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doc_第1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doc_第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doc_第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doc_第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十家:儒道法墨名杂家,阴阳纵横农小说百家争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我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学派:代表人物 思想观点 儒家 孔子 出“仁”与“礼”的学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思想核心是“仁”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哲学: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复温习、当仁不让于师、坚持正确意见。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孟子 发展仁,提出仁政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性善论,实行仁政来扩充和回复善性 荀子 仁政,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强调人民群众力量性恶论,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道家 老子 哲学思想: “道”是世界的根本 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法家 韩非 法、术、势结合,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节俭”(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中国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志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二)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3、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三)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理学时期儒学的发展。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2、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3、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4、主要内容: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5、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四)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1、“异端”李贽: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鞭挞程朱理学,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万物皆生于两”“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共同思想主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君主批判意识是在明清之际政治经济天崩地裂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学术上,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经世致用”;3、影响:这些就是中国早期的民主思想,早期的民主思想的出现本身就预示着封建制度的衰落。他们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对封建制度以强有力的冲击,而且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发明 概况 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地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作用: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 印刷术 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金刚经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火药 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录丹经;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两宋进一步发展。 改变人类作战方式;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指南针 战国司南 北宋指南针发明,并用于航海。 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原因:政治:最早建立封建制度,是当时制度最先进的国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统一是历史主流,社会稳定,为科技发展连续性与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经济:经济发展为科技文化进步提供物质基础。教育:统治者重视教育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外交: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外交政策。民族关系: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发展。(二)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1)汉字: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就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逐渐演变成汉字。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金文”。秦统一后,推行“书同文字”,统一全国文字主要为小篆,后来隶书得到推广。2)魏晋南北时期,汉字发展为书法的原因: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子,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创造准备了材料;知识群体的形成,书法成为世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3)书法家:东晋的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隋唐出现了张旭、怀素等狂放不羁的草书,还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的楷书。宋代书法有苏黄米蔡四大家,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明代书法更加强调个性化创造。4)篆刻:与书法并称为姊妹艺术,秦汉时代是标志性时期,汉印以小篆为基础,融和隶书的风格。明中叶以后,篆刻与书法、绘画一起,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5)绘画:战国: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两汉:彩绘帛画。魏晋:顾恺之“以形写神”,作品有女史箴图。唐:画家们创制法度,体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例吴道子,“吴带当风”,如送子天王图。宋: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更加注重意境,同时出现了许多民间风情画,例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基本特点: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非功利、注重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书法,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三)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现实主义为其创作风格,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1)风:是诗经的精粹,民间歌谣: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2)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贵族宴饮时的乐歌(3)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的歌颂。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其特点为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句式自由灵活;(代表:屈原离骚)3、汉赋:特点是气势恢弘、词藻华美,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4、唐诗: (诗歌的繁盛时期)“诗仙”李白:浪漫主义。其诗风狂放炽烈,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早发白帝城蜀道难)“诗圣”杜甫:现实主义。其诗风凝重沉郁,忧国忧民,语言深沉。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离乱和漂泊。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三吏”“三别”)5、唐传奇:虚构、言情,如莺莺传6、宋词:又称“长短句”,能灵活自如的表达情感,并可配乐演唱。有为娱乐而作,也有表达救亡图存的词句。代表人物有“苏辛”。婉约派: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柳永,李清照。豪放派:清新俊逸,刚健豪放。苏东坡,辛弃疾。7、宋话本:说书人所用的底本,内容有佛经、历史、爱情,如碾玉观音表达了对社会底层劳动女性的称颂,塑造了许多小市民角色。8、元曲: 元代兴起的新诗体,内容多抒发汉族文人的愁闷情怀。9明清小说:商品经济发达和市民阶层兴起,使章回体小说成为明清文学的主流。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名著,在三言二拍中,诗人第一次被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批判现实的作品有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四)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1、萌芽:傩戏。古人用“傩”这种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用于驱逐恶魔。先秦时代,傩成为国家祭祀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举行傩仪时载歌载舞,成为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2、成长:宋代的南戏,流行于浙江的温州和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由民间艺人或下层知识分子创作,揭露社会黑暗,表达劳动人民愿望,主要在民间流行。3、成熟:元代杂剧,它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流行,除了得益于城市经济繁荣发达与市民阶层壮大外,还与知识分子的地位低下有关,底层的知识分子将一腔才情宣泄在戏剧创作中,促成元杂剧昌盛。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窦娥冤)、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作王实甫的西厢记。4、京剧形成标志:乾隆五十五年,即八十寿辰,徽班进京,三庆班有高朗亭带领。进京后博采众长,融进北京词汇,赢得观众欢迎。徽汉合流(徽调,汉调)5、繁盛: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京剧经几代艺术家不懈努力,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兼收并蓄,推陈出新,终于迎来了第一个繁盛期。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1、鸦片战争后各阶层的反应:a.农民:太平天国运动中洪仁玕资政新编,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b.地主阶级抵抗派(开明地主):开眼看世界。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c. 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实质是地主阶级内部用什么方式维护清朝统治之争。实践: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评价:大体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西方技术)的层面,但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对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促进作用。2、早期维新派:背景:中法战争失败暴露出洋务运动种种弊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对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进行深刻反思。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作用:使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3、维新思想:a.背景:19C90S,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西学知识增长。b.与顽固派论战:要不要变法、兴民权、倡西学。c.代表人物: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宣传维新思想,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典相结合,借用经学外衣和孔子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性,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在思想界产生“大飓风”和“火山大喷火”般的巨大影响。梁启超:宣传民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主张“变法之本,在渔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谭嗣同: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著仁学,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发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严复:编译天演论,严厉批判君权论,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人民应享有的自由权利包括言论自由、人人平等、人身不受侵犯、保护私有财产等内容。他是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要求在中国变法维新,才能由弱变强,否则将亡国灭种或被淘汰。d.实践:1898年戊戌变法。e.意义: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觉醒。(二)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1、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造舆论,掀起一股尊孔复古逆流。2、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主阵地:新青年 4、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5、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鲁迅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十月革命后,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4、思想影响: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它促使人们更加迫切的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三)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a.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中国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b.李大钊在1918年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c.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d.1920年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e.问题与主义之争:李大钊与胡适的歧义在于用什么方法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胡适坚持实验主义的局部改良,李大钊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2、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a.马克思主义队伍: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各地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了解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认识它们分别在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1、三民主义(1905年民报发刊词中提出)1)内容:a.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b.民权:“恢复中华”,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c.民生:“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2)评价: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孙中山还以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局限性:a、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b、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2、新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1)内容:a.民族: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各民族一律平等。b.民权: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与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c.民生: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2)评价:新三民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其核心,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但它在理论上、纲领上仍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三)总体评价:孙中山熔铸中西方思想文化精粹而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是其资产积极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既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又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并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二)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1、形成过程:a.发端:国民革命运动中(1924-1927)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思考。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中,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农民问题的重要问题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b.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6)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标志。他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党的工作重点从敌人力量强大的城市转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在农村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 c.成熟:遵义会议到抗战时期(1936-1945)。成熟的标志是1940、1新民主主义论:它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1945年中共“七大”确认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d.建国后(1949后)的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与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用逐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