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调歌头诵读指导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会欣赏咏月诗词。2感受诗人的月下情怀,体会国学韵味。二、教学重点学会欣赏咏月诗词三、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的月下情怀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语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回答)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宋代词人,写作时正任密州知州,政治失意,客居他乡,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写下了这篇文章。(三)初读全词,感知内容1。放录音范读。2。学生齐声朗读3。教师评析:刚才大家读得很不错,说明大家已经带着感情、进入角色了。过渡:这首词不长,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我们对诗词的理解,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想象,通过想象,再现诗词的意境。(四)发挥想象,再现情境1。 (放背景音乐-古筝:高山流水)通译全文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诗人的世界,看看诗人对月饮酒的情景,揣摩诗人的内心活动。2。再次朗读过渡:从大家的读书来看,我们正在慢慢走进这首词,正在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接下来请大家抓住关键词,理清作者的情感脉搏。(五)、品位词句,体会诗情,回答问题上阕:1。诗人为什么要到天上去?(“问”“欲”,表现他对这现实的不满,想要离开这个现实世界。)2。诗人真要去天上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恐”表现诗人对离开现实世界的顾虑,高处寒冷,比不上有歌有舞的人间,又觉得还是有歌有舞的人间好,内心充满了矛盾。)(板书:矛盾)3。诗人后来到底有没去天上?(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下阕:4。过渡到怀人的句子是哪句?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话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口吻?6。这种怨后来有没有了?7。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诗人的怨气后来都没了?小结完成板书:这首词通过作者一系列的感情变化,由矛盾-消极-积极,让我们了解了作者的精神境界的-豁达。(六)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由教师单独选人朗诵,并且点评。最后由全体共同朗诵(七)听歌让我们带着对诗词的理解,跟着歌声再次走进明月几时有。播放,学生轻声跟唱。为加强背诵。(八)布置作业熟读水调歌头,默写后加以订正。水调歌头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上个学期,我们背过很多诗词,现在请大家回忆,在我们背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月亮或月光的? 生1:“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这是谁的诗? 生众:李白的静夜思。 生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 愁眠” 师:这又是谁的诗? 生众:张继的枫桥夜泊。 生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 生4:柳永的雨霖玲“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生5: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师:(启发)上学期,我们还学了台湾女诗人席慕蓉的 生6:乡愁“故乡的歌是一只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师:很好!这些描写月亮或月光的诗句,大家记得非常清楚。现在,请跟老师再把这些诗句朗读一遍。(师出示幻灯,带读。) 师:大家读得很不错,声音洪亮,吐字清楚。那么请问,写这些诗句的诗人,想通过月亮或月光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7:表达思念之情。 师:对!表达思念。(启发)是思念 生8:思念故乡。 生9:思念亲人和友人。 师:太好了!通过复习,大家知道我国的文人常用月亮、月光表达对故乡或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月的词,请看课题。(师幻灯出示课题) 师:(指示生看课题)“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 生10:词牌名。 师:对!这首词有没有词名? 生11:没有。 师:好!再看作者。昨天有哪些同学通过网络或者其它途径查阅了作者的生平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生纷纷举手,师检查) 师:不错,大多数同学都去查阅资料了。现在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最好不看资料,凭记忆能说多少说多少。 生1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最高官至礼部尚书。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人弹劾“谤讪朝廷”,下狱,先后被贬谪到黄州、惠州、琼州等地。一生坎坷,飘零不定。 师:讲得很好!把苏轼的生平概括得既简洁又明了。(又向大家问)关于苏轼,他介绍完整了吗? 生:(齐声)没有。 师:对,他只介绍了生平,苏轼在文学史上的贡献,谁来补充? 生13:苏轼的学识广博,他开豪放词风,在散文、诗歌、词、书法和绘画等方面都很精工。民间有“苏文熟, 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一说,可见,苏轼在当时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有东坡乐府流传于世。 师:两位同学学习态度很好,不仅查阅了资料,还整理出主要内容并能说出来,精神可嘉。(生齐鼓掌) 师:现在,大家把书翻到144页,把这首词先朗读一遍。(生齐读,师聆听) 师:大家读得不错,老师仔细听了,没发现有字读错音。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把小序读一遍。(师生同读小序) 师:序中的“兼”字是什么意思? 生14:“兼”字指所涉及的内容不止一个方面。 师:那我们从“兼怀子由”四个字看, 这首词至少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齐)两个。 师:对。是哪两个呢?作者除了怀子由,还怀什么?请大家结合课文注解,把这首词的意思疏通一下。 (生自读课文及注解) 师:都看完了,看懂了没有,谁能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众生默然) 师:(微笑)没人举手。那好,我们先把这个问题留着,等词的意思都吃透了,再回头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请大家把这个问题先记在心里,带着问题来揣摩这首词。现在我们先看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书上的注解,我们知道这两句词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为什么要问天?他真正想问的是“明月几时有”吗? 生15:好象作者想问的是第二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师:你的阅读能力很强,知道上下贯通来理解诗词。那老师再问你,“天上宫阙”指的是什么? 生15:应该是月亮中的宫殿。师:(微笑向全体)是月亮中的宫殿吗?(众生默然) 师:大家再看“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该怎么理解? 生16:回去。 师:苏轼想回到天上去吗? (生齐笑) 师:大家都笑了,从你们的笑,我看到了两个字:不是。那这个归去是回到哪儿去呢?(启发)大家结合苏轼的生平来理解。 生17:(小心地)是回到朝廷吧? 师:对。“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一句,作者关心的是 生齐答:朝廷。 师:那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一句的“琼楼玉宇”又指什么? 生18:还是指朝廷。 师;好极了!(鼓掌)你能从这一句中的“欲”字,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生18:作者当时很想回到朝廷。 师:大家说,他回答的准确吗? 众生:准确! 师:记得我们背过一首苏轼在密州写的词,是 众生:江城子密州出猎。 师:当中表达“欲归”心情的句子是(师生同背: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师:作者想回朝廷,能回吗? 生19:不能。 师:从哪看出来? 生19:“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句中“恐”字说明苏轼害怕回去。 师:(微笑)他怕什么? 生19:“寒”。 师:“寒”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 生19:不是。 师:那指什么? 生20:应该是指心理上的恐惧吧?具体好象是指朝廷中的诽谤、中伤。师:(鼓掌)你回答得太精彩了!时刻不忘作者生平。确实,苏轼被贬,就是因为在朝中受小人的诽谤和中伤。虽然他想报效朝廷,但心生恐惧。那最后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什么意思?“人间”指什么?生21:“人间”就是指“地方”,包括密州在内。师:在人间好还是在天上好?生21:我觉得从书上注解看,作者认为在人间好也就是在“地方”作官好。 师:(微笑)在地方,天高皇帝远,在地方,没有排挤、没有诽谤和中伤,所以他觉得留在地方为政好。学完上阕,我们齐读一遍。读的时候,同学们都展开想象,你就是那天晚上的苏轼,你现在不是在念,而是在“吟”,所谓的吟,就是抑扬顿挫地读。从声音和语调上读出词的意境来。(生读,师聆听) 师:非常好!我看见有些同学摇头晃脑,很投入。林文雨,老师感觉刚才你是最出色的,不仅神色投入,而且语速、语调也很到位,现在,能请你给大家示范朗读一遍吗? (生22读) (众生鼓掌) 师:学完上阕,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在这里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生讨论) 生23:作者在上阕中表达了想回朝廷但又恐惧害怕的心情。 师:你能用词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吗? 生23:好象是“欲”和“恐”。师:(微笑看大家)大家赞同吗?(生赞同) 师:(对生23)你概括得太好了!请大家看幻灯。(师插入幻灯,显示上阕概括内容) 师:现在我们来看下阕。请大家先朗读一遍。像林文雨同学,带着情感去读。(生齐读,师聆听) 师:有进步。不过,还需逐字逐句地揣摩。“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这句从结构上说有什么作用? 生24:承上启下。 师:(启发)具体点说 生24:“转朱阁,低绮户”前省略了主语月亮,是承上阕写的。从下阕看,作者因为无眠产生思念。所以“照无眠”是启下。 师:看来你把这首词理解得很透彻,我提一个问题,你把我后面要提的问题都回答了。我再问你,下阕应和了序中哪一个句子? 生24:“兼怀子由”。 师:太好了!这就是说,作者在下阕主要要写 生:(齐)怀子由。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书上注解说是月亮没有人世的愁和恨,这样理解正确吗?生25:不正确。这里应该是作者恨月亮老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圆,是作者在恨。 师:作者因什么而恨? 生26:因为与亲人别离,也因为被贬。 师:好!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理解? 生27:难。 师:我们常听老人们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恰好也是苏轼的看法。所以他说“古难全”。既然认识到了人生的艰难,作者是不是就认命了?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的情感有没有什么变化? 生28:有变化。因为作者认识到自然和人生共有的规律,所以他不悲观消极,而是充满期待和祝愿。 师:你从哪里看出了期待和祝愿? 生28:但愿。 师:“但愿”怎么解释? 生28:只希望。但,是副词,只。愿是动词,希望的意思。 师:作者在下阕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感情? 生29:下阕中作者表达的主要是对七年未见的弟弟子由的怀念。 师:你能用词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吗? 生29:“难”、“愿”。 师:一步到位,好极了! 生30:老师,我还是不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到底是什么意思? 师:还不懂呀?!这个问题谁帮解决? 生31:因为作者已经认识到,任何事情都不会因为我们的喜好而改变,虽然我们不想和亲人别离,但别离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作者只有提出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和弟弟子由能够年年平安,虽相隔千里,但可以共享美好月光。 师:你表述得准确极了。(向生30)现在明白了吗?(生30点头)还有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众生:没有了。)师:我们把下阕再齐读一遍,注意感情把握。(生齐读) 师:对你们的朗读,我找个同学来点评。谁来? 生32:感情把握得比较好,不象刚才朗读时,每一句的语速和停顿都一样。这次,大家都能根据词意,做到抑扬顿挫。 师:同意他的点评吗? (众生点头) 师:不错,他的点评很到位,这次朗读, 同学们基本能注意到词意的感情色彩,很好!现在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回到小序中,还记得刚上课时给大家提的问题吗? 生众:记得。 师:现在有答案了吗?在这首词中究竟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生33:作者在上阕主要抒发了自己想回朝廷而又心怀恐惧的矛盾思想;下阕主要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师:你真聪明,刚学完就归纳出来了。请大家看幻灯。 (师出示幻灯显示全词概括内容) 师:这首词我们已经分析得很透彻了。现在请大家饱含感情地朗读一遍。 (生齐读,师巡视,不时大声导读) 师:大家来背一遍,敢不敢?要求不是“唱”读,怎样背? 生众:饱含感情。师:对,我们饱含感情地把这首词背一遍。(生背诵)师:我们班同学真不错,老师一点就通,背得很好。让我们带着对诗词的理解,跟着歌声再次走进明月几时有。播放,学生轻声跟唱。熟读水调歌头,回去默写后加以订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医药发展资金保障措施
- 调度系统仿真验证-第1篇-洞察及研究
- 教务干事职责提升教学管理效率
- 生活发型培训课件
- 追赶超越个人社交能力计划
- 消毒隔离制度、压疮管理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试题及答案
- 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培训标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药剂师笔试题及答案
-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材使用计划
- 2025年度技术部门培训总结及成长计划
- 语文开学第一课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2025年宁夏中考数学试卷试题真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年浙江省中考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 单位保安执勤方案(3篇)
- 二三轮车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云南咖啡购销合同范本
- 中职导游业务课件
- 园区卫生清洁管理办法
- 秋季养生课件中医
- 申报书范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线课程申报书课件
- 闵行区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上海新教材沪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