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科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1页
高二语文科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2页
高二语文科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3页
高二语文科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4页
高二语文科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科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命题人:贺丛蕾 命题时间:2008-1-6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一 阅读理解 (60分)(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3分)滑一刀刘建超(1)“滑一刀”是酒城有名的外科大夫,“滑一刀”的大名叫滑儿。(2)滑儿出身贫寒,儿时家境极差。父母辛苦工作,勉强维持个不饿肚子。母亲操劳过度,在滑儿五岁的时候,得了重症。因无钱医治,只得在家硬挺着。母亲临终前,捧着滑儿的小手,放在嘴边轻轻地亲着,说:“孩子,长大了当医生,给老百姓治病。”又对滑儿的父亲说:“再苦再难,也要供滑儿上学读书。”父亲外出打工,把滑儿托付给堂兄。父亲愿意做最苦最累最脏的活儿,只要工钱给得高。(3)滑儿上学后,聪颖勤奋,成绩一直在学校里拔尖儿。考大学时,滑儿的成绩可以上最好的学校,可他却填报了一所医学院。他忘不了母亲临终前那期待的眼神,他也知道,如果当年家里有钱,母亲是可以去医院做手术的。(4)滑儿大学毕业,成绩优异,保送做了全国著名医学教授魏征的研究生。毕业后,滑儿放弃了考博和留在京城任教的机会,申请回到了阔别多年的酒城。(5)滑儿被分配在酒城医院。虽然滑儿是院里唯一的硕士生,但在论资排辈的医院里,滑儿只被分配去做些割阑尾之类的杂耍手术。滑儿对什么样的小手术都极端认真负责,对患者温暖有加,从不接受病人的吃请和红包。(6)滑儿参加工作第二年,出了一个事。当时省里的一位副省长到酒城农村视察工作,结果在崎岖的小路上发生了车祸,人被送到酒城医院时已昏迷不醒。病情危急,加之伤者的特殊身份,医院没人敢做主处置。院长只得向市急救中心求援,可无论是把病人送去还是等专家来,都有近两个小时的路程。滑儿是当班医生,查了病人的情况后果断地说必须立即手术,否则半小时后就来不及了。看到周围疑虑的眼光,滑儿自信地说,手术我来做,一切后果我来负责。(7)结果滑儿的手术做得很成功,从市里赶到的专家都啧啧称奇。病人也很快康复,临行前拉着滑儿的手说:“我看你就是名副其实的滑一刀啊!”“滑一刀”的名号很快传遍了酒城的沟沟坎坎。(8)酒城有了“滑一刀”,来找“滑一刀”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再重再难的病,只要让“滑一刀”划上一刀就能刀到病除,即使“滑一刀”划过一刀没能留住患者,患者家属也都无怨无悔,“滑一刀”每一天都被手术挤得满满当当。有几次市里省里要调“滑一刀”,酒城人都排起长队阻拦,患者当街跪倒一片,声泪俱下。“滑一刀”也就留下了。“滑一刀”的手术越做越多,越做名声越大,传说也越来越神奇,就连省城的和外省的病人也慕名而至。(9)“滑一刀”的导师魏征专程到酒城来调研。魏征教授调阅了大量的病历,越看眉头锁得越深。傍晚,已经是副院长的“滑一刀”陪着导师在河边散步,看着沉默不语的导师,“滑一刀”说:“我知道老师不愉快的原因,有些手术是不需要做的,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案也会达到相同的目的。”魏征看了“滑一刀”一眼,缓缓地说:“你只顾自己痛快地划一刀,可这一刀带给一些患者原本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你就心安理得?”“滑一刀”叹了口气,说:“老师,我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可我手中刀子的名气已经远远大于科学的道理了。”(10)第二天,魏征和“滑一刀”一起查房,对一位从外省来的病人家属详细说明了病情和治疗建议,说做手术意义不大,采取保守治疗更妥当些。没想到病人家属齐刷刷跪在“滑一刀”跟前,痛哭哀求,只要“滑一刀”给做了手术,什么后果他们都认了,不然就跪着不起来。魏征看着这场面,无奈地摇摇头。(11)没过几年,“滑一刀”的父亲患了顽疾。“滑一刀”向父亲说明了病情,建议采取保守疗法。父亲说:“滑儿,爹知道你说得在理。只是,你要是不给爹划上一刀,你就会背上不忠不孝的名声。爹不怕死,爹怕毁了你一世的名声啊。就算做做样子,你也得给爹划上一刀啊。”“滑一刀”给父亲做手术时,手竟第一次发抖,虽然只是拉开一刀就又缝合上了。(12)“滑一刀”处理完父亲的后事,递交了辞职报告。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酒城留下的只有他手术刀的传奇故事。1、小说第二段交待滑儿母亲的临终嘱咐和父亲打工挣钱的事。下列对于此处的写作意图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交待滑儿立志学医的原因。B母亲的病故和临终期待让滑儿从小就理解了老百姓治病的艰难,所以当医生后“从不接受病人的吃请和红包”C父亲的艰辛劳动使得滑儿能够读大学、念硕士,完成学业,成就事业。D父亲挣钱之难促使后来滑儿想通过多做手术来挣更多的钱,以回报父亲。2、“滑一刀”一举成名是因为什么事件?你认为其成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成名的事件: 成名的原因: 3、“滑一刀”的名气越来越大。请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列举三个事例予以证明。(3分)(1) (2) (3) 4、“魏征教授调阅了大量的病历,越看眉头锁得越深。”此处的 描写,反映了魏教授 的心情。(2分)5、滑儿是“全国著名医学教授魏征的研究生”,也“是院里唯一的硕士生”,但工作的第一年只能做一些小手术;而一旦成名之后,却又不得不做一些不该做的手术,根据全文,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试简要分析。(4分) (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610题(10分)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司马迁是我们陕西乡党,他的墓祠在东府的韩城市。去司马祠看看的愿望是早就有了的,成行却在九八年五月中旬的一天。省文联组织一批作家艺术家赴韩城发电厂采风,归途中我们登上了芝川南原。西枕梁山,东望晋土,石桥贯通,松柏掩映,悬崖峭壁上的太史公祠墓真可谓雄奇壮观。眼下芝水环绕而去,是一抹淡淡的银白;阡陌间田畴连片,已是绿意盎然。举目远眺,黄河连天,苍茫无尽。我们踩着一块块白净的大石朝上走,过“高山仰止”牌坊,进“史笔昭世”门楼,然后是著名的“九十九级台阶”。上一级台阶,我的崇高感就增加一层,我明白,这是我走近一个令我从骨头里敬仰的人时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特别的,不常有的,因为很可惜呀,在地球东方这块幅员辽阔的土地上,能使我从骨头里敬仰的人,毕竟太稀少了。匾额和对联很多,还有不少题刻着诗词的碑石。尤其醒目的是“文史祖宗”一额和“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一联,以及郭氏沫若“龙门有奇秀,钟毓人中龙;学识空前古,文章百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的题诗。太史公的塑像就安坐在这些匾额、对联和题词的后面。老人家束高发,着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受过宫刑的人胡须会随之脱光的,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永远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河岳的男子汉!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建在三十里外北原上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滞留北方,正是司马迁罹祸的缘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咪咪的,公卿王侯们也都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受降。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刘彻的妻弟,没有战绩却想捞取功名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大概就持这样的看法。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刘彻将玉案一拍:下狱治罪!是啊,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是抱有幻想的。接续父职,做了太史令后,司马迁是异常勤奋的,他起早睡晚,全力做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下狱后,家中贫困,所有的财产加起来不足以赎身,平时交的朋友也难以救助,“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指望皇帝宽宥吗?看样子是连门都没有的。皇上是借机会致我于死地啊!司马迁终于明白了,明白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他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对正直的文人而言,这个转变太宝贵了,尽管付出了血泪穿石的代价。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这是社会良心和专制皇权的对立,是柔弱却有无限生机,和强横却注定要消亡的对立。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6、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 ”。(2分)7、文章第段的写景描写有什么作用?请分条陈述。(2分)答:作用(1): 作用(2): 8、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2分)答: 9、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A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旨在表现司马迁的精神风貌。B对给予司马迁深重苦难的社会以及这社会长期以来所沿袭的人文精神的批判,是这篇文章的主旨。C“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 作者在“太史公”前加“我们”,是为我们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 D文章活用鲁迅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是为了说明苦难成就了司马迁。10、第段说“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成就了一根”怎样的“骨头”?(2分)答: (三) 填写下列名句中的空缺(6分)11、(1)白露横江, 。(前赤壁赋)(2) ,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3)落花水香茅舍晚, 。(远浦帆归)(4) ,波涛如怒。(潼关怀古)(5) , ,西风紧,北雁南飞。(长亭送别)(四)阅读下面宋词,完成第1214题(7分)南歌子(南宋)吕本中注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注 吕本中(1084 1145)字居仁,开封人,徽宗时为枢密院编修官。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军攻占北宋都城开封,次年二月,废宋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吕本中离中原而来江左(即江东),在高宗驾前供职。因忤秦桧,秦桧讽御史劾罢之,提举太平观。绍兴十五年,卒于上饶,年六十二,谥“文清”,学者称“东莱先生”。这首南歌子是词人流寓江左时所作。12、南歌子是这首词的 。(1分)13、这首词的上阕通过 这个词语告诉我们本词描绘的是旅途即景。但景中处处含情。作者通过 这些景物向我们描绘了一幅 画面,营造了 的意境和氛围。(4分)14、这首词的主旨是_。(2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16分)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15、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1)有泉侧出 ( ) (2)则或咎其欲出者( )(3)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16、指出下面“其”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2分)例句: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A既其出B. 其孰能讥之乎C.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D.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17、把下面两句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8、下列各项对本文的分析中,为作者主要写作目的的一项是( )(2分)A. 记叙游华山洞的情况,分别写出游前洞之易和游后洞之难。B. 把前洞作为后洞的陪衬,写前洞是宾,写后洞是主。C. 因事说理,指出无论求学还是做事,除了力与物相助,关键还是取决于坚定的志向与顽强的毅力。D. 本文借“华山”之“华”应读为“花”,指出学者应深思慎取。(六)阅读下文,完成第1922题(8分)苏轼读汉书 朱司农(掌管钱粮的官职)载上(人名)尝分教黄冈。时东坡谪居黄,未识司农公。客有诵公之诗云:“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东坡愕然日:“何人所作?”客以公对,东坡称赏再三,以为深得幽雅之趣。 异日,公往见,遂为知己。自此,时获登门。偶一日谒至,典谒(传达人员)已通名,而东坡移时不出。欲留,则伺候颇倦;欲去,则业已通名。如是者久之,东坡始出,愧谢久候之意。且云:“适了些日课,失去探知。”坐定,他语毕,公请曰:“适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对云:“钞汉书。”公曰:“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钞邪?”东坡曰:“不然。某读汉书到此凡三经手钞矣。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公离席(从座位上站起来,表示肃然起敬),复请曰:“不知先生所钞之书肯幸教否。”东坡乃令老兵就书几上取一册至。公视之,皆不解其义。东坡云:“足下试举题一字。”公如其言,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凡数挑,皆然。公降叹良久,曰:“先生真谪仙才(谪降到人间的神仙之才)也!” 他日,以语其子新仲(人名)曰:“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可不勤读书邪?”新仲尝以是诲其子辂(人名)。1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A时东坡谪居黄,未识司农公: 被贬职 B偶一日谒至,典谒已通名 :拜见 C公离席,复请曰 :又,再 D他日,以语其子新仲曰 : 语言 20、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第一组:异日,公往见,遂为知己 东坡乃令老兵就书几上取一册至第二组:如是者久之,东坡始出 公如其言,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 A. 相同,也相同B. 不同,也不相同 C. 相同,不相同D. 不同,相同21、下列对文意的表述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A苏轼读汉书是贬官黄冈时的事,本文主要记载了他用手抄汉书全稿的方法刻苦学习的故事。B朱司农载上深为苏轼学习的刻苦精神所感动,他用苏轼的故事教育自己的儿子朱新仲更要勤苦读书。朱新仲也曾用苏轼的故事教育自己的儿子朱辂。C本文开头有一个细节,苏轼听到一位客人诵读朱载上的两句诗,便惊问作者何人,并称赏再三,这不仅表现了苏轼懂诗,而且表现了他随处留心、虚心好学的精神。D学习游褒禅山记),我们了解了王安石读书做学问不轻信他人之说,不浅尝辄止,重视实地考察以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读过本文,我们又了解了苏轼的虚心好学与读书成诵的刻苦。这两篇文章都可作为我们研究王安石、苏轼卓有成就原因的资料。22、翻译句子(2分)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可不勤读书邪? 二 作文 (40分)香浓的咖啡触到舌苔是苦的,激动的泪水流到嘴角是咸的,受了委屈鼻子里面酸酸的,得到夸赞心中是甜甜的生命中到底能体会多少种滋味?我们不可得知。然而我们明白每一种滋味都是生活的给予。要求:请以“滋味”为话题写作。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答题纸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题号一二总分(一)(二)(三)(四)(五)(六)得分考生注意:请用黑色水笔答题(一)1、( )2、成名的事件: 成名的原因: 3、(1) (2) (3) 4、 , 5、答: (二)6、 , 7、答:作用(1): 作用(2): 8、答: 9、( )10、答: (三)11、(1) (2) (3) (4) (5) , (四)12、 13、 14、_(五)15、(1)( ) (2)( )(3)( )(4)( )16、( )17、(1) (2) 18、( )(六)19、( ) 20、( )21、( )22、 答案1D(2分) 2“滑一刀”做手术成功救治了副省长,得到专家肯定。(1分)主要的原因是“滑一刀”的名号由更具名气的副省长亲口封的(1分)。3(1)找“滑一刀”看病的人越来越多;(2)省城和外省的病人也慕名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