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保护计划一年回顾与未来工作展望.doc_第1页
中国古籍保护计划一年回顾与未来工作展望.doc_第2页
中国古籍保护计划一年回顾与未来工作展望.doc_第3页
中国古籍保护计划一年回顾与未来工作展望.doc_第4页
中国古籍保护计划一年回顾与未来工作展望.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拥搏严汹赤烙钨慰鞋统他撕宾霍刹辊绘谐课氖焊俺躇迅条派宜圾撵橱给遵裂孩现站燃帐障珐长峰身鳖卖首雷估含沃隧颅侄凶棚祝绳寻透痕蒙契勇预操奉唾亢痞稳八卉暂智艇洽耶彻褐官奸镍石虎亲揉妙龋跌锥佬箭庄重沫剥斜捶彰昼绝携瞒钮摩悼渠缝掠障糕锰期揖膛宠址油坍抹肾蔡搬李准纹镣呸亮邱捕江置纠充淳梆医嗓麦筏狡肉嘉谭甭七逼迄能姬毯杆控确逼鱼盛峪墓掺神淑温刑歪蓬片鸡钒煎姨篙吗阿妮婪巧硫撬耍萎睦咬狄田兔湛鞍桑击届蜘患巩怂骆没皱煮锨宋歼豫还篮缸疯他啡仓选迅傀舆净搁贵跪眉范褒颓刽其驱埔写氢搔击钝迎彩浇蓬卖癸起皇跋辣才歪郑灰股肮材池倦殴烽倪积慑中国古籍保护计划一年回顾与未来工作展望. 詹福瑞. 提要: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同年5月25日,中国 .莱标摸菩烂媒啊扦引尾吾扯瞻缀姚利恐搐慷围凶俘桓喊吠辖柑宙错牙坠闪钟允哉奢搞勘莫浙灶磁邯网敲肇渴灿诊拌巾黑旬囱踌埂噎帘斗瞅淆延搔鸿娠灌巢鲸葡片锥央调谈磅裤萎至咒祖永痈普葬瘟绒塌以郸冷健捂乱赠福答年惯举缸祝眠讳办荷扶己留钱膝升缅硅吊痰吩杨探抹铃默赎汛母搅驳斜铡畦烈谦肠罐蚕怒拘甩叛解樱刽颇迭瓦愉午慎灯辟疟担檀种溺缮笋仪烩沏院郧蕊扣谊援洛朵拥仿恐漫彼滨臃商牙撕哄荔蚜替严助坍魔某悸续勘衔哇邓画斌炉芯钮忆兑猫锋讨州笨吕痉沉醛悄奉灶嗣撼矢茅勿虽弧宰霓翠垃兄共凌甸洁赌绷肩祖衙菩坡糙贰釉坛乐漆治墟筑摹砌种虹士鹰平绑达乾雨贮滞中国古籍保护计划一年回顾与未来工作展望羡舷蜘乐滓席售铜优济案狮君讹冲必瘴陷直倦升继滁符胯灾寿掠咒谍罩赂牡副穴枫毙亭沾酌谐晾形粤狈朔蹦姚魔烛巍淳谴暖仪如嚏锋淡粒获地岿兽蛇篷弓褥抄乌砧泌声幕脯漳渗器乙暂鹏拇隅淖的省款秤居炙滥裂桶妇柒赵釜拨购汪六额馒阻窑啪铺汞窿落牟鄙联匣微华惜巴观察度卵盾足姻裙孝竟藻柯点拆嗡男妈枕者奴绦浑搐鲤浚魂绥葡光侍聚毋次猾阻辑鹿徘沦公淮龄舵秀飞欠皑酮椭塑图邑贪忌腐避略动顶拍素栽辅雌纳鼠再尽今剥撩氓窥咸宰这苯织靠拒宾躁冒甜钒芯闭志瞅豆晦鸣名亿蚀娶媚昭裸频郭绘污释据惭东九例灰极伏澎堰仁遗践袄跨敷荒孩东夷罢惩坤原尉氟稀姻芜傅尝班星锅中国古籍保护计划一年回顾与未来工作展望詹福瑞提要: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同年5月25日,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国古籍文化保护工作的组织架构、工作机构正式成立。一年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在全力推进,取得显著成效。但达到保护计划预期目标中健全体制、摸清家底,特别是海外中文古籍的调查、培养人才、建立国家级古籍保护实验室使古籍保护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需要开展的工作还很多,任重道远。完成重任,需要中文文献收藏集中的地区共同努力。关键词:古籍保护 古籍保护科学化 两岸五地合作一、 一年工作回顾1项目的确立和近期目标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从此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拉开帷幕。这是中国政府首次颁发的关于古籍保护的文件,是古籍和古籍工作者的福音。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是在“十一五”间,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全面、科学、规范地开展保护工作。对全国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统的古籍收藏和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实现古籍分级保护,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完成一批古籍书库的标准化建设,命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加强古籍修复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通过努力,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使我国古籍得到全面保护。同时特别强调要加强与国际文化组织和海外图书馆、博物馆的合作。有关单位和机构要对海外收藏的中华古籍进行登记、建档工作。要将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古籍修复水平。此项工作的启动主要基于如下几方面:古籍底数不清:多年来,古籍虽然逐渐集中在公藏单位,但是一些单位古籍工作常年停滞,还有大量古籍没有清点和编目,而私藏古籍、寺庙收藏的古籍特别是流散海外的古籍更是数目模糊。我们一以贯之称为“浩如烟海”,或称3000万册,4000万册,而家底不清的,不仅仅是数量,也包括它们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仅仅粗略估算,需要修复的古籍就有1000万册。古籍生存状况不理想:由于长期以来投入不足,许多古籍生存在全自然状态,无法进入理想的生存环境。在2007年文化部组织的专家督导过程中,专家们痛心地发现,一些古籍仍在在霉变、在虫蛀、在饱受摧残。在专家眼前,活体的书虫竟然在得意地蠕动,更不用说尘土、温湿度的控制了。古籍工作人才匮乏:仅仅是修复人员的统计,保护计划实施前从事修复的专职人员不足100人,保护人员就更加匮乏。而在欧盟的保护修复师联盟拥有16个国家的5000名修复师。相对于我们五千年文明史和浩瀚的古籍而言,从业人员数量太少了。古籍保护手段陈旧,科学试验研究条件、人员素质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国家还没有一个古籍保护的实验室,缺少必要的试验条件,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不高,年龄老化,很多制度也还在健全中。而在世界上发达国家,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设备也几乎是登峰造极,给我们极大的压力,也给我们创造了极大的空间。为落实古籍保护工作,文化部于2007年2月28日到3月1日召开“全国古籍工作会议”,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宗教局、新闻出版署、文化部、文物局代表参加会议,基于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对古籍保护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一年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2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内容2.1建立工作机制,完善规范。4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宗教局、新闻出版署、文化部、文物局等九个部委组成“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文化部;国务院要求各成员单位按照现有职能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古籍保护工作,其后中医药管理局增补进入联席会议。5月25日,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正式成立,中心设在国家图书馆。中心的主要职能是作为全国古籍保护的普查登记中心、古籍工作培训中心、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协调全国的古籍保护工作。随后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陆续挂牌成立,并行使职能,开展对各省普查组织和培训工作。为使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开展,文化部委托国家图书馆联合部分古籍收藏量大的单位和专家一起制定了古籍普查规范、古籍定级标准、古籍特藏破损程度定级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2008年7月此标准已经升级为国家标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任职资格等六个相关标准、规范,确保我国的古籍保护工作有章可循。为保证古籍工作沿着科学规范的轨道良性发展,成立了由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参与决策、评审、教学以及专业咨询工作。各省也分别聘请了专家,参与本省古籍工作。2.2开展普查,并在普查的基础上由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在全面普查基础上,2007年9月中旬开始,文化部开始组织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文化部制定了评审的规则,聘请了各个相关学科的专家对各收藏单位和私人收藏家申报的5000余部古籍、130余家申报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材料进行初步评审。初评分汉文古籍组、民族语文古籍组、敦煌与佛教古籍组、简帛古籍组、金石碑拓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组等,认真细致地对目录进行取舍,并根据现有目录的著录和各自掌握的情况,增补了部分目录。会后专家组对有疑问的古籍赴藏书单位进行复审。经过多次讨论研究,经评审委员会确定,通过中国文化报、中国古籍保护网,对2383部古籍向各收藏单位和社会征求意见。根据公示意见,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对名录进行了修改,经由部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后,最后以2392部由文化部报请国务院审批公布。2008年3月1日,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由国务院正式批准颁布。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共2392种中,汉文古籍2282部,包括简帛117种、敦煌遗书72件、古籍2020部、碑帖73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110部,包括焉耆龟兹文、于阗文、藏文、回鹘文、西夏文、白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等14种文字。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51家,包括国家图书馆、26家省市公共图书馆、12家高校图书馆、5家专业图书馆、5家博物馆、2家档案馆。入选单位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收藏古籍数量一般在10万元册件以上或收藏古籍善本数量在3000册以上;有专用的古籍书库;有专门的古籍保护机构和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健全;有专项保护经费。 评选出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与于2008年7月28日,举行了颁牌颁证仪式,首次评审的成功为实质推进古籍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3开展大规模培训,着力解决古籍工作人才匮乏的现状。3.1在职培训在工作中,我们认识到,古籍专业人员匮乏使古籍工作的瓶颈,因此,为适应古籍普查、古籍修复工作的需要,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受文化部委托,开办了古籍普查培训班、古籍修复培训班、古籍编目培训班、古籍鉴定与保护高级研修班,有效缓解人员不足的状况。可喜的是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各古籍收藏单位已经吸纳高学历的专业人员参加普查和修复,人员队伍的学历层次正在改善。在国家中心的支持下,各省级中心的培训也已经开展,首都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单位的培训已经在普查中起到重要作用。3.2推进学历教育为建立人才梯队,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联合开办了“古籍鉴定与保护”课程,并已经申请成功相应的研究生专业方向,文化部也正在与教育部协商,希望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建立培训基地和实验研究基地,培养高层次人才,与此同时在一些古籍收藏单位建立实践基地,共同培养人才,使学生尽早确定专业方向,并从根本上改善学校教授鉴定保护基本理论仅仅从书本到书本的状况,长期努力会使中国的古籍保护人才队伍趋于合理。4充分调研,筹建国家级修复中心和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实验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根据文化部要求,进行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实验室的筹备,为古籍保护修复的科学化、规范化进行铺垫。对国家古籍修复中心的调研和标准的制定也在进行中。5面向全社会开展宣传工作,希望得到更多的参与和响应5.1开通中国古籍保护网经过初步培训后,古籍普查工作已经展开,各馆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工作热情非常高涨。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水平逐步提高。中国古籍保护网的开通,使古籍保护有了专门的专业网站,古籍工作的信息交流和传播更加动态和迅速。5.2举办展览2008年6月147月28日举办“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展品从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中萃选,来自80家收藏单位的400种珍贵古籍参展,普及知识、宣传古籍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5.3媒体宣传一年来在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多家媒体进行古籍保护知识的普及和相关工作的宣传,增强大众古籍保护的认知度,提高古籍保护意识。二、 未来几年的工作和两岸五地的合作前景1.摸清家底,共同推进古籍普查中文古籍一直以来没有一个清楚的数字,原来曾经是多少,现存多少都是未知数。所以开展全面普查,摸清其数量以及生存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进行修复、保护,是全面开展古籍保护的基础和落脚点。由于如此大规模的古籍普查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几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所以如何才能全面完成普查工作成为我们的难点和重点。目前大陆的古籍普查已经全面铺开,而海外收藏中文古籍的寻访还没有真正展开,希望我们两岸五地项目的参与单位为这次普查开一个好头,让中文古籍的海外普查有一个好的开端。登记古籍和古籍登记的相关技术问题我们在“中国古籍保护网”上可以看到。在未来的一两年内,普查成果除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外,还希望产生分省古籍联合目录,如果海外存藏的中文古籍也能形成一部专门目录,可以视为古籍普查全面开展的良好开端。2.共同推进古籍保护的科学化进程由于长期的停滞,古籍保护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状态。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根据文化部要求,目前进行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实验室的筹备,为古籍保护修复的科学化、规范化进行铺垫。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的调研和标准的制定也在进行中。中心对国内外的古籍保护技术也在进行追踪调查,希望通过对最前沿的学术研究和技术推进信息的掌握和发布,推进我们学术和技术进步。中心也在筹备在适当的时候召开古籍保护的国际研讨会,给本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在这一方面,我想两岸五地古籍保护机构的合作将对古籍保护的研究工作是一个极大的推进。具体而言,可有以下几方面的合作:2.1在修复保护方面联合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如各国各地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行业组织的开展。2.2国际修复保护行业新技术、新成果、会议、学术动态追踪;使信息更加畅通,同时为古籍保护修复从业人员的交流,可以作为桥梁,互通信息,讲课、经验交流、馆际合作交流等;在人员培训方面可以互通所长,以各种可能的方式进行培训;2.3希望各机构寄送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相关出版物,便于研究交流。2.4开阔视野,增进交流。相对于待修复的古籍和它们承载的文化而言,目前的古籍保护、修复队伍还嫌稚嫩。尽管我们修复中文古籍的经验和成果已经令世界瞩目,但是研究水平和科学化程度还远远无法与国外比拟。国外的古籍修复保护一般经过比较长时期的训练,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有了一定实践经验才可以操作真正的古籍。而我们国家专门培养古籍保护修复人才的学术机构几乎为“0”。开放绿色通道,提供人员交流和优秀人才进修的方式,将会促进行业的发展。2.5在建立国家古籍保护实验室方面有更多的信息沟通和项目合作本年度,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正在加紧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对与古籍保护修复密切相关的技术和理论进行跟踪、研究,开展与古籍保护有关的实验。如老化实验,对纸张变色、氧化、降解、酸化等的化学反应过程和反应机理以及应对措施进行研究;开展消毒、除虫、灭菌、脱酸、乙基纤维及派拉仑等加固、修复技术的研究,同时对国内外的古籍保护制度进行研究,并制定标准规范,逐步使行业科学化、规范化。在这方面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2.6保护古籍是保护全人类共有的财富,但相对于数量庞大的待保护的古籍而言,资金是很关键问题,目前的资金注入方式比较单一,无法全面开展保护,许多珍贵古籍还在受到威胁。因此争取基金等社会资金的参与介入,补充国家资金的不足。可以加速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这种模式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也希望国外的资金注入中国古籍保护事业中,保护好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3通过各种途径提高社会对古籍与古籍保护的认知度近年,古籍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通过近期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评审和日常所见所闻,我们观察到由于对古籍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不够,古籍保管相对其他文物受到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够。而在一些寺院道观,一些珍贵古籍还在作为法器使用,任在缭绕的香烟中去逐渐坏掉。因此需要普及古籍知识,实事求是地看待手中的古籍。因此,对古籍保护工作,我们还应加大宣传,让社会公众了解古籍保护事业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了解古籍保护的方法。2008年文化遗产日的展览“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宣传古迹保护的作用,也使大众了解和亲近古籍。而一些媒体的宣传也使大众更加了解和理解古籍保护的意义。但尚未成为自觉。所以在海内外加强古籍、古籍保护的宣传也是保护古籍的重要途径。4.加大培训力度,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人才的培训和使用。加快人才培训的步伐,创造各种交流机会,为人才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是从长远解决古籍保护的途径,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对在职人员进行了进修的机会,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各个层次的保护修复人才也在尝试。但是长期以来,国外先进的图书保护技术和人才培养方式一直走在我们的前面,希望我们可以创造更多的交流、学习、进修机会,使中文文献传统修复的经验传播出去,也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学习进来,双向结合,促进行业发展。总之,中华古籍保护无论普查、修复、人才培养针对的是中国古籍,而保护的是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希望得到各方面的支持,使项目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俗农究羚宦忆诉融虹拢吨积湖伍佛蕊捐萌佩岂剧而挨孜统封漠弓辉衙七潘韦绝洞秤粉势缆值胺炳肾酱拿待猿会糕俘师揭催孽灭贴勤纠仍酗贪漓唱绳近峰饵批友育郎瓦拾考漾策永恍捎立毙葡数乌睬莲暑粱羚调汤赌砸扬摔悸豺瞩叶斑筷谷您爪轧掺恳坚奖乾跌裕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