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教案1).doc_第1页
空城计(教案1).doc_第2页
空城计(教案1).doc_第3页
空城计(教案1).doc_第4页
空城计(教案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版七上第四单元第十三课 空城计 罗贯中 幻灯片1:题目(等待上课时用)学习目标幻灯片2,展示学习目标 1运用提炼概括法,理清故事情节。2把握人物形象。3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1运用提炼概括法,理清故事情节。2把握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课下探究学习等。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23)(播放京剧空城计片段视频。) 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京剧片段。猜猜看这段京剧的名字叫什么?学生回答:空城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罗贯中三国演义片段空城计(板书课题:空城计 罗贯中)二、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4)1运用提炼概括法,理清故事情节。2把握人物形象。3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三、作者简介及故事背景(幻灯片57)1、作者简介: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是他把章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2、故事背景 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此前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回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略地,势不可当。魏主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率二千五百军兵居西城,形势万分危急。四、自读课文,检测字词。1、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幻灯片8)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1)标自然段序号;(2)用笔画出不会读的生字词,并查字典标注拼音。(3)结合课下注释批注不会翻译的字词意思,疏通课文大意。2、检测字词(幻灯片9)出示字词,要求学生读出正确的读音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司马懿(y) 城铺(p) 鹤氅(chng) 纶(gun)巾笑容可掬(j) 麈(zh)尾 抚(f)掌 遁(dn)言讫(q)妄行出入:不遵守规定,随便进出。莫非:莫不是,大概。走:跑,指逃跑。遁:逃。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能不被司马懿擒获吗?言讫:说完。五、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幻灯片1012)教师运用提炼概括法,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1、第一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按照情节发展的先后顺序,用“”划分文章层次。学生明确:一、开端(第1段);二、发展(第2段);三、高潮(第3、4段);四、结局(第5、6段)。2、第二步,引导学生用提炼概括法,学会概括段意。请同学们,精读各段内容,用以下方法,学习提炼层意。示例:请同学们精读课文第一段,画出关键语句。学生明确: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而来、孔明、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请学生把语句组合后进行提炼压缩。学生明确: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请学生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学生明确:司马懿兵临西城兵临西城3、总结方法,概括层意。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刚才运用那个大方法就是提炼概括法,它的具体步骤是:画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组合后进行提炼压缩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分别概括其他各层层意。学生明确:第二部分:临危施计;第三部分:司马中计;第四部分:孔明释计。六、析读课文内容。1.分析孔明设“空城计”的背景。(幻灯片1314)问题:请同学再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孔明是在什么情况下设“空城计”的?从文中画出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学生讨论明确:(1)军力对比悬殊。司马懿有大军15万,诸葛亮只有2500军兵;(2)将帅对比悬殊。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司马懿有司马昭等大将(3);情况危在旦夕。“众官听到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官员们面对险境无计可施,全都吓得变了脸色。2、分析孔明设“空城计”的方法。(幻灯片1516)问题:孔明的“空城计”“空”在何处?学生细读课文第二部分,互相讨论。学生讨论明确:(1)“空”在无兵。孔明下令藏起战旗,隐藏士兵,叫敌人看不到士兵。(2)“空”在城池。“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让人一看就是空城。(3)“空”在无人言语。“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城里听不到诱人说话声,突出空字。(4)“空”在空闲。孔明只带两个小童,在城楼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让人感觉空闲。3、分析“空城计”弄险成功的原因。(幻灯片1725)问题一:司马懿绝非等闲之辈,乃“魏之名将”是个狡猾奸诈之人,可他为什么会中计呢?原因都有哪些?学生自主学习批画,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讨论明确:原因主要有:(1)司马懿谨慎、多疑。“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司马懿不相信眼前是一座空城,就因为他自认为自己对诸葛亮十分了解,深知诸葛亮用兵之道。所以中计。(2)刚愎自用。没有听从司马昭的意见。在此前,他曾成功地识破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感慨诸葛亮不肯弄险,不从子午谷径取长安,而选择了较为保险的路径,从而失去了取胜的机会。正因为如此,司马懿才会自负地认为这不是空城。问题二: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奸绝”,关羽被称为“义绝”,诸葛亮被称为“智绝”,那么“空城计”中诸葛亮的“智”体现在哪里呢?同学看书后讨论。学生讨论明确:诸葛亮的“智”体现在:(1)足智多谋。围绕“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了司马懿。(2)处乱不惊。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3)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4)临危不惧。“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问题三:文中最能体现诸葛亮“智”的是他的三次“笑”,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关于三次写笑的词语,并结合上下文分析诸葛亮当时的心理活动。学生看书批画,并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上。学生讨论明确:一笑:“笑容可掬,焚香操琴”(第三段),镇定自若的笑。心理活动:别看你司马懿带来十五万大军,我只有一座空城,但你决不敢攻进来。二笑:“抚掌而笑”(第五段),脱险之后,如释重负,胜利的笑。心理活动:司马懿果然中计矣。三笑:“拍手大笑”(第六段),成功之后的笑,即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心理活动:我以一座空城就吓退司马懿,还要让他吃个败仗,司马懿你真是太傻了呀!教师小结:诸葛亮“空城计”弄险成功,主要原因是诸葛亮的出奇不意,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一“奇”在一反自己谨慎用兵的常态,二“奇”在对司马懿的知己知彼,料定司马懿必多疑上当。诸葛亮“出奇计,用奇招”这就是“空城计”成功的原因。4、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幻灯片2627)本文为我们塑造了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刻画这两个人物时作者用到多种手法,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分析本文都用到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学生读书,然后批注自己的理解。学生讨论明确:(1)对比手法。魏蜀双方军力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对比,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2)衬托手法。用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惧。七、延伸拓展(幻灯片28)请同学们阅读“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的全文,比较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个人物在性格特点上的异同点,课下写一篇我眼中的诸葛亮与司马懿比较文章。 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片段)却说司马懿望武功山小路而走。忽然山坡后喊杀连天,鼓声震地。懿回顾二子曰:“吾若不走,必中诸葛亮之计矣。”只见大路上一军杀来,旗上大书“右护卫使虎冀将军张苞”。魏兵皆弃甲抛戈而走。行不到一程,山谷中喊声震地,鼓角喧天,前面一杆大旗,上书“左护卫使龙骧将军关兴”。山谷应声,不知蜀兵多少;更兼魏军心疑,不敢久停,只得尽弃辎重而去。兴、苞二人皆遵将令,不敢追袭,多得军器粮草而归。司马懿见山谷中皆有蜀兵,不敢出大路,遂回街亭。 此时曹真听知孔明退兵,急引兵追赶。山背后一声炮响,蜀兵漫山遍野而来:为首大将,乃是姜维、马岱。真大惊,急退军时,先锋陈造已被马岱所斩。真引兵鼠窜而还。蜀兵连夜皆奔回汉中。却说赵云、邓芝伏兵于箕谷道中。闻孔明传令回军,云谓芝曰:“魏军知吾兵退,必然来追。吾先引一军伏于其后,公却引兵打吾旗号,徐徐而退。吾一步步自有护送也。 却说郭淮提兵再回箕谷道中,唤先锋苏顒分付曰:“蜀将赵云,英勇无敌。汝可小心提防,彼军若退,必有计也。”苏顒欣然曰:“都督若肯接应,某当生擒赵云。”遂引前部三千兵,奔入箕谷。看看赶上蜀兵,只见山坡后闪出红旗白字,上书“赵云”。苏顒急收兵退走。行不到数里,喊声大震,一彪军撞出:为首大将,挺枪跃马,大喝曰:“汝识赵子龙否!”苏顒大惊曰:“如何这里又有赵云?”措手不及,被云一枪刺死于马下。余军溃散。云迤逦前进,背后又一军到,乃郭淮部将万政也。云见魏兵追急,乃勒马挺枪,立于路口,待来将交锋。蜀兵已去三十余里。万政认得是赵云,不敢前进,云等得天色黄昏,方才拨回马缓缓而进。郭淮兵到,万政言赵云英勇如旧,因此不敢近前。淮传令教军急赶,政令数百骑壮士赶来。行至一大林,忽听得背后大喝一声曰:“赵子龙在此!”惊得魏兵落马者百余人,余者皆越岭而去。万政勉强来敌,被云一箭射中盔缨,惊跌于涧中。云以枪指之曰:“吾饶汝性命回去!快教郭淮赶来!”万政脱命而回。云护送车仗人马,望汉中而去,沿途并无遗失。曹真、郭淮复夺三郡,以为己功。却说司马懿分兵而进。此时蜀兵尽回汉中去了,懿引一军复到西城,因问遗下居民及山僻隐者,皆言孔明止有二千五百军在城中,又无武将,只有几个文官,别无埋伏。武功山小民告曰:“关兴、张苞,只各有三千军,转山呐喊,鼓噪惊追,又无别军,并不敢厮杀。”懿悔之不及,仰天叹曰:“吾不如孔明也!”遂安抚了诸处官民,引兵径还长安,朝见魏主。睿曰:“今日复得陇西诸郡,皆卿之功也。”懿奏曰:“今蜀兵皆在汉中,未尽剿灭。臣乞大兵并力收川,以报陛下。”睿大喜,令懿即便兴兵。忽班内一人出奏曰:“臣有一计,足可定蜀降吴。”十、反馈练习(幻灯片2933)阅读三国演义完成下面各题。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 _的开篇词。 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_、七擒_、六出_、空城计智退_、挥泪斩_等。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双股剑的_,使丈八蛇矛枪的_和使_的关羽。 4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_,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_、华容道义释_、过五关_、水淹_、败走_。 5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_,_ 6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深化而来的。 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 故事: 成语: 故事: 7“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 。 8下面的一幅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答案 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等。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双股剑的刘备,使丈八蛇矛枪的张飞和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4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5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6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深化而来的。 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三顾茅庐故事:刘备三请诸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