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孜煤矿防治煤层自燃发火管理模式培训.ppt_第1页
海孜煤矿防治煤层自燃发火管理模式培训.ppt_第2页
海孜煤矿防治煤层自燃发火管理模式培训.ppt_第3页
海孜煤矿防治煤层自燃发火管理模式培训.ppt_第4页
海孜煤矿防治煤层自燃发火管理模式培训.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孜煤矿井下防火培训 海孜煤矿井下防火培训 目录一 煤矿火灾概念二 矿井火灾的构成要素三 外因火灾四 内因火灾五 海孜煤矿防治煤层自然发火现状六 掘进工作面煤层防治自然发火管理模式七 采煤工作面防火管理模式八 采空区防火管理模式九 钻孔防火管理模式 一 煤矿火灾概念 矿井火灾是指发生在矿井井下或地面井口附近 威胁矿井安全生产 形成灾害的一切非控制燃烧 是煤矿生产中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矿井火灾的发生和发展不仅会烧毁大量的煤炭资源和设备 而且产生大量的高温烟流和有害气体 危及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有时还诱发瓦斯 煤尘爆炸 进一步扩大其灾难性 矿井火灾按引火热源分类外源火灾 外因火灾 自燃火灾 内因火灾 二 矿井火灾的构成要素 矿井火灾发生的原因虽是多种多样 但构成火灾的基本要素归纳起来有热源 可燃物 氧气三个方面 俗称火灾三要素 一 热源具有一定温度和足够热量的热源才能引起火灾 在矿井中 煤的自燃 瓦斯煤尘爆炸 放炮作业 机械摩擦 电流短路 吸烟 烧焊以及其他明火等都可能成为引火源 二 可燃物在煤矿矿井中 煤本身就是个大量而且普遍存在的可燃物 另外 坑木 各类机电设备 各种油料 炸药等都具有可燃性 可燃物的存在是火灾发生的基础 三 空气燃烧就是剧烈的氧化现象 空气的供给是维持燃烧不可缺少的条件 实验证明 在氧浓度为3 的空气环境里 燃烧不能维持 以上介绍的火灾三要素必须是同时存在 相互配合 而且达到一定的数量 才能引起矿井火灾 三 外因火灾 外因火灾多发生在井口房 井筒 井底车场 石门及机电硐室和有机电设备的巷道等地点 外因火灾具有火源明显 发生突然 来势凶猛等特点 若发现不及时 则可能酿成重大事故 由于外因火灾往往是由表及里进行的 若发现及时 还是容易扑灭的 矿井外因火灾所占的比重一般都比较小 预防火灾发生有两个方面 一是防止火源产生 二是防止已发生的火灾事故扩大 以尽量减少火灾损失 一 防止火灾产生1 防止失控的高温热源产生和存在 按 煤矿安全规程 及其执行说明要求严格对高温热源 明火和潜在的火源进行管理 2 尽量不用或少用可燃材料 不得不用时应与潜在热源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3 防止产生机电火灾 三 外因火灾 4 防止摩擦引燃 防止胶带摩擦起火 胶带输送机应具有可靠的防打滑 防跑偏 超负荷保护和轴承温升控制等综合保护系统 防止摩擦引燃瓦斯 5 防止高温热源和火花与可燃物相互作用 二 防止火灾蔓延的措施限制已发生火灾的扩大和蔓延 是整个防火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火灾发生后利用已有的防火安全设施 把火灾局限在最小的范围内 然后采取灭火措施将其熄灭 对于减少火灾的危害和损失是极为重要的 其措施有 1 在适当的位置建造防火门 防止火灾事故扩大 2 每个矿井地面和井下都必须设立消防材料库 3 每一矿井必须在地面设置消防水池 在井下设置消防管路系统 4 主要通风机必须具有反风系统或设备 反风设施并保持其状态良好 四 内因火灾 一 煤炭自燃机理按照煤氧化合学说 煤的自燃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潜伏 或准备 自热 自燃和熄灭四个阶段 1 潜伏期 自煤层被开采 接触空气起至煤温开始升高止的时间区间称之为潜伏期 煤自燃的准备阶段即煤的低温氧化过程 潜伏阶段的特征是 煤的表面生成不稳定的氧化物 氧化放出的热量很少 能及时放散 煤温和巷道空气气温不变 但煤重略有增加 煤被活化 化学活性增加 煤的着火温度降低 准备阶段的长短取决于煤的变质程度和外部条件 2 自热阶段 温度开始升高起至其温度达到燃点的过程叫自热阶段 自热过程是煤氧化反应自动加速 氧化生成热量逐渐积累 温度自动升高的过程 当温度超过临界温度60 80 时 煤温急剧增加 氧化加剧 其特点是 氧化放热较大 煤温及其环境 风 水 煤壁 温度升高 产生CO CO2和碳氢 CmHn 类气体产物 并散发出煤油味和其他芳香气味 有水蒸气生成 火源附近出现雾气 遇冷会在巷道壁面上凝结成水珠 即出现所谓 挂汗 现象 微观结构发生变化 四 内因火灾 在自热阶段 若改变了散热条件 使散热大于生热 或限制供风 使氧浓度降低至不能满足氧化需要 则自热的煤温度降低到常温 称之为风化 风化后煤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失去活性 不会再发生自然 3 燃烧阶段 煤温达到其自燃点后 若能得到充分的供氧 风 则发生燃烧 出现明火 其主要特征 空气中氧含量显著减少 CO2的含量倍增 同时由于燃烧不完全和CO2受热分解 而产生更多的CO 巷道中出现浓烈的火灾气味和烟雾 若煤温达到自燃点 但供风不足 则只有烟雾而无明火 此即为干馏或阴燃 煤炭干馏或阴燃与明火燃烧稍有不同 CO多于CO2 温度也较明火燃烧要低 4 熄灭 及时发现 采取有效的灭火措施 煤温降至燃点以下 燃烧熄灭 从煤的自燃发展过程可见 煤自燃实质是其自身氧化速度加速的过程 其氧化速度之快 以致产生的热量来不及向外界放散 而导致了自燃 煤的氧化进程既可在常温下发生 也可在高温下迸行 伴随氧化过程的发展其周围空气中的氧含量必然降低 四 内因火灾 二 自然发火与自然发火期自然发火 有自燃倾向性的煤层被开采破碎后在常温下与空气接触发生氧化 产生热量使其温度升高 出现发火和冒烟的现象 在 矿井防灭火规范 中规定出现下列现象之一 即为自然发火 1 煤因自燃出现明火 火炭或烟雾等现象 2 由于煤炭自热而使煤体 围岩或空气温度升高至70 以上 3 由于煤炭自热而分解出CO C2H4 乙烯 或其它指标气体 在空气中的浓度超过预报指标 并呈逐渐上升趋势 自然发火期 从煤层被开采破碎接触空气之日起 至出现自燃现象或温度上升至燃点为止所经历时间 以月或天为单位 自然发火期等于潜伏期和自热阶段 它是煤炭自然发火危险程度在时间上的度量 发火期越短的煤层自然发火危险程度越大 据调查 煤炭自然发火期最短的只有十几天 最长者可达数年 三 煤炭自燃条件 1 有自燃倾向性的煤被开采后呈破碎状态 堆积厚度一般要大于0 4m 2 有较好的蓄热条件 空气流动速度的大小 是氧化热量能否积聚的重要条件 在采空区内如果渗流速度太大 热量则不能积聚 不易形成煤炭自燃 如果渗流速度过低 则会供氧不足 氧化非常缓慢 也不能形成自燃 煤炭自燃都是在风速比较适中的情况下发生的 大量事实证明 在采空区内 当风速由高变低或由低变高的区域 往往是容易发生煤炭自燃的区域 3 有适量的通风供氧 通风是维持较高氧浓度的必要条件 是保证氧化反应的前提 实验表明 氧浓度 15 时 煤炭氧化方可较快进行 4 上述三个条件共存的时间大于煤的自燃发火期 上述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上述四个条件中 第一条是最根本的 是内因 是煤的内部特性 无法改变 要着重分析形成煤炭自燃的外界条件 采取针对性措施 四 内因火灾 四 内因火灾 四 采空区三带划分对于后 U 通风系统的采空区 按漏风风速 采空区氧气浓度 采空区遗煤温升速度和遗煤发生自燃的可能性采空区可分为三带散热带 L1 5 20m 该带顶板冒落的岩石处于松散堆积状态 孔隙多且大 漏风强度大 Q生Q散 热量容易聚集 有可能导致自燃 自燃带是防治煤层自燃的重点 窒息 不自燃 带 该带漏风风流基本消失 氧气浓度进一步下降 氧化停止 四 内因火灾 五 煤层自燃预测预报矿井火灾预报的方法 按其原理可分为 利用人体生理感觉预报自然发火 气体成分分析法 测量井下发热体温度预测自然发火1 利用人体生理感觉预报自然发火 1 嗅觉 可燃物受高温或火源作用 会分解生成一些正常时大气中所没有的 异常气味的火灾气体 2 视觉 煤炭氧化自燃初期生成水分 往住使巷道内湿度增加 出现雾气或在巷道壁挂有平形水珠 同时透水事故的前兆也会有水珠出现 要结合具体条件加以分析 得到正确的结论 3 温度感觉 煤炭自燃或自热 可燃物燃烧会使环境温度升高 因此 从该处流出的水和空气的温度较正常时高 4 疲劳感觉 煤炭氧化自燃过程中 从自热到自燃阶段都要放出有害气体 如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等 这些气体能使人头痛 闷热 精神不振 不舒服 有疲劳感觉 因此 当井下出现这种现象时 如果是多数人的感觉 那更要提高警惕 查明原因 以防煤层自然发火 四 内因火灾 2 气体成分分析法用仪器分析和检测煤在自燃和可燃物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的烟气或其他气体产物 预报火灾 常用预测标志性气体有CO 乙烯 C2H4 1 一氧化碳 CO 一氧化碳生成温度低 生成量大 其生成量随温度升高呈指数规律增加 是预报煤炭自燃火灾的较灵敏的指标之一 2 乙烯 C2H4 实验发现 煤温升高到80 120 后 会解析出乙烯 丙烯等烯烃类气体产物 而这些气体的生成量与煤温成指数关系 一般矿井的大气中是不含有乙烯的 因此 只要井下空气中检测出乙烯 则说明已有煤炭在自燃了 同时根据乙烯和丙烯出现的时间还可推测出煤的自热温度 3 测量井下发热体温度预测自然发火煤炭自燃的过程中 在自热期后阶段 由于氧化加剧 产生热量增加 使煤体及其周围温度升高 因此 测量发热体及其周围的温度变化是确定煤炭自燃状态的重要参数 五 海孜煤矿防治煤层自然发火现状 一 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性大井目前开采的4 7 8 10煤均为 类不易自燃煤层 西部井目前开采的7 8 9 10煤均为 类自燃煤层 下一步将组织实施自然发火期测定 三带 划分工作 二 防治煤层自然发火装备矿通风区有一台山东淄博生产的KSS 5690型气相色谱仪 用于分析 化验气体成分 准确判断是否出现自然发火 西部井目前有两台3NBB260 35型注浆泵 用于冒高区 采空区等自然发火防治重点区域注浆工作 集团公司计划调拨一台移动注氮机 用于西部井自然发火防治工作 下一步将逐步开展采空区注氮工作 六 掘进工作面煤层防治自然发火管理模式 一 石门揭煤及岩巷过煤段 过老空 巷 管理模式1 控顶 石门揭煤要提前施工金属骨架 巷道过煤段 过老空 巷 要采取超前管理及控制顶板措施 杜绝漏顶现象的发生 如图1 2 设点 过老空 巷 段每隔3m布置一根防火撞管 撞管一般使用3m钢管 深入采空区不得小于1m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增加防火撞管数量 并留设防火观测孔 挂牌 编号管理 3 喷浆 揭煤及岩巷过煤段 过老空 巷 前后10m范围必须进行喷浆处理 喷浆厚度不小于100mm 保证封堵严密 石门煤巷段采取全断面喷浆封堵 如图2 图1金属骨架设计示意图 图2岩巷过煤段喷浆示意图 六 掘进工作面煤层防治自然发火管理模式 4 检查 每班由测气员进行一次防火检查 每周进行一次气体取样 地面色谱仪化验校对 现场采用便携仪与比长式CO鉴定管检测比对 二 沿空掘巷管理模式提前编制防火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施工过程中加强地质探查 准确分析地质资料信息 及时掌握煤层变化情况 1 控顶 如巷道顶板较为破碎 施工前采取打骨架 撞楔等顶板超前管理措施 防止冒高现象的发生 2 布孔 沿空掘巷采空区一侧每隔50m布置一个防火观测孔 挂牌 编号管理 根据防火情况需要可适当增加观测孔数量 3 喷浆 沿空掘巷喷浆堵漏 喷浆厚度不小于100mm 确保封堵严密 喷浆滞后迎头不大于30m 4 检查 每班由测气员进行一次防火检查 每周进行一次气体取样 地面色谱仪化验校对 现场采用便携仪与比长式CO鉴定管检测比对 三 掘进工作面过构造 巷道冒落处管理模式1 控顶 加强地质探查 准确分析地质资料 及时掌握煤层变化情况 若工作面遇断层或煤层变厚等特殊地质构造 顶板破碎 时 提前采取打撞楔 注水等超前管理及控制顶板措施 防止冒高现象 六 掘进工作面煤层防治自然发火管理模式 2 管理 施工单位要在现场冒高区域做好标记 及时记录冒高台帐 详细记录冒高地点 位置等相关技术参数 并绘制现状描述图 1天内上报技术科 技术科做好技术资料的收集 整理 分析 存档工作 及时上图分析 并在2天内将图纸下发到通风区 通风区根据技术科图纸2天内设点 编号 如图3 3 充填 对冒高地点注凝胶充填 消除瓦斯积聚空间 如图4 4 喷浆 冒高空间充实后 由施工单位在冒高处前后5m范围内进行喷浆处理 喷浆厚度不小于100mm 保证封堵严密 5 检查 每班由测气员进行一次防火检查 每周进行一次气体取样 地面色谱仪化验校对 现场采用便携仪与比长式CO鉴定管检测比对 图3隐蔽工程报告示意图 图4高冒区注凝胶示意图 七 采煤工作面防火管理模式 一 工作面初采期间 两个100m 其中之一 管理模式1 袋墙 西部井采煤工作面初采期间 两巷按照要求每隔10m施工一个隔离垛 隔离垛厚度不小于3m 2 埋管 综采工作面在风巷预埋防火检测束管 防火束管埋入采空氧化带 迈步式管理 西部井采煤工作面在机 风巷各压茬预埋两趟 50mm防火管路 压茬距离20m 如图5 大井采煤工作面不再埋设防火管路 如图6 3 封堵 工作面回采期间 上 下隅角采用垛袋封堵 减少采空区漏风 工作面有底板抽放钻孔或探放水孔的 随着工作面的回采进度 钻孔要超前工作面20米进行注浆封堵 保证充满 堵实 杜绝钻孔向采空区微风供氧 对受地应力及矿压影响造成巷道变形 漏风等现象 及时进行喷 注 浆处理 喷浆厚度不小于100mm 4 生产 施工单位要合理组织生产 优化劳动组织 加快工作面回采进度 保证回采进尺大于月最低推进度要求 七 采煤工作面防火管理模式 图5西部井综采工作面初采期间防火综合示意图 七 采煤工作面防火管理模式 图6大井综采工作面初采期间防火综合示意图 七 采煤工作面防火管理模式 二 工作面正常回采期间1 埋管 工作面回采期间防火检测束管正常进行迈步式预埋 2 生产 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不得随意丢顶 底煤 浮煤要出净 减少采空区遗煤 3 封堵 工作面回采期间 上 下隅角采用垛袋封堵 减少采空区漏风 工作面有底板抽放钻孔或探放水孔的 随着工作面的回采进度 钻孔要超前工作面20米进行注浆封堵 保证充满 堵实 杜绝钻孔向采空区微风供氧 对受地应力及矿压影响造成巷道变形 漏风等现象 及时进行喷 注 浆处理 喷浆厚度不小于100mm 4 注水 工作面回采期间 将工作面煤壁前60米以内的顺层钻孔改为注水孔进行煤体注水 无顺层孔的综采工作面要按照注水设计进行注水 5 均压 合理调整工作面及周边影响范围内的通风系统 降低进回风压差 减少采空区漏风 6 措施 利用井下临时注浆站向采空区注浆 七 采煤工作面防火管理模式 三 工作面过构造 两个100m 其中之一 期间回采期间预计前方有特殊地质构造时 提前编制防火设计及安全技术措施 1 生产 施工单位要合理组织生产保证回采进尺大于月最低推进度要求 2 封堵 工作面回采期间 上 下隅角采用垛袋封堵 减少采空区漏风 工作面有底板抽放钻孔或探放水孔的 随着工作面的回采进度 钻孔要超前工作面20米进行注浆封堵 保证充满 堵实 杜绝钻孔向采空区微风供氧 对受地应力及矿压影响造成巷道变形 漏风等现象 及时进行喷 注 浆处理 喷浆厚度不小于100mm 3 埋管 工作面防火管路埋设与初采期间一致 4 均压 优化通风系统 在满足瓦斯管理需要的基础上 适当调整抽放系统 合理调配工作面风量 以减少采空区漏风 5 注水 若煤体顶板较为破碎 易出现片帮漏顶 将工作面煤壁前60m以内的顺层钻孔改为注水孔进行煤体注水 无顺层孔的综采工作面要按照注水设计进行注水 工作面内煤壁注水要加密注水孔 每2架施工一个注水孔 深度符合注水设计 6 措施 利用井下临时注浆站向采空区注浆 根据情况 适时采取注氮措施 七 采煤工作面防火管理模式 四 工作面收作 两个100m 其中之一 期间1 埋管 西部井采煤工作面收作 停采前60m始 风 机巷各预埋不少于3趟管径不小于2寸的防火管路 管口分别距收作线20m 40m 60m 大井采煤工作面收作 停采前40m始 风 机巷各预埋不少于2趟管径不小于2寸的防火管路 管口分别距收作线20m 40m 2 封堵 西部井采煤工作面收作期间距停采线老塘侧100米开始 两巷每隔10m施工一个隔离垛 隔离垛厚度不小于3m 大井采煤工作面必须加强工作面上 下隅角封堵 3 均压 合理调整通风系统 收作期间适当降低工作面风量 实行均压处理 减少采空区漏风 4 措施 利用井下临时注浆站向采空区注浆 根据情况 适时采取注氮措施 八 采空区防火管理模式 一 采空区密闭管理1 制度 严格落实采后封闭制度 工作面过巷道 煤眼后10天内必须封闭 工作面收作铺网结束后 必须在45天内永久封闭 收作线外保留长距离巷道的严格执行 分段封堵 制度 封闭范围内废弃巷道坚持倒棚 回收 消除瓦斯积聚空间 如图7 2 设计 封闭施工前由总工程师组织召开专题会议 各系统分管副总 瓦斯办 技术科 安监处 通风区 修护区 经管科等相关部门参加 研究制定合理的工作面封闭设计方案 确定的封闭墙位置 结构及施工标准 封闭墙施工前要编制专项设计和安全技术措施 3 封闭 工作面收作线封闭墙 先用袋装碎矸石垛长度不小于3m袋墙 紧靠袋墙施工一道瓦石墙 墙厚不小于0 8m 掏槽至硬帮实底 如图7 1 风 机巷外口封闭墙构筑结构 先用袋装碎矸石垛长度不小于3m袋墙 紧靠袋墙施工两道瓦石墙 墙厚不小于0 8m 掏槽至硬帮实底 两道瓦石墙净间距不小于1m 其间设置5根工字钢站柱 顶底板柱窝不小于0 3m 墙间用水泥砂浆带压注实 墙面及巷道采取喷浆及围岩注浆堵漏措施 如图7 2 工作面机 风巷封闭墙要 三孔 观测孔 措施孔 放水孔 齐全 其中观测孔 措施孔必须直通收作线和采空区 如图8 4 验收 每一道封闭墙施工后均由通风 安全 副总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现场验收 不符合要求的坚决要推倒重建 八 采空区防火管理模式 图7 1里侧永久密闭墙 防爆墙 构筑示意图 八 采空区防火管理模式 图7 2外侧永久密闭墙 防爆墙 构筑示意图 八 采空区防火管理模式 图8采空区封闭方案示意图 八 采空区防火管理模式 九 钻孔防火管理模式 一 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