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正宗六合螳螂拳溯源--张玉坤.doc_第1页
中国 正宗六合螳螂拳溯源--张玉坤.doc_第2页
中国 正宗六合螳螂拳溯源--张玉坤.doc_第3页
中国 正宗六合螳螂拳溯源--张玉坤.doc_第4页
中国 正宗六合螳螂拳溯源--张玉坤.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正宗六合螳螂拳溯源六合螳螂拳,是清朝中晚期发源于山东招远的以实战为主要特点的拳种,它快似闪电,招招狠毒,历来被称为“江湖黑拳”。自一代师祖魏德林起,二百多年来,历代传承脉络清晰,尤如家谱。一代宗师魏德林魏德林(约1780-1873),莱阳城西魏家沟村人。因其先天一只手五指相连,兄弟排行老三,故被人称为“鸭子巴掌魏三”。他12岁离家到沧州学习六合拳,练就一身绝艺,24岁出师,回乡途中连闯72家功夫房而未遇对手。在家乡莱阳与螳螂拳名师“李二巴狗子”(绰号)交手多次未分胜负,遂与其结为好友,互换拳法,技艺大进。不久,魏德林开始了在东北三省闯荡江湖六十余载的游历生涯。他专与贪官污吏作对,劫富济贫,行侠仗义,同时他也屡屡受到官府通缉。一天,魏德林栖身于沈阳一家商铺仓库内,结识了山东黄县北马镇更夫李维祺,受到李的悉心照料和暗暗保护,遂与李结为朋友,并传授了李一些拳法。一年冬天,魏德林从东北返乡途中来到北马镇看望回乡传授拳法的李维祺,对李说他已洗手前业,欲安度晚年。李建议其以授徒颐养天年,魏同意。于是李维祺引门下两徒弟招远川里林家村的林世春、林佩道拜魏为师。不日,魏德林选择到招远川里林家定居,徒弟林世春、林佩道对其以父般照料。此时的魏德林虽已步入老年,满头白发,口无颗牙,却依然精神矍铄。在川里林家的十余年间,他总结六十余年实战经验,以沧州“六合”为根基,汲取“螳螂”等诸多拳种的精华,最终创编出一套完整的“六合螳螂拳”法。为使六合螳螂拳绝技后继有人,魏德林选中出身贫寒、德艺双馨的林世春作为衣钵传人。二代宗师林世春林世春(1826-1912)自幼学习罗汉拳,在拜魏德林学六合螳螂十余载后,仍留恋罗汉拳,出师后将“罗汉短打”取名“短捶”,揉以六合真意,改编为“六合单捶”,融入六合螳螂拳,使六合螳螂拳原有的九套“金不换”绝技增加为十套。他的武功造诣为当时东三府(即登州府、莱州府、胶州府)之冠,威震武林。林世春被黄县大财主“丁百万”家聘为护院武师和镖头二十余年,其间他又苦练功夫,功达纯青,令贼寇闻风丧胆。同时受到丁家的厚爱。三代宗师赵同书赵同书(1869-1939) 招远北关东村人,以开饭馆为生,20岁始习少林长拳。赵28岁时的一天,林世春的本村徒弟林文尉进店吃饭,看到赵在练拳,就走过去对他说:“拳练得虽好,可中看不中用!”赵不服气,遂与林过招。对打一阵,赵始终打不中林,而林仅反击一拳,就点中了赵身,赵才心服口服,说六合螳螂确实优于少林长拳。林对赵说:“久闻赵家大名,兄弟跟我师傅学六合螳螂拳吧!”哪知等林文尉将赵同书领到师傅面前时,林世春在看了赵同书的一段表演后,竟说:“学到此步已是不易,不必改拳了,隔行如隔山哪!”但赵同书立志已定,再三恳求,再加上林文尉在一旁美言,师傅终于答应了。此后赵同书每天白天在饭店里干活,傍晚徒步五十里去川里林家学一个多钟头,再徒步赶回家。人说他疾步如风,后辫子在脑袋后面飘起来,一步能跨七八个地瓜隔(即“垄”)子。赵经过15年的勤学猛钻苦练,武功已达炉火纯青地步。至林师祖84岁(时年赵同书41岁)时,赵将林师祖接至招城家中居住。林得知赵为学艺连祖上留下的数亩好地都卖光了,深为感动。在赵家居住三月余间,林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优化了教学拳路,将一生技艺和盘端出,倾心授赵,使赵得其全部精髓。林师祖说其徒弟中出类拔萃者,南有赵同书,北有林文蔚、丁子成(黄县人,后在龙口一带授徒,发展为一个分支),并说赵同书这个关门弟子特有三宝,即“三捶、铁刺和单刀”。四代宗师赵春合赵春合(1910-1994年)系赵同书之孙,十六岁始跟祖父学艺,得其真传,二十八岁开始授徒。赵春合曾凭过硬拳法战胜过日本武士,打消了他们的嚣张气焰,为捍卫中华民族尊严立下功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赵在游击队王性初部当过武术教官,将技艺传授给抗日将士,用于战场杀敌。游击队转移后,赵回乡以开武馆为业。后历经时局变幻,仍坚持不懈练功,文革期间仍不放松。赵春合晚年还刻苦钻研拳术,写有六合门拳法和器械小册子,留下六合拳录像带一盘,被众弟子视为珍宝。赵春合思想解放,打破旧传统,一生择善授徒一二百人,并将非至亲族人、得意徒弟张玉坤定为“顶门大徒弟”,使张玉坤得其全部真传。在赵春合80岁时制作的录像资料里,对张玉坤作为第五代掌门人留有交待。 五代掌门张玉坤张玉坤,1949年生,山东省招远市罗峰街道办事处北关西村人。年轻时拜六合螳螂第四代宗师赵春合为师,他尊师如父,潜心钻研,刻苦练习,完整地继承了正宗六合螳螂拳技法,深受赵师喜爱并被指定为顶门大徒弟和接班人。1994年张玉坤正式接任掌门。传统的六合螳螂不尚花架,只讲实战,追求速度、爆发力和灵活性、狠毒性。因实战特点突出,二代师祖林世春一直坚持“绝不滥传”的择徒原则,三代师祖赵同书更为严格,要求弟子们做到“不炫耀武技、不仗技凌弱”。艺成之后的张玉坤一直恪守训诫,虽功高艺纯,却不事张扬,隐于市井三十余年。1993年8月,张玉坤尊师命参加了烟台首届国际螳螂拳大赛荣获金牌,之后再度归隐。2002年5月和7月,他参加了烟台国际中国功夫民间艺人武术大比武的预赛和决赛,两次比赛均获双金牌。2005年,张玉坤以其精湛绝妙的六合螳螂拳术、勇不可挡的六合单刀和神出鬼没的六合大枪,被考评为烟台市十大拳师。此后在烟台武术协会的引导和鼓励下,他顺应时代要求,逐渐转变观念,立志将正宗六合螳螂拳发扬光大。2006年7月,他挂牌成立了招远市玉坤六合螳螂拳真传功夫房,面向社会择徒授艺。他教拳以用为本,充分强调对敌“出手不狠艺不高,心狠手辣方为上”,要求弟子必须能够做到学以致用。2006至2012年,张玉坤率弟子先后多次参加中国烟台国际演武大会和国际螳螂拳锦标赛,共摘得金牌82枚,银牌24枚。2007年4月,张玉坤应邀参加了香港首届国际螳螂拳群英大会,参赛的三个项目均获金牌,并被聘为香港螳螂拳总会世界武林精英国际荣誉会长。2007年5月11日至15日,由中央电视台、中国武术协会和国家武术推广管理中心联合举办的郓城会盟“中国武术论谈”大会中,应邀出席此次会盟的张玉坤以精湛的六合螳螂拳技艺在会盟中打出了威风,获得了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与出席此次会盟的其他四位烟台籍拳师一起,为600多万烟台人民赢得了荣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国家有史以来第一次以“梳理与思辩”为主题的武林盛会,招远作为六合螳螂拳发源地被国家有关部门存入档案,粉碎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混淆发源地的企图,展示了招远珍贵的非物质武术文化遗产,进一步确立了金都招远在中华武术史上的地位。张玉坤作为全国六合螳螂拳唯一的一名参与会盟的招远人,名字被镌刻在郓城巨大的泰山石上,之后引来了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于6月5日来招远进行了四个多小时的实景实地人文历史拍摄,并被定为2008北京奥运会重点宣传项目,更为招远60万父老乡亲争了光。2007年6月,山东省队选调张玉坤赴甘肃天水参加由国家体育总局、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麦积山杯”首届全国农民武术大会,荣获拳术冠军、刀术第二名。2008年1月,数百名螳螂拳高手云集烟台,参加中央电视台“康龙武林大会”预赛,有位57岁的外地螳螂拳师兼职业散打教练,登台叫擂,想见识烟台的螳螂拳。时年59岁的张玉坤挺身而出,慨然应战,一分钟内把对方放倒两次。后来该场比赛被多家视频网站转载,成为当年网上点击率最高的一场武林大会擂台赛。同年4月,张玉坤被特聘进京,在央视“康龙武林大会”擂台决赛现场讲解技法应用,令在场的专家赞叹不已,并被聘为中央电视台“康龙武林大会”赛事螳螂拳专家评委。2008年10月,张玉坤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选调入国家队,代表中国赴湖北十堰参加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荣获第二名,为中国队争得了荣誉,再次为山东父老乡亲争了光。2009年7月,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主持的欢乐中国行走进金都招远,特邀张玉坤先生率徒展示绝技,著名歌星羽泉当场拜师学艺,传为佳话。 2011年8月,台湾体育大学武术教授、台湾螳螂拳协会秘书长、六合螳螂拳第六代传人杨正隆先生,率徒慕名来到山东省招远市北关西村寻根访祖,登门拜访张玉坤先生并探讨拳艺,招远电视台和烟台电视台对此进行了详细追踪报道。最后杨正隆教授对张玉坤先生的武功高度赞扬,他表示:六合螳螂拳发源于招远,真功夫的根仍在招远。随着正宗真传六合螳螂拳声名日益远播,各类媒体纷纷给予了采访和报道。爱浸沃土中国金都群星璀璨招远体育与艺术名人烟台日报、晚报、晨报和搏击、武魂、武当中华武术中华武术名家名校通鉴等多家刊物先后专题报道数十次。烟台电视台和天津电视台、山东卫视、山东电视台中华武术等相关媒体对他进行过十数次的专访报道。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体育频道也对他进行过多次拍摄和报道,上海民间体育研究专家、清华大学学者都曾远道而来对他进行过专访,网络上对张玉坤的正宗六合螳螂拳文字和视频转载更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由于张玉坤老师的突出贡献,2012年招远市政府与建设局邀请全国著名雕塑家,采访并以张玉坤老师为原型,已在招远市魁星公园对面的金泉河畔塑造了三座六合螳螂拳雕塑,使六合螳螂拳成为了具有中国金都特色的旅游人文景观。张玉坤现任招远市武术协会荣誉主席、烟台市十大拳师、烟台市武术协会理事、烟台国际螳螂拳联谊会副会长、香港螳螂拳总会世界武林精英国际荣誉会长、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螳螂拳赛事专家评委等职务或称号。他性格开朗豪爽,说话喜欢直来直去,常说:“荣誉和地位都是外在的东西,一个名符其实的武术家真正看重的就是武术本身。”张玉坤先生以其正宗真传的六合螳螂拳和高尚的武德获得了武术界的尊重,为保护、传承、弘扬发源于山东招远的六合螳螂拳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武术文化遗产,做出了积极、杰出的贡献。张玉坤老师联系电话代传承人之一李秀阳李秀阳,1998年生,山东招远人氏。少时颖而好学,每见习拳者,则观之仿之,一招一式,形神毕似。九岁始习少林拳,因其天资聪慧,悟性奇佳,深得师父厚爱。十岁时,有幸得识六合螳螂拳第五代掌门张玉坤老师,为其武功绝学折服,决然改投张师门下为徒,学习正宗真传、原汁原味的六合螳螂拳。学艺之初,习武天赋即显,堪称“一点即透,一学就会”,且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聪敏之处,为他人所不及,被师父誉为难得一见的习武之才。李秀阳之处世为人,重德义而轻名利,明是非而识大体,且天性质朴,孝亲至纯,事师如父。2009年,张玉坤老师察其品性,考其拳艺,经慎思熟虑,决定将其作为正宗六合螳螂拳第六代传承人之一加以培养。此后,张老师悉心传艺,除了教授传统的拳术器械外,还在手法、眼法、步法、心法等方面给予指点,并将历代祖师奉若珍宝、不肯轻易示人的秘术绝学倾囊相授(六合螳螂门俗有“倒货底”一说,即掌门人选择德艺俱佳之弟子“秘传”绝技,非正宗传承人不能得之。张玉坤老师作为第五代掌门,是赵春合祖师“货底”的唯一继承者)。在张老师的苦心培育下,李秀阳参悟拳理,习其精义,现已继承了正宗六合螳螂拳的大部分真传绝技。师父赞其平时静若处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