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期末模拟题.docx_第1页
高二期末模拟题.docx_第2页
高二期末模拟题.docx_第3页
高二期末模拟题.docx_第4页
高二期末模拟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期末模拟题(5)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的定位与诠释关于“经世致用”的基本诠释,学界往往以“学术思潮”或“学风”来做概括。如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这样的定义,如果从突出明清之际学林风尚的历史性转折而言,无疑是正确的。在“明清易代”的现实冲击之下,一大批关注时政的大学者,在总结明朝灭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痛批明代儒林的学风空疏不实,对国家命运造成了灾难性后果。如此强烈的反思意识,把学林风尚与国家兴亡直接对应的担当意识,确实是明清之际学术思想的特点与亮点。但是,以“明清之际”与“学术思潮”两个关键词来界定“经世致用”,显然是不完备的定义。论定经世致用在我国古代学术史上的地位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经世致用是传统学术经典中的精髓。经世致用的思想,在先秦时代的经典中,就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为人、为学、为政之道。先秦诸子投身学问的初衷、追求学问的目的,基本都是为了应对现实社会提出的问题,为了探讨家国天下的“经济之道”。先秦诸子的学问,就是经天纬地的大学问、济世安民的真学问。以孔子、孟子、荀子为杰出代表的先秦儒学,本来就是充满着“入世”、“救世”情怀的学派。孟子的“仁政”之说,对“独夫”暴君的批判,对“重民”思想的强调,同样是鲜明的“经世致用”之学。荀子的“经世致用”色彩,比孔孟更具有务实的色彩。 “荀子思想, 弥补了传统儒家的不足,等于为儒家的政治理论进行了一次大换血,使之活力大增。经荀子改造之后的儒家学说最适合大一统的封建统治的需要,因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采用的指导思想。” 荀子对于经世致用的强调,已经到了不避讳功利的程度。 战国时代的孔子后学,大多选择了以学问济世、以学问干政的道路,完全符合儒学自身的发展逻辑。与儒家并列的其他学派,同样以各种方式强调着共同的理念:学术要有经世之心、济世之效。其二,经世致用是“国士”的情操所在、境界所在。重视把学习所得的学识,以“力行”的方式,付诸实践,贡献社会,是我国传统文化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仁人志士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诸葛亮的出师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东林党魁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论及学者必须关心时政的一段名言“官辇毂,念头不在君父上;官封疆,念头不在百姓上”,这些千百年来传诵不断的励志名言,均可推许为古代“国士”情操与境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令人肃然起敬的,恰恰就是以“经世致用”为学问宗旨的襟怀与抱负。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中,给我们提供了两类“饱学之士”的典型:诸葛亮与江南群儒。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诸葛亮是“国士”,是经世致用的代表人物;而群儒不管在精通经典方面有何卓绝之处,从气度格局而言,不免“书生”之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原本意义上的“经世致用”如果要有所批评,理应慎之又慎。必须要明确的前提是:你将要批评的是“经世致用”自身,还是某些人将“经世致用”作为一种学风付诸实践时形成的流弊?两者之间,本非一事,不可混为一谈。 1.下列关于“经世致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经世致用是传统学术经典中的精髓,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来解决社会问题。B. 经世致用思想,在先秦时代举足轻重,后世的仁人志士为之身体力行,充分展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抱负。C. 经世致用是先秦孔派儒学的传统,先秦儒学不曾置身于世道之外,他们“经世致用”的思想,具有更务实的色彩,到了不避讳功利的程度。D. 经世致用的思想,就是讲究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研讨学问、如何治国理政以达于济世安民的目的。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战国时代的孔子后学,大多关注世道治乱,并且以其所学影响世人、改造社会,他们的思想体现了儒学的处世境界。B.辞海的解释,以“明清之际”与“学术思潮”界定“经世致用”,痛批了明代儒林的学风空疏不实,是学林风尚的转折,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C能否体现出以“经世致用”为学问宗旨的襟怀与抱负,是两类“饱学之士”诸葛亮和江南群儒的根本区别。D. 要了解“经世致用”的要义,更应该致力于在“经世致用”的仁人志士的社会践履中,去体悟他们的境界与追求。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经世致用,就是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读书的目的、求学的动力,是要学得知识,以求改变国家,改变社会。B. 经世致用,不是明清之际才形成的学术流派,也不是一个“学风”、“思潮”所能够涵盖的问题,而是古代学术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精华之所在。C. 一些千百年传诵的励志名言是古代学士学以致用、济世安民的思想体现。古代学士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的使命。D. 对“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的定位与诠释,是围绕在如何对待“经世致用”本身的含义,还是围绕在如何对待“经世致用”作为一种学风付诸实践时形成的流弊,应慎之又慎。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非相荀子(节选)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粱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盖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长,子弓短。昔者,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居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故士不揣长,不絮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仲尼之状,面如蒙供;周公之状,身如断蓄;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盲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然则从者将孰可也?【注】姑布子卿:春秋时郑国人,曾看过孔丘和赵襄子的相,见韩诗外传卷九和史记赵世家。焉:通“颜”,额。期思:地名,在今河南省淮滨县东南。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俗称之 称:称呼B无害为君子也 害:妨碍C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差:区别D然则从者将孰可也可:认同,赞同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行若将不胜其衣然 B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吾其还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C轩较之下,而以楚霸 D是非容貌之患也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属于从正面论述“非相”的一组是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桀、纣长巨姣美,夫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农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A B C 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和劝学一样,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批判、否定了相术,指出这是有学识的人从来也不谈论的事。B:作者认为,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身材相貌不是判断君子小人的标准。C古代的夏桀,商纣魁梧英俊,但却落得身死国灭,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D文章结尾又用当时犯上作乱的人和乡里的轻薄少年为例,从反面否定了相术,并以反问结尾,表明自己的观点。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3分)(2)入士不揣长,不絮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4分)(3)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3分)10、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登 城刘敞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望湖楼晚景苏轼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_(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默写1、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2、_,_,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3、月出于东山之上,。白露横江,。,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4分)11、百家讲坛拉开了“文化奶妈”时代老愚“于丹论语心得签售一日过万册”,这个新闻近几日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因为它不是个枯燥的阿拉伯数字。签售当日,我路过中关村图书大厦,看见好多人绕着楼排队,起先以为是商场要大优惠,他们在抢购什么东西,走近才知道,原来是为了于丹女士讲孔子的签名售书。冬天的风在他们身上肆意拍打着,蛇样的队伍却越来越宠大,从这样的人群旁边走过,心情颇为复杂。央视百家讲坛火爆后,文化传承似乎找到了一条通向罗马的捷径。本来是给闲人解闷的讲坛,成了普及经典文化的圣地。一批嘴皮厉害的讲人次第登场,于此扬名立万,跻身学者兼畅销书作家的行列,名利双收。自余秋雨开始,文化找到了他的“传教士”,“传教士”也先后找到了文化。人们买名著经典,只是为了装点门面,并不就去如饥似渴地阅读,而要等待“传教士”的出现。比如,刘心武之于红楼梦,易中天之于三国演义,孔庆东之于鲁迅著作。从普及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现象令人欣喜。每一个讲解者都复活了一本书甚至一个领域,读者也经由他们的讲解,激起强烈的阅读经典的兴趣。在一个精神无指向的时代,他们给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之路。一大批文化“传教士”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化传播的方式。我把讲解者称为“文化奶妈”,把这种传承方式命名为“文化奶妈”式就是得有奶妈吃了文化之草,再挤出奶汁喂养嗷嗷待哺的文化学童。“文化奶妈”出现的原因很复杂,但大致可以找到这么两条:一是长期与文化的隔离,大众阅读理解能力极度不滑,已经很难弄明白老祖宗的字意了。这就需要人把文化通俗化,导入大众之耳。二是缺乏耐心,渴求速成。效率主导了人的生活,即使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也得服从这个硬道理。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体味先哲的精神,我们要的是结论,能让我们受用的东西。因此,文化方便面大行其道。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要放声赞美奶妈的功劳。他们尽管不是最有水准的学者,不能给我们提供学术标杆,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传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使百姓愿意亲近文化。当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时候,有这样安慰国人的二手经典,当然不是坏事。如果往深里思考,优虑也不少。已经出版的种种解释,都是个人化的探究与心得,毫无疑问,都在放大或缩小原著的思想空间,甚至背离原著主旨,把读者引向理解的歧途。在读者与经典之间,他们可能是桥梁,也可能是阻燃剂。出版的一窝峰,使咀嚼式文化产品急速繁殖,读者越来越懒了。由此造成的阅读依赖心理,将使名著远离人们,取椟还珠。如果注意到百家讲坛的产业化运作方式,我们对其弊端就不能不加以警惕。在我看来,“奶妈文化”商业化操作的后遗症非常明显:首先就是急功近利,以市场定选题定人选,完全工业化操作,把精微的理解纳入程式化的规范里,长此以往必将形成恶俗的风气。其次,为了标新立异,对原著发挥离谱,靠过度解释吸引大众耳目。三是庸俗化家常化,以探究人性做幌子,把历史拆解成逗乐子的庸俗段子。提醒咂巴奶头的文化学童,你们吃的东西毕竟不是原汁,而是替代品,如果想弄明白中国文化的原味,一定要去啃原著啊!论语固然要看,但重在实行。孔子塑造了中国人的特征和行为准则,昭示了礼乐调和的人生境界。人之为人的奥秘皆在于此。用心去读,用力实践,论语才有价值,否则就只是滑稽的装饰。我们如果只是冲着某人的签名才会读孔子,孔子真的像艺术家金锋塑造的那样要哭了。(选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12月4日,有删改)1.对抢购“于丹女士讲孔子的签名售书”这种现象,作者有怎样复杂的心情?(4分)2.从“文化方便面大行其道”这一现象,请分条概括这个时代有些人对中国文化的精神追求。(4分)3.综观全文,你如何看待“文化奶妈”这一人文科学领域的传承方式?请就作者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6分)四、基础知识、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湘、鄂、皖、赣四省地域相邻,山水相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既可整合旅游资源,也有助于形成极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生态圈。B“辽宁舰”的舰员在选拔时,年龄、经历、任职时间、现实表现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入选者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航空母舰舰员。C政府主导,媒体监督与宣传,社会各界积极行动,是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约5800万缺失父母庇护的留守儿童身心成长、学习生活所面临的失管、失教和失衡问题。D城镇化攸关到亿万人民的生活质量,它不是简单的城镇人口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而是在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1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