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子与《道德经》.doc_第1页
关于老子与《道德经》.doc_第2页
关于老子与《道德经》.doc_第3页
关于老子与《道德经》.doc_第4页
关于老子与《道德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与道德经一、老子的出生的历史背景: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那就是战乱纷飞,礼乐崩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非常多的流派和学说,出现了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对这个时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给我们世人留下了一部智慧宝典,他独特的人格魅力留给了我们太多神秘色彩,那就是老子。老子生活的年代虽然还是周朝一统天下,但各诸侯国非常强大,经常发生战争,中央王朝根本没有办法控制。二、老子其人:老子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历史上有过很多关于老子的传说,众说纷纭,充满了传奇和神秘色彩,历史上最早对老子写传的是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收录在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全文不长,稍后一一摘录探讨。老子的传说很多,他的出生,留书,化胡说,还有寿命,都有传说,传说老子一生下来,就白胡子,白头发,有娘胎里就呆了八十年,这个比较不靠谱,老子留下道德经,也是传说,西汉刘向在列仙传对老子西行的故事记载得很有传奇色彩。一天早上函谷关守吏尹喜起来望气,看到关内一股紫气正从东边飘来。尹喜看到紫气东来之后,知道今天必定有圣人从这里经过,于是就在那里等着。果然他看见老子骑着一匹青牛慢慢地走来。尹喜既然已经知道他是圣人,就决不肯轻易放他过去。他问:“请问您要到哪儿去?”老子说:“我要出关,请你放行。”他说:“您是不是老子啊?中原再找不到学问像您这样的人了,您必须把平生的学问、著作都留下,要不然我不放您出关。”老子没办法,只好停下来为尹喜写书。尹喜请老子写书,否则不给他过关,就这样老子写了道德经八十一章,然后骑着青牛向西域去了,这就是关于道德经成书的传说。老子的年龄,也有许多传说,而史记中记载的也很模糊:“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dn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这里面就有说老子活了200岁,有说160岁,有说120岁,还有的说100岁,比较靠谱的是,84岁,有一句老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找自己去,中国二大圣人,孔子,活了73,老子,活了84。正如各种传说中的一样,司马迁写的史记中就有多处模糊之处,一个是出生年月和年龄不详,老子的父母是谁、出生的家庭情况也未提及;还有老子年老遁隐的地方等等都使老子变得模糊不清,这跟老子本人是隐君子的处事态度有关,因为老子一开始就要自隐无名,谦下柔弱,其容若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还原一个清晰的老子。但是通过史记中比较肯定的语气,和一些是有据可查的的史料记载,有以下一些比较清晰的地方供大家参考:一是老子的故乡。史记中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说的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苦县原来属于陈国,后来楚国跟陈国打仗,把陈国打败了,并夺走了苦县,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楚苦县。几千年来一直是官方与民间祭拜老子的圣地,并且获得了当代绝大多数中外权威机构对鹿邑老子故里的支持与认可,在历史上曾有八位皇帝亲临鹿邑祭拜老子。二是老子的职业。史记中记载是周守藏室之史也。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管理中央藏书机构的档案、文书、卷宗等,学识渊博。这也是老子的天命使然。易经在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各有推演传习,分别是连山、归藏、乾坤之易,但是流传下来的只有乾坤易,归藏易是由坤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其中”,引申为人类的文化与文明,都以大地为主,万物皆生于地,终于又归藏于地。道德经其实就是对归藏易的一个解读版。三是孔子问礼于老子之事,是清晰的。因为除了在史记中有记录外,在孔子世家也有类似的记录。在庄子中也有记录。公元前535年(鲁昭公七年),孔子十七岁,“年少好礼”,“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史记孔子世家)据高亨考证,老子“因受甘悼公或甘简公(杜注:“甘简公,周卿士。”“甘悼公即过。”过,甘简公之弟。)的迫害”去周,此时正在鲁国。孔子第一次拜见老子,当时孔子以相礼助丧为职业,受到老子的教诲留下深刻印象。-是年老子37岁。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老聃守丧期满返周。孔子三十四岁时,专程到东周京都雒邑向老子请教周礼,孔子问礼於老子一直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事。史记中的记载如下: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zng。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意思是说:“也就是说你要问的这个东西,连说话人的骨头都已经烂了。只是他的话还在就是了。那么一个真正的君子,运气来了就采取行动。假设时运不好,没有人用你,就“蓬累而行”吧。就是把铺盖卷顶在头上,两个手扶着它走了。也就是卷铺盖走路的意思。老子又进一步告诉孔子:“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后来我们常说的“良贾深藏若虚”就是出自这里,意思是“我曾经听说过,一个真正非常会做买卖的商人是不显山露水的,他把自己的东西都深深的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因为只有暴发户才喜欢摆阔,真正有钱的人是不屑于跟别人攀比的。同样,真正的君子,他的德行非常之高,然而却不会随便炫耀自己的学问。他是怎么样的呢?“若愚”就是指外表笨笨的样子。老子认为孔子动不动就谈礼,虽然显得好学,可也有卖弄学问的嫌疑。所以,必须“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把骄傲的神色先去掉,把多欲的心志也改掉,不要摆出一副很有学问、很愿意知道更多东西的样子。“淫”字在古代就是过分、太多的意思,如孟子说“富贵不能淫”,就是说富贵之后不能放纵自己。“是皆无益于子之身”,这些都对于你自身是毫无益处的。“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我所能告诉你的只是这些。孔子当着弟子的面被老子挨了一顿骂。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难以承受,可是孔子出来之后跟他的弟子说:鸟我知道它会在天上飞,鱼我知道它会在水里游,兽我知道它会在地上跑。地上的走兽可以用罗网罩住它,天上的飞禽可以用弓箭去射它,水里的游鱼可以拿钓竿去钓它。只有一种东西是人类没办法对付的,这就是龙。我们现在总是说龙是中国古老的图腾,是很神秘的东西。因为龙并不为人所知,所以画龙的时候就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爱怎么画就怎么画,反正没有人看到过。所以孔子说鸟、兽、鱼虽然会飞、会跑、会游,但人们都有办法逮住它,只有龙“乘风云而上天”,是不可捕捉之物。所以易经第一卦讲“乾为天”,拟象于龙,也就是“乾龙”。乾卦六爻从下头数起都是阳爻,第五爻“飞龙在天”,位得中正,是最佳的爻,我们管它叫“九五”,皇帝称“九五之尊”就是从这里来的。天上的龙变化莫测,孔子说老子“其犹龙邪”,表现出对老子非常高的推崇。孔子千里迢迢来到周都,对老子执弟子礼,这说明孔子对明师的渴望和恭敬,他被指着鼻子骂了一通之后,还对自己的弟子这么称赞他,就知道他的胸襟有多么广阔,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话说孔丘与老聃相别,转眼便是十七八年,至公元前500年,五十一岁的孔子,仍未学得大道。闻老聃回归宋国沛地隐居,特携弟子拜访老子。公元前483年,大约六十六岁的孔子,在周游列国,求仕不得之时,又一次在相邑见到老子。此时的老子已决定西去隐居,所以这次见面可说是老子和孔子最后的会面,这次会见,孔子主要是向老子述说自己周游列国,怀才不遇的经历,亦记载於天运篇。孔子向老子请教,每每得到老子精辟的解答。在老子的谆谆教诲下,孔子的学识突飞猛进,这为孔子哲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孔子见老子的时间,历来说法也不一,孔子传中,讲的时间,大约是孔子34岁。有一点可以肯定,孔子从小学习易经,但对易理不得要领,直到见了老子,才真正明白大道易理,所以孔子对老子,有一个“犹龙之叹”。见以上摘录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这些故事说明老子和孔子两位圣人不同凡响的智慧,这段故事,也说明儒家中的一个现象,就是儒门中人,往往迂儒,固执,孔子年青时,也有此特点,处处爱表现,但是孔子不愧是圣人,受到老子的指点,他能够虚心接受,从而成为光照后代的伟大人物,而当世许多儒门人物,与孔子相比,差太远,相信孔子在天,也不愿意看到这个的徒子徒孙,况且孔子都要学习老子,现在的儒门,不少人还宣传不学老子,实在是可笑。四是老子归隐,出关遇尹喜。史记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因为老子是自隐其名,对世俗的一切都看得很透彻,很有智慧,行的是天之道。老子自隐其名却能名垂千古,这就是一种智慧。至于遇见尹喜细节如何,我们也没办法深究。至于是在怎样的会社背景下归隐的,这里有一些记载,仅供大家参考: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l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率兵攻下刘公之邑。周敬王受迫。当时晋国强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势孤,与旧僚携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老聃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旧职。于是离宫归隐,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秦国。五是老子“自隐无名”,要做隐士,也是真实的,所以史马迁说:“莫知所终”、“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从关令的名字来看,也是一种象,尹喜,反过来的谐音是喜隐,这好像就是一种暗示和启发。老子最主张我们要归根复命,返回生命最自然的本源,也就是道。在归根复命整个的思想体系里,老子提出了一个“弱”字。这世界上最高明的事物是什么?是水。水总是往低处流,最能守弱,但是水之强,也是无法想象的,最近泛滥的洪水就是无情的,水甚至可以把石头滴穿,水永远劈不破。水滋养万物,我们身体70%都是水,我们可以长期不吃饭,但却不能一天不喝水。水这么重要,可它又没有一个固定的形体。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最高明的善就跟水一样。而至善就是遵道而行,水是作为道的一种形象化比喻。老子的道德经是来源于易经的坤卦,坤卦在后天八卦中对应的就是坎卦,坎为水,水是最弱的,却是最强的。因为强的东西就硬,硬的东西就容易折坏。老子名耳,耳对应的是肾水,这是老子天命所象。一根枯树枝是直硬的,但最容易断掉。“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老子希望我们学习坤卦的厚德载物,学习水的天性,让我们柔弱、谦虚、卑下,随圆就方,与世无争。六是老子也是有老师的,很多人知道老子,但很多人不知道老子的老师。也有人说老子的老师是自然;因为老子说:道法自然。在野史里有所记载则说老子的老师叫商容。据史记中记载:商容是商纣时贤人,韩诗外传曰“商容执羽,龠yu冯於马徒,欲以化纣而不能,遂去,伏於太行山。武王欲以为三公,固辞不受”,遂表商容之闾l。 商容是商朝商纣王时贤者。有贤德,受百姓敬爱,因直谏被去职。周武王克商后,欲请他任官,不受。于是武王褒扬他。可见当时的商容是一位非常贤明的老师,能受到武王的褒扬,不是一般人物,且可以断定商容一定是精通易学的。老子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子一家敬重。这年老子九岁。老子从小特别喜欢问为什么,对任何事物都想探寻究竟,经常把老师问倒。老子听了商容老先生的教导,经常会会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对于商容老先生不能回答的问题,老子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遍读相邑之书,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后来商容病得快不行了时,老子前去看望。商容给了他最后三条建议。商容说:1,行经故乡,必须下车。2,路逢大树,必致恭礼。3,要学舌头,勿学牙齿。封神榜里也有提及,商荣、商容是殷商时期一位很有学问的人。商容生命重危时,老子来到他的床前问侯说:“老师您还有什么要教诲弟子的吗?”商容张开嘴让老子看,然后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大惑不解地说:“当然还在。”商容又问:“那么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全部落光了。”商容注视着老子说:“你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吗?”老子沉思一会儿说:“我想这是过刚的易衰,而柔和的却能存在吧?”商容点头笑了笑,对他这个杰出的学生说:“天下的许多道理几乎全在其中了。”也说这个“商容”不知何许人也。也有说是姓常,究竟是姓“常”,还是姓“商”,也成谜了。由于年代太过久远,老子老师的名字不仅普通百姓难以说得清,连史学家也都被搞晕了。在史书中,老子老师的名字就出现了好几个版本。其实至于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也许长眠大地的智慧大师本来也不想让我们搞太清楚,话说回来,即使搞清了也无太大必要,太多意义,关键是看他留给我们后人的智慧。商老先生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道:“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学授?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于是12岁的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 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管理档案的官吏,在周王身边任职。其职责就是将所有官方文件复制并整理归档,以确保国务活动的正常开展,当然也是为了确保国王为后世留下丰功伟绩的翔实资料。文档管理工作让老子从各类文件中看到的国家持续不断的发展变化。-这年18岁(公元前552年)。据说这一做史官便是31年。由此推算老子是49岁离开周,这与易经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天道法则相符合,我们的赖老师也是打算49岁归隐,目前还有三年时间,我们可以常常见到赖老师,所以我们现在要抓紧时间多亲近明师才是。其他的传说在此就不一一解说了。三、老子对后世的影响:老子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老子的学说思想深刻影响的除了关吏尹喜,其中还包括据说能“乘风而行”列子;还有杨朱。再后来有申不害、韩非子等法家人物,也都是学了老子的思想,其他像纵横家、兵家都曾从老子那里吸收精神营养,特别是庄子对老子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扬,并被后世并称为老庄,称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春秋时候的百家争鸣,实际上各家不是直接承继老子,就是受了老子影响。老子在秦汉时期形成的黄老之学的影响也非常大。所以老子对于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非常之大。虽然现代人很少读道德经,但是我们血脉里流着老子的思想。老子是第一个提倡自然主义的人,一切都要求自然。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大乱,老子跟在周王身边看遍世态炎凉,老子提倡自然应该是有很强针对性的。值得注意的是,道家跟道教是不同的。 道家是一个学术流派,道教是一个宗教形态,道教练内丹的方法跟先秦道家有密切关系,与道家相差很远。汉代以后道教中画符、炼丹占卜星象等事,是都挂着老子的招牌,并非老子所提倡。很多人都错解老子,认为老子是在谈玄、说空;很多人错解老子,以为老子那是修道的人,是道家,是炼丹的人!事实上,这些都是误解,没有正确了解老子。所以,不少人认为说老子所讲的就是玄学,不切实际。因为道德经里面所讲的,都是解读易经的奥秘,含有很深、很深的深义!而且里面所讲的都是在叙述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道德经的智慧可以运用在任何方面,其价值相信大家也翻过不少的白话书,更多的介绍就不要了。从古至今有1700家给他作注解的,其注解的字数至少有5000万字。老子不但在中国有巨大影响,世界上的典籍除了圣经以外,翻译最多就是老子了,其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清代的魏源从救世的角度评价老子是救世之书。章太炎也说老子如大医。而毛主席青年时代就很喜欢读老子,尤其善用老子中的兵法。老子的知音遍布世界,早在唐朝时期,高僧玄奘与道士成玄英等就将老子翻译成梵文,流传至印度等国。尼采评论道:“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家中不多的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