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刺法灸法学,第五章 附:古典针法历史沿革江西中医药大学,2,一 内经论刺法,(一)创立九针九针的创制与使用,大约开始于青铜器时代,最早记载于内经,直至公元1315年在济生拔粹中始见图形。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西汉刘胜墓(葬于公元前113年)出土了4根金针和5根残损银针,经考证认定是九针中一部分实物 。九针的创制为刺法理论形成奠定了的基础。,3,(二)针刺补泻法肇基,1.补泻原则 1.1 全身疾病补泻原则: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1.2 经络补泻原则: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4,补泻原则,1.3 补泻先后:灵枢终始:“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1.4 补泻禁忌:灵枢根结:“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5,2.补泻依据,辨别虚实 审察形神明辨经络,6,3.补泻方法,迎随法 徐疾法 提插法捻转法 呼吸法开阖法,7,(三)九刺,概述:灵枢官针:“凡刺有九,以应九变”。所谓变者,是指不同性质的病变,九刺的主要内容就是讨论九类不同性质的病变及应用九种不同的刺法。(注: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刺法在“毫针的临床应用”中已有阐述.),8,1 九刺简表,输 刺刺诸经荥输、藏输;取荥穴、输穴、背俞穴远道刺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上病下取经 刺刺大经之结络经分;刺大经络 刺刺小络之血脉;刺血络分 刺刺分肉之间;刺肌肉,9,2 九刺简表,大写刺刺大脓,以铍针;外症泻热、泻水毛 刺刺浮痹皮肤;皮肤浅刺巨 刺左取右,右取左;左右交叉取穴焠 刺刺燔针取痹;烧针后刺,随痛处取穴,10,3 缪刺与巨刺比较,缪刺在取穴上与巨刺相同,也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交叉取穴,但在适应证和方法上有区别。素问调经论说:“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邪在于络,未传入经脉,故九候没有出现病脉,这时适宜用缪刺法。素问缪刺法论缪刺、巨刺之别:“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缪刺。”,11,(四)十二刺,灵枢官针: “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节”是节要之意。刺法有十二节要,故能应合于十二经的病症,又称“十二节刺”。 十二刺包括: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阴刺、傍针刺和赞刺。,12,十二刺原文1、2,灵枢官针:“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苦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也;,13,原文3、4、5,三曰恢刺,恢刺,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五曰扬刺,扬刺者,正纳一,傍纳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14,原文6、7、8,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七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15,原文9、10、11、12,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十一曰傍针刺,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曰赞刺,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16,(五)五刺,灵枢官针: “凡刺有五,以应五藏”。这是从五藏应合五体(皮、脉、筋、肉、骨)的关系分成五种刺法,故又名五脏刺。 五刺包括: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和输刺。,17,五刺原文1、2,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取皮气,此肺之应也;二曰豹纹刺,豹纹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18,原文3、4、5,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19,(六)三刺,灵枢官针: “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间则谷气出。故刺法: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20,概述:,三刺是将皮内、皮下、分肉间分为浅、中、深三层进行针刺的方法。 目的:驱祛外邪(阳、阴邪),保留谷气(正气)。,21,(七)导气法,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 导气法是入针和出针速度均匀缓慢的针刺法,调气法之一。本法与“疾而徐”、“徐而疾”不同速度的针刺法大不相同,相当于近人所称“平补平泻”法。 目的:使邪气(逆乱、郁结之气)散溢,真气(经气)得以通畅。,22,二 难经论刺法,(一)荣卫补泻法1.理论:难经七十六难谓:“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荣卫通行,此其要也”。卫为阳,行于体表;营血属阴,在里,行于经脉中。补法应取卫阳之气,泻法应弃置荣阴之邪气。,23,2.荣卫补泻法-操作,难经七十八难谓:“得气,因推而纳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 医学入门:“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也。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其实也”。也即指在针刺得气基础上,将针推进下插,引导卫阳之气纳入深层,为补法;将针从深层动而上提,引导营阴之邪气向外发散,是谓泻法。,24,荣卫补泻法,图1,25,荣卫补泻法,图2,26,荣卫补泻法,图3,27,荣卫补泻法,图4,28,3.荣卫补泻法-对后世影响,该学说在针刺补泻手法中应用相当普遍,后世确立的提插补泻法、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苍龟探穴等补泻手法,其操作原理皆源于此,为后世针刺手法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29,(二)针刺浅深论(针法合于四时),1.依荣卫分深浅卫气行于表,先充络脉,散布于浅层,营气行于经隧,处于深层。因此难经主张:刺卫者宜浅;刺营者宜深。如难经七十一难云:“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手摄按所针荣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30,2 依四时分深浅,针刺浅深应据季节而有区别。2.1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如难经七十难谓:“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31,2 依四时分深浅,2.2 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如难经七十难云:“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肾至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而纳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32,3 依性别分深浅,难经七十八难云:“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不得气,是谓十死不治也”。意为:针刺未能得气,对于男子可用浅提法候气于卫分(外);女子可用深插法候气于营分(内)。如此行针,仍未得气,乃营气衰竭征象,表示病情危重难治。此说临症较少用,可参考之。,33,(三)四时针刺取穴不同,难经主张因四时针刺取穴亦异。难经七十四难云:“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输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34,四时针刺取穴不同,这与难经六十八难所言相合:“井主心下满(肝主满),荥主身热(心主热),俞主体重节痛(脾主重),经主喘咳寒热(肺主喘咳),合主逆气而泄(肾主泄)”。,35,(四)针法合于腧穴特性,1.补母泻子法:依据“阴井木”、“阳井金”规律,五输穴与五行相配。配十天干则肺属辛金,大肠属庚金;肾属癸水,膀胱属壬水;肝属乙木,胆属甲木;心心包属丁火,小肠、三焦属丙火;脾属巳土,胃属戊土。按照五行相生关系,每条经脉各有一个“母穴”和一“子穴”。“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故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理论。,36,1 补母泻子法,1.1 本经补泻法:如肺虚,肺属金,肺虚补其母穴-输穴(输穴属土,土可生金),太渊-输穴;肺实,肺实则泻其子穴-合穴(合穴属水,因金生水也),尺泽-合穴。1.2 异经补泻法:肺虚可补脾经输穴(脾属土,输穴属土)-太白穴;肺实可泻肾经水穴(合穴)(肾属水,合穴属水)-阴谷穴。,37,2 泻南补北法,难经七十五难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指出对肝实肺虚证-泻心火(泻南)、补肾水(补北)。火(心)为木(肝)之子,泻火能抑木-可夺肝(母)之实,并减少火克金(肺)之力;水(肾)为金(肺)之子,补水可制心火-使火不能刑金,又能济金以资肺(母)之虚,金实得以制木。,38,3 泻井刺荥法,实热证需刺井穴时,可据“实者泻其子”的原则,以刺荥穴来泻热。以避“井穴”之“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之”之弊。,39,二 金针赋治病八法,指金针赋提出的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龙虎交战;进气法与留气法、抽添法等复式针刺补泻手法。一般补法用九阳数、泻法用六阴数。(一)烧山火法(如前述复式补泻手法)(二)透天凉法(如前述),40,(三)阳中隐阴法,分两层操作。用于治疗先虚后实的病症。属先补后泻法。操作:先在浅层施重插轻提九次; 再在深层施重提轻插六次。,41,阳中隐阴,图,42,(四)阴中隐阳法,分两层操作。用于治疗先热后虚之病症。属先泻后补法。操作:先在深层施重提轻插六次; 再在浅层施重插轻提九次。,43,阴中隐阳法,图,44,(五)子午捣臼法,进针后在同一层面先重插轻提九次,再重提轻插六次,其间可配合捻转手法。如此反复施术,用以导引阴阳之气,补泻兼施。用于治疗水肿气胀。,45,子午捣臼法,图,46,(六)龙虎交战法,是进针后在同一层面施行反复捻转手法以镇痛。操作:进针得气后先行捻转补法九次;再行捻转泻法六次。如此反复施术,属调和阴阳之法。亦可分两层操作。,47,龙虎交战法,图,48,子午捣臼、龙虎交战比较,子午捣臼、龙虎交战两法均采用了捻转手法,而子午捣臼法以提插相辅助施行。左转为“子”为“龙”,行九阳数;右转为“午”为“虎”,行六阴数。,49,(七)进气与留气法,1.进气法:针刺入深层,得气后行重插轻提(或捻转补法)九次,再将针卧倒,使针尖向上(向心)以使针感上行。2.留气法:由徐疾法和提插法组合而成。操作:进针刺入中层(七分),得气后施以提插补法九次,再将针刺入深层(十分);将气留于深层,再将针缓提中层。(徐疾泻法相似)。如未得气可依前法再施术。,50,(八)抽添法,抽,上提也;添,按纳也。操作:进针后先行提插或捻转补法九次,促使得气,再向四周作多向提插(一提再提,一按再按),得气后再向下直刺按纳。本法用治瘫痪、疱癞,实为补法。,51,三金针赋飞经走气四法,飞经走气四法 金针赋说:“若夫过关过节,催运气血,以飞 经走气,其法有四”,“若关节阻滞,气不过者,以 龙、虎、龟、凤通经接气”。飞经走气四法,即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 穴、赤凤迎源四法,有促进针感通经过节、趋达病 所的作用,是通经接气的催气手法,适用于经络气 血阻滞,经气不能通关过节者。,52,(一)青龙摆尾,在穴位浅层以针向行气,以摆动针柄为特征的复式 手法。 1.原文:“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 一右,慢慢拨动。” 2.操作:针尖朝病所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得气后抵住 有针感处,手持针柄左右慢慢摆动(45角),促使 针感传导扩散.,53,青龙摆尾,图,54,青龙摆尾,3.应用:本法以行气为主,兼能补虚。能促进针感向病所 传导。必须在浅层操作,均匀、自然地左右摆动, 不可上下摆动,摆动次数9或9的倍数。,55,(二)白虎摇头,在穴位深层左右摇动针身以行气的复式手法。 1.原文:“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提插)进圆 (捻转),兼之左右,摇而振之。”对白虎摇头法中的退 方进圆,古今医家认识不一,造成操作方法的不一。本 教材采用的是郑魁山先生的白虎摇头操作法。,56,2. 白虎摇头-操作,常用白虎摇头法:直刺进针至深层,得气后捻转提 插,并将针快速左右摇动,边摇边提针;同时,用手按 压远病所端,促使气至病所。郑魁山白虎摇头法:进针至深层,得气后退针,随病 人呼吸摇动针体,左转一呼一摇,呈半圆形,由右下方 摇进至左上方(进圆);右转一吸一摇,呈半方形,由 左上方摇退至右下方(退方)。,57,白虎摇头,图,58,3 .白虎摇头-应用,本法行气泻实,化痰降火。治疗实证、热证。如癫狂,取内关、丰隆,施白虎摇头法。 本法必须在深层得气后施术,摇动针身时用力均匀自然。 同 :均有摇摆动作 异 :青龙摆尾: 在浅层摆动,针身倾斜,不按压辅助。 白虎摇头:在深层摇动,针身直立,可按压辅助。,59,(三)苍龟探穴法,以搜法和徐疾补法相结合的复式手法。 1.原文:“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 钻剔四方。” 2.操作: 新世纪教材苍龟探穴法: 直刺进针得气后,从深层一次退至浅层皮下,按 上、下、左、右顺序斜刺进针,向每一方向针刺时 都必须分浅、中、深三层缓慢搜寻针感,依上法反 复行针,以获取最佳刺激量。,60,苍龟探穴法,图,61,六版教材苍龟探穴法,将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先退至浅层,然后更 换针尖方向,前后左右多向透刺,浅、中、深 三层逐层加深,从不同方向寻找最佳针感。 3.应用: 行气止痛,通经活络,益气补虚。可用于痛 症、瘫痪以及经气不足而针感迟钝者。如梨状 肌结合症,可在局部施术;中风偏瘫,可在肩 髎、环跳等穴施术。 本法宜在肌肉丰厚处操作。,62,(四)赤凤迎源法,以飞法为特征的复式手法。因操作时犹如凤凰展翅飞 旋之状,故又名凤凰展翅法。 1.原文: “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 其原(人部),上下左右(提插捻转),四周飞旋。”,63,赤凤迎源法,2.操作: 先将针直刺入深层;得气后上提至浅层,摇针候气; 再插入中层,然后捻转提插,一捻一放,促使针感扩散 传导 . 3.应用: 行气通经。用于痛、痹、痿、瘫。如肩周炎,取健侧条口穴 或上巨虚,施赤凤迎源法,并配合患部运动(互动针法)。 本法必须在肌肉丰厚处操作,浅中深三层都必须得气,重在 中层施术,四周飞旋时动作要自然协调。,64,赤凤迎源法,图,65,四、针灸大成针法,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名济时,编著有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后扩充辑集为针灸大成十卷。,66,(一)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杨氏将针法的基本操作步骤总结归纳为十二种,即: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67,“下手八法”,同时又把进针时的一些基本操作归纳为“下手八法”即:揣、爪、搓、弹,摇、扪、循,捻八种。下手八法中爪、搓、摇、循、捻分别与爪切、指搓、针摇、指循、指捻五法相同。揣,主要是“以手揣摸其处”,探明穴位得准确位置。弹,是“先弹针头”(针尾)再配合插针,是“补针之法”。扪,是在“欲出针时,就扪闭其穴,不令气出,使血气泄,乃为真补。”,68,(二)杨氏论补泻,杨继洲在继承前人针法的基础上,对补泻手法进行了总结,并有所发挥。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论述了补针与泻针之要法。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留气法、运气法、提气法、中气法(即纳气法)、苍龙摆尾(即青龙摆尾)、赤凤摇头、龙虎交战、龙虎升降、五脏交经、通关交经、膈角交经、子午捣臼、子午补泻、子午倾针、进火、进水等法。其中有些手法均源出于金针赋。,69,1.补针与泻针要法,见于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补针之法,左手重切十字缝纹,右手持针于穴上,次令病人咳嗽一声,随咳进针,长呼气一口,刺入皮三分。针手经络者,效春夏停二十四息;针足经络者,效秋冬停三十六息。催气针沉,行九阳之数,捻九撅九,号曰天才。少停呼气三口,徐徐又插至筋骨之间三分,又如前息数足,复觉针下沉涩,再以生数行之,号曰地才。再推进一豆谓之按,为截,为随之。,70,补针要法,此为极处,静以久留,却须退针至人部,又待气沉紧时,转针头向病所,自觉针下热,虚羸痒麻,病势各散,针下微沉后,转针头向上,插进针一豆许,动而停之,吸之乃去,徐入徐出,其穴急扪之。岐伯曰: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太急伤气,正谓针之不伤于荣卫也。是则进退往来,飞经走气,尽于斯矣。”,71,泻针要法,“凡泻针之法,左手重切十字纵纹三次,右手持针于穴上,次令病人咳嗽一声,随咳进针,插之三分,刺入天部,少停直入地部,提退一豆,得气沉紧,搓拈不动,如前息数尽,行六阴之数,捻六撅六,吸气三口,回针提出至人部,号曰地才。又待气至针沉,如前息数足,以成数行之,吸气二口,回针提出至天部,号曰人才。,72,泻针要法,又待气至针沉,如前息数足,以成数行之,吸气回针,提出至皮间,号曰天才,退针一豆,谓之提,为担,为迎之。此为极处,静以久留,仍推进人部,待针沉紧气至,转针头向病所,自觉针下冷,寒热痛痒,病势各退,针下微松,提针一豆许,摇而停之,呼之乃去,疾入徐出,其穴不闭也。”,73,根据以上记述,可以看到:,(1)进、退针法 无论补法泻法,进针都和神应经一样,随咳进针,以免损伤经气。补法分三部而进,是徐进的方法,先在浅层施行手法,次在中层施行手法,再在深层施行手法。泻法在刺入浅层稍停后直接刺入深层,先在深层施行手法,次在中层施行手法,再在浅层施行手法,这样分三部而退,是徐退的方法。,74,(2)呼吸法,补法中随呼气而推进,泻法中随吸气而退回。,75,(3)撚撅法,撚,就是捻转;撅,就是提插。参照杨氏其他手法,撚法,补可用左转,泻可用右转;撅法,补可用紧按慢提,泻可用紧提慢按。,76,(4)阴阳数和生成之数,补用九阳数或“生数”,泻用六阴数或“成数”。如针灸大成医案:“虞绍东翁患膈气之疾,形体羸瘦,药饵难愈,召予视之。六脉沉涩,须取膻中以调和其膈,再取气海以保养其源,而元气充实,脉气自盛矣。后择时针上穴行六阴之数,下穴行九阳之数,各灸七壮,遂痊愈。”,77,生成之数,古代“河图”中将一、二、三、四、五称为“生数”,将六、七、八、九、十称为“成数”。针灸大成医案:“王缙公乃弟患心痫疾数载矣而刺照海、列缺,灸心俞等穴。其针待气至,乃行生成数而愈。”,78,(5)担截法,杨氏把担截法解释为提法和按法。当针分三部刺入地部后,“再推进一豆,谓之按,为截,为随也。”当针分三部退出至天部后,“退针一豆,谓之提,为担,为迎也。”“担”与“截”,见于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针灸问对:“截者,截穴,用一穴也;担者两穴,或手与足二穴,或两手两足各一穴也。一说右手提引谓之担,左手推按谓之截;担则气来,截则气去。”杨氏所取为两说中的后一说。,79,2进火和进水法,进火与进水两法均由进退、摇动等法结合病人的呼吸组合而成。进火法,属热补法。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初进针一分,呼气一口,退三退,进三进,令病人鼻中吸气,口中呼气三次,把针摇动,自然热矣。如不应,依前导引。”操作要点是:进针后,结合病人的呼吸先退后进和应用摇法,动摇针尖而进之,以促使温热感的产生。,80,进水法,属凉泻法,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初进针一分,吸气一口,进三进,退三退,令病人鼻中出气,口中吸气三次,把针摇动,自然冷矣。”操作要点是:进针后,结合病人的呼吸先进后退和应用摇法,动摇针柄而退之,以促使凉感的产生。,81,3.子午补泻和龙虎升降,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子午补泻此乃宣行荣卫之法也。故左转从子,能外行诸阳;右转从午,能内行诸阴。”“然病有阴阳寒热之不同,则转针取用出入当适其所宜。假令病热,则刺阳之经,以右为泻,以左为补;病寒则刺阴之经,以右为补,左为泻。此盖用阴和阳,用阳和阴,通变之法也。”子午补泻即左右捻转补泻。左转为顺转,从子转向午;右转为逆转,从午转向子。杨氏根据病症性质不同,以左右来区分补泻。,82,龙虎升降为行气之法,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龙虎升降先以右手大指向前拈之,入穴后,以左手大指向前捻,经络得气行,转其针向左向右,引起阳气,按而提之,其气自行,如气未满,更依前法再施。”操作要点是:先将针用右手大指向前捻入穴内,再用左手大指向前捻针,得气后左右转动针体,并下按上提(升降)。,83,4运气法和提气法,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有关运气法是这样记述的:“运气法,能泻,先直后卧。运气用纯阴,气来便倒针,令人吸五口,疼痛病除根。凡用针之时,先行纯阴之数,若觉针下气满,便倒其针,令患人吸气五口,使针力至病所,此乃运气之法,可治疼痛之病。”操作要点是:先进针直刺作提插或捻转六数,得气后将针斜向病所,令患者深吸气五口,使气至病所,可以止痛。,84,提气法,亦记载于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云:“提气法凡用针之时,先从阴数,以觉气至,微拈轻提其针,使针下经络气聚,可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坚守教育初心 担当育人使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实践路径
- 护理健康宣教排痰方案
- 幼儿园燃气安全教育课件
- 降低护理文书书写缺陷的品管圈应用
- 2025年新版本三方购销合同
- 2025签订租赁合同范文
- 2025出版合同协议范本
- 2025届山东省潍坊市高考二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 2025出租仓库合同
- 2025年合同终止后的法律效果有哪些
- 交通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深度研究
- 应急总医院合同制康复医学科工作人员招考聘用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消防器材使用教程》课件
- 《小儿静脉穿刺》课件
- DB11-T 212-2024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托盘贸易合作合同范例
- 劳动节安全教育家长会
- 品类运营管理
- 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公司合同
- 我的家乡浙江衢州
- 国家开放大学国开电大《儿童心理学》形考任务+大作业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