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划课题课题批准号:2008JG059小学生活教育行动研究以胜利第二小学生活化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为例PRIMARY LIFE EDUCATION RESEACHReseach Findings Of Primary Life Foundation Courses Developed By No.2 Primary School中国山东东营胜利第二小学2011年5月目 录摘 要关键词引 言第一章 综述一、概念厘定(一)关于生活(二)关于学校生活(三)关于生活教育(四)生活化校本课程二、课题研究背景三、国内相关研究检索四、生活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念(三)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四)东营市胜利第二小学生活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基本理念第二章生活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则和具体目标一、生活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一)创造性原则(二)开放性原则(三)自主性原则(四)灵活性原则(五)做中学原则(六)需要与实效相整合的原则(七)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八)体现地域特色性原则二、 生活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第三章 生活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一、课程建设理念二、课程建设的两处指向三、课程建设三个维度四、课程建设的四项内容五、以课程建设为载体的“研训一体”教师培养策略第四章课题研究收获一、高品质的教师队伍二、第二小学生活教育基本理论三、生活教育核心文化四、生活教育校本课程课例精选五、生活教育校本课程内容精选结语摘 要当代教育尽管在表象和内涵上有了大幅度的进展,但也一定程度地缺失了一些十分珍贵的人生应该传承的东西。当代教育要求学校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本,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使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得到发挥。纲要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教育从本质上说是构建一种生活方式;想象一种教育,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通过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生活能力,塑造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通过校本课程,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通过校本课程,促进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融合,积淀体现人文关怀的当代学校教育文化。因地制宜,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生活化。以人为本,实现校本课程的多元化。课堂作为一种生活,它既不是学生的单独生活,也不是教师的独角戏。生活化课堂的特质是教学目标的完整性,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和教学活动的主体性。优化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让学生和家长也来做校本课程的主人。以生活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为研究项目,探索“研训一体”的教师培养策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AbstractAlthough the contemporary education is greatly improved both in representation and connotation,it still ,to a certain degree ,has missed some very valuble things that should be carried forward.The contemporary education requires schools to be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ir self-development and self-perfection.The main status, dynamism,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are the greatest play in th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clearly puts forword that one of the specific objectives in the basic educational curriculum reform is to change the situation of too much focus on curriculum management.Enhance the adaptability of curriculum to the local schools and students.Education is essentially constructing a way of life .Imagining a kind of education is to imagine a way of life.Through school-based corriculum,cultivate the students the aesthetic ability and the ability of life,the perfect and sound characters and train them for life-long learning aspirations and capabilities.Through school based corriculum,train a number of versatile,reserch-based teachers.Through school-based curriculum,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schools and social life.The accumulation reflects the culture of contemporary school education under human care.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achieve national curriculum school-based.People-oriented, achiev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lulum.As a living style,the classroom is not a student living alone,nor is it the teachers one-man show.The nature in it is the integrity of teaching aims,the formation of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let the parents and students be the masters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Treat 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life educatio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s a reserch project ,explore the teachers research and training strategy and promote their professional growth.关键词:Key words:生 活 教 育 Life education 校 本 课 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引言在我国经济条件下,儿童权利的终极体现是使所有儿童(不分性别、年龄、家庭背景和天资高地),都能够在将来的社会中有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学校是儿童进入现代社会的桥梁。对儿童进行生活教育,应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引领儿童在生活中逐步建立“与他人、与自然、与自己和谐共处”的关系。小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度过,他们的生活主要是学校生活,学校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健康快乐成长。因此,我们要关怀儿童的成长,关怀儿童的生活,尤其要关怀儿童的学校生活,关注对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研究。儿童需要的是让他们感到平等、安全、自由、民主的学校生活,所以,我们要努力关怀儿童的学习生活需求,关怀儿童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关怀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细节,认真研究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策略,引领儿童正确的认知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并创造新的生活。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中精辟论述: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纳教育”和“爱生学校计划”总目标中指出,让所有的儿童入学就读,鼓励儿童参与学习并表达自我,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平等对待,消除性别歧视;最为重要的是为所有儿童提供有质量的教育,确保每个儿童得到全面发展。胜利第二小学建于1967年,至今已有43年的办学历史。2001年以来,我校在继承优良办学传统,吸收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这一宗旨,努力构建现代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新举措。学校持续开展了以校为本的教育科学研究,率先在东营地区开展现代生活教育行动研究,围绕“如何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完整人才的地方,怎样建设真正的人本化、生活化现代学校”等问题,进行全方位系统的现代小学生活教育探索。开展以生活教育为核心的综合性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有利于我校进一步整体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实现新一轮发展的更强动力。第一章 综 述一、概念厘定(一)关于生活:汉语中的“生活”就是“生存并活着”。英语中的“life”,既指“生活”又指“生命”。生活就是生命体的亲历性和实践性,是生命的自主、自由的伸展。生活本身具有意义性,只有人的活动才能构成生活。生活既是过程又是结果;既是动态的又是静态的。(二)关于学校生活:学校生活是一种教育生活,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育目的所共同经历的生活,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和营造的一种专门化生活。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相比较,学校生活具有明显的目的性、组织性和系统性。由于生活具有弥散性,所以学校生活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弥散在校园、班级、课堂的各个角落,体现在规章、典礼、仪式、学校风气等各个方面。生活以物质的实在为载体,生活是在物质实在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和文化。因此,学校生活是学生在一定的物质环境中从事着的精神生产和文化实践生活。(三)关于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四)生活化校本课程:因地制宜,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生活化。以人为本,实现校本课程的多元化。以校为本,实现校本课程特色化,把校园生活改造成课程,让孩子们在参与校园生活的各个场景中不断成长,通过构建和实施指向学生生活的整合学习课程,以品格教育为主要因素,把学生品德发展、沟通技能、艺术和音乐素养、人道主义服务和学业学习整合起来。二、课题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工作方式、居住稳定性、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服饰、人际交往、语言、音乐、娱乐等等方面,变化无处不在。居于城市的儿童生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你走进任何一件教室,你都会发现,这些儿童家庭千差万别,有的儿童双方父母都在工作;有的儿童来自单亲家庭;有的儿童有异姓的父亲;有的儿童有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有的儿童根本就没有父母照管,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由于城市居民多数居住楼房,邻里之间交往很少,儿童生活中缺少玩伴;由于大人忙于工作和个人事务,儿童过着一种自己跟自己对话的生活。(一)来自家庭的“望子成龙”养育观念,给儿童生活带来种种困惑。每天被名优学校、专业特长等等所压,到了星期六、星期天,儿童会在家长的督促下奔跑在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中,有做不完的家庭作业,上不完的补习课;城市儿童的父母更多的是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而不是关心儿童的生活问题,对自己的生活,儿童没有自主权;城市儿童对自己的左右邻居是谁?叫什么名字?大人在哪里工作?孩子在哪里读书?一点也不了解,城市儿童设防太深,心灵世界想什么家长不知道,老师不知道,可能他自己也不清楚,所以只好到网吧里去找朋友,到动画片里去寻伙伴,他们生活在自己虚拟的一个世界里,逐渐疏远了现实生活。 (二)关注结果,轻视过程的教学观,淡化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存在,过重的课业负担成为儿童感受生活幸福的瓶颈。按照现行课程计划要求,小学生每天上课时间为6课时,周课时为30,学生在校户外活动时间很少,除了课间操,课间10分钟进行户外活动外,几乎都要在教室接受学习。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考试成绩差、作业完成质量差等原因,仅有的课间休息时间也要用于接受教师补课。学生中有50%每天用于完成作业的时间在三小时及三小时以上,毕业年级则高达60%。处于考试压力之下、教师高压控制之下,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生活的轻松和快乐,他们中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早早厌恶了学校生活。(三)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评价观,导致儿童劳动意识淡薄,丧失养成生活技能的机会。居于城市的儿童,在父母、教师的百般呵护下,很少有机会从事一些有意义的劳动。为了提高提高学科学习成绩,以备应试,他们被要求完成各类的文化学习任务,被要求接受各类的特长培训,几乎没有时间接触生活;他们在“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导引下,被要求在成人设计好的课程学习生活中劳碌奔波,却丧失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应该享有的学习生活的机会,丧失了在亲历劳动过程中丰富认知经验、习得生活技能的机会。如此现状严重阻碍了培养儿童“动手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创造意识”。(四)小学教育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是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关于教育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丛书提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是他的人格丰富多彩;是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教育就是引领人学会生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第三段);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第三十一段);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第三十二段)。”(五)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领域和生长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将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正是基于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进一步开创学校办学特色。学校教育的核心领域和生长点是课程改革。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些瓶颈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如学校课程计划编写不够科学、课程建设和实施不够得力、课程评价不够规范、课程管理不够到位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提升校长和教师团队的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东营市胜利第二小学立足于学校校本特色,实践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确定学校 “知情意合一,教学做相长”生活教育思想,着手研究校本课程的微观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小学生活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形式、方法等,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建构适应学校特点、适合学生成长的校本课程和生活教育理念,努力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三、国内相关研究检索(一)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一生坚决反对封闭的、僵化的传统教育,坚持倡导开放的、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新型教育,这具体表现在他所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上。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项基本内容,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二)朱小蔓教授“培养完满的人格”教育思想朱小蔓教授认为,当代素质教育模式理论解释的是一种追求完满人格的教育过程,它从理论上把握教育理想价值的取向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逻辑的统一,从实践上把握教育现实与未来发展趋势的统一。强调教育的人文性,凸现教育主体性的人格特征表明素质教育模式试图从根本上实现教育目的。她指出,完整的人格或“人”包含着人的多层次生命意义,只有当人的全部生命意义得以协同发展的时候才能获得人的象征完满的人格。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一方面要关注人的功能性价值,确立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关注人的发育,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健全的人格并促使人自我完善。(三)来自教育实践者的探索研究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所长傅禄建回忆自己的小学生生活,他认为,小学阶段有三件事是让他终身受益:一是学校为学生开辟的一块自留地,让他学会热爱大自然;二是学校组织合唱队接待外宾,让他有了舞台表演经验,从而不再怯场;三是校外劳动,锻炼了他的组织能力,培养了他的劳动乐趣。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认为,当前的小学缺乏三种教育:一是公民教育,二是生活教育,三是平民教育。这种缺失使我们的教育出现怪圈,即所谓的好小学是把初中的课上好,好初中是把高中的课上好,好高中是把大学的课上好,而大学却在讲小学、幼儿园就应该学的东西,比如养成教育。南京市行知实验小学在校长杨瑞清的带领下,摒弃传统落后的农村教育观念,践行高质量的农村教育理念,实践行知思想,贯彻行知精神,借地处浦口区珠江镇五里村的地理优势,实施快乐的农村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们倡导开放办学,让农村学校和农村教育回归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为了寻找农村教育和农村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行知小学及时调整了办学思路,改变以往关起门来孤立办学的传统模式,敞开校门,吸纳农村生活的气息,向农民学习;他们鼓励全校师生走出校门,与农民打成一片,使农村学校和农村教育真正回归到农村和农民生活中去,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和农村教育在农民和农村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他们倡导赏识教育,要求教师用赏识的眼光对待学生,尽量多地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体验自信和成功。四、生活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一书中强调:要把儿童当儿童看;“儿童应通过做事来学习”;儿童的学习应该从认识大自然开始,让他们学会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通过自己实践去解决问题;学习就是为学生创造一种环境,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摸索、去学习。(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念杜威的主要教育主张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环境,教育即生长,教育即创造,做中学。他反对传统学校以成人、书本、教师为中心,主张从儿童的本能、自发的兴趣与需要出发,主张以儿童自身的活动作为教育过程的中心。他指出:“任何学科最初都是从日常生活范围中得到种种材料,然后在经验的范围内搜集的材料的基础上,将这些材料累积的发展为更充实、更丰富以及更有组织的形式,逐渐成为教材。”(三)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奠基石。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育观。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传统学校与社会生活的相脱节、相隔离。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陶行知讲,“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四)东营市胜利第二小学生活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东营市胜利第二小学创建于年,是一所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优良办学传统的学校。学校本着“办适合儿童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的教育宗旨,努力构建适合东营地区教育发展的学校教育改革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学校品牌,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办学特点。其中,生活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成为胜利第二小学办学特色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在实践中,我们逐步达成共识:教育从本质上说是构建一种生活方式;想象一种教育,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我们试图通过学校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为学生构建一种积极、健康、向上、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生活方式,让孩子们过健康的生活、过科学的生活、过艺术的生活受健康的教育、科学的教育、艺术的教育为孩子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创造力的培养,提供环境和条件。第二章生活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则和具体目标一、生活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则(一)创造性原则学生的创造性包括许多方面。而以思维的独创性为核心。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个体经过独立思考,在独特而又新颖的解决问题过程中显现出来的能力品质,是人的一种宝贵的高品位素质,充分反映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的主要特点是:1、独特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能主动而独立的运用已有条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2、发散性。能从不同角度、层次和关系去考虑问题,不拘一格,不因循守旧。3、新颖性。不论是概念理解、分析判断、假设推理、立案或结论,都包含新的因素,体现创新精神,而不是机械的模仿和简单的重复。(二)开放性原则首先,生活教育校本课程的开放性体现在课程内容上。要将新的科研成果和新的科学发现以及社会变革新的现实生活、事实材料补充到课程内容中,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孤立静止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探索新的知识,学会生活。其次,开放性体现在教育者的开放性以及课程实施方式、途径的开放性。教学中师生角色可以互换,学生可以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人,教师予以帮助和指导。再次,开放性体现在教育资源与教师队伍的开放性。体现课程的多元性,体现课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地方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相结合,不再把国家课程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队伍吸纳各行各业优秀的劳动者加入,充分利用、整合各类物质资源(地方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校外专家、优秀劳动者、学生家长、行政领导者等)、文化资源(乡土知识、民间习俗、历史遗迹等)。最后,开放性体现在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开放性。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是课程的管理者,课程的评价也可以是多元、多种方式的评价。例如,可以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评价、生生互评等。可以采用材料分析、实地考察、课堂观察、访谈、问卷等形式进行课程评估。(三)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四)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灵活地对内容形式进行调整,体现为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评价的差异性,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五)做中学原则通过一些实际的动手活动、参与性的服务岗位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去学习、去体验,使学生理性的知识与感性的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各种思维结果物质化,并在实践中去验证和发展理性思维,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更符合现实、更贴近生活。(六)需要与实效相整合的原则生活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国家课程管理政策、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要充分反映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既要遵循课程开发规律,又要讲求课程实施效益。(七)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生活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应增强课程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同时还应使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实现内容的综合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综合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有利于教师和学生行使选择、创新校本课程的权利。(八)体现地域特色性原则要以当地的文化背景、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乡土知识、民间习俗、历史遗迹等为开发资源,以学生个体的需要、兴趣、爱好和实际生活经验为出发点,突出地方生活特色和文化特色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生活需要和个性发展创造空间。二、生活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通过学习研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把握生活教育精髓,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通过具体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引领教师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使学校生活充满人文关怀,课堂学习充满生活情趣,家庭社会渗透终身学习,进而培养会学习、会生活、会交往、会创造的学生。同时使生活教育校本课程有序地开展和传承,成为学校教育文化的特色。(一)学生培养目标。通过校本课程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积累文化艺术的深厚底蕴,发展个性特长,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感情;通过校本课程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空间,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长;通过校本课程教育,塑造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陶冶、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情操,丰富孩子们的人生,使他们健康快乐地生活;通过校本课程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二)教师成长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拓展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转变教学行为,增强课程意识,提高科研能力、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三)学校发展目标。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促进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融合,积淀体现人文关怀的当代学校教育文化。第三章 生活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我们认为,教育从本质上说是构建一种生活方式,想象一种教育,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构成学校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是课程,我们把校园生活改造成课程,让孩子们在参与校园生活的各个场景中不断成长,通过构建和实施指向学生生活的整合学习课程,以品格教育为主要因素,把学生品德发展、沟通技能、艺术和音乐素养、人道主义服务和学业学习整合起来。最好的教育是隐蔽了教育目标的教育,生活教育成为有效的校本课程,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丰富情感,完善人格,学会交往,形成社会性品格。胜利二小生活化校本课程蕴涵着一个理念、两处指向、三个纬度、四项内容。 一、创新的生活教育理念胜利二小生活教育理念是“知行意合一,教学做相长”。我们以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作为根本理念,强调学校教育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着眼于孩子当前生活与未来生活质量的提高,要培养“知行意合一”的合格公民。“知行意合一”,是指认知、行动、意识、情感等方面和谐统一的人,是指“手脑并用、手脑皆强”的人,是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指实现了“天人和谐统一、人际和谐统一、身心和谐统一”的人。关于“教学做相长”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围绕如何给学生提供符合共同价值观的、不同的、多元的发展渠道和彰显个性的平台,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如何创造一个民主、公正、人道、受尊重,可以理性参与的学校生活,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怎样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公民等问题而展开的教育实践。教育是个复杂之道,教育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教育者做到“做中学,做中教,学中做,教中做;新的学、新的教,再生成进一步的做,再做、再教、再学”,我们要做的是让教育回归原点,在返璞归真的场景中,教师们共同寻找区别对待学生中的不同问题,寻找不同的方法,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校中找到各自的归属,营造一个包容、接纳、支持性的生活场域。二、课程指向学生真实的教育生活、课程生活,指向全体学生幸福的成长我们往往是这样要求学生的:优点是应该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但是事实上,学生成长过程中难免有问题,那么如何给孩子预留成长的空间呢?我们常常喜欢用好与坏、对与错来评判学生的行为,我们希望孩子是安静的、听话的,但儿童的天性恰恰是好动的。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努力使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力求保持质朴和真实,所有的教育活动力求保持一种原生态,让我们能够看到孩子们的真实状态和真实想法,同时,用爱心和责任心呵护这份真实。因此,整合学习课程的建构首先要指向学生真实的生活,关照儿童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人的整体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的实现,给儿童以快乐的、真实的课程生活。其次,学校生活化课程体系的实施指向全体学生幸福的成长,学校的资源和机会,不只为部分好孩子所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和发展的空间。三、课程建设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新课程标准就三个维度制定了课程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基本理念是:能力发展是核心,知识、文化积累是基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是灵魂,是保证能力发展和知识、文化积累的必要条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立体感。三维目标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四、课程指向环境、学科、活动、评价等四项内容整合学习课程是以环境、学科、活动、评价四项内容所构成多向立体体系,使学校教育源自儿童生活,适应现代生活,面向未来生活。 (一)校园环境,给学生营造有意义的生活空间 东营市胜利第二小学校园面积不大,但它就像一本装帧精美典雅,内容丰富的立体的教科书。走进校园,你一定能闻到淡淡的花香,浓浓的墨香,你一定会被校园内的一墙一砖一瓦所透露的人文历史气息与开放的现代教育思想完美融合所陶醉。 典雅的自然环境。校园整洁美观,目之所及的是花、是草、是树。特别是学校的藏园、留音阁,错落有致的假山上清泉潺潺流入小池,几十尾金鱼在水中追逐嬉戏。一条石板铺成的小道掩映在绿草丛中,给花园增添了几分童趣,也给孩子们带来玩耍游戏的快乐。上下课没了刺耳的铃声,取而代之的是优美的世界名曲。孩子们在课间听着优美的音乐与假山为伴,与花草小语,与鱼儿逗趣,尽情释放童心,享受生活乐趣。 浓郁的人文气息。学校各楼层的主题大厅让人不由伫足。行知楼一楼中厅陈列学校发展史、办学理念、家长寄语和校刊校报,仿佛在将胜利二小的渊源历史娓娓道来,时时提醒新一代二小人牢记前辈嘱托,实践胜利精神。来宾休息厅,陈列有历任校长寄予和家庭教育箴言,有供来宾休息的舒适的沙发,有钢琴,供孩子们随时弹奏乐曲使用。夏长读书厅设置了开放式书架,里面整齐地放置着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优秀的儿童读物。午间、课间,这里成了孩子们遨游书海,享受阅读的快乐之所。梦想剧场成为孩子们展示七彩童年的舞台。还有四季书院、星光大道、科学迷宫、经典珍藏馆、七彩星空、心灵驿站、温故知新讲堂等,都成为孩子们流连忘返的生活空间。教室前走廊的墙面上悬挂着一幅幅孩子的绘画、刺绣、书法作品,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让孩子们感受成功的喜悦。连楼梯也成了会说话的。每一阶楼梯都张贴着用英语书写的条幅,一句句礼貌用语、名言警句让孩子们每走一步都有感悟,有收获。楼梯上的小脚丫,则默默地提醒每一个孩子要养成走路轻轻,上下楼梯靠右走的良好习惯 漫步在校园中,仿佛时刻有人在问候你、提醒你、启发你,让你不知不觉间成了它们的朋友。校园和谐的环境帮助孩子不断地生成有意义的生活,过有意义的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二)学科课堂,让学生享受生命的跃动 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的主渠道,其生命主体是学生。随着人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作为人的生命发展形态的人格建树和智慧生成成为教育的重要目的。向生命回归日益成为教育的本质属性,同时也表现着所有教育活动的根本意义。让课堂走向生活,让课堂成为孩子们的家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跨越课堂界限,走向自然社会 教师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或将课堂搬进真实的生活场景,或将生动的生活场景引进课堂、将即时生活话题用于课堂。引导孩子们到生活中去体验,去积累,去发现,去运用。大自然、超市、银行、书店都成了孩子们快乐学习的场所。“生活数学”、“数学日记”、“生活作文”、“生活识字”等研究课题应运而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被引进课堂,成为教学的内容和资源。 跨越学科界线,走向综合教学 传统课程内容指向“科学世界”而不是学生的“生活世界”,分科课程将学生的生活世界分解得支离破碎。而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我们应向学生呈现关于个人、自然、社会及其相互作用的整体世界。增强学科之间的沟通,有助于学生扩展视野,使学生对他所生存的世界形成整体的理解和把握,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建构。音乐与美术的融合、艺术与文学的融合,语文与自然科学的融合等实践,促进了学生对生活世界的整体感知,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综合思考与判断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跨越成人思维,走向儿童文化 课程是由成人计划实施的,因此往往以成人预设的标准将已成定论的知识或准则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儿童的文化。生活化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只有了解儿童文化、尊重儿童文化,教育才能真正走入儿童的心田。教师们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心中真正地装进了学生,潜心研究学生。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期盼什么;学生已经具备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在研究中,老师们发现,孩子有自己心中的独特世界,孩子们的文化是缤纷多姿的。蹲下身子,倾听儿童,发现儿童, 巧妙运用儿童文化元素,如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快乐游戏、童话故事等引进课堂教学,可以使学习生活更贴近孩子,让孩子过自己的有意义的童年生活。(三)课外活动,使学生体验生活的精彩 学生发展的过程是他们参与生活,与环境积极和富有创造性地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教育不仅要关注课堂生活,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课外生活。特色活动引领学生自主管理、服务他人学校设有劳动实践岗位,负责管理校园环境建设和维护、种花植树技术等课程,管理护绿队工作;内务服务岗,如红领巾图书馆,小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借阅、归还与整理;红领巾小邮局,小邮递员们负责为同学们代办报刊、代寄信函、分发邮件等;校园服务队,有送水员、小安全员、小医生、小辅导员、小礼仪员等等;宣传服务岗,太阳花电视台、太阳花广播站、太阳花报社,孩子们分别担任报社主编、团长、编导、记者、摄像、演员等负责采编和宣传校园的新闻和重大事件;科技服务岗,校园气象站,娃娃网络公司,航模实验室,小能人家电维修部,小电教管理员等。管理体验岗 “值日小校长”、“课程计划宣讲小义工”、“实践活动发布小义工”、“红领巾文明示范员”、“家长志愿者小联系员”等。文化主题活动为儿童生活增色 “太阳花读书节”的举办,把学生带入书海,与好书对话;把儿童文学作家带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把展示的舞台交给学生,鼓励他们用各种方式展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成果。“科技节”、“艺术节”、“英语节”活动中,孩子们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动手、动脑,学习设计、学习制作、学会交流与互助。近年来,学校又组织开展了“课程超市”和“小公民听政会”等活动。活动中,学生自主策划、组织,自主参与、管理,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人、学校乃至社会的主人。“好习惯四进”活动把胜利二小好习惯带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公共场所,给好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广阔的自然空间。同时又影响社会生活的改善。与家长和社会来联手,打开生活的时空 家长志愿者课堂成为孩子们又一学习乐园,我们与家长、社会联手,为孩子打开生活的时空。第一阶段:每个年级都选出一个班开展尝试性实验。各个实验班在家长志愿者的选择上动了很多脑筋,各行各业的人才纷纷加入到我们的师资队伍中来。在授课内容上,尽量选取孩子们感兴趣的知识,或者是孩子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内容,学校大体圈定一个范围,内容主要是生活中的科学,涉及天文、地理、医学、化学、航空、石油等方面的知识。在教材教具方面,采取多元化方法,或者采用家长志愿者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或者本着自愿的原则让学生购买一些实验书籍和动手材料,让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制作。由于没有更多的课堂限制,在家长教师的带动下,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大胆提问和探讨自己的问题和想法,从而接触了更多层次的知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结构。第二阶段:在全校铺开家长志愿者活动,每个班的班主任都是实验的具体负责人,每个班的优秀家长都是为学生们传授知识的具体实施者。首先,我们做了全校范围的家长师资确定,把各行各业有专长的家长信息进行了收集整理,组建了优秀的家长志愿者师资团队。其次,我们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就是选定与更新教材内容。在教材内容的选定上,我们针对小学生年龄偏小,对课外科技知识了解较少,较难理解深奥科技知识的特点,本着激发、培养小学生科技兴趣的原则,力求教材新颖活泼和言简意赅,不论从形象视觉还是文字编排上,都尽可能地给学生最生动、最严谨、最清新的科技启蒙教育。学生在此阶段活动的参与度很高,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第三阶段:我们在第一、第二两个阶段的实验基础上,去其糟粕,沿用精华,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运行模式。在本阶段,在孩子们选择听课内容方面,学校做了较大的改革与创新。首先,在全校范围内对孩子的听课倾向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不同年级孩子的不同听课倾向。低年级孩子更喜欢听自然科学一类的知识,特别是化学实验以及动手操作的内容尤受孩子们关注;中高年级的听课倾向在人文教育类有所倾斜,特别是五年级同学希望听到儿童心理健康类的知识。其次,我们采取家长志愿者自主报名讲授内容的办法,并在全校范围内采取插卡听课,进一步落实了学生自主选择听课内容的基本设想。社会是生活的海洋,也是教育取之不竭的天然素材库。我们和东营市三明林业公司联手,开辟了胜利二小少年林,每年植树节,五年级全体学生在少年林种下一棵树,用行动“保护母亲河,建设绿色东营”。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扫墓、春游、秋游、与农村小学开展“手拉手”活动、环保夏令营等,从而让学生感知生活的艰辛、懂得关心他人、欣赏大自然的美等等,了解更多复杂变化的身外世界。让学生从书本中,从课堂中,从学校走出来,把教育放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放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四)课程管理与评价1、建立课程保障机制搭建学生建言通道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我为课程提建议”活动。对于学校应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听取学生的想法,在整理、总结学生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规划课程开发的方向。整合校内外资源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办学条件,建立以“启慧学苑”为代表的课程学习专用场馆。同时,不断开发本校教师的潜能,并借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智慧”和“外力”作用于课程的开发建设,比如聘请石油大学、家长、协作单位的专家来校执教,丰富教师资源。建立课程项目负责制成立学校课程领导小组。每个小组成员深入一个教研组。把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列入日常的教研活动,运用集体的智慧对课程内容定位,通过大家的研究、讨论完善教学规划,最后由授课教师撰写课程方案。2、规范课程管理申报课程课程教师填写课程开发意向表,听取教研组意见后,撰写课程方案(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及实施计划或说明、课程评价、课程内容、教学进度安排表、课程内容文本资料等),学校课程领导小组审核。推出课程运用各种形式向学生介绍通过审核的课程的内容及特点。形式包括张贴海报、发宣传单、上校园网公告、在校电视台推出课程广告等。招生组班开学第三周,向学生统一发放课程菜单,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每位学生可选择三项)。然后打破年级、班级的限制,学校根据学生的志愿合理组班、安排授课教师,最后有课程教师向学生发放课程录取通知。流程监控对于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由学校课程领导小组联合教学中心实行流程化监控管理,主要有“每周一评”和“飞行监控”等。“每周一评”:将校本课程进行分类,每周二课程领导小组人员分头检查课程的运行情况,主要考察课堂准备、课堂组织、学生反映等,评出每周最佳课程。“飞行监控”:每学期学校聘请专家对课程进行一次不定期的听课并及时反馈,以监控教学效果。阶段会诊学校根据学生的反映和监控反馈,在学期中段召开全体任课教师会议,请专家导师做点评,对课程进行情况进行总结,交流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课程,促进课程的发展。成果展示每学期末,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开展成果交流展示活动,一部分课程的成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与肿瘤患者的沟通案例实务
- 医院中药仓库管理培训
- 预防医学学科评估与排名分析
- 营销活动管理策略与实施路径
- 有线网广播电视网音视频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网站内容管理系统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智能门禁系统安全提升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汽车脚垫材质资讯点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环保公益活动与实施直播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医药物流行业分析报告
- 2025《煤矿安全规程》新旧对照专题培训
- 2025年幼儿园初级保育员测试题(含答案)
- 安全注射培训课件
- 基于SSM的在线办公平台系统设计与实现
- 航天器再入轨道的实时监测与数据处理技术-洞察阐释
- 信息化项目监理规划
- TAOPA《固定式无人机反制设备技术规范》
- 新生儿院感管理
- 保洁用品采购管理制度
- 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分公司32万吨-年苯乙烯装置扩能改造项目环评报告
- 英语教师遴选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