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4月28日国新办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举行发布会主持人 郭卫民: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发布会!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工作,今天我们请来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先生来出席发布会,向大家介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的数据,并回答大家的提问。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先生。下面有请马建堂局长做介绍。2011-04-28 09:54:21马建堂: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近千万普查人员的奋力拼搏和十三亿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人口普查顺利完成普查准备、现场登记和事后质量抽查等工作,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予以公布。2011-04-28 09:55:30马建堂: 一、人口总量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2011-04-28 09:58:27马建堂: 二、家庭户规模 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2011-04-28 09:59:18马建堂: 三、性别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2011-04-28 09:59:38马建堂: 四、年龄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2011-04-28 09:59:49马建堂: 五、民族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2011-04-28 10:00:21马建堂: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2011-04-28 10:02:17马建堂: 七、城乡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2011-04-28 10:03:49马建堂: 八、地区分布 这次人口普查,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2011-04-28 10:04:47马建堂: 关于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这一次接受普查登记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的普查数据,我们将在明天以公报的形式和新闻稿的形式发布。 2011-04-28 10:06:38马建堂: 九、人口的流动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6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其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增加10036万人,增长82.89%。这主要是多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2011-04-28 10:08:04马建堂: 人口普查现场登记结束后,在全国随机抽取了402个普查小区进行事后质量抽查,通过与现场登记结果比对,这次普查的漏登率为0.12%。 2011-04-28 10:09:04马建堂: 这次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我国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大量的基础数据,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信息财富,对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正在组织力量进行详细汇总和分析,并将陆续予以公布。 2011-04-28 10:10:11马建堂: 最后我还要代表国务院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和国家统计局向13亿被调查对象和近千万普查工作人员,包括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各级普查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正是由于广大社会公众包括境外人士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正是由于基层普查人员的奉献、心血和汗水甚至生命,才使得我国历史上,甚至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复杂的社会调查活动能圆满成功。他们是新时期调查统计工作最平凡,但又最可敬的人,他们是中国普查工作的基石和脊梁。特别是为普查工作奉献出宝贵生命的同志们,他们的精神常在,他们的生命永存,我们永远怀念他们。谢谢大家。 2011-04-28 10:11:10主持人 郭卫民: 刚才马建堂局长介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都是一些非常重要的数据。下面进入第二阶段提问,提问的时间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2011-04-28 10:14:55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 通过这次人口普查,我们看出来中国人口、经济、社会在这十年里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们想请发言人帮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变化,会不会据此作出一些社会政策上的调整,也帮我们展望一下。谢谢。 2011-04-28 10:15:16马建堂: 人口的状况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反映,刚才公布的人口总量、结构、素质和迁移流动等数据,不仅揭示出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也彰显了党和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提升人的素质、统筹城乡发展的不凡进程。2011-04-28 10:16:27马建堂: 比如说,我刚才介绍的人口总量的数据、人口增长率的数据,就表明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继续得到有效的控制。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11月1国人口的总量为13.4亿人,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之间,我国人口净增长7390万人,年均增长率是0.57%,也就是5.7。我们比较一下,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间,我国人口净增长1.3亿,年均增长是1.07%,也就是10.7。两个十年相比,后一个十年比前一个十年人口净增长减少了约5600万人,这表明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了较好的执行,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的控制。这也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2011-04-28 10:17:53马建堂: 同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刚才我说的总量数据也表明我国认真履行了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承诺,为实现全人类自身发展的可持续作出中国人应有的贡献。2011-04-28 10:20:52马建堂: 第二,从人口素质的一些指标看,中国居民的全社会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人口的素质在提高。刚才给同志们介绍了两个数据,一个是我国的文盲率,我国的文盲率从2000年的6.72%下降到去年的4.08%,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8930人,这非常形象地体现了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进步,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2011-04-28 10:22:12马建堂: 第三,从反映人口结构的数据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加快推进。我们这次人口普查的全国城镇人口达到了6.66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9.68%,比2000年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2000年比1990年前一个十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后十年城镇化进程在加快,也标志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2011-04-28 10:23:31马建堂: 第四,从这次反映人口迁移的数据看,我国的经济活力在不断增强。2010年我国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2.21亿人,比2000年增加了1亿人。刚才我给朋友们解释的另外一组地区人口分布的数日我据,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这一次沿海发达省份的常住人口占的比重增加,内陆稍微欠发达地区的常住人口占的比重在下降。这也就是说,更多的人口从内陆西部往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流动。这种趋势反映了人口的流动和经济的格局是协调一致的。人口的迁移既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满足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提高了人口流出地区的收入水平,改善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发展条件。因为流出去以后工资还要汇回来,这是一个双赢的事情,所以流动人口的增加,沿海发达地区人口占比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是反映中国经济活力在增强,也促进了城乡更加均衡地发展,东西部更加均衡地发展。因为中西部的情况就是人多,人的流动既促进了东部的发展,也有利于西部的发展。2011-04-28 10:26:22马建堂: 这次人口的普查数据反映出我国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矛盾和挑战,一是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加快,二是流动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三是出生人口的性别比偏高,这些都会给我国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刚才记者同志说,针对这些变化,政策有什么调整。因为人口的问题非常复杂,影响也非常深远,所以我们要根据人口变化的趋势更加深入科学地研究人口变化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未雨绸缪、统筹考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应对人口发展带来的新挑战。谢谢大家。2011-04-28 10:32:16巴西圣保罗周报记者: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和中国处于差不多发展水平的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相比,为什么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会处于现阶段这个水平?第二个问题,您给的数据里也反映了中国现在低生育率的状况,您是不是认为现在已经到了让中国重新审视一下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了,以避免或者来应对您刚才所提到的可能带来的人口方面的挑战? 2011-04-28 10:33:36马建堂: 我有幸参加了巴西统计局在今年年初的人口普查新闻发布会,在里约市。中国确实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不一样,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很快从过去高生育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高、低、高”的模式过渡到目前的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低、低”的模式。如果说发达国家,像欧洲一些国家、日本,它们从“高、低、高”的模式转到“低、低、低”的模式是一个自然的、长时间的过程。中国转移的过程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某种程度的调控性;第二个特点,时间更短。我们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高、低、高”到“低、低、低”模式的转变,而很多发达国家甚至在50年以上,甚至近百年的时间才实现了这个转变。 2011-04-28 10:35:55马建堂: 我刚才说了,中国模式的转变有很强的调控性。中国政府从1980年开始实行认真积极的计划生育政策,把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予以贯彻和落实。我们在座的很多朋友可能都知道,1980年中共中央发表了一份致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在这个公开信里就号召大家生一个孩子。1982年又把计划生育政策列入宪法。这位朋友刚才讲为什么中国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如此低,是一个“低、低、低”的模式,就是缘于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和落实。2011-04-28 10:43:37马建堂: 这位女士的第二个问题确实是很重要的问题。一是我们国家1980年以后,特别是近十年,我们国家大概是12多一点的人口出生率,7左右的死亡率,5稍微多一点的自然人口的增长率。在这样的“低、低、低”的模式下,中国人口总量的增长速度放缓。二是老龄人口比重增加。三是少儿年龄的结构在缩小,出现这样的结构。这张幻灯片非常形象地说明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图)第一张图是非常典型的金字塔,老龄人口很少,少儿年龄很多,右下角是我们这次普查的图。这样的状况大家都在思索中国的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星期二下午政治局学习时,已经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2011-04-28 10:43:42马建堂: 我学习了总书记的讲话,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两句话:第一,1980年以来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我们有效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低、高”的模式向“低、低、低转变。2011-04-28 10:46:16马建堂: 第二,我们要重视我国人口发展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科学认识人口发展的规律,清醒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的水平,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兼顾当前和长远,科学研究、认真评估,慎重地、逐步地完善人口计划生育的政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中国人口长期更加均衡地发展。2011-04-28 10:47:03中国日报记者: 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请马局长介绍一下在此次调查中显现出中国哪些地区和省份面临最大的人口挑战问题,包括严重的老龄化和过低的生育率?哪些地区需要人口政策的进一步完善?第二个问题,怎么认识和看待此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和质量,我们为了确保数据的质量,前期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2011-04-28 10:49:57马建堂: 我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涉及到我们明天要发布的第2号公报。简单地说,十年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总量都在增加,也都面临着老龄化加快的问题。如果一定要分一分哪些省的问题更突出,可以这样讲,沿海发达地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地区,碰到的这个问题可能更加突出。同志们也知道,沿海发达地区在一些时段和地区出现了局部的缺工现象,这也可能是这个问题的另外一种形式的体现。人口发展变化出现的新问题是我国所有省、市、自治区都面临到的,也可能这些问题在东部沿海地区更加突出一些。2011-04-28 10:51:15马建堂: 第二个问题请这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主任,我们局主管副局长张为民先生回答。2011-04-28 10:53:51张为民: ”模式的“低这个涉及到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问题,我可以向大家说一句。这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质量是比较高的,或者说这是一次高质量的人口普查。为什么这么说?可以从两点来看:一是刚才马局长谈到,这次人口普查有事后质量抽查,抽查结果显示,这次人口普查的漏登率只有0.12%,这个漏登率和2000年的人口普查相比较有大幅度的下降。2011-04-28 10:54:22张为民: 二是通过人口的总量、人口的增长以及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等等各个方面的数据,和相关的行政记录,比如户籍管理的数据、教育统计的数据、人口计生的出生和民政部门的殡葬数据,相比较之后,感觉到这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相互的衔接或者说一致性比较好。 2011-04-28 10:56:38张为民: 为什么我们这次人口普查会取得比较高的质量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坚持了依法普查。这次人口普查国务院颁布了全国人口普查条例。二是坚持科学普查,制定了科学的人口普查方案和11项工作细则,特别是这次我们在人口普查登记的原则上进行了完善。马建堂局长也谈到我们这次在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都进行了登记,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或者避免人口的漏登。2011-04-28 10:58:22张为民: 三是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因为人口普查能不能取得高质量的数据,更大程度上是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在全国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使得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理解、支持、配合人口普查。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人口普查登记,对人口普查发表了重要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使得大家都能够投身到这次人口普查当中来。2011-04-28 11:00:28张为民: 四是组织周密。有了科学的方案,还需要对整个工作的过程进行严密的组织。五是我们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就是在人口普查各个环节当中都制定了检查、抽查、验收的标准,必须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达到比较高的质量,才能把工作转入到下一个阶段下一个环节。2011-04-28 11:01:30张为民: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在我们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当中,在座的各位媒体朋友们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谢谢大家。2011-04-28 11:04:12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 马局长,在过去很多年里,很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苏建安综合类考试试题及答案
- 停电停水考试题及答案
- 科研道德试题及答案
- 自动挡科目一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贵州云岩区第十六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大连市属国有企业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4年体育教师编制考试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必考题库和答案
- 2025中药治疗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4新 公司法知识竞赛题库与答案
- 120急救考试题及答案
- 妊娠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
- 项目人员离职与人员替补计划管理方案
- 隧道坍塌应急知识培训课件
- 货车司机服务流程
- 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方案
- 2022年江苏省春季高考数学试卷
- XXX加油站风险分级管控台账
- 甘12J8 屋面标准图集
- 购买设备合同
- GB/T 19666-2019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或光缆通则
- GA/T 1241-2015法庭科学四甲基联苯胺显现血手印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