongly coupled electron-phonon systems with correlated displacement and squeezing” Journal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Solids 62 (2001) 491-5013 B W Zhang, H W Xie: “Effect of alloying elements on the amorphous formation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electroless Ni-P based alloys”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A 281 (2000) 286-2914 X L Shu, W Y Hu, H N Xiao and B W Zhang: “Properties of Point Defects and Diffusion of the B2 FeAl Alloy Calculated by a Modified Analytic EAM Model ”Z.Metallkd. 91 (2000) 9 p7345 Kuang Xiao-Yu and Zhou Kang-Wei: “Quantum-Admixture Model of High-SpinLow Spin Transition for Fe(III) Complex Molecules” J.Phys.Chem.A 2000, 104, 7308-73136 Wen-Chen Zheng and Shao-Yi Wu: “Studies of the local release factors at a structure phase transition for Mn2+ in RbCaF3 and RbCdF3 crystals” Philosophical Magazine A, 2001, Vol. 81, No. 3, 637-6417 Shao-Yi Wu and Wen-Chen Zheng: “Defect Structure of Co2+ Center in LiIO3 Crystal” Z. Naturforsch. 55a, 828-832 (2000) 8 Shao-Yi Wu and Wen-Chen Zheng: “Studies of the EPR Parameters gi and Ai for Co2+ in the Octahedral Sites of Y3Al5O12 and Y3Ga5O12 Crystals” Phys. Stat. Sol. (b) 223, 665 (2001)9 Zheng Wen-Chen, Li Wei and Wu Shao-Yi: “Explanations of the absorption spectra and their pressure coefficients for ZnSe: Ni2+ crystal”Physica B 293, (2001) 244-24810 Wen-Chen Zheng and Shao-Yi Wu: “Studies of the Local Phase-transition Behaviour for Ni+-II Centers in RbCaF3 Crystal from EPR Data” Z. Naturforsch. 55a, 915-917 (2000)11 Wei Jiang, Guo-zhu Wei and Zi-hua Xin: “Magnetic properties of a mixed spin-1/2 and spin 3/2 transverse Ising model with a crystal field” Physica A 293 (2001) 455-46412 Wei Jiang, Guo-Zhu Wei and Zi-Hua Xin: “Transverse Ising Model with a Crystal Field for the Spin-2” Phys. Stat. Sol. (b) 215-221 (2001)13 C. Q. Han, X. L. Chen, J. K. Liang, Q. L. Liu and G. H. Rao: “The ternary System Eu2O3-SrO-CuO: Compounds and Phase Relations” Journal of Solid State Chemistry 156, 247-250 (2001)14 Yuchen Lan, Xiaolong Chen, Yongge Cao, Yanping Xu, Tao Xu, Jinaye Li Zheng Tao and Jingkui Liang: “Morphology of GaN ammonia”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Letters 19, 2000, 2215-221715 Xiao-feng Pang and Xiang-rong Chen: “Quantum vibrational energy spectra of molecular chains in crystalline acetanilide” Journal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Solids 62 (2001) 793-79616 Y. Zhang, X. L. Chen, J. K. Liang, Y. G. Cao and T. Xu: “Phase relations in the system La2O3-CaO-B2O3”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315 (2001) 198-20217 L. J. Wu, W. C. Chen, C. R. Li, A. Y. Xie, Y. C. Liu and J. K. Liang: “Crystallization of BaxSr1-x(NO3)2 solid solutions from aqueous solutions and the influence of Ba2+ ion on Sr(NO3)2 crystals”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35 (2000) 2145-215618 C. Q. Han, Y. Gao, X. L. Chen, J. K. Liang and G. H. Rao: “The ternary system Gd2O3-SrO-CuO: compounds and phase relations”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321 (2001) 54-5919 C.Q. Han, X.L. Chen, J.K. Liang, Q.L. Liu and G.H. Rao: “The ternary system Sm2O3-SrO-CuO: compounds and phase relations”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314 (2001) 301-30420 W G Chu, G H Rao, H F Yang, G Y Liu and J K Liang: “Crystal 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Gd3Fe28Re” J.Phys.: Condens. Matter 13 (2001) L441-L44621 Wen-Chen Zheng and Shao-Yi Wu: “Tetragonal distortions of chlorine octahedra surrounding paramagnetic ions in the tetragonal phase of RbCdCl3” Physica B 301 (2001) 186-18922 Zheng Wen-Chen and Wu Shao-Yi: “Local structure and local compressibilities around Co2+ impurity in ZnSiF66H2O crystal determined from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data”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57 (2001) 1177-118223 Wu Shao-Yi and Zheng Wen-Chen: “High-order perturbation formulas of the zero-field splitting for 3d5 ion in tetragonal symmetry” Physica B 296 (2001) 351-35524 Shao-Yi Wu and Wen-Chen Zheng: “Investigations of the EPR Parameters and Local Structures for Two Tetragonal Cr3+ Centers in NH4Cl Crystal” Z. Naturforsch. 56a, 326-328 (2001)25 Shao-Yi Wu and Wen-Chen Zheng: “Spin-lattice Coupling Coefficient G44 of KMgF3: Mn2+ Calculated from Two Cases” Z.Naturforsch. 56a, 253-256 (2001)26 Shao-Yi Wu and Wen-Chen Zheng: “Theoretical Studies of the g Factors for Co2+ in MgO and CaO Crystals” Z.Naturforsch. 56a, 249-252 (2001)27 WANG Jing-Yang, WANG Xiao-Wei, J.Rifkin and LI Dou-Xing: “Molecular Dynamics Study of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Near Grain Boundary Distortion Region in Small Grain Nano-NiAl Alloy” Chin.Phys.Lett. Vol. 18, No. 10 (2001) 138628 Q L Liu, X C Zhou, J K Liang, C Q Han and G H Rao: “The 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ternary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La2Co17-xTax” J.Phys.: Condens. Matter 13 (2001) 6529-653429 Q. L. Liu, G. H. Rao, H. F. Yang and J. K. Liang: “Formation of completely miscible solid-solution Gd5(Si1-xGex)4 induced by ferromagnetic exchange interaction”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325 (2001) 50-5330 Z. Yang, X. L. Chen, J. K. Liang, Y. C. Lan and T. Xu: “Phase relations in the MgO-Ga2O3-B2O3 system and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MgGaBO4”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319 (2001) 247-25231 Z. Yang, J. K. Liang, X. L. Chen, T. Xu and Y. P. Xu: “Synthesis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a new compound: CaGaBO4”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327 (2001) 215-21932 Jie DENG, Qiyi LONG and Chiwei LUNG: “Self-similarity of the Crack Front in Stress Corrosion Fracture” J. Mater. Sci. Technol. Vol. 17 Suppl.1, 200133 Xiao-Yu Kuang, Kang-Wei Zhou and Jian-Zhong Zhao: “Theory of exchange interaction for heterodinuclear Mn-Ni in KZnF3:Mn2+-Ni2+ system” Physics Letters A 285 (2001) 177-18234 Kuang Xiao-Yu and Zhou Kang-Wei: “Study of exchange interaction of Ni2+ pairs in MgO:Ni2+, KMgF3:Ni2+ and KniF3 crystals” Physica B 305 (2001) 169-17435 G. H. Zhou, Q. L. Xia and J. R. Yan: “Localized modes in a one-demensional sphalerite-structure lattice with anharmonicity”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B 24, (2001) 29736 Kuang Xiao-Yu and Zhou Kang-Wei: “Analysis of exchange interaction for heterodinuclear Cu-F-Mn clusters in K2CuF4:Mn2+ and KZnF3:Cu2+-Mn2+ system” Physica B 307 (2001) 34-3937 W. G. Chu, G. H. Rao, H. F. Yang, G. Y. Liu and J. K. Liang: “Crystal 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compound Nd5Co21B4”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Vol. 90 No. 4 200138 Li-Ping Zheng, De-Zhang Zhu, Bing-Yao Jiang, Xiang-Huai Liu and Dou-Xing Li: “Monte Carlo simulation of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at Ni3Al-5 at.% Mg grain boundary” 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B 173 (2001) 441-44639 Liping ZHENG, Shi QIU, Liping YU, Huyong ZHANG, Bingyao JIANG AND Douxing LI: “Atomistic Simulation Study of Zr Segregation at the Ni3Al Grain Boundary” J. Mater. Sci. Technol., Vol. 17 Suppl.1, 200140 Zheng Wen-Chen, Wu Shao-Yi and Zi-Jian: “Theoretical studies of the g-shift for Cr4+ ions in GaN crystal from crystal-field and charge-transfer mechanisms” J. Phys.: Condens. Matter. 13 (2001) 7459-746441 Shao-Yi Wu and Wen-Chen Zheng: “Local Lattice Distortion near Co2+in SrLaAlO4 Crystal” Z. Naturforsch. 56 a, 557-560 (2001)42 W. C. Zheng and S. Y. Wu: “Structures of Fe3+-Vo Defects in ABO3 Perovskite-Type Crystals” Appl. Magn. Reson. 20, 539-544 (2001)43 Wen-Chen Zhen and Shao-Yi Wu: “Superposition model parameters t2 and b2 for Gd3+ with several types of ligands” Physica B 304 (2001) 137-14044 Wen-Chen Zheng, Shao-Yi Wu and Jian Zi: “Defect Structures for Fe3+, Mn2+, and Ni3+ Impurities in Wuritzite GaN Crystals” Z.Naturforsch. 56a, 473-477 (2001)45 Tie-Cheng Lu, Shao-Yi Wu, Li-Bin Lin and Wen-Chen Zheng: “Defects in the reduced rutile single crystal” Physica B 304 (2001) 147-15146 Wu Shao-Yi and Zheng Wen-Chen: “Defect model for a tetragonal Co2+ impurity center in AgCl crystal”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86 (2001) 92-9547 Li-Ping Zheng, Dou-Xing Li, Shi Qiu, Wen-Jie Zhou and Bing-Yao Jiang: “Dependence of Ni, Al and B Boundary concentrations on the B bulk concentration for the Ni3Al-x at.% B grain boundary” 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B 184 (2001) 354-36048 Y. Zhang, J. K. Liang, X. L. Chen, M. He and T. Xu: “A structural study of Ca3La3(BO3)5”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327 (2001) 96-9949 Y. Zhang, X. L. Chen, J. K. Liang, T. Xu and Y. P. Xu: “Phase relations in the system Y2O3-CaO-B2O3”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327 (2001) 132-13550 WANG Jing-Yang, WANG Xiao-Wei, J.Rifkin and LI Dou-Xing: “Plasticity Analysis of Nano-Grain-Sized NiAl Alloy in an Atomic Scale” Chin. Phys. Lett. Vol. 19, No.1, (2002) 10551 Z.J.Guo, S.C.Busbridge, B.W.Wang, Z.D.Zhang, and X.G.Zhao: “Structure and Magnetic and Magnetostrictive Properties of (Tb0.7Dy0.3)0.7Pr0.3 (Fe1-xCox)1.85(0x0.6)”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Vol. 37, No.4, (2001)52 Z.J.Guo, S.C.Busbridge, Z.D.Zhang, X.G.Zhao, D.Y.Geng and B.W.Wang: “Microstructure, Magnetic Properties, and Spontaneous Magnetostriction of Tb0.2Pr0.8(Fe0.4Co0.6)x”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Vol. 36, No.5, (2000)53 W J Ren, Z D Zhang, A S Markosyan, X G Zhao, X M Jin and X P Song: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the boron substitution on the magnetostrictive compound Tb0.7Pr0.3Fe2” J. Phys. D: Appl. Phys. 34 No. 20, (2001) 3024-302754 X.L.Dong, B.K.Kim, C.J.Choi, K.S.Park and Z.D.Zhang: “Synthesis of Nd2Fe14B powders by spray-drying and reduction-diffusion processes” J. Mater. Res. Vol. 16, No.4, (2001)55 Z.J.Guo, Z.D.Zhang, X.G.Zhao, W.Liu, X.M.Jin, D.Y.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协议条款细节及范文解析
- 2025江苏盐城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选调2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中铁众德(衡水)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招聘4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农民合作社农田水利设施维护合同
- 2025年大庆市第二医院招聘工作人员6人备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济南市历城区兴元小学补充顶岗教师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贵州遵义市播州区自然资源局招聘城镇公益性岗位人员3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新疆乌鲁木齐市高新区(新市区)银龄教师招募8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2030餐饮直播带货转化率分析及内容创意与供应链响应速度评估
- 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城镇建设服务中心招聘市政园林养护人员5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经验萃取课件
- 金融标准化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广东惠州惠城区招聘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66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 2025新和县招聘社区工作者(第二批35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 导言课 课件(内嵌视频)
- 反电信诈骗课件
- 技能提升补贴个人申请表
- 中外航海文化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 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 中职语文 2.《宁夏闽宁镇:昔日干沙滩今日金沙滩》 课件
- 井下作业公司试气作业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