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检测实验指导书.doc_第1页
建筑节能检测实验指导书.doc_第2页
建筑节能检测实验指导书.doc_第3页
建筑节能检测实验指导书.doc_第4页
建筑节能检测实验指导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节能检测实验指导书 建筑节能检测实验指导书宁波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xx年10月实验一保温隔热材料湿表观密度检测 一、实验目的 1、学会保温隔热材料湿表观密度检测的标准方法。 2、掌握检测仪器设备。 二、实验设备、仪器等 1、标准量筒容积为0.001m 32、天平精度为0.01g 3、油灰刀,抹子 4、捣棒 三、实验原理材料的表观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导热系数,表观密度不合格的材料将直接导致其物理性能下降,如强度,尺寸稳定性等。 四、实验步骤 1、将称量过的标准量筒,用油灰刀将标准浆料填满量筒,使稍有富余。 2、用捣棒均匀插捣25次(插捣过程中如浆料沉落到低于筒口,则应随时填加浆料)。 3、用抹子抹平,将量筒外壁擦净,称量浆料与量筒的总重,精确至0.001kg。 五、实验报告要求 1、简述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 2、完成检测原始记录表(见表1-1)。 检测数据的处理浆料湿表观密度计算公式如下=(m1-m0)/v式中浆料湿密度,kg/m3;m0容量筒质量,kg;m1浆料加容量筒的质量,kg;v容量筒的体积,m3。 3、根据公式得出湿表观密度,试验结果取三次试验结果算术平均值,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完成测试报告。 表1-1样品编号样品名称试样日期环境温湿度检测数据项目检测设备项目内容序号浆料加标准量筒质量M1标准量筒质量M0标准量筒的体积Vs kg/m3s平均值kg/m3标准要求值kg/m3参照规范或标准设备名称/型号编号1电子天平/JAxxxx00022湿表观密度3实验二保温隔热材料导热系数检测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用标准方法开展保温隔热材料导热系数的检测。 2、掌握检测仪器设备。 二、实验设备、仪器等 1、JW-型热流计式导热仪 2、游标卡尺 三、实验原理在稳态条件下,防护热板装置的中心计量区域内,在具有平行表面的均匀板状试件中,建立类似于以两个平行匀温平板为界的无限大平板中存在的一维恒定热流。 四、实验步骤 1、测定试件的质量,准确到0.5%。 测定后,应立即把试件放入导热仪内。 2、测量试件的厚度和密度。 3、按照测定目的选择温差a按材料产品标准的要求;b按所测试件或样品的使用条件;c在测定温度和热性质关系时,温差尽可能低(510K);d当要求试件中的传质现象最小时,按温差测量所需要的准确度选择最低的温差。 4、观察热流传感器平均温度和输出电势、试件的平均温度以及温差来检查热平衡状态。 5、在达到平衡以后,测量试件热、冷面的温度。 6、采集数据。 五、实验报告要求 1、简述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 2、完成检测原始记录表(见表2-1)。 3、计算导热系数并完成实验测试报告。 表2-1样品编号样品名称试样制做日期试验日期检测项目项目检测设备项目内容实测板厚mm平均值mm值W/(m.K)平均值W/(m.K)标准要求值W/(m.K)参照规范或标准温度/相对湿度设备名称规格型号编号电子数显卡尺0200mmxx0339导热系数热流计式导热仪JW-xx7138备注实验三保温隔热材料软化系数检测 一、实验目的 1、学会保温隔热材料软化系数的检测方法。 2、掌握检测仪器设备。 二、实验设备、仪器等 1、WDW-30型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 2、钢质有底试模100mm100mm100mm 3、捣棒,聚乙烯薄膜 三、实验步骤 1、将金属模具内壁涂刷脱模剂,向试模内注满标准浆料并略高于试模的上表面。 2、用捣棒均匀由外向里按螺旋方向插捣25次,为防止浆料留下孔隙,用油灰刀沿模壁插数次,然后将高出的浆料沿试模顶面削去用抹子抹平。 须按相同的方法同时成型5块试件。 3、试块成型后用湿布覆盖再用聚乙烯薄膜覆盖,在试验室温度条件下养护7天后去掉覆盖物,在试验室标准条件下继续养护48天。 4、放入(652)的烘箱中烘24小时,从烘箱中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备用。 5、从干燥器中取出的试件应尽快进行试验,以免试件内部的温湿度发生显著的变化。 6、测量5块试件的承压面积,长宽测量精确到1mm,并据此计算试件的受压面积。 7、将试件安放在压力试验机的下压板上,试件的承压面应与成型时的顶面垂直,试件中心应与试验机下压板中心对准。 8、开动试验机,当上压板与试件接近时,调整球座,使接触面均衡受压。 承压试验应连续而均匀地加荷,加荷速度应为每秒钟(0.51.5)kN,直至试件破坏,然后记录破坏荷载NO。 9、试验结果以5个试件检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试件的抗压强度,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当五个试件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与平均值的差超过20%时,以中间三个试件的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抗压强度值。 10、将试件浸入到205的水中(用铁篦子将试件压入水面下20mm处),48h后取出擦干,测饱水状态下保温隔热材料的抗压强度。 四、实验报告要求 1、简述实验步骤。 2、完成检测原始记录表(见表3-1)。 3、计算软化系数并完成实验测试报告。 其中软化系数按下式计算=f1/f0式中软化系数;f0绝干状态下的抗压强度,单位为千帕(kPa);f1饱水状态下的抗压强度,单位为千帕(kPa)。 表3-1样品编号样品名称试样制做日期环境温/湿度试样浸水日期参照规范或标准饱水抗压强度kPa项目检测设备项目内容序号长度mm宽度mm试样面积mm2破坏压力kN抗压强度kPa平均值kPa绝干抗压强度kPa软化系数测定值设备名称规格型号编号1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WDW30xx35152电子数显卡尺0200mmxx033834软化系数5实验四保温隔热材料干表观密度检测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用标准方法进行保温隔热材料干表观密度的检测。 2、掌握检测仪器设备。 二、实验设备、仪器等 1、烘箱灵敏度2 2、天平精度为0.01g 3、干燥器直径大于300mm 4、游标卡尺0125mm;精度0.02mm 5、钢板尺500mm,精度1mm 6、油灰刀,抹子 7、组合式无底金属试模300mm300mm30mm 8、玻璃板400mm400mm(35)mm 三、实验步骤 1、将3个空腔尺寸为300mm300mm30mm的金属试模分别放在玻璃板上,用脱模剂涂刷试模内壁及玻璃板,用油灰刀将标准浆料逐层加满并略高出试模,为防止浆料留下孔隙,用油灰刀沿模壁插数次,然后用抹子抹平,制成3个试件。 2、试件成型后用聚乙烯薄膜覆盖,在试验室温度条件下养护7d后拆模,拆模后在试验室标准养护条件下养护21d,然后将试件放入(652)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备用。 3、取制备好的三块试件分别磨平并称量质量,精确至1g。 4、按顺序用钢板尺在试件两端距边缘20mm处和中间位置分别测量其长度和宽度,精确至1mm,取三个测量数据的平均值。 5、用游标卡尺在试件任何一边的两端距边缘20mm和中间处分别测量厚度,在相对的另一边重复以上测量,精确至0.1mm,要求试件厚度差小于2%,否则重新打磨试件,直至达到要求。 6、最后取6个测量数据的平均值。 四、实验报告要求 1、简述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 2、完成检测原始记录表(见表4-1)。 3、检测数据的处理保温隔热材料干表观密度计算公式如下=m/v式中干密度,kg/m3;m试件质量,kg;v试件体积,m3。 3、根据公式得出干表观密度,试验结果取三次试验结果算术平均值,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表4-1样品编号样品名称试验日期试样配合比成型温/湿度成型设备名称/编号检测数据项目检测设备项目内容序号实测值mm平均值mm试件V(m3)试件m(kg)g kg/m3g平均值标准要求值参照规范或标准设备名称/型号编号长度宽度板1厚度电子数显卡尺xx0338长度宽度板2厚度电子天平xx4979长度宽度干表观密度板3厚度实验五保温隔热材料抗冻性检测 一、实验目的 1、学会保温隔热材料抗冻性检测的标准方法。 2、掌握检测仪器设备。 二、实验设备、仪器等 1、DW25型低温试验箱 2、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 3、天平精度为0.01g 三、实验步骤 1、试模内壁涂刷薄层脱模剂。 2、将制备好的拌合物一次注满试模,并略高于其上表面,用捣棒均匀由外向里按螺旋方向轻轻插捣25次,插捣时用力不应过大,尽量不破坏其保温骨料。 3、将高出部分的拌合物沿试模顶面削去抹平。 成型6个试件。 4、试件制作后用聚乙烯薄膜覆盖,在(205)温度环境下静停(484)h,然后编号拆模。 5、拆模后应立即在(203)、相对湿度(6080)%的条件下养护至28d(自成型时算起)。 6、养护结束后将试件从养护室取出并在(1055)烘至恒重,放入干燥器中备用,恒重的判据为恒温3h两次称量试件的质量变化率小于0.2%。 7、试件在28d龄期时进行冻融试验。 试验前两天应把冻融试件和对比试件从养护室取出,进行外观检查并记录其原始状况;随后放入1520的水中浸泡,浸泡的水面应至少高出试件顶面20mm,该两组试件浸泡两天后取出,并用拧干的湿毛巾擦去水分,然后编号,称其重量。 冻融试件置入篮框进行冻融试验,对比试件则放入标准养护室中进行养护。 8、冻或融时,篮框与容器底面或地面须架高20mm,篮框内各试件之间应至少保持50mm的间距。 9、试件冻结温度应控制在-15-20,每次冻结时间为4小时。 10、冻后即可取出并应立即放入能使水温保持在1520的水槽中进行溶化,试件在水中溶化的试件不应小于4小时。 溶化完毕即为该次冻融循环结束。 11、每5次循环,应进行一次外观检查,并记录试件的破坏情况;当该组试件6块中的4块出现明显破环(分层、裂开、贯通缝)时,则该组试件的抗冻性能试验应终止。 12、融循环次数为15次,冻融循环结束后,冻融试件与对比试件应同时在1055的条件下烘干,然后进行称量、试压。 四、实验报告要求 1、简述实验步骤。 2、完成检测原始记录表(见表5-1)。 3、检测数据的处理砂浆试件冻融后的强度损失率fm=(F m1F m2)/F m1100式中fmN次冻融循环后的砂浆强度损失率(%);F m1对比试件的抗压强度平均值(MPa);F m2经N次冻融循环后的6块试件抗压强度平均值(MPa)。 砂浆试件冻融后的质量损失率m m=(M0M n)/M0100式中m mN次冻融循环后的砂浆强度损失率,以6块试件的平均值计算(%);M0冻融循环试验前的试件质量(kg);M nN次冻融循环后的试件质量(kg)。 表5-1样品编号样品名称试验日期环境温/湿度试样状态调节参照规范或标准项目序号f对比/MPa破坏压力/KN f冻/MPa0m/g15m/g标准要求设备名称规格型号编号1低温箱DW-252压力机30kN3电子天平5kg456平均值1m f2m f=?0m?15m抗冻性m f?m?备注0150mm mm?100121?mm mmffff实验六保温隔热材料抗压强度检测 一、实验目的 1、学会保温隔热材料抗压强度的检测方法。 2、掌握检测仪器设备。 二、实验设备、仪器等 1、钢质有底试模100mm100mm100mm 2、捣棒 3、WDW-30型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 三、实验步骤 1、将金属模具内壁涂刷脱模剂,向试模内注满标准浆料并略高于试模的上表面。 2、用捣棒均匀由外向里按螺旋方向插捣25次,为防止浆料留下孔隙,用油灰刀沿模壁插数次,然后将高出的浆料沿试模顶面削去用抹子抹平。 须按相同的方法同时成型5块试件。 3、试块成型后用湿布覆盖再用聚乙烯薄膜覆盖,在试验室温度条件下养护7天后去掉覆盖物,在试验室标准条件下继续养护48天。 4、放入(652)的烘箱中烘24小时,从烘箱中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备用。 5、从干燥器中取出的试件应尽快进行试验,以免试件内部的温湿度发生显著的变化。 6、测量5块试件的承压面积,长宽测量精确到1mm,并据此计算试件的受压面积。 7、将试件安放在压力试验机的下压板上,试件的承压面应与成型时的顶面垂直,试件中心应与试验机下压板中心对准。 8、开动试验机,当上压板与试件接近时,调整球座,使接触面均衡受压。 承压试验应连续而均匀地加荷,加荷速度应为每秒钟(0.51.5)kN,直至试件破坏,然后记录破坏荷载NO。 9、试验结果以5个试件检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试件的抗压强度,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当五个试件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与平均值的差超过20%时,以中间三个试件的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抗压强度值。 四、实验报告要求 1、简述实验步骤。 2、完成检测原始记录表(见表6-1)。 3、检测数据的处理保温隔热材料抗压强度f0计算公式如下f0=N0/A式中f0抗压强度,单位为千帕(kPa);N0破坏压力,单位为千牛(kN);A试件的承压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2)。 表6-1样品编号样品名称试验日期环境温/湿度检测数据项目检测设备项目内容序号长度mm宽度mm试样面积mm2破坏压力kN抗压强度kPa平均值kPa标准要求值kPa参照规范或标准设备名称规格型号编号1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WDW30xx35152电子数显卡尺0200mmxx033834抗压强度5实验七耐碱网布网孔中心距检测 一、实验目的 1、学会耐碱网布网孔中心距检测方法。 2、掌握检测仪器设备。 二、实验设备、仪器等直尺 三、实验步骤用直尺测量连续10个孔的平均值 四、实验报告要求 1、简述实验步骤。 2、完成检测原始记录表(见表7-1)。 3、编写实验测试报告。 表7-1样品编号样品名称试验日期环境温湿度项目内容检测项目标准要求值参照规范或标准温湿度编号12345678910平均值标准值普通型孔距44编号12345678910平均值标准值网孔中心距mm加强型孔距66实验八建筑外窗传热系数检测 一、试验目的 1、掌握建筑外窗传热系数检测的标准方法 2、掌握窗户保温性能的分级标准。 二、实验设备、仪器等 1、建筑幕墙门窗保温性能检测设备; 2、聚氨酯密封材料等。 三、实验原理建筑门窗保温性能检测设备,基于稳定传热原理,采用标定热箱法检测门窗保温性能。 试件一侧为热箱,模拟采暖建筑冬季室内气候条件,另一侧为冷箱,模拟冬季室外气候条件。 在对试件缝隙进行密封处理、试件两侧各自保持稳定的空气温度、气流速度和热辐射条件下,计量电暖器的发热功率,减去通过热箱外壁和试件框的热损失(两者由标定试验确定),除以试件面积与两侧空气温差的乘积,即可得到试件传热系数K,单位瓦/(平方米*度)。 四、实验步骤第一步安装试件按照标准将试件放在试件框中,空余之处用已知传热系数的聚苯板塞严并打密封胶,不能漏气漏风,四周要用不吸水的胶布密封。 试件本身的缝隙也应密封,以避免冷、热室间空气的流动。 第二步布置铂电阻在试件冷、热两侧分别布温度测点,一般分玻璃表面、型材表面、封堵材料表面。 试件框的冷、热两侧要均匀布点,若试件框为组合结构,则每一块均要布点,并且要记住所布的点号。 第三步检查箱体内环境检查冷箱地面是否干燥,如有积水,将积水擦拭干净,风机周围不能有杂物,关闭冷、热箱的门和箱内的灯,分别插上冷、热室电暖器和温度开关的插头。 第四步依次开启以下操作台面板上的开关启动制冷机启动,启动计算机和采集仪,启动程序,设定检测参数。 第五步打开空调,试验室温度控制在1820,关闭实验室的灯和门。 第六步等到冷室温度即将达到设定点时,启动冷室补热,调节电位器至经验值;同理,等到热室温度即将达到设定点时启动热室加热。 开始试验,试验完成后进行数据记录及计算。 自动试验时请在测控窗口自动控制。 手动试验请调节旋扭控制。 自动试验时等待温度、功率基本稳定后,将旋钮拨至手动控制,调整热室加热功率,使热室温度稳定在1820中任意一点,调整加热功率时,参考自动控温时功率表示值进行调整,可先手动调节给定一功率值,待30分钟后,观察热室空气温度变化趋势,若温度上升较快则适当减小加热功率,再过30分钟,观察热室空气温度变化,再对功率进行调整即可;若温度下降较快则适当加大加热功率,过30分钟,观察热室空气温度变化,再对功率进行调整即可。 同时调节冷室补热功率。 待温度、功率稳定并维持足够长的时间,导出原始数据。 图1加热功率手动调节图例第七步依次关闭以下配电箱中的开关。 热箱加热器冷箱加热器冷冻机空调停止关闭计算机第八步试验结束,关闭设备电源,拆卸试件。 清理现场杂物,预备下次试验。 五、实验报告要求 1、简述实验步骤和实验原理。 2、编制实验测试原始记录表。 3、检测数据的处理窗户传热系数K计算公式如下t ASM MQK?32211?式中Q电暖气加热功率,W;M1由标定试验确定的热箱外壁热流系数,W/K;M2由标定试验确定的试件框热流系数,W/K;1热箱外壁内、外表面面积加权平均温度之差,K;2热箱外壁内、外表面面积加权平均温度之差,K;S填充板的面积,m2;填充板的热导率,W/(m2?K);3填充板两表面的平均温差,K;试件面积,m2;按试件外缘尺寸计算,如试件为采光罩,其面积按采光罩水平投影面积计算;t热箱空气平均温度t h与冷箱空气平均温度t c之差,K; 4、按照GB/T8484xx建筑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确定测试窗户的保温性能分级。 5、实验的误差分析,并对本地区选择何种窗户提出合理分析意见。 附录1软件使用说明1.进入程序单击“开始”菜单,点击“建筑保温性能检测系统”出现登录对话框,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单击“确定”,出现如下主界面a.检测设定“检测流程”菜单分为“检测设定”、“保温检测”两个部分。 b.登录窗口“检测设定”点击“新设检测”依次填写相关信息,确定无误后,单击“设定完成”。 “删除纪录”删除本条记录。 “查询以往”输入检验编号,查询以前的试验纪录。 c.保温检测点击“检测流程”菜单的“保温检测”。 温度显示区此区显示的是热箱、冷箱的空气点以及箱体内外壁和试件及周边各测温点的即时温度,用来观察热箱、冷箱温度情况。 控制区手动控温时,将操纵台热室、冷室控制旋钮拨至“手动控制”,输入扫描周期,手动调节加热电源电压,经过反复调整,即可调到设定值。 自动控温时,将操纵台热室、冷室控制旋钮拨至“自动控制”,输入热室和冷室的设定温度,点击“自动控温”;观察各点温度状况,如果跟踪的温度控制不是很理想,可以自动控制改为手动控制。 传热判定根据传热测试采集的结果,判断温度是否稳定。 如此反复,直至传热稳定为止。 数据采集传热稳定后,方可进行数据采集,根据标准,采集六次。 在进行数据采集时,请勿进行温度调整和功率调整。 实验九建筑外窗现场气密性检测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用标准方法开展建筑外窗现场气密性的检测; 2、掌握窗户气密性的分级标准。 二、实验设备、仪器等 1、建筑门窗动风压性能现场检测设备。 2、透明胶带。 三、实验原理现场利用密封透明胶、围护结构和外窗形成静压箱,通过供风系统从静压箱抽风或向静压箱吹风在检测对象两侧形成正压差或负压差。 在静压箱引出测量孔测量压差,在管路上安装流量测量装置测量空气渗透量。 四、实验步骤 1、气密性能检测前,应测量外窗面积;弧形窗、折线窗应按展开面积计算。 从室内侧用厚度不小于0.2mm的透明塑料膜覆盖整个窗范围并沿窗边框处密封。 在窗内侧的窗洞口上安装密封胶带,确认密封良好。 2、气密性能检测压差检测顺序见图1,并按以下步骤进行图1气密性检测压差顺序图a)预备加压正负压检测前,分别施加三个压差脉冲,压差绝对值为150Pa,加压速度约为50Pa/s。 压差稳定作用时间不少于3s,泄压时间不少于1s,检查密封胶的密封状态。 b)附加渗透量的测定按照图1逐级加压,每级压力作用时间约为10s,先逐级正压,后逐级负压。 纪录各级测量值。 附加空气渗透量系指除通过试件本身的空气渗透量以外通过设备和密封胶,以及各部分之间连接缝等部位的空气渗透量。 五、实验报告要求 1、简述实验步骤和实验原理。 2、编制实验测试原始记录表。 3、检测数据的处理a)计算分别计算出升压和降压过程中在100Pa压差下的两个附加渗透量测定值的平均值fq和两个总渗透量测定值的平均值xq,则窗试件本身100Pa压力差下的空气渗透量tq(m3/h),即可按式 (1)计算tq=xqfq (1)然后,再利用式 (2)将tq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渗透量q?(m3/h)值。 q?=Tp qt?3.101293 (2)式中:q?标准状态下通过试件空气渗透量值,m3/h;P试验室气压值,kPa;T试验室空气温度值,K;tq试件渗透量测定值,m3/h。 将了值除以试件开启缝长度l,即可得出在100Pa下,单位开启缝长空气渗透量?1q(m3/(m*h)值,即式 (3)?1q=lq? (3)或将q?值除以试件面积A,得到在100Pa下,单位面积的空气渗透量m3/(m2*h)值,即式 (4)?2q=Aq? (4)正压、负压分别按式 (1)式 (4)进行计算。 b)分级指标值的确定为了保证分级指标值的准确度,采用由100Pa检侧压力差下的测定值?1q值或?2q值,按式 (5)或 (6)换算为10Pa检测压力差下的相应值1q(m3/(m*h)值,或2q(m3/(m2*h)值。 1q=65.4/1?q (5)2q=65.4/2?q (6)式中:?1q100Pa作用压力差下单位缝长空气渗透量值,m3/(m*h);1q10Pa作用压力差下单位缝长空气渗透量值,m3/(m*h);?2q100Pa作用压力差下单位面积空气渗透量值,m3/(m2*h);2q10Pa作用压力差下单位面积空气渗透量值,m3/(m2*h)。 将试件的1q值或2q值分别对照表1确定按照缝长和按面积各自所属等级。 4、分析哪些环境因素会影响检测结果的精度。 附录1软件功能简介软件部分主要实现对门窗三性现场设备的自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