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2012年中考三轮复习阶段质量评估试卷三(120分钟 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5分)1.阅读下面的语段,并按要求答题。(4分)树是城市的客人,树要在客人家渡过一生。树的故乡在山林和旷野,那里有鸟语花香,有潺潺溪水,有它们相濡以沫的兄弟姐妹。如果它们的数量足够多,就构成了森林。自从有了城市,树的家族中一部分成员就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的大街小巷。树移到城市,面临的是另一种森林一种由高楼大夏构成的丛林。这里没有鸟语花香,只有车水马龙;没有潺潺溪水,只有钢筋水泥。从此,树看不见了土地。(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旷野( ) 相濡以沫( )(2)找出语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_改为_ _改为_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的及时部署,使旱区中小学的缺水难题得到了妥善解决。B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他阅读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以及文学名著。C世博会上,中国馆“智慧的长河”展区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动”版的“清明上河图”。D杜鹃花盛开的大明山,是吸引游人来观赏的好季节。3.结合语境选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2分) ( )朴素是一种美。因为朴素美的形式不复杂,不_,寓美于清淡之中,所以更能衬托出人的自然美。重要的是,人们透过外表的朴素美,能看到_的内在美,这种美_不显露于外,_它会让人的精神之美益加彰显。A清新自然 美不胜收 即使 但是B刻意雕琢 朴实无华 虽然 但是C朴实无华 清新自然 或者 或者D典雅华丽 刻意雕琢 如果 那么4根据提示,将故事中最后一联的下联补写完整。(3分)有一次,有朋友跟东晋大诗人解缙开玩笑,在他的门口贴上一副对联:“闲人免进,盗者休来。”解缙在上下联的后面又分别加了三个字,对联变成了:上联:闲人免进贤人进下联:_改后的对联妙用谐音,不但使原来的对联意思大变,而且颇显幽默风趣。5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7分)(1)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_。” (论语十则)(2)_,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3)角声满天秋色里,_。 (李贺雁门太守行)(4)苏轼,绝世文才,以诗文言志传情。他把酒临风,缓歌徐吟,唱出了对亲人的思念,也唱出了对天下人的祝福:“_,_”(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他矫健弯弓,豪情满怀,梦想射下天上的星座:“_,_,_”(江城子密州出猎);他月夜游寺,感慨人生。寄托情思于如水明月:“何夜无月?_?_”(记承天寺夜游)。(5)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春节团拜会上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努力“让每个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各尽所能需要人尽其才,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不再听到“呜呼!_?_”(韩愈马说)的感叹;各得其所需要住有所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不再呼喊:“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6.语文实践活动。(7分)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千百年来,它像雨露一样,滋润着炎黄子孙的心田;像土壤一样,培育着中华民族的自强精神。让我们一起“走进国学,分享智慧”吧。【扬国学精神】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为学校的电子显示屏原创一条宣传语。要求宣传语中含有“经典”一词。(1分)示例:(1)书香溢满校园,经典伴我成长。(2)用国学经典开启智慧人生。答:_【诵经典华章】经典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4分)(1)弟子规中有句经文:“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论语十则中也有与之相近的阐述:_,_。(2)常言道:“平安易老,磨难长生。”孟子两章中与这一看法相同的语句是:_,_。【晒百家观点】在诵读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时,同学们的意见产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认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环境对一个人成功的决定作用,是“封建糟粕”,弟子规中也有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所以我们没必要学习这些所谓的“国学”。如果你是活动的组织者,你怎样说服他?(2分)答:_二、阅读品悟(45分)(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710题。(15分)【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而形貌昳丽 昳丽:_(2)皆以美于徐公 以:_(3)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_(4)卒得反国 反:_8.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3分)(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_(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译文:_(3)吾知所以亡矣。译文:_10.请结合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5分)答:_(二)(2011广东中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113题。(12分)被妖魔化的沙尘暴李栓科 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 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1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C.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沙尘暴带入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12.第自然段“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句中,“过度”和“许多”能去掉吗?请说明理由。(4分)答:_13.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沙尘暴。(5分)答:_(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18题。(18分)秋天的苇荡刘长青“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秋天,是盘锦大苇荡最亮丽、可人和富足的时节。芦苇经历了乍暖还寒的春天、张扬炽热的盛夏考验后,开始变得成熟起来。“黄沙百战穿金甲”,芦秆已经开始变得绿中呈黄,蓬松的穗扎由胭脂色洇成紫灰最后定格到银白色。从芦苇缝隙间筛进的秋风吹得稀疏的黄叶音符般跌落、漂浮在水面之上,随着流水跳波激荡。芦花轻扬,乘着气流在舒缓地飘荡、旋转,将天地氤氲一片柔软。置身于阒然无声苇荡中,总能感受到一种亲和的召唤,落脚在一片安然与平和的氛围里,总感到沉稳与踏实。这里是我们寄身的家园和灵魂的归宿啊。当年,我们的祖先们移动的脚步从齐鲁大地,从滦河海滩,从内蒙古平原上蹒跚而来。就在精疲力竭的时候,一片浩瀚的绿色扑入他们的视野,这片接天连地的大芦荡莽然的气势震撼了他们。于是男人们撂下了肩头的担子,妇女以水当镜梳理被风吹乱的长发,小孩去追逐奔跑的野兔移民们在这儿驻足、埋灶、安炊、繁衍、晒盐、捕鱼、耕种、围猎。从此这里有了三台子、四家子、五里铺、六间房芦荡不仅给了世世代代盘锦人生活的养源,也赋予了他们豪气、奔放、坚定、柔韧、生机勃勃的品格。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这片浩瀚的大苇荡被日本侵略者霸占,芦苇荡里的大刀长矛撕开了密布的乌云,盘锦的抗日义勇军打响了东北沦陷后民众抗日的第一枪。他们坚硬的民族骨气和血性让日寇闻风丧胆。他们的血肉拼杀,使大苇荡终于又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初秋季节,浩瀚的苇海还未完全蜕去春夏的基调,葱绿的水草、火红的碱蓬、粼粼的波光勾织成色重霜浓的绚丽与浪漫。飞翔的小鸟和频频点头的磕头机在金黄的苇海之上点缀着灵性与生动。泱泱大水从苇荡中撤走的时候,在一个个水坑里和分汊的小河中留下了存积,让下塘捕鱼捉蟹的人的腰包鼓胀起来。初中毕业的那年秋天,我和几个同学跟随邻居杨大爷到苇荡边“拿干锅”。“拿干锅”就是把水沟里的水全掏干,然后捡沟底下的活鱼。于是我们到苇荡附近的杨大爷的女儿家,取来了长绳水斗子,我们四个人两盘架,轮换着用水斗子斗那沟里的水,从下午斗到次日拂晓,当东方出现鱼肚白的时候,沟底“干锅”了!仅存的一层薄水上横竖全是鱼头,大的张着嘴喘气,小的在四处乱跳,我们按捺不住兴奋,扑到沟塘里开始捡鱼在这条下水沟里拿出鱼虾足有三百斤!抬回到杨大爷女儿家里,我们湿淋淋放下工具,躺在里间的小炕上就睡着了。不知啥时候,我们被喷香的美味唤醒,杨大爷的女儿端上来用新掏的鲫鱼熬的白菜,香气袭人,垂涎欲滴,顾不上斯文,开箸猛造。可能是太累太饿的缘故,在我的记忆里,那是最鲜美的一顿佳肴那种丰收的快乐,伴随着我的年少时代,让我的生活过得充实、沉稳、丰富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雁南飞。当候鸟带着新增的家眷准备启程,当晚归的渔船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回归港湾,金灿灿的芦苇沐浴着秋阳等待着人们的收割。洁白的芦絮,乘着秋风将种子撒到沟塘坝沿,将另一个春天储藏在丰腴的土里(摘自2010年8月30日人民日报)14.第段开头画线的句子由两个分句组成,第一个分句的作用是承上,具体说是对上文_的概括,第二个分句的作用是启下,能起到“_”处。(4分)15.有读者认为第段应该调整到第段之后,理由是第段描写的内容与第段紧密相关。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谈谈你的理由。(3分)答:_16.请用一句话概括第段的内容。(3分)答:_17.品味下面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对其进行赏析。(4分)从芦苇缝隙间筛进的秋风吹得稀疏的黄叶音符般跌落、漂浮在水面之上,随着流水跳波激荡。答:_18.文章最后一个句子后面的省略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4分)答:_三、写作(50分)19.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总有一些美好的人和事、物与景,宛如一颗颗珍珠,散落在记忆的河边。让我们轻轻地把它们拾起,一颗、两颗、三颗人生的体验,自然的馈赠,思想的启迪,将在你的笔下熠熠生辉。请以“拾起心中的珍珠”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诗歌除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相关的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少于600字。答案解析1. 答案:(1) r (2)渡 度 夏 厦2【解析】选C。A项中缺少主语,可删去“由于”或“使”;B项中概念并列不当,“小说”“诗歌”“散文”和“文学名著”是交叉关系,不能并列;D项中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可将“季节”改为“地方”。3.【解析】选B。A、C两项的第一个词语,根据语境都不能放在否定词“不”的后面,所以判断时可首先排除;D项中的“刻意雕琢”不能用来形容“内在美”,故应选择B项。4答案:盗者休来道者来5答案:(1)勿施于人 (2)大漠孤烟直 (3)塞上燕脂凝夜紫 (4)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6. 答案:【扬国学精神】示例:(1)品国学经典,展中华风采。(2)与经典同行,和圣贤为友。(3)诵读国学经典,开启智慧人生。(4)经典进课堂,诵读成风尚。(5)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经典能致远。(6)读国学经典,塑高尚人格。(7)朗诵国学经典,品味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8)让国学经典走进我们的生活。【诵经典华章】(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晒百家观点】示例:“国学”是当时特定社会、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必然会有一些糟粕或过时的东西,但它同样有着许多精华,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地汲取中华文化精髓。7. 答案:(1)光艳美丽 (2)认为 (3)当面指责 (4)通“返”,返回8.【解析】选B。A项“修”前者是“长,指身高”;后者是“整治,治理”。C项“间”前者是“偶尔”;后者是“私自,偷着”。D项“过”前者是“错误”;后者是“到”。B项的“见”都是“拜见”。9. 答案:(1)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2)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太严重了。(或: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3)我知道国家灭亡的原因了。10.【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比较阅读能力及对主旨的把握能力。原因和启示均可以从君、臣两方面分析。原因的分析一定要紧密结合文章内容,从纳谏、进谏的角度入手。答案:(1)齐威王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自己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2)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方法。(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虚心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附【乙】【译文】宋昭公国亡后出逃,到达了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国家灭亡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把人,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从妃子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美!朝内朝外都听不到有人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宋昭公亡了国才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国家。11.【解析】选B。由第段“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可知,B项太绝对。12.【解析】此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应从词语的本义出发,结合句意来分析。答案:不能去掉。“过度”表程度,说明人类放牧等活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许多”表范围,强调的只是部分土地裸露,并非全部。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3.【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应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筛选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来回答。答案: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活动无关。沙尘暴有害也有利。沙尘暴的发生,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14.【解析】此题考查对过渡句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过渡句在内容上承上启下,因此要细读该过渡句的上下文。结合“给了世世代代盘锦人生活的养源”理解第段内容:人们在苇荡中“驻足、埋灶、安炊、繁衍、晒盐、捕鱼、耕种、围猎”,可用一个合适的短语概括。结合“也赋予了他们豪气、奔放、坚定、柔韧、生机勃勃的品格”读第段,根据段末的“勃勃的生机”判断末句。答案:芦苇的用处 使大苇荡终于又焕发出勃勃的生机15.【解析】此题考查对行文思路的分析能力。解答这道题,要通过细读段,理解其内容为作者由第段生发出来的联想与回忆。还要细读第段,明确其作用:进行环境描写,为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委托加工手机零件合同2篇
- 代理手工加工合同范本
- 库房拆迁施工合同范本
- 陶瓷代理合同范本
- 招租摊位商铺合同范本
- 摄影装修合同范本
- 房屋分割合同范本
- 石家庄超长扶梯施工方案
- 教育子女心得体会(甄选5篇)
- 路政工作心得体会范文(甄选10篇)
- 风险评估技术-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
- 饭店概述教案整本书教案
- 《女性盆底解剖》课件
- 19.《只有一个地球》-课前预习单-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前
- 九年级第一次家长会-(13张课件)
- 【新教材】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 2024年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小升初英语试卷
- DB65-T 4762-2023 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节能技术规范
- 输血治疗中的大数据分析
- DL-T 297-2023 汽轮发电机合金轴瓦超声检测
- 《福建省建筑工程施工文件管理规程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