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一 概述 一 灾害灾害是城市不安全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全部 影响城市安全可能是一种灾害 5 12 可能是一个不在规划界定中的非正常状态 南方冰雪灾害 可能是一个事故 吉化 可能是一个恐怖事件 9 11 可能是一场流行病 非典 可能是一场运动 文革 甚至可能是一个突发事件 5 19 一个交通事故 一次停电 一场暴雨 一个谣言 总之 凡是影响社会稳定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都应该是我们所关注的 灾 会意字 原意指房屋失火 现在泛指任何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自然现象 自然灾害 和人为事件 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 地震 台风 洪涝 海啸 飓风 滑坡 泥石流等 人为灾害主要包括 空难 海难 车祸 火灾 环境污染 核泄漏等等 联合国公布的最具危害性的灾情为 雪崩 寒流 旱灾 疫病 地震 饥饿 火灾 洪水灾害 病虫害 滑坡 热浪 暴风 海啸 火山爆发 交通灾害 地质灾害 城市新灾害等 城市灾害源不但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有时往往是两种灾害共同作用 二 自然灾害1 气象灾害如 雨涝 干旱 热带气旋 寒潮 雹灾 雷暴等 2008年初我国南方冰雪灾害和2009年初北方干旱属于典型气象灾害案例 2 海洋灾害如风暴潮 海啸 海水入侵等 2004年12月印尼海啸和2008年5月缅甸热带风暴潮都属于典型海洋灾害案例 3 洪水灾害如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 2007年淮河洪水等 4 地震灾害与城市地质灾害 如滑坡 泥石流 地面塌陷 地震等 泥石流 塌陷 汉旺钟塔停止在512地震发生的时刻 三 人为灾害 战争 火灾 化学灾害 交通事故 传染病流行 药害 物理灾害 生产事故 环境公害 城市生物灾害 职业病 恐怖事件 四 城市灾害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城市灾害特点 1 灾害发生的必然性2 灾害发生的随机性和突发性3 灾害的扩散性和链发性4 灾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近年来城市灾害的发展趋势 1 频率增加2 种类增多3 危害增大4 灾害影响范围的广域化与扩大化 五 规划发展历程 城市防洪规划 城市防灾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及公众安全保障体系规划 城市安全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不仅包括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设施 消防站 防洪堤 的建设 还应包括避让 宣传 训练 监测 预警 预报 疏散 防御 指挥 各部门协同 通讯 医疗 防疫 避难 生命线工程保障 救助 保险 防止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发生 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灾后重建等内容 因此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不是防灾工程规划而是防灾体系规划 城市安全规划不仅应包括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内容 还应包括应对突发事件 制定应急预案 建立公众安全保障体系等内容 城市安全规划不是各自独立的专项防灾规划的总合 而应起协调的作用 理想的效果应该是 无论发生什么灾害 或突发事件 要力争统一指挥 报警 避难 疏散 救助等等 城市安全规划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各类灾害影响的权重加以分析 明确重点 万无一失是不可能的 应争取把影响减少到最小 减轻灾害影响的各种措施 包括监测 预报 评估 防灾 抗灾 救灾 调度 安置与新建 教育与立法 保险与基金 规划与指挥 都应作为防灾减灾系统工程统筹考虑 综合实施 因此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应做到 1 加强政府对城市安全的综合协调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改革管理体制 建立长效机制 建设现代化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2 建立协调统一的灾害监视 预测 预报 预警 情报信息平台 指挥和救援等综合网络 加强灾害科学的综合研究 完善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和应急预案 保障应急物资储备与供应 全面提高救灾专业队伍的减灾救援能力 加强防灾减灾综合法律和规范系统建设 3 按照统一协调 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的原则 各类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健全相应的灾情监视 预报 预警 信息 指挥和救援网络 4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六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的基本要素 七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阶段1 灾前 预防 监测 宣传 演练 建设 管理2 临灾 报警 疏散 加固 物资储备3 灾时 救灾 抢险 指挥 通讯 交通4 灾后 避难 救护 防疫 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防止次生或衍生灾害发生 灾后重建 八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 2006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版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对防灾问题做出了新的规定 其显著特点有两个 一是强调 综合防灾 二是提出 公共安全 的概念 这样 城市防灾规划的内涵得到很大扩展 无论在灾种分类上 还是在指导思想 编制内容 编制流程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2006年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中有关防灾的规定性内容 九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流程 十 城市防灾规划的内容1 主要单灾种专项规划防洪规划 消防规划 防震规划 人防规划等2 主要规划内容设防标准防灾对策防灾构筑物疏散避难场所防灾预案救灾指挥中心交通 通讯 急救 防疫 生命线工程灾后重建 二 防洪规划 一 洪水形成 1 洪水成因暴雨 台风 海潮 冰雪迅速融化 水库溃坝 地震 战争 2 洪水类型 突发 漫涨3 形成条件降雨强度 汇水面积 植被条件 地形 流域形状 二 防洪原则上游以蓄为主 下游以排为主 三 城市防洪标准 四 防洪对策 1 河流穿越城市 市区低于河道 设防洪堤 2 河流穿越城市 河床较深 设护岸 3 城市位于山前区 设排洪沟 4 城市三面环水 防洪堤考虑壅水超高 5 上游有水库 提高水库的设防标准 开辟滞洪区 6 城市地处盆地 外围设围堰 市区排水 7 城市位于海边 设海岸堤 五 城市防洪措施 1 工程措施1 防洪堤和防洪墙 2 护坡和护岸工程 3 防洪闸 包括分洪闸 泄洪闸 挡潮闸等 4 水库拦洪工程 5 谷坊和跌水 6 排洪沟 7 拦挡坝 排导沟等 2 非工程防洪措施1 洪泛区的规划与管理 2 洪水预报和警报 3 防洪优化调度 4 实行防洪保险 5 分滞 蓄 洪水 6 清障与整治河道 7 搞好水土保持等 三 消防规划 一 我国城市火灾概况 据公安部消防局编写的 中国火灾统计年鉴 火灾统计数据表明 1950年至2000年51年间 我国共发生火灾约344 7万起 死亡约16 8万人 伤约31 9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180 4亿元 而1991年至2000年的十年间 发生火灾就有88 8万起 造成死亡24564人 受伤43422人 直接财产损失约116 6亿元 后十年火灾造成的财产损失几乎是前四十年火灾造成财产损失的两倍 火灾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教训是惨痛的 中国火灾统计年鉴 统计数据 城市火灾失控的主要原因 1 城市消防设施建设滞后 历史性欠帐太多2 城市消防队伍人员少 装备差3 城市消防的先进科技成果及装备没有充分运用4 城市消防规划未引起重视 甚至存在失职渎职行为5 城市建设单位对消防安全投入不足6 旧城区建筑密集7 建筑内部可燃物品增加 二 城市消防的对策和措施 城市消防的对策 1 预防为主 防消结合2 依靠法制和科学技术开展消防工作3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防火意识4 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城市消防的常规措施 1 从保证城市消防安全出发 合理布局易燃易爆工业生产和仓库位置2 合理设置城市消防站 点3 正确设计城市消防车通道4 正确设计城市给水管网消防水压 水量 设置市政消防栓5 保证火警报警和消防指挥系统畅通 三 城市消防工程规划 城市消防站规划 1 消防站的布局 应以消防队尽快到达火场 即从接警起五分钟内到达责任区最远一点为一般原则设立 每个消防站责任区面积宜为4 7平方公里 2 高层建筑 地下工程 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企业 古建筑比较多的城市 应当建设特种消防站 以适应扑救特殊火灾的需要 3 对于物资集中 运输量大 火灾危险性大的沿海 内河城市 应当建立水上消防站 4 设置消防站 可以合理地利用高层建筑或电视发射塔等高度大的建 构 筑物 建设消防了望台 并应配备相应的监视和通讯报警设备 便于及时 准确发现着火目标 城市消防通道规划 1 街区内应当合理规划建设和改造消防车通道 消防车通道的宽度不小于4m 间距在160m和转弯半径不小于9m 回车场面积12m 18m等 均应符合有关的规范要求 保证消防车辆畅通无阻 2 对于有河流 铁路通过的城市 应当采取增设桥梁等措施 保证消防车道的畅通 3 在规划城市桥梁 地下通道 涵洞时 应考虑消防车最大载重量和特种车辆的通过高度 4 消防车通道建成后 任何单位或个人 不准挖掘或占用 由于城建需要 必须临时挖掘或占用时 批准单位必须及时通知公安消防监督机构 城市消防给水规划 1 可靠的消防水源 2 室外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米 3 城市给水管网环状布置 压力足够 城市消防通讯规划 1 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和有条件的其他城市 应当规划和逐步建成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火灾报警和消防通讯调度指挥的自动化系统 2 小城市的电话局和大 中城市的电话分局至城市火警总调度台 应当设置不少于两对的火警专线 建制镇 独立工矿区的电话分局至消防队火警接警室的火警专线 不宜少于两对 3 城市火警总调度台与城市供水 供电 供气 急救 交通 环保等部门之间应当设有专线通讯联络 一 我国城市地震概况20世纪以来全球两次20万人以上的大震都发生在中国 1920年宁夏海原8 5级地震死亡22万人 1976年唐山7 8级地震死亡24 27万人 2008年汶川8 0级地震死亡及失踪近9万人 四 防震规划 二 地震的度量单位 烈度 按所在地区受影响和破坏的程度进行分级 用 尔格 表示震级 按震源释放出的能量来划分地震的等级 换算关系 震级 M 0 58I 1 5I 烈度 三 城市防震的对策和措施 城市防震减灾的管理对策 1 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法制建设2 提高城市 企业和区域的综合抗震能力3 强化对工程建设抗震设防标准的监督和管理4 加强对工程建设场地抗震安全性能评价工作管理5 重视对工程抗震设计的审查 监督6 搞好现有工程的抗震鉴定和加固7 加强对震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 城市防震减灾措施 1 城市发展用地选择时 尽量避开断裂带 液化土等地质不良地带 应选择地势平坦开阔地方作为城市用地2 城市建筑群布局时 应保留必要的空间与间距 不小于1 1 保证建筑物震时倒塌不致影响其它建筑及阻塞人员疏散通道 3 在城市规划中保证一定道路宽度 使其在灾时仍能保持通畅 同时城市有多路出入口 以满足疏散需要 4 充分利用城市绿地 广场作为震时临时疏散避难场地 四 城市防震的防护标准 城市抗震设防烈度 我国城市抗震标准应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 颁发的文件来确定地震基本烈度 我国工程建设地震基本烈度6度开始设防 设防烈度有6 7 8 9 10等级 6度及6度以下的城市一般为非重点抗震防灾城市 6度地震区内的重要城市与国家重点抗震城市和位于7度以上地区的城市 都必须考虑抗震问题 并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我国建筑物抗震设计原则是 小震不坏 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 五 城市防震设施 疏散通道1 市区疏散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15m 一般为城市主干道 通向市区疏散场地和郊外旷地 或通向长途交通设施 2 100万人口的大城市至少应有两条以上不经过市区的过境公路 其间距应大于20km 3 为保证震时房屋倒塌不致影响其他房屋和人员疏散 规定震区城市居住区与公建区建筑间距满足 疏散场地1 避震疏散场地布局要求 远离火灾 爆炸和热辐射源 地势较高 不易积水 内有供水设施或易于设置临时供水设施 无崩塌 地震与滑坡危险 易于铺设临时供电和通信设施 2 人均避震疏散面积 五 人防规划 一 现代战争概述现代战争的主要形式是在高科技条件下以大规模空袭为主要打击方式的局部战争 以大规模杀伤平民和破坏城市为主要目的的打击战略已经过时 打击目标往往选择 C3I 2I 即指挥系统 COMMAND 控制系统 CONTROL 通讯系统 COMMUNICATION 情报系统 INFORMATION 工业设施 INDUSTRY 和基础设施 INFRASTRUCTURE 现代战争的空袭及核化 学 生 物 武器袭击往往射程远 精度高 破坏性大 尽管如此 完善的人防设施仍然能在相当大程度上减少损失 保存实力 因此 人防建设在国防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二 城市人防工程概述 人防工程建设是现代战争条件下 消灭敌人 保护自己 的重要战略措施 是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 城市民用防空洞可容纳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中 美国为40 前苏联为72 瑞士为83 丹麦甚至达到124 我国城市人防工程建设采取的是 平战结合 综合利用 的道路 国外资料表明 在有人防工程的条件下 一场核袭击造成的死亡人数占该国总人口的4 8 而无人防工程下 死亡人数可达90 三 城市人防工程建设的原则 1 提高人防工程的数量与质量 使之满足防护人口和防护等级要求 2 突出人防工程的防护重点 选择一批重点防护城市和重点防护目标 并提高城市防护等级 以保障重要目标城市与设施 3 以就近分散掩蔽代替集中掩蔽 加强对常规武器直接命中的防护 以适应现代战争突发性强 打击精度高的特点 4 加强人防工事间的连通 使之更有利于对战争次生灾害的防御 并便于平战结合和防御其他灾害 5 综合利用城市地下设施 将城市各类地下空间纳入人防工程体系 研究平战功能转换的措施与方法 四 城市人防工程设施和种类 城市防空指挥系统1 指挥所按等级分为市级指挥所 区级指挥所 2 一般市级指挥所的面积按8 人规划建设 指挥人员为250人左右 区级指挥所按9 人规划建设 指挥人员为100人左右 各行政区设置一个 街道级指挥所按10 人规划建设 指挥人员为50人左右 各街道及重要城镇规划配置 城市防空专业队伍包括社会治安维护专业队 工程抢修队 化学救援与抢险专业队医疗救护专业队 机械修理专业队等 城市防空仓储设施1 仓储设施包括食品库 粮油库 能源库以及危险品仓库等 一般统一规划 统一建设 2 其规模可按战时人均消耗粮食为0 5kg 日 人 以及留城人口的总数和预计坚守天数进行计算和配置 城市防空人员掩蔽所1 防空规划人员的掩蔽所的服务人口 为战时城市的留城人员减去各专业队人数 仓储设施管理人员及指挥所内的指挥员等的人数2 我国一般按人均掩蔽面积为1 5 人进行规划建设 城市地下空间人防设施城市中的地下空间人防设施必须按平战结合的原则规划建设 既可以是城市地下交通设施 地下市政设施 地下商业设施 地下医院 也可以是建筑物地下室等 城市中的地下空间若有人防功能时 应做到平时用作它用 临战时加装设备 战时投入使用 六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一 地质灾害的分类和概况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 滑坡 泥石流 崩塌 地面下沉 地裂缝 地面塌陷等 我国所处的特殊地质构造部位 2 3为山地 加之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崩塌 滑坡 泥石流灾害相当严重 尤其在云 贵 川 鄂为全国地质灾害多发省份 在1949 1990年间 崩塌 泥石流 滑坡使我国至少造成100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造成近万人伤亡 二 城市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1 根据本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 危害程度和潜在隐患确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目标 原则 重点和实施步骤 针对不同的灾害分区提出切合当地实际和操作性强的城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措施 2 对城市工程勘察设计 施工 监理 验收及交付使用的整个过程 特别是对在有抵制危害隐患的地区进行的建设 制定落实 检查 复查地质灾害方法的措施 制订全面具体的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管理准则 地质灾害防治原则 避让为主 三 山洪及泥石流防治 1 特点 暴发快 历时短 流速大 冲刷力大 含砂量大 破坏力大 2 山洪挟带沉积物容重大于1 3吨 立方米时为泥石流 山洪挟带沉积物容重小于1 3吨 立方米时为普通山洪 3 主要措施 上游控制泥砂下泄 水土保持 中游拦砂泄流 设拦截坝 下游安全排泄 设排洪道 七 其他城市灾害类型 自然灾害 一 风暴潮 二 沙尘暴 三 雷暴 四 病虫害 人为灾害 一 城市流行病 二 城市交通事故 三 生产事故和危险化学品泄漏 四 药品和食品中毒 五 恐怖袭击 六 城市生命线工程事故 八 城市生命线工程内容救灾指挥系统交通系统通讯系统供电系统供水系统医疗急救系统消防系统粮食储备系统等规划原则 提高设防标准 确保可靠使用 城市生命线工程防灾措施1 通讯系统 设置成网的通信网络 市话长途采用多局制 市话建设应尽量可能建立多局制 大城市 重要工业城市采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通信系统 两者机房必须分开设置 提高通信线路的抗震能力 尽量采用地下通信电缆 应采用铠装电缆 2 供电系统 大中城市采用多电源环路供电 变电室 配电室 控制室 调度室的设计 提高一级抗震等级设防 提高供电设备的抗震能力 3 燃气和供热系统 燃气储罐的基础应该坚实 防止燃气泄漏 诱发次生灾害 储气罐设有紧急切断阀 并设手动和自动开启装置 燃气管道采用钢管 灰口铸铁管 热力管道必须采用钢管 并敷设在沟内 4 给排水系统 给水管道采用钢管 灰口铸铁管 预应力混凝土管和石棉水泥管等 采用胶圈填料的柔性连接管道 管道急剧拐弯 丁字接头处 以及穿越河道等特殊部位 采用机械柔性接头 排水管道中小流量时 采用与混凝土圆管 大流量时 采用砖混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群宴厨师食品安全业务培训试题含答案
- 2025年环保知识在乡村旅游业中的实际应用与招聘考试热点分析
- 2025年公需科目考试题库(试题及答案)
-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英语考试题目及答案
-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英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大型超市收银员招聘模拟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 桃花园写生课件
- 公务员职业素养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社会体育指导员考试模拟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年游戏开发全解析游戏策划及程序员预测试题集
- 外包丝印加工合同协议
- 医保基金监管与支付资格管理专题培训
- GB/T 3091-2025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
- 四川农商银行招聘笔试真题2024
- 员工关系管理培训课件
- 供电所营销人员作业安全培训
- 2023秸秆类生物质能源原料储存规范第1部分:存放
- 餐厅收货流程
- 教师的情绪管理与压力调节
- 《护理病历书写规范》
- 湖北自考《沟通与项目管理》18969复习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