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职高期末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54分 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甄(zhn)选 蹩(bi)脚 受益匪(fi)浅 飒(s)然浮空B.疤癗(li) 痉(jng)挛 山川相缭(lio) 耳剽(pio)口熟C.悲恸(tng) 失怙(h) 狂放不羁(j) 三缄(jin)其口D.隔膜(m) 虔(qin)诚 耳濡(r)目染 荷(h)枪实弹2选出下列错别字最多的一项:( )A思忖 观摹 根深缔固 沤心沥血B恬静 秘诀 矫揉造做 妄自菲薄C谩骂 举止 涣然一新 犷悍无赖D筵席 拘谨 漫不经心 不屑一顾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为改善身体状况,罗兰许年来都在瑞士_假日。热切参与那个时代的知识界活动的罗兰_着将信仰、希望、爱情以及勇气等品质带给他的社会。这部循环式小说为20世纪力求_整个生命经历的伟大的传记小说开辟了道路。意大利之行后,罗曼罗兰先是在高等师范教授音乐史,1903年到巴黎大学_。A. 渡过 探求 捕获 就教 B度过 探索 捕捉 执教C. 度过 探求 捕获 执教 D渡过 探索 捕捉 就教4、下列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乾隆在下江南的途中,看到一些贫困的百姓不能自给,便慷慨地施舍。走一路,银子撒一路,因此在百姓的眼里,皇帝成了过路财神。B、广东队朱芳雨和李群密切配合,冲垮了江苏队的防线,使得江苏队的防守分崩离析,最后溃不成军。C、我一直认为,民原本不暴,青原本不愤,但架不住媒体总喜欢耸人听闻,被媒体一忽悠,民就成了“暴民”,青就成了“愤青”。D、要在100万人口的大都市找到行迹不定的犯罪嫌疑人,简直是水中捞月。可功夫不负有心人,排查进行到第18天,也就是2005年11月20日,专案组终于发现了犯罪嫌疑人的踪影。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姚明入选西部全明星阵容的首发中锋,使中国球员第一次得以在世界最高水平的篮球赛场上。B、我国正在研究酝酿在条件成熟的部分大中城市试点设立少年法院,以便进一步提高并完善少年司法制度和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水平。 C风风雨雨中,他每天都在山里敲呀、凿呀,他用手锤敲醒了太阳,他又用手锤敲落了月亮,敲得石头都有了感情。D李清照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陆游那样和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甚至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6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 )A有意者请将本人亲笔撰写的自荐书、简历(包括家属情况介绍)、有效证件(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职称证和考试资格证等)邮寄到我校。B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今天,产品的包装、商标、说明书的文字、图片讲究精美,是完全必要的。C老师走进教室问道:“作业写完了么?同学们。”D我们从一些考古发现中可知史前文明的存在。然而这些文明来源于何处呢?来自地球本身?还是来自太空人?7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 )A、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名,后人称他们为“三苏”。他们和王安石、欧阳修都属于唐宋八大家之列。B、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并编有两部史书:新唐书(与宋祁等合写)和新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新唐书。C、唐代诗人辈出,灿若星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是杰出代表。唐诗和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D、词在唐、五代时已经出现,称曲、杂曲或曲子词;到了宋代才广为流行,改称词。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 、 。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字的写法。 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 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 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 “茶”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A、 B、C、 D、9、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全品中考网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比喻、夸张,说明行军之神速)B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运用拟人、比喻,生动地写出了反动势力的猖狂)全品中考网C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运用排比、比喻,说明云的姿态万千)D大家都很喜欢她,因为她长得好像明星刘亦菲。(运用比喻,强调“她”长得很漂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一个艺廊的。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再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它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 名著需要重读。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经过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因而需要反复阅读;也不仅仅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高,而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与生命感悟。我这里所说的重读名著,乃是从文化历史发展阶段着眼的。仅就我们这些年龄稍长的人的亲身经历来说,在“文革”前的一段时间和“文革”期间,阅读心态是何等的不正常,阅读空间和环境是何等的狭小和残破。那种以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为经纬的阅读定势,使我们只懂得给书中人物划成分,或者千方百计地追寻作者的阶级归属和政治派别。那种刻板的经济决定论,使我们阅读名著时,到处搜罗数据,以理解时代背景。那种“通过什么反映什么”来概括作品的主题的阅读公式,死死地套住我们的阅读思维。那种所谓“受阶级局限,如何如何”的万能标签,夺去了多少传世之作鲜活的生命,使人们对名著产生了多少误解! 新时期以来,名著重印,给读书界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生气。但如何重读名著呢?我想,所谓“重读”,并非“再看一遍”,也非多看几遍。如果仅仅停留于“看几遍”,那也许只是“无用的重复”。“重读”应是指把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首先需要阅读者在面对名著时有一种开放的阅读心态,同时应该破除过去的在某种力量束缚下的阅读方式,在心态上积极开辟多向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的建设性的文化性格。否则,仍可能导致重读名著的失败。10从全文看,第一段引述了许多作家作品,其主要表述的意思是( ) A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上是非常多的。 B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 C经典名著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D每一本经典名著都是取之不尽的精神矿藏。11对名著需要重读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名著经过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具有不朽的价值。 B读者的水平不断提高,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C过去“左”的一套夺去了许多经典名著的生命。D过去“左”的清规戒律使读者对名著产生了许多误解。12对“名著需要重读”的“重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自身的文化性格而阅读。 B破除陈旧的阅读方式,用开放的阅读心态去阅读。 C破除简单化的思维格局,用多向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去阅读。D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3“嗟乎”一词表示的语气是 A感慨 B叹息 C悲哀 D愤慨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15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16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17“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18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19、翻译下列句子(8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_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2分)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卞毓方季羡林注定与北大、清华有缘。他十九岁进清华,二十三岁毕业,四载寒窗,奠定了百年学问的基础。1981年,他以古稀之身作清华颂,文中说:“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在那时候,国家民族正处在危急存亡的紧急关头,清华园也不可能成为世外桃源。但是园子内的生活始终是生气勃勃的,充满了活力的。民主的气氛,科学的传统,始终占着主导的地位。我同广大的清华校友一样,现在所以有一点点知识,难道不就是在清华园中打下的基础吗?离开清华以后,我当然也学习了不少的新知识,但是在每一个阶段,只要我感觉到学习有所收获,我立刻想到清华园,没有在那里打下的基础,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1935年,季羡林得母校清华的栽培,赴德留学。1946年回国,又承清华教授陈寅恪的引荐,进了北大。季羡林执教北大,迄今已届六十年。他对清华的依恋,已如前述。那么,他对北大又是一番什么情思呢?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季羡林发表了一篇短文:我看北大,内中有对于这个问题的归纳。他说:“北大的历史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因为,北大最初的名称是京师大学堂,而京师大学堂的前身则是国子监。国子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前身又是太学,则历史更长了。从最古的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学生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在近代史上,历次反抗邪恶势力的运动,几乎都是从北大开始。这是历史事实,谁也否认不掉的。五四运动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虽然名义上是提倡科学与民主,骨子里仍然是一场爱国运动。”绕了这样一个大弯子,袖里藏的是什么样的乾坤呢?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季羡林说:“我在北大这样一所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背后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学府,真正是如鱼得水,这才真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地。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我身上的优点不多,唯爱国不敢后人。以我这样一个怀有深沉的爱国思想的人,竟能在有着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北大几乎度过了我的一生,我除了有幸福之感外,还有什么呢?还能何所求呢?”为季羡林作传,其间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把握传主的风格。你可以强调他的渊博,他的朴实,他的勤奋,他的温和而倔强,洒脱而严谨,清澈而幽默但是,总觉得还差那么一点点,不够传神。直至有一天,读到他关于北大派和清华派的话题他说:“北大和清华有没有差别呢?当然有的。据我个人的印象,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方面,在对中国教育、学术和文化的贡献方面,两校可以说是力量匹敌,无从轩轾。这是同一性。但是,在双方的风范我一时想不出更确切的词儿,姑且用之方面,却并不相同。如果允许我使用我在拙文门外中外文论絮语中提出来的文艺批评的话语的话,我想说,北大的风范可用人们对杜甫诗的评论沉郁顿挫来概括,而对清华则可用杜甫对李白诗的评价清新俊逸来概括。”(漫谈北大派和清华派)“清新俊逸”,“沉郁顿挫”,季羡林清华毕业,北大执教,在他身上,这两种风范是水乳交融、恰到好处地搀和在一起的。简言之,他的清新俊逸似李白,他的沉郁顿挫似杜甫,正所谓“清华其神,北大其魂”。于是这八个字,成为解读季羡林的钥匙。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20这篇人物传记,重点介绍了传主季羡林哪些方面的情况?从中可看出作者对传主怀有怎样的情感?(6分)_21文章多次引用季羡林的原话,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就传记而言,这样的笔法会起到哪些作用?(4分)_22第二段中作者说“绕了这样一个大弯子,袖里藏的是什么样的乾坤呢?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答案”,请联系上下文,概括“这就是我们期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