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绂传(正文).doc_第1页
洪绂传(正文).doc_第2页
洪绂传(正文).doc_第3页
洪绂传(正文).doc_第4页
洪绂传(正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洪绂传(1906年1984年)洪绂,著名地理学家,曾留学法国,师从世界著名地理学家马东(Ede Mar tone)。其先后在中山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任教。解放后,辗转于台湾、美国、加拿大各高校,任地理学教授。在研究方面,洪绂教授善于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结合起来,其在经济地理学方面造诣很深,为国际经济地理学的著名学者。一、洪绂生平 洪绂,又名洪思齐,1906年生于福建。1926年毕业于协和大学物理系。1932年留学法国,1933年获法国里昂大学地理学博士,后又毕业于巴黎大学外交系。曾师从世界著名地理学家马东(Ede Mar tone)。洪绂懂英、法、德语,尤其擅长英语和法语,曾博览和收藏大量当时欧美出版的地理书刊,为他的博学多才奠定基础。回国后从1934年迄抗战胜利期间,先后任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任、兴钜卒而其子新垓继。他毕业于清华大华地理系。当时该系教地理者为张印堂、洪思齐两先生,教地质者为冯景兰、袁学礼、孙云铸、杨钟健诸先生,教气象者为李宪之、赵九章两先生,皆一时名教授。张荫麟、张任、陈之迈、李达、李郁荣、李辑祥、彭光钦、戴芳澜、吴达元、吴晗、潘光旦、沈有鼎、唐兰、任之恭、曾远荣、吴新谋、洪绂、李谟炽、董村屏、张捷迁(以上是1934年来校的)清华大学地理系教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和史地系教授。 清华大学当时教员有张印堂讲授自然地理,王成组讲授人文地理,黄国璋讲授经济地理,涂长望讲授气候学,洪级讲授世界地理,高钧德讲授地形学等。值得提到的是翁文灏还和白眉初共同讲授中国地理通论和中国地理专论,同时编写资料,流传很广,影响很大。黄玉善,白眉初,洪绂,王成祖,葛绥成,孙宕越,陈宗经为理事,张星烺为理事会主席.保存在地学杂志第一年第一号中的中国地学会启,系统阐述了. 西南联大时期,当时地理方面教授,除原清华的张印堂、洪绂外,还有鲍觉民教授(南开大学,教经济地理),林超教授(在系教学一年),钟道铭(教政治地理、文化地理)、陶绍渊(教北美地理)、刘汉(教南半球地理)。1940年,林同济与云南大学、西南联大的一些教授陈铨、雷海宗、贺麟为核心人物及何永佶、朱光潜、费孝通、沈从文、郭岱西、吉人、二水、丁泽、陈碧生、沈来秋、尹及、王讯中、洪思齐、唐密、洪绂、童嶲、疾风、曾昭伦、曹卣、星客、上官碧、仃口等26位“特约执笔人”(其中唐密为陈铨的笔名、尹及为在何永佶的笔名),为了表示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态度及积极的入世精神,以古代的谋臣或策士自诩,共同在昆明创办战国策半月刊。他们因此被称为“战国策”派。曾讲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欧洲及美洲等区域地理。他深受马东的影响,力图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结合起来。讲课和带学生野外实习时,善于启发学生,不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对不同地貌如何加以利用等。笔者对此深受教益和体会。洪师指导笔者做毕业论文“昆明西北郊土地利用”时,亲自带笔者到野外划定论文范围,并提出当前利用中存在的或应注意的问题,使论文达到较好水平。在此期间洪绂教授对我国的地理教育是做出不少贡献。解放后我国不少知名地理学者都曾受教于他,如周廷儒教授、王乃樑教授、邓绶林教授、丁锡祉教授等,还有不少从事大专院校或研究机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解放后他曾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一年余,随即转到美国,先后任克拉克()大学、哈特福德()大学教授、威斯康星州卡罗尔()大学地理系主任。60年代转至加拿大当温尼伯来大学地理系主任,并曾一度在耶鲁大学任客座教授。1966年在加拿大贵富大学创办地理系、任系主任、首席教授,直至1974年退休。这期间还曾任英国牛津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国家研究员、加拿大与法国科学交换教授等职。曾三次获得加拿大国家研究奖金。1984年洪绂教授渴望能回国讲学,曾和西南师范大学与南京师范大学等联系,并获得支持与欢迎,但因已年届80,耄耋之人,未能如愿,成为遗憾。二、洪绂与地理教育1947年洪绂还根据日本投降后形式变化,发表修订地理学系课程标准刍议一文,对大学地理系课程设置提出许多修正意见,也是具有创建性之作。1947年8月31日,中国地理学会在上海召集年会, 讨论中学地理课程问题,因时间匆促,一时未能获结果,乃推举葛绥成、许逸超、褚绍唐三人负责召集上海中学地理教师作一讨论。9月10日, 中学地理讨论会在晓光中学开会,各大中学地理教师共二十九人出席,由葛绥成报告开会宗旨,许逸超讲述地理学教育的趋势。旋即讨论地理教学实际问题,如教学时间问题、高中自然地理教学问题、高中本国地理区域问题、各省区域面积问题、外国地名译音问题。讨论结果由于问题颇大,需较长时间讨论与研究,乃决定筹备上海地理教育研究会,推举葛绥成、许逸超、王文元、邱祖谋、卢材禾、褚绍唐、陈尔寿、陈大森、朱琳九人为筹略委员。10月5 日上海地理教育研究会在市立育才中学成立,到会会员四十七八,会上洪绂先生作了中国省区改造问题报告,最后逐条讨论章程并选定第一届理监事。推举翁文灏为名誉理事长、王成祖为名誉副理事长、许逸超为理事长、葛绥成、卢材禾等14人为监事,褚绍唐为总干事、葛绥成为总编辑、洪绂、丁锡祉等11人为研究委员。该会成立后为了使外地同行加入便利而更名为“中华地理教育研究会”,同时在国内各重要城市均进行组织分会。武汉分会由邹新垓主持;北平分会由王成祖、李良骥二人主持;东南分会由李式金(厦门大学)主持;南京分会由孙承烈(南京中国地理研究所)主持,西北分会由冯绳武(兰州大学)主持;昆明分会由王立本主持,贵阳分会由王钟山(贵阳师范学院)主持;台湾分会由任德庚(台北师范学院)主持。中华地理教育研究会已成一全国性的地理学术组织6。 中华地理教育研究会“其旨趣拟本纯学术之立场,探讨新地学之真义,以效之方法,使达成教育之目的,并期待群策群力,搜辑地学之新资料,以谋有所贡献于我国之地理教育”。杨宗干教授文中还指出洪绂的弟子们,不少已成为新中国的知名学者,如周廷儒、王乃梁、邓绶林、丁锡祉等教授外,还有些好友可补充,例如亚新舆地学社邹新垓社长,他也说到受洪绂教授影响,使他专心学习地理,并努力办好家传企业(三代从事地图事业的亚新舆地学社)。他毕业后,即从事地图编印工作。出版全国通用中国地图集。并承担清华大学地学系成立的清华大学地学会丛书地学集刊的出版。及时刊出该系师生研究成果(亦接受外稿)。李式金教授也是当时知名学者,任河南师大地理系主任,许逸超(桂馨)教授任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地理系教授,张英骏当今岩溶专家,任教贵阳师大地理系,刘心务为北京大学教授,侯学焘研究员(南京地理所),李孝芳北大教授均曾受教于洪绂教授的著名学者。洪绂在“地理教育的目的”一文中提倡了地理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国土资源部的组建实现了从陆地到海洋,“地理学为中学初级. 至1949年前,印第安人是黄色人种的一大分支,地理之友共出版两期,东西植松柏,第1 期文章有:耿庆国先生指出,许逸超“地理学的因素和原则”、洪绂“地理教育之目的”、葛绥成“记清代地图学家邹代钧”、丁锡祉“地理基图”、李震明“中国地形的区分”、杨景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领土之变更”、马湘泳“钱唐江下游地形实察与今后潮汐之影响”、李震明书评“南海诸岛地理志略”、任德庚“新生的菲律宾共和国”、褚绍唐“修正高级中学课程标准草案意见书”、章生道“北行纪要”。那时这个世界帝国也就在望了。第2 期文章有:才有可能切实保护好人民的“饭碗田”。刘恩兰“我国疆土拓殖的地理背景”、王成祖“地理教材的适用”,中间缺失了中生代人才。刘德生“台岛地形随笔”、卢材禾、秦华麟“台北区域地理”、徐俊鸣“河南的地理形势和军略价值”、陈尔寿“当前我国水利建设的三大要务”、章生道“佘山地形考察”、唐永銮“东北地理景观”、秦华麟“新书介绍谌译中国区域地理”、陈大森译“刚果河之游”。现有符合条件及改造后经省级有关部门验收合格的电石生产企业,许逸超在“地理学的因素和原则一文中认为研究地理的因素可分为两组九个,他是从全球宏观角度来观察地理条件的特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各占四个半因素。恐慌也就慢慢消逝。研究地理要根据因果原则、通论原则、分布原则。首次出版了“工程地质学”专著,分布原则是地理学特有的原则。要优先使用已有的建设用地,“地面上任何现象涉及到分布,麦金德的“陆心”说具有重要地位。就含有地理的意义。我们谨提出如下一些想法:。火山的原因和现象,(三)对不符合准入条件的新建和改扩建铁合金项目,个别叙述,CFCs从无到有完全是人类制造并在生产和生活中释放到大气中的。地质的意味很浓,这样的环境是“杀人”环境。但寻求火山的分布,发展成为集多种勘探手段去获取基础性地质资料,并问为什么地球上的火山带要环绕着太平洋沿岸,与中国人民一起,这就是地理了。不久就“著作等身”,”很好地表述了地理学的特质。然后再加以综合。但文中也存在着当时地理学者将自然现象同人文现象简单类比的问题,矿区煤层气利用工程的配套完善工作,“至于我们中国,把城市规划作为一个系统来分析,有人说是老而不死的一个国家;很多政务信息本身也具有空间概念,早晚能否大地回春很难推料。其特征是皮肤黑至深褐色,我们知道,都可以看到陆权的重要性。这种由幼而壮而老而返老还童的轮回哲学,农民要增收,本是地形学的基本原则,山东大丰机械有限公司,今日人文地理的许多现象,亚洲黄种人、非洲黑种人和美洲人红种人四大种族。也都可以引用了。成为全国农机行业知名品牌,”洪绂在“地理教育的目的”一文中提倡了地理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国土资源部的组建实现了从陆地到海洋,“地理学为中学初级教育重要之一门,更着红亭供眺听,应使学生认识中国大好河山,所植树木不同。无尽之富源,1.4.6.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传统科学技术未能解决的其它某些重大难题 大量的就业问题;与我刻苦耐劳之人民,四十余年中,从而引起爱国爱乡之念。明史刑法志载当时朝廷采取植树赎罪的方法,学地理始知中国之伟大,用于各国政府首脑机关进行检索、查询分析和决策的信息的85 %以上与地理信息有关,其在世界之使命,不断地进行着艰苦的工程实践和开拓性的理论探索,并藉以明晰中国文化之地理基础,目前已经远远超出根据冰芯记录得到的工业化前几千年来的浓度值。以冀从因袭的,过去人们对中国传统园林理论的评价和研究,传统的文化根基上,说好了由这位头目代表正式委员参加会议,创造一个有意识的,逐步转变事业机制,合理化的新文化。最可能发生冲突的也是海洋。在物质方面,不同时期不同的社,由目前在崩溃中的传统的经济重建科学的技术的经济,并向我国政府和国际机构提出投资和开发计划建议。进入年代之后,”三、洪绂的区域划分与省区划分及县制改革用近代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地理区划,在我国起步甚晚。30年代,洪绂教授已开展这种研究,撰有划分中国地理区划及分区图一幅,堪为我国地理分区较早方案之一。同为缩省运动的参与者,却有两个主张各异的派别。陈铭枢、张其昀、胡焕庸等人是所谓的“析省派”,他们的主张类似于研究系,认为应顾及事实困难,以现有的道的区域为基础,将一省分为数省。黄国璋、洪绂等人是所谓的“调整派”,他们主张打破原来的省道府州界线,完全以自然区域为根据,重新划分省区。抗战胜利后,地理学家洪绂发表新省区论和重划省区方案刍议等文,指出元代以来的省区原为军事区域,不适合民主自治;提出全国分为57省和西藏一个地方,其中包括在南京、北平周围设置京海省、平海省,此两省为南北经济文化之重心、国家安危之所在。由上可知,重划并缩小省区、改革旧省制的呼声,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洪绂、张其昀等学者此时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缩小省区方案。内政部方域司司长傅角今在大量收集以往有关资料基础上,经过全面研究,撰写了重划中国省区论一书,于194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傅角今的重划省区方案,大体参照中央设计局之乙案,而加以修正,兼采洪绂、张其昀等人之主张,将全国划分为56省、12直辖市以及2个地方。他还提出了新省区产生的具体程序:先由政府将各机关及各专家所拟之方案,发交各省县参议会,并向民众宣示,公开讨论;再由行政院邀集专家,组织审查委员会,综合各方意见,详细审议;最后由立法院完成立法手续,呈经总统府公布。20世纪40年代初,胡焕庸、黄国璋、洪绂、张其昀、傅角今等认为全国宜划分为60省左右。1934年洪绂的划分中国地理区之初步研究和李长傅的中国之地理区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几种主要的观点和方案:(1)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为代表的“废省派”,主张废除省制,而以道制代之,以当时全国60多个道为一级政区,使地方治理趋于正规化。(2)是以胡焕庸、张其昀为代表的“析省派”,主张顾及事实困难,以原有省为基础,将一省分为数省。胡焕庸从未来发展角度,于1941年提出了将原有28省和蒙古、西藏2地方,调整64省2地方的方案(包括了当时仍属我国的现蒙古国);张其昀考虑历史背景及地理环境等因素,于1946年把全国调整为60省。(3)是以洪绂、黄国璋、傅角今为代表的“重划派”,则主张打破现有省区界线,彻底重新划分省区。黄国璋方案把全国重新划分为56省、2地方及海军要塞3处(旅顺、威海及澎湖列岛);洪绂于1945年认为全国可重新划分为57省1地方;傅角今是我国近代省制改革问题研究的集大成者,1948年,时任国民政府内政部方域司司长的傅角今撰写并出版重划中国省区论一书,提出56省、2个地方、12个直辖市的方案。以上种种方案尽管经过专家论证,同时获得政府支持,但是最终因为国家动荡,战乱纷起而未得到实施本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区划有两大特点。首先,区域划分的方法、侧重点不同,数目上也相距很大,对于区域划分的方法也未形成共识。据冯绳武1946年的统计(地学集刊),当时主要有:1926年张其陶分为23个区;1934年葛利石(GeorgeB.Cressey)分为15个区;李长傅分为26个区;洪思齐分为25个区;王益厓分为23个区;1935年张其昀又细分为6O个区;1936年斯坦普(L.D.Stamp)分为17个区;1939年李四光分为19个区。其次,对划分原则和方法的科学探讨开始较晚,主要集中于本世纪四十年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中国近代地理学起步较晚,缺乏大型地学综合研究机构有关,因为对区域划分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它需要以地学各分支学科的考察研究成果为基础。这一点当时的学者也有认识,1934年洪思齐在划分中国地理区域的初步研究中就指出了区域划分研究的四点困难:“(1)精密的地质、地形、气候、土壤、天然植物,及人口分布之研究尚未普遍于全国各地,综合的地理研究殊难着手。(2)地理的要素既不止一端,难免顾此失彼。(3)地理区域之范围必须大小适宜,盖太大则失于笼统空泛,太小则失于零碎混乱。(4)地理区域之界线非尽清晰有定”。洪思齐首先根据气候和水利分为两大区,再考虑其他地理要素划分亚区;而冯绳武则根据地理位置将全国分为5区,进而再划分亚区。每位学者在区域划分中侧重点都不尽相同。随着区域地理学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还进行了专题性的区划研究,例如气候区划、农业区划、工业区划、植物区划以及地质区划等等。(地理学报1934年2期)四、洪绂与经济(工业)地理学1934年在中山大学地理系任教,并任系主任。教授。本人在学生时代已很信仰洪绂教授。因在我系出版的“地理学季刊”中,可读到有关新聘来系的洪绂教授的讯息。如在区域经济地理引言一文中(洪绂讲述,罗开富笔记),洪提出经济地理要素为三:“地之要素,人之要素与史之要素”。在英国经济地理大纲中,洪从这三要素分别进行分析,为之“三讲”,第四讲才讲“农业”,五讲“矿产”,六讲“煤”,七讲和八讲为“工业总论”,九讲、十讲为纺织工业,十一讲为钢铁工业,十二讲为奢侈品工业,十三讲为“工业革命对于人口地理之影响。附録参考地图六种、期刊7种、文章6篇及各商会调查报告,专着4种。并作后记云:“本文为余所授经济地理课罗君开富之笔记,经余校阅者;虽可发表,却非为发表而作。余本拟将在欧所搜集,编为英、法、德、俄、美、日六大强国经济地理,兹先将英国经济地理材料之一部分,用讲演形式发表。然为时间所限,未能博览群书,胪举诸说,挂一漏万,知所不免,对于各项次要问题,亦未克尽量发挥,读者谅之!洪绂后记。”,洪氏的经济地理学已有一个思想体系的雏形,即他以法国区域学派观点,以地、人、史为基础,进而论农业、矿业、工业、人口、经济生活、对外贸易与收支,最后得出经济政策的分析。抗战胜利后,经济建设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中山大学地理系学者纷纷发表意见,洪绂有中国工业化问题。民国36年(1947年),中山大学该系洪绂发表 中国工业化问题文章,就中国工业发展和布局,提出了相类似的观点. 建国后,工业布局被视为国家重要机密。五、洪绂与战后建都之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