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名词解释(中古史答案).doc_第1页
高二名词解释(中古史答案).doc_第2页
高二名词解释(中古史答案).doc_第3页
高二名词解释(中古史答案).doc_第4页
高二名词解释(中古史答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词解释(中古史)中国农业的起源: 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中国时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稻作、旱地农业南北并立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方国联盟: 商的国家体制有“内服”和“外服”之别,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的“大邑商”地区,外服是其间接管辖的“四方”、“四土”,包括数量众多的方国和部落,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共主,方国臣服或归附于商,形成方国联盟。青铜时代: 夏、商、西周三代是我国古代的青铜时代,商朝正处青铜时代盛期,工艺精湛,如大型器物“司母戊鼎”等。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象征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也被赋予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甲骨文: 商朝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甲骨文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的历史状况,为探究商史提供第一手资料。封邦建国: 西周初年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周王朝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分封臣服的殷人后裔及方国首领外,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政治中心,实现对殷人的合围控制,提高了王权地位。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次重大社会转型,此时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对社会提出不同观点,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儒、法、道三家影响最大。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春秋战国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兴起于春秋,由孔子创设,孔子创造“仁”的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从不同方向发展了儒家学说,孟子强调仁政,荀子熔礼法于一炉。儒家学派对春秋战国动荡格局持不满的态度。战国法家学派: 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该学派正面肯定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提倡“法治”为特点,倡导功利主义,主张君主集权制度,提出富强争霸之策,受到当政者欢迎,然其提倡专制、严刑等,也体现了消极面。春秋战国道家学派:道家学派以老子为始祖,该学派对春秋战国之世持绝对否定态度,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道家还倡导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商鞅变法: 战国初年,秦孝公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改革内容包括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一系列法规。该改革持续开展,使得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秦朝中央集权体制: 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从政治上建立中央以皇帝为核心的集权体制和地方的郡县体制,还在经济、文化上采取一系列大一统政策,由此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秦朝末年,王侯将相不必贵胄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西汉的开国皇帝和群臣,大都来自社会下层,刘邦出身农民家庭,曾任亭长,群臣或任县吏士卒,或是布衣平民,形成布衣将相之局,标志着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汉承秦制: 西汉初年,汉统治者从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到地方郡县制度,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行政宽简以改秦弊。但汉初统治者在郡县制外还封同姓诸侯,最终导致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引发内乱。文景之治: 西汉初年,民生凋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统治者用黄老之说治国。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以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在“文景之治”的物质基础上,汉武帝行加强皇帝集权之举,包括:设置“内朝”裁抑相权,创设刺史制度监控地方,颁“推恩令”消除郡国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东汉豪强地主: 东汉时,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土地兼并严重,不少豪强拥有大庄园,组建私人武装,把持地方舆论,世代为高官,此后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王朝中央集权构成巨大威胁。赤壁之战: 08年,曹操率20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歼灭孙、刘,平定天下,刘备与孙权的联军在赤壁运用火攻大败曹军,此战后,刘备进占四川,孙权进一步扩展东南辖区,使得三国鼎立格局逐渐形成。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在冯太后改革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汉化政策,包括迁都洛阳、行汉制、社会生活文化汉化等一系列政策。这项改革对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都做出重大贡献。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创设于隋发展于唐的一项政治体制,该制度将最高政务机构分为中书、门下、尚书(下设六部)三省,分别负责草诏、审核及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达到防止宰相擅权,增强皇权的目的。政事堂:唐代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并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凡遇军国大事,都由政事堂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颁诏执行。科举制的形成: 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成选拔官员的制度,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这一制度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使人才选拔、官员任用权收归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贞观之治: 公元7世纪上半叶唐太宗执政期间善于用人、善于纳谏,采取有利于民生发展的政策,执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经过努力,使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这样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丝绸之路(主要指陆上的):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唐朝拓展西部疆域,设立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保障商贸交流,加之中亚粟特人沟通中介的作用,使得丝绸之路臻于鼎盛。丝绸之路加强了经济和文化交往,唐都长安作为东端起点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遣唐使: 唐朝与东邻朝鲜、日本交往密切,两国常与唐朝互遣使节,遣唐使多次来中国交流学习,随行还有众多留学生,促进了东亚文明圈的交流。北宋文官体制: 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宋建国后,先后消灭了南北割据政权,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基本实现了统一,但与几个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并立。北宋科举制的完善: 宋朝继承隋唐科举制,在考试制度和规则方面进行了较大改革,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又创设了“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保证科举公平和公正,考试内容增加策论,以考察儒家经典的理解力和社会事务的分析力为主。改革与完善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管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宋代“海上丝绸之路”: 由于西夏崛起及经济重心南移等原因,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上外贸,使“海上丝绸之路”非常发达,这条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的贸易路线给通商各国文明进程增添活力。活字印刷: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平民毕昇成功创制泥活字印刷,是近代活字印刷术的先驱,比欧洲古腾堡铅活字的发明早四个世纪。此后,中国人又发明了木、铜、铅活字,13世纪,活字印刷术东传及西传,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巨大影响。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体裁写成的一本科学著作。书中不仅保留大量科技史料,还记载了许多平民百姓在科技上的创造,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行省制度: 元朝在地方行政创置行省制度,除称为“腹里”的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元朝的边疆管理:元朝疆吐蕃作为特别地方行政区,由中央的宣政院兼管,西藏自此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元朝还设立了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些举措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初朱元璋废丞相制度,并设立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朝政。明成祖时期正式确立内阁制度,内阁职责为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等,是皇权的组成部分。军机处: 清朝雍正年间,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创设军机房,后改为常设的军机处。该机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乾隆朝强化军机处职能,至此皇权得以空前强化。尼布楚条约:17世纪中叶,沙俄侵入中国东北,康熙时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给俄军沉重打击,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较长时间的和平。清朝对西藏的治理: 清朝对西藏管理不断加强,雍正时派出驻藏大臣监督政务;乾隆时提高驻藏大臣职权,确立西藏事务由驻藏大臣、达赖与班禅共管,并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转世程序,巩固了国家政权。四库全书: 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编成四库全书,收录历代图书3000多种,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但乾隆乘此书编修之际,禁毁大量珍贵书籍,文化损失不可计数。清朝文字狱: 清朝为稳固政权,竭力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对知识分子思想进行严厉钳制,包括禁止开设书院、集会结社,大兴文字狱,借编修四库全书禁毁大量书籍。这些措施阻碍了思想的进步,是君主专制极端的体现。“朝贡贸易”: 明朝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朝贡贸易”,即外国贡使来华可附带商品贸易,朝廷对贡品给予回赠补偿。这一贸易钳制了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海禁政策: 明太祖朱元璋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严禁民间从事海外贸易,违者以严刑峻法处置,此举阻碍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引发社会危机,明代后期海禁被逐步开放。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反清武装,朝廷颁布“迁海令”,实行较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康熙中期因局势稳定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康熙晚期开始收缩,乾隆时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一口通商。利玛窦: 利玛窦是耶稣会传教士,明朝万历年间来中国传教,实行入乡随俗的调和政策,与中国士大夫交往,包括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与李之藻合译同文算指,并绘制世界地图等,为西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