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湖北省黄冈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湖北省黄冈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湖北省黄冈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湖北省黄冈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黄冈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共15题)1.商周时,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但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春秋列国体制的出现,其实也正是地方逐步独立于中央的产物,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材料中“封建贵族政治”指的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世袭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商周时,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但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可以得出描述的政治制度,没有涉及到血缘关系,与宗法制无关,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但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商周时”“春秋列国体制的出现”“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等信息可得出材料中的“封建贵族政治”指的是分封制,故B项正确;王位世袭制是关于王位的继承制度,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制度,与题干时间不合,故D项排除。点晴:解题时紧扣“商周”“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等信息,再结合宗法制、分封制、王位世袭制、中央集权制的特点综合判断即可。2.吕思勉中国制度氏宗族记载:“正姓,若周姓姬,齐姓姜,宋姓子。庶姓,若鲁之三桓,郑之七穆。盖正姓所以表大宗,庶姓所表小宗也。”材料反映的制度A. 用血缘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B.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统治C. 表明中央行政管理制度成熟D. 标志“家天下”局面的出现【答案】A【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宗法制的相关内容。由材料信息“正姓所以表大宗,庶姓所表小宗也”可知姓氏是用来表明身份的尊卑高低和上下等级的,符合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特点,故选A。BC项是中央集权的内容,D项是皇位世袭的形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详解】3.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A. 深受宗法影响B. 突出皇权至上C. 体现宗教色彩D. 利于邻里和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长幼有序”“男尊女卑”可得出土楼的结构特点与建筑布局体现的宗法的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一个家族,谈不上皇权至上,故B项排除;材料中宗族与宗教是两回事,故C项排除;利于邻里和睦有其影响,但是反映不了题旨,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晴】土楼是中原汉民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等流域历经多次辗转迁徙后,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客家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尊师重教的传统,使许多土楼内专设学堂或以祠堂祖堂兼作学堂,供本楼及邻近子弟学习文化。4.春秋时期,文武不分家。封君们平时担任民政长官,战时充任军队统帅。而战国时期军队就多由职业军官统率,名将如白起,李牧、赵奢,都专职打仗而不问政治,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 职业军队取代了兵农合民兵B. 军事指挥学发展到专业化水平C. 分封制的崩溃和郡县制的兴起D. 儒家的教育忽视军事【答案】C【解析】【详解】A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分封制下“文武不分家。封君们平时担任民政长官,战时充任军队统帅”,战国时期军队就多由职业军官统率,说明春秋时期的官制-分封制受到冲击,通过建立军功为官的职业军人增多,贵族政治的分封制被官僚政治的郡县制取代,故C正确。5.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 转运使B. 兵部员外郎C. 知府D. 枢密副使【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北宋”“位同宰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因此,枢密副使“位同宰相”,D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政治制度的特征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但是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系统的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知识进行拓展和进一步的提升。6. 伏尔泰说:“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该材料盛赞了古代中国的A. 内外朝制、察举制B. 三公九卿制、察举制C.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D. 内阁制、科举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可知这种制度是科举制,故AB排除;再根据材料“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可知,这种制度是三省六部制。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科举制7.1956年底,毛泽东曾说:“手工业中许多好的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剪刀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要来一个恢复”。此话针对的问题是A. 土地改革中的急于求成B. 三大改造中的过急过粗C. 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D. 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共产风”【答案】B【解析】【详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956年底”“手工业许多好的东西不要搞掉了”“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要来一个恢复”,由此可知这是指三大改造遗留的问题。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故B符合题意;土地改革到1952基本完成,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故A不符合题意;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始于1958年,时间不符,故CD不符合题意。8.二战秘史的结语中写道:“关于反法西斯战争着重于强调不同力量间的协调与合作,认为邪恶轴心国家的政权被推翻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下列事件与此观点相符的是A.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B. 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C.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D. 欧洲复兴计划的实施【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关于反法西斯战争着重于强调不同力量间的协调与合作,认为邪恶轴心国家的政权被推翻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可知是对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描述。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 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大大增加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选A;莫斯科保卫战发生在1941年,排除C项;BD在二战后,故BD不符合题意。9.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公开刊文说“要拥护那德先生(即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即science),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关于这段文字解读错误的是A.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B. 陈独秀认为民主和科学是拯救中国的法宝C. 陈独秀对传统文化有彻底否定的倾向D. 陈独秀已经在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材料没有提及陈独秀已经在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故D符合题意;根据材料“要拥护那德先生(即democracy)要拥护那赛先生(即science)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结合所学,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猛烈批判传统文化,故ABC不符合题意。10.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该宪法社会主义性质的是A. 它是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的B. 它是制定各类社会主义法律的依据C. 它颁布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D. 它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代表了各族人民的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和意志的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故D符合题意;判断宪法的性质关键是宪法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原则而非由哪一个立法机构颁布,故A不符合题意;B只能从侧面说明1954年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故B不符合题意;1954年宪法颁布于过渡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11.毛泽东曾评价说:“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促进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大转型的措施是A.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B. 重农抑商C. 建立县制D.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商鞅顺应时代发展进行了利国利民的改革。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动摇了奴隶社会统治基础,最能促进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大转型,故A符合题意;重农抑商在当时有利于发展封建经济,故B不符合题意;建立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故C不符合题意;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是要取消奴隶主贵族特权,提高军队战斗力,故D不符合题意。12.作家陈舜臣在中国人与日本人中写道:“中国人是树立目标的民族,而日本是遵循路标前进的民族。”19世纪循着路标前进的改革举措是A. 建立天皇制的封建国家B. 引进技术发展近代工业C. 允许农奴赎买份地D. 推行非军事化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19世纪中期,日本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进行了明治维新,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发展近代工业。通过明治维新,日本由一个封建落后的国家,逐步发展为资本主义国家,故B符合题意;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立的是天皇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故A不符合题意;C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故C不符合题意;明治维新后,日本保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故D不符合题意。1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兵变的目的既达,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可以解读为A. 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B. 全面抗战正式开始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D.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答案】D【解析】【详解】从题干“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看出这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故D符合题意;1928年张学良宣告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故A不符合题意;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也标志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故B不符合题意;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由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宣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故C不符合题意。14.观察下表,导致表格中经济成分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比重年份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1952年19.1%1.5%07%6.9%71.8%1956年32.2%53.49%7.3%07.1%A. 土地改革完成B.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C. 人民公社化运动D. 实行承包责任制【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图表信息,合作社经济所占比例增大,资本主义经济为零。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1956年我国进行了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B项符合题意;土地改革到1952基本完成,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故A不符合题意;人民公社化运动始于1958年,材料无法反映管理体制问题,且承包责任制出现于改革开放以来,故CD不符合题意。15.有人讨论当今国际局势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一评论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A. 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B. 多极化局面完全形成C. 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D. 美、日、欧盟的三极格局【答案】A【解析】【详解】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材料“巨人林立”反映当今存在多个有影响力的力量中心,说明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A符合题意;当今世界各种力量分化组合,多极化局面尚未形成,故B不符合题意;美国有独霸世界构建单极世界的野心,但受到其他重要国际力量的制约,故C不符合题意;当今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而非美、日、欧盟的三极格局,故D不符合题意。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答案】(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血缘、门第、等级、世袭。(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可知先秦时期选官制度是世袭制,结合材料和所学这一选官的标准是依靠血缘、门第、等级以及世袭。(2)依据材料二“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可知材料二选官制度是察举制,这一制度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和世袭的特点。(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可知是九品中正制。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可知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以及压制人才。(4)依据材料四“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的信息可知是科举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制度张扬了“学而优则仕”、推动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以及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17.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摘自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