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倡导及实践途径.doc_第1页
中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倡导及实践途径.doc_第2页
中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倡导及实践途径.doc_第3页
中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倡导及实践途径.doc_第4页
中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倡导及实践途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参评教研成果之教研论文中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倡导及实践途径陈 超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中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倡导及实践途径摘要:个性化写作的倡导既是对新课标关于写作教学理念的自觉践行,也是当今中学生作文走出尴尬处境和现实困境的必然要求。个性化写作的教学强调:以“赏识教育”点燃兴致,以“创新思维”激活心智,以“放飞心灵”张扬个性,以“发现生活”充实内容,以“说读促写”积蓄能量,以“创意无限”丰富形式。在倡导个性化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应是兴趣的激发者、信息的传输者、技法的点拨者、特长的发掘者、思想的导引者和客观的评价者。关键词:个性化写作 教学 操作依据 实践途径一、倡导的缘起当前,中学生的作文写作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现实困境。不愿写、不会写、害怕写乃至抵触排斥,已成为日常现象和普泛情绪;而感觉的钝化、思想的弱化、情感的淡化、语言的泛化,可说是中学生作文的流行病。作为中学生常态作文的命题作文特别是考场作文,其处境更为尴尬。应试文被一些学生戏称为“新八股”,言外之意,他们是以“应科举”的功利心态和类似作八股的技法来应对考场作文的。此类文字集中暴露了当今中学生作文的诸多弊端,如: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泛泛而谈、空洞无物,堆砌事例、直白浅露,脱离实际、瞎编乱造。用学生的话说,这样的文章不是“作”出来的,而是“造”出来的;写作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了“博得阅卷老师的芳心,获得高分”(引自学生周记)。不是为了自己写作,而是要取悦他人;不是写自己想说的话,而是写老师爱听的话。作文的命题若能贴近学生还好,但一些老师往往一厢情愿,刻意强调所谓命题意图,或训练表达方式,或考查思维品质,或提升思想境界,等等。“得我之心”,“入我彀中”,方为好文。面对这样的“遵命”作文,学生们虽然内心有十分的不情愿,但还是得硬着头皮写。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作文的质量可想而知。笔者无意否定命题作文的存在价值以至必要性,但对一切为了高考、一切为了分数的单一导向和狭隘功利观实在不敢苟同。它不仅捆住了学生手脚,束缚了学生身心,也势必会把中学生作文引入死胡同,使之沦为毫无生气的制造或摆设。从本质上说,真正意义的写作应该也必然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写作或作文“只能是:写作主体个人进行的一种精神产品的独特制作”,“从来或永远是写作主体自我个性的一种或深或浅、或隐或显的表现,是一种充满了主观情意和个性色彩的人格呈现”(刘锡庆)。基于此,中学生作文要走出困境,摆脱尴尬,个性化写作的倡导不失为一条良策。所谓个性化写作,是指写作主体充分发掘自身特质,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过滤生活,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生活。写作者以自主的写作意识,自由的精神状态投入于写作活动之中,使写作成为展示自我、交流思想、表现生活的一种自觉需求。简言之,个性化写作是一种主动的、积极性、个性化的写作。率性为文、自由表达是其核心特征。二、实践的途径(一)赏识教育点燃个性化写作的兴致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一旦好意地知觉对方,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寄以期望,对方会相应地产生这种期望效应。的确,老师的期待和赏识往往会成为学生进取的强大动力,往往会促使他们发现自我、突破自我甚至创造自我。部分写作基础较差的同学缺乏自信,怕写作文,针对这种畏难自卑心理,笔者利用一切机会,抓住每个细节,不遗余力,大张旗鼓地予以鼓励。那怕只是一个词用得好,一句话造得好,也给予充分的肯定,用点点滴滴,持之以恒的赏识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培养兴趣。每周的周记展评都有所谓“差生”的一席之地,当他们颇感意外、忐忑不安地走上讲台朗读习作,却在热情的鼓励和热烈的掌声中走回座位时,我能感觉到,他们对写作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每个后进生都是一块璞玉,教师的精细打磨、用心雕琢终会使他们显出生命本色的光彩。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赏识教育则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将其写作热情和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比如,批阅周记时,我给一位同学留下这样的评语:“看你的文章时总会眼前一亮,它对我的吸引力就象精彩的电视剧。唉,每周一集(一篇)总是不太过瘾!”这位同学很快作出积极的回应,“一咬牙把每周一集改成了每周两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新突破。当然,赏识教育绝不仅仅是表扬、鼓励。它需要教师有敏于发现的眼睛、善于表达的嘴巴、贮满爱意的心灵和勤于思考的头脑。不着边际的溢美之辞常常会适得其反,恰到好处的“吊吊胃口”,引导学生“跳一跳摘桃子”,也是一种向上牵引的赏识艺术。雪中送炭也罢,推波助澜也罢,在教师的真诚激赏和殷切期望之下,学生们自主写作的欲望之火总会越烧越旺。心理障碍消除了,表达意愿增强了,写作兴趣浓厚了,写作的水平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二)创新思维激活个性化写作的心智陶行知先生将“创造”看作人生的真谛,把培养创造力作为教育的宗旨,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思维是“创造”的发动机,它对全面发展学生智慧品质和个性品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学生语文能力各板块的建构中,写作是创新思维的最佳载体。学生突破习见的创新意识,质疑批判的思维力、驰骋神思的想象力,常在写作中得以充分体现。反之,创造性的思维又能激活写作的灵感,逗引写作的兴致,进而带动写作水平的提高,这种互为依托、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个性化写作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鉴于此,笔者尝试采用了以下方法:1、头脑风暴法(头脑袭击法)“头脑风暴”的要旨是:好的设想往往来自于迸发的灵感。激发每个参与者的创造性思维,让每个人都积极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是“头脑风暴”最重要的手段和最突出的优点。落实到写作中,主要是刺激和引导学生探索写作内容及形式的多种可能性。笔者每周利用一节晚自习,让学生边回顾近一周的生活,边在纸片上随意涂写,想哪儿写哪儿,哪怕是一闪而过的念头,微不足道的细节。完成后各组组长浏览、筛选,择其精要加以整合,然后再集中到教师手里经由教师加工后再反馈给学生。“头脑风暴”为自主写作打开了思维的空间,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多样的灵感。2、质疑求异法由于传统师道观及灌输式教育的陈陈相因,学生对书本、老师或权威往往盲目趋同,质疑求异的思维能力被极大扼制。表现在写作中即为人云亦云,缺少创意,千人一面,异口同声。感觉的钝化、思维的僵化必然导致文章立意陈旧,形式呆板。笔者引导学生重审名家名篇,质疑定评定论;启发学生用新眼光、新思维、新观念品评老篇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赋予学生更大的话语权,鼓励他们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摒弃“一个问题,一个答案”的单向思维模式,提倡多样化,倡导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在探讨争辩的氛围中,在相互碰撞的激发中,在质疑求异的探究中,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独特性、流畅性得到有效锻炼。伴随着顽强精细而高度紧张的智能活动,学生们设身处地地体验到“创造是心智的最佳活动”(DN柏金森),创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得以强化。这等于为个性化写作提供了先进的驱动器。3、联想想象法想象(包括联想)是形象思维最主要的手段和途径。写作中的想象就是从保存在记忆中的表象出发,通过心灵的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丰富的想象力能为写作插上创造性思维的羽翼,引导人进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艺术世界。笔者利用类比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多种手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或开拓发散,或逆众发散,或多维发散。比如:给学生提供一个概念、一种形象、一件实物,让他们展开自由联想,由点到面,不拘一格。笔者还以课本中的文学作品为触媒,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发挥想象,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加工,从而构筑更开阔的艺术空间。如:学项链时,假设玛蒂尔德没丢项链,她的命运会如何;学阿Q正传时,假设阿Q真的成了革命党,情形会怎样;学闺塾时,假设陈最良生活在今天,会发生怎样的一幕诸如此类的畅想为个性化写作激活了思维,添加了动力。“想象是本性的伟大的秉赋。它潜伏在人的天性之中”(巴乌托夫斯基)。教师的精心培育终会使学生的想象之花开得更多、开得更艳、开得更久,也一定会为个性化写作打开一片新天地。(三)放飞心灵打开个性化写作的空间对中学生作文中假话、空话、大话、套话泛滥成灾的情形,国人可谓深有体会且不无忧虑。被称“台湾文坛第一狂人”的李敖就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什么原因使小毛头的文章写得这么要命?为什么文章竟写到千篇一律的滥套,写得甲跟乙没有什么不同,丙和丁没有什么两样?为什么文章写得一点也没有个性,没有特色,而全是人云亦云的狗屁?”话虽然重了点,说的却是实情。窃以为,“自我”的缺席、个性的缺失是导致千文一面,众口一词的直接原因。疗救的希望或即在于说真话,抒真情,张扬个性,放飞心灵。李贽在著名的童心说中提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王阳明也指出:“人之诗文先取真意,譬如童子垂髫肃揖,自有佳致;若常假面伛偻而装须髯,便令人生憎。”袁枚更是鲜明地强调:“诗如鼓琴,声声见心。心为人籁,诚中形外”。所谓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真话真情是文章的生命和灵魂。写作本质上就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手段。说得通俗点,写作就是“掏心窝子”,是真实自然的呈现,是真切诚挚的倾诉,是真心实意的对话。不说真话的表达即是欺骗,不吐真情的交流只是敷衍。诚如袁枚所言,“作诗如交友也。倘两友相见,终日一味作寒暄通套语而不能听一句肺腑之谈,此等泛交,如何可奈?”作文如做人,以真面示人才能赢得信任,以真情待人才能觅得知音。一位擅长写作的同学这样诠释他眼中的文章之魂:“遇到开心事我用文字传递喜悦,遇到烦心事我用文字宣泄郁闷,笔徜徉在纸间也流动在心上。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精彩的结构,没有新奇的立意,有的只是一腔热血,满腹深情。”真情灌注自动人,这是亘古不变的为文之道。屠格涅夫谈及写作时曾强调,“重要的是自己的声音,重要的是生动的、特殊的、自己个人所有的音调”。的确,写作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创作者各有其眼睛与心灵,各具其禀赋与才情,只有各自“以心摄境,以腕运心”(江盈科),“各极其变,各穷其趣”(袁宏道),才能传达出各自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才能发挥出各自的专长,显示出创作的个性。前人所谓“韩潮苏海”,“柳泉欧澜”就形象地揭示了四位古文大家因个性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黑格尔指出:“独创性是从对象的特征来的,而对象的特征又是从创作者的主体性来的”,可见创作的主体性是独创性的最为本质的内在机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引导他们通过个性化写作发掘自身潜质、展示个性魅力是教师的天职。笔者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优势,以我手写我心,以期初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如有的锋芒毕露、豪性四溢,有的多愁善感、委婉细腻,有的富于文化含量、气韵优雅,有的葆有思想深度、意味隽永总之,能大致做到文如其人,已意味着个性化写作进入了新的境界。多元智力理论的首倡者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教育应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各种智能的情景,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个性化写作强调个性的张扬,特长的发挥,恰恰是在写作领域实践了这一理念。同时,在写作中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写作的形式、内容、时机等,这与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的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又不谋而合。(四)发现生活充实个性化写作的内容发现生活,首先要发现自我。“自我”的经历、见闻等直接经验是最感性、最真切、最可贵的写作素材,“实地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鲁迅)。辛弃疾若无“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袍突骑渡江初”的生活阅历,怎能将一腔杀敌报国的豪情抒写得如此酣畅淋漓;曹雪芹若不经历从“诗礼簪缨之族”到“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巨变,怎能把封建大家族的盛衰变迁写得那样生动逼真;鲁迅若非自幼生活在外祖母家,熟悉渐东乡村市镇的人物风情,他笔下的闺土、阿Q、祥林嫂、孔乙己就不会那样的活灵活现仅仅记录和再现自身经历是远远不够的。发现自我更要注重对内心世界的发掘,“应该给予你内心世界以自由,应该给它打开一切闸门,你会突然大吃一惊地发现,在你的意识里,关着远远多于你所预料的思想、感情和诗的力量”(巴乌托夫斯基)。每个人都有一个包蕴无穷的“内宇宙”心灵,感受、体会、思索、想象乃至若有若无的种种潜意识,都是心灵世界丰富的矿藏。多彩的心灵可以照亮简单的人生,它是情感的源泉,思想的渊薮,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发现生活,还要善于发现别人。中学生虽说涉世未深,但在他们的“生活圈”里也活跃着形形色色的社会人:父母、同学、老师、亲戚、朋友以至医生、警察、售票员、清洁工等等。在他们身上同样体现了社会人的多样性,复杂性,只要勤于观察、善于琢磨,他们也会轻松自然地走进文章,成为鲜活可感的立体形象。发现生活,还要巧借东风。个人的亲历亲闻毕竟是有限的,没有谁能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历尽古今的每一个时刻。但感知生活,切入生活的方式是多样的,尤其在传媒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无论是报纸、书籍、杂志等平面媒体,还是广播、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都为信息的获取提供了便捷的手段和丰富的来源。关键要有提取信息的意识,整合信息的方法,透视信息的能力,运用信息的习惯。这样,包罗万象的信息块、信息团、信息流就能让你足不出户而遨游大千世界,经历古往今来。诚能如此,又何愁写作时无米下锅,饱受“凭空生孩子”(丁玲)的痛苦折磨呢?发现生活,当然要有对生活的敏锐感觉和独到眼光。生活中惊心动魄、给人以强刺激的“大事件”毕竟是少数,人们面临的更多是琐碎平淡以至单调泛味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尤其如此)。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细枝末节中发现生命的意义,从庸庸碌碌中发现生活的情趣,“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袁枚)”,这种感受发掘生活的独特能力,正是中学生所要着力培养的。福楼拜这样教导他的学生莫泊桑:“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去观察它,以便能发现没有写过的特点。最细微的事物也会有一点点未被认识过的东西,让我们去发掘它”。诗人顾城则说:“我们相信习惯的眼睛,我们视而不见,我们常常忘记要用心去观看,去注视那些只有心灵才能看到的本体。”耐心地观察,“用心去观看”,这是发现生活的不二法门。(五)说读促写积蓄个性化写作的能量说和写是传情达意的两种基本形式。以说促写是带动个性化写作的有效手段。“说”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演讲、辩论、对话、讨论乃至自我陶醉的独白、七嘴八舌的评议等等。笔者鼓动学生说,诱导学生说,利用并创造机会让他们自由地说,尽情地说。如:每节课前三分钟的“一家之言”(主题发言),每周一回的“想说就说”(即兴演讲),每月一期的“谈天说地”(时事纵论),每学期一次的“唇舌争霸”(辩论赛),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伶牙俐齿;家事、国事、天下事,口吐莲花。“说”活跃了思维,理清了头绪,酝酿了情感,淬炼了语言,口头表达的“说”为书面表达的“写”蓄了势,张了力,研习“说”的艺术必然会促进“写”的水平。阅读和写作历来是一家。任何一位作家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的滋养。法国大文豪普鲁斯特,因病被迫长年累月囚禁在斗室之中,但敏感的心灵加以博览群书,使之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美国女作家海伦凯特,几乎没有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但通过阅读(盲文)打开了心灵之窗,写下诸多感人肺腑的篇章。阅读之于写作,功用不言而喻。针对学生厌恶被动阅读,喜欢随便翻翻的阅读心理,笔者提出“享受阅读”的口号,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独立自主、随心所欲地阅读。阅读时重整体感悟、内在体验、娱乐审美,轻条分缕析、外来注入或其他功利目的。在轻松惬意的阅读中,学生的眼界得以开阔,知识得以丰富,心灵得以滋润,写作的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改善和提高。同时,笔者极力倡导读写一体的“评点阅读”,学生通过眉批、夹注、总评等多种方式评点阅读材料,发表一己之见,并力求观点新颖,视角独特,个性鲜明。富于创意的评点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思想的对话,是读与写完美结合的产物。它构建了一种读中写、写中读的良性互动模式。三言两语,不拘一格,兴之所至,信笔写来,这种形式的个性化写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实践了建构主义的新理念。写作能力的形成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培育写作能力的土壤。为此,笔者有针对性地介绍并引导阅读一些文化经典,如:巴乌托夫斯基的金蔷薇、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宗白华的美学散步等等,这些深入浅出、文质兼美的文史哲名著使学生“视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鲍鹏山),心灵为之震撼;笔者还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推荐文史知识、读书、书屋等名刊,文史哲常识的普及提升了个性化写作的审美品位。(六)创意无限丰富个性化写作的形式各擅所长、形式自由是个性化写作的一大特点。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选择自己最拿手、最喜欢、最适宜的方式自主为文,不限长短,不拘文体,不定立意。学生充分掌控了写作的自主权,在轻松自由的写作氛围中,五光十色的内容,花样翻新的形式,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文学作品是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常见形式。激情澎湃或婉转多情的诗歌,纵横捭阖或细腻优雅的散文,动之以情或喻之以理的小说,冲突叠起或幽默风趣的戏剧,在文学的海洋里,学生们如鱼得水,各显神通。笔随心走的随感式文字是学生的最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阅读时的零星感悟,心灵世界的丝丝缕缕;“古今中外的联系,酸甜苦辣的调味。不择手段亦即择一切手段将自己的感受”(吴冠中)诉诸笔下,流淌纸面,不事雕饰,自然成文。其文如苏轼所言:“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这类“与人无亲疏,辄输写腑脏”(苏轼)的性灵文字,最显才情,最具个性。其它如童话、寓言、影评、科幻作品以至相声、小品、笑话,都可自由尝试,尽情演绎。打造自主写作的平台是其得以展开的先决条件,也是师生共同的责任。依据本校实际,师生一道设定了三个平台。其一,日记裸露自我的平台。私秘性质的日记是学生的“私有财产”,在这块“自留地”中,他们拥有自主开发的绝对权力。笔者建议他们以忠实于自我,忠实于生活的精神,以“不让一日闲过”的原则,把日记构建成自我的成长史和心灵史。其二,周记师生对话的平台。学生们可以抒情怀,说心事,发牢骚,诉委屈,教师完全以感同身受的心态去倾听,以亦师亦友的身份真诚回应。笔者在学生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