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韩国农业现代化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09历史学09034042 万振超韩国概况韩国位于亚洲北纬3438的朝鲜半岛南半部,东濒日本海,西临黄海,东南与日本隔海相望。总面积9848万平方公里,陆地9819万平方公里,1986年农用土地(214.1万公顷)中耕地1991万公顷,多年生作物占地15万公顷。此外,永久性牧场8.4万公顷。全国森林面积6505万公顷,占陆地面积的662%,农业区主要在庆尚北道与庆尚南道。地形特点是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山地多集中在北部和东部,平原则以西部和南部居多。韩国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而曲折,河流大多注入黄海和南海。韩国海岸线总长为5259公里,东海岸总长415公里,海域广且深,潮差小,水产资源丰富,冬季不封冻,便于航行;西海岸总长为2600公里,曲折蜿蜓,海湾深,潮差大,海面岛屿密布;南海岸总长2244公里。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夏温差较大,夏季8月平均气温254,最冷1月零下49。降水1259毫米。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分期一、综述韩国农业加快步伐向现代化发展应该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是,在李氏朝鲜晚期,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浪潮的涌起,朝鲜就被卷入此浪潮中,已经开始近现代化的步伐。随后的日本帝国合并朝鲜,中断了朝鲜自主向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但与此同时,日本的殖民统治给朝鲜的近现代化发展带来了被动发展的机会。20世纪初期的世界经济危机带来了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给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战争胜利后,朝鲜半岛的局势又陷入战争的泥淖,朝鲜战争爆发了。这给已经遍地疮痍的半岛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朝鲜战争后的韩国由于美国的控制和李承晚政府的腐败而社会混乱,经济困难,到1958年经济尚未恢复到1940的水平。随后的韩国又深陷政治的纷争中,虽然经济也出现过“汉江奇迹”,但韩国的国内发展环境知道新世纪才有所好转。二、历史分期战后初期(1945196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半岛开始了民族独立运动。在这一时期,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在“冷战”思维的控制下,朝鲜半岛再次的陷入到战乱中,朝韩战争爆发了。战争的结果是朝韩两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倒退,这给两国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随后建立的李承晚政权及张勉政权的腐败、社会动荡,给这一时期的经济恢复产生了消极的作用。但是,韩国在农业发展方便还是做出了一些措施,例如:1949年实行土地改革,土地回到了农民手中。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地主大资本所有制的土地形式,解放了韩国农业的生产力。军人统治时期(19611993) 1961年5月,以朴正熙为首的一伙少壮派军人集团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建立了军人统治的政府,开始了韩国历史上长达30多年的军人统治时期。同时,就是在这一时期,韩国历史上出现了“汉江奇迹”。1961年后,韩国政府才把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的政策目标,经济重心开始从恢复和稳定转到扩张。政策重点的转移对农业部门有重要的影响。提出以出口促进工业化和使农民脱贫致富。60-70年代,政府对农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植政策。在这个时期,韩国开始实行“五年计划”。在第一个五年计划(1962-1966)时期,政府对农林渔业的总投资是452亿元(韩元,下同),其中,对农业投资为336亿元,占政府对经济各部门投资总额的17.76%。农业投资中最大的项目是生产基础的建设,如灌溉设施的修建、农田的开垦与整治等,投资额为146亿元,占农业总投资的43%。而在农业基础投资中,对灌溉设施的投资最大,达到100亿元,占整个农业基础投资的70%。其次是对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品的生产与供给的投资,达76亿元,占农业总投资的22.6%,这些投资主要用于对农民购买化肥农药的补贴和低息贷款。政府对农业研究与推广的支出是19.7亿元,占总投资的5.8%,主要用于改良品种,建立示范田和培训技术骨干与管理干部。第二个五年计划(1967-1971)的基本经济目标是加速经济增长,使工业结构现代化;农业的主要目标是提供充足的粮食和提升农民的经济与社会地位。为了加强执行农业政策与计划的法律基础,政府于1967年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同时,这一时期,政府对农业投资的重点仍然是生产基础的改善。在生产基础投资中,重点是对小型水利设施的修建,如修建堤坝、水泵站、井灌、沟渠等。这一时期中,政府也加大了对农业研究与推广服务的投资支出,达70亿元,占农业投资总额的6.5%,高于一五时期该类支出的比重(5.8%)。对农业技术的投资主要用于进一步扩大种子改良计划以及改善耕作技术,尤其是改进化肥与农药的使用效率。二五计划中对农业机械化的投资支出也增加了。在这一时期,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很快,使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农业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来推动农业机械化,这一措施推动了韩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三个五年计划(1972-1976)时期政府对农业的投资与贷款总额是二五时期的4倍之多,一五时期的8倍之多。在农业投资与贷款中,土地与水利开发项目获得最大的份额,占整个农业投资与贷款的31.4%。如前所述,在二五时期,政府把水利投资的重点放在小型项目上,但三五时期,重点转到大型水利工程项目上,如1971年开始的四条大江(汉江、荣山江、锦江、洛东江)盆地的综合开发计划等在这一时期,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推进,使农业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加快,农业劳动力短缺越来越严重,农业工资水平越来越高。二五时期,虽然政府对推进农业机械化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很低。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加快了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对农业机械化的投资大幅度增加了。不过,在这一时期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主要是增加对农机购买的优惠贷款,直接补贴部分减少了。随着韩国五年计划的不断展开,韩国农业现代化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在1970年,韩国政府为了改善浓醇生活环境而开展了一个全国性的“建设新乡村运动”。政府计划拨款30亿元作为启动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来购买水泥,免费分发给3.4万多个村庄,每村分得水泥300至350袋,其条件是把它们只用于村里的公共事业,而不得分给个人,当局公布了建设新乡村运动的具体项目,如扩展农村道路,修建小型桥梁、改善农家屋顶、改善水井、建设公共浴池、加筑堤防,建立公用洗衣房,等等。建设新乡村运动进行一年就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村民们对建设新乡村运动的反应远远超出政府当局的期望。实际上,不少村庄把政府分配的水泥作引子,投入了大量的劳动和配套资金来建设公共项目。政府按照参与建设新乡村运动的程度把35000个村庄分为三类:基础村、自助村和自立村。参与程度最低的叫基础村,参与程度最高的叫自立村,自助村居于其间。政府的后续支援物资只分配给自助村和自立村。而不分配给基础村。这样就鼓励了先进,鞭策了落后,有力地促进了建设新乡村运动的开展。建设新乡村运动经过政府和农民几年的共同努力达到了预定的目标。1971年,即开展建设新农村的第二年,被评为自助村和自立村的数目是16000个,占总数的45%,也就是说,基础村占55%。从1974年起,农户的收入开始超过城市劳动者的收入。1981年的增收目标在1977年就实现了,全国35000个村庄就有98%成为自立村,而基础村几乎一扫而光。到建设新乡村运动10周年,即1980年4月止,政府一共投入资金27571亿元,参加运动的人数累计达11亿人次,建成新乡村运动会馆35950座,新辟乡村道路44000公里,扩展乡村道路40000公里,新铺自来水管道4440公里。原80%农户住宅是茅草屋顶,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全部换成了瓦屋顶和石板屋顶,破旧的住房变成了新居。60年代末只有20%的农户安装了电灯,到70年代末,全国有99%的农户都装上了电灯,实现了电气化。韩国历史上的“建设新乡村运动”可以说是韩国农业和农村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改革运动,是韩国的农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同时为经济的腾飞及“汉江奇迹”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人政府时期(1994-现在) 在结束了军人统治、独裁统治后,韩国历史上开始了文人统治时代,这使韩国开始了民主化的进程,随之在经济方面出现了一些积极地回应,但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打击下,韩国的经济也受到了影响,开始放慢增长的速度,社会矛盾也凸显出来。但是,这一时期,韩国的农业信息化发展迅速。韩国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连接政府、市场与生产者之间的桥梁,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韩国的农业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主要有这几个特点:(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作用。(二)注重信息技术在科研和生产中的应用。(三)利用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来推广农业技术。在迈入新世纪后,韩国政府调整了农业政策的方向,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社会发展的投入,构筑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和农村社会持续发展的创新体系建设。2003年,卢武铉总统在农村振兴厅举办的“农民日”的纪念活动中提出,为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居民的福祉,调整农业结构,将加大投入。即自2004年到2008年以50.5140万亿规模投资和融资,剩余68万亿将于2009到2013年的5年内完成。在2008年以前,投入18.4530万亿,投资重点是以建设专业农民队伍为核心,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素质。韩国政府还以“直付制”(直补)形式,大幅增大预算,投入12.9240万亿,保障农民生产经营和收入的稳定、持续提高。投入9245亿元,支援农民、渔民年金、农村地区开发与福祉改善。农林部通过加大投入,努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规模,计划到2013年平均经营6公顷以上耕地的农民占全国稻农的50%,使农民一户收入超过城市居民。同时放宽了农地所有者上限,每年培养1000名创业型农民,农业灾害保险中增加了水稻、蔬菜等内容。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方式韩国农业现代化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其中真正开始发展则是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左右,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韩国农业能够取得一,全面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首先是增加农民收入。韩国政府的着力点在2个方面:一是增加农业收入,二是增加非农业收入。在提高农业收入方面,韩国政府主要采取对农产品进行价格补贴,连年提高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使农民收入得以迅速增长。在增加非农业收入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积极促进农村工业化;对使用当地原料就地生产的农村企业提供各种优惠,促进发展旅游业开辟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指定小城镇周围区域为农牧渔业村产业地区,供其自由使用,简化开办农工基地的手续,大力开发农工区域,为农民提供非农就业机会。这些政策措施,对于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效果明显。二,大力推进农村建设与发展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是实现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均衡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2o世纪60年代,韩国的农村开发一直集中在农业灌溉、排水、耕地整理等农业生产设施方面。从70年代初期开始,韩国政府的新乡村建设运动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上,以缩小并最终消除城乡差别。到70年代末,韩国所有的乡村都通了公路,所有的农民都住上了瓦房或铁皮屋顶的房屋,农村实现了电气化,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90年代以来,韩国掀起新一轮农村建设高潮,这一轮建设则融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其目的是,创造一个新社会、新韩国,提倡勤勉、自助、团结、奉献精神,不仅在生活上,而且在文化上实现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均衡发展。韩国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投资和乡村集资,政府投资比重各年份在20 60不等。目前,城乡无论在物质文明上还是精神文明上差别都不大。三,完善市场体系,提高流通效率。韩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发达,农产品营销部门缺乏效率。主要原因是国家为保证工业化顺利推进,长期以来实行政府主导性的经济体制,市场化程度低。同时,长期地对农产品保护和对农产品流通实行严格的控制,使农产品流通领域竞争机制缺乏成长的土壤。对此,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市场体系、提高流通效率:一是建立农户与市场的协调关系。主要做法是:在年初,农协与农户约定农产品收购数量和价格,引导农民按计划经营;在农业生产经营周期内按约定的数量与价格向农户支付40的预付金,以支持农业生产,解决经营中的投入需求;在收获期,农户可以根据市场动态变化做出选择,即当市场价格低于与农协约定的价格时,农户可以按已有的约定把产品卖给农协,当市场价格高于约定价时,农民也可以把产品卖给其他买主,从而使民间流通和农民自营活动也得以活跃与发展。二是在农产品产地组织农民对农产品进行综合处理,确立以产地为中心的流通体系。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通过农协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农产品综合处理场所,对农产品进行筛选、分级、包装后,直接销售给批发商、大型商场、超市、团体消费者和出口国外。政府对诸如产地农产品加工中心、产地谷物综合处理场、畜产品综合处理场、果品和蔬菜处理中心等在数量上提出发展目标。三是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政府对批发市场建设资金的投入比重达到70 ,在农业财政投入中用于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资金达到30。同时,改革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制度,除保留现行的竞卖制度外,还引入随时买卖交易制度,给农产品生产者更大的选择权。四是改善农产品销地市场的流通环境。通过建设大规模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和农协交易市场,保证农产品生产者销售渠道的畅通。通过政府、民间组织与农民的共同努力,建立起体系完整、成本低、效率高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业发展成就及面临的问题韩国在60年代以前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196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0美元。经过20-30年的努力,该国经济平均每年以9%以上的增长速度而迅速成长为一个中等发达的工业化国家。199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000美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韩国农业也获得了显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单位面积产量高且增长快。韩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增长迅速,而土地生产率增长相对其它国家尤为显著。从1965年到1989年,谷物单位面积产量每年以3.2%的速度增长,到1989年,谷物单产达到5984公斤/公顷。这样高的土地生产率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就是在发达国家也是名列前茅的。在80年代以前,韩国的谷物单位面积产量远低于日本。例如,1980年,韩国的谷物单位面积产量是4764公斤/公顷,比日本5252公斤/公顷还少488公斤,但到1989年,韩国上升到5984公斤/公顷,比日本5671公斤/公顷多313公斤。中国1989年谷物单位面积产量是4041公斤/公顷,这个产量在世界上也是很高的,远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2646公斤/公顷),但与韩国比却低得多,只有韩国的2/3。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快,达到甚至超过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中,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民收入都程度不同地低于城市居民收入。韩国农村家庭收入水平在60年代后期也呈相对下降趋势,但进入70年代以来,由于政府加强了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开展了“建设新乡村运动”,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增加,迅速赶上有时还超过了城市家庭的收入水平。以城市家庭收入水平为100,农村家庭收入1965年是99.7,1970年下降到67.1,1980年回升到84,1985年进一步上升到94.9,1988年又上升到116。这就是说,1988年,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比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还高16%,这种情况在世界的确是少见的。三,农业机械化程度高。韩国由于劳动力转移迅速和农业工资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到1991年,动力耕耘机2.7公顷/台,农用拖拉机39.5公顷/台,水稻插秧机7.2公顷/部,水泵6.1公顷/台,收割机18公顷/台,其中联合收割机38.7公顷/台。这样高的机械化水平在世界上也是位于前列的。与之相比,中国在1992年农用水泵是12.5公顷/台,收割机是628公顷台,其中联合收割机是1863公顷/台,水稻插秧机是1149公顷/部。可见,韩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比中国高得多。韩国发达的农业是与较好的基础分不开的。在日本殖民时期,韩国的农业就比较发达,粮食单产就比较高。但是,近几十年来政府对农业实行的积极扶植政策无疑对韩国的农业与农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由于政府自年代以来对农业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扶植政策,韩国农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土地经营规模太小。韩国年的土地改革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但规定每个农户耕种的土地不能超过公顷(与中国台湾省一样)。这个制度对于促进财产和收入的公平分配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有重要意义的,但它也导致了土地经营的分散和细小化,尽管劳动力转移迅速和经过一些农场制度的改革和调整,使户均耕种面积有所增加,但每户经营的土地面积仍然很小,到年每户平均耕种土地面积只有公顷。小于公顷的农场占以上,而高于公顷以上的农场只占。可见,韩国土地经营规模很小。这种状况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顺利推进,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二是农业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劳动力严重短缺。年代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吸引着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据报道,每年大约有万农村人口迁入城市。这样,在过去几十年中,总人口虽然增加了多万,但农村人口却减少了万。当然,农村人口的减少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但给农业发展带来的问题是流出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壮年。年,韩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总数为万人,其中岁约占,和岁以上占。可见,韩国的农业劳动力结构趋于老化,劳动力素质下降和短缺现象日益突出,这无疑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三是农业出现衰退,农产品自给率下降。韩国经济的腾飞,是与美国的大量援助分不开的。在19461976年的30年里,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总计高达1274亿美元,其中包括通过480公法提供的剩余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和棉花。物美价廉的进口农产品大量涌入,无疑对日趋弱小的韩国农业来说犹如雪上加霜。四是面临开放农产品国际市场的挑战。由于土地规模经营狭小,劳动生产率较低,生产成本和价格高,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竞争力较差。韩国在被要求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将不得不逐渐减少对农产品进口的限制和关税。这样,具有竞争优势的外国农产品将会大量地流入国内,韩国农业势必受到严重的冲击。同时,由于受到出口第一主义的影响,国家忽略国内市场,没有考虑经济过度开放的负面效果,只顾进口国外农产品以维持国内较低的粮价,出现了农业衰退的局面。原来的小农经济没有得到应有的改造,农业无法适应工业化的要求,农户收入下降,大量农村人口离农,致使国内农业出现萎缩。从70年代后期起,韩国的粮食自给率开始下降。农产品供应长期不足,棉花、麻等工业化急需的原料也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目前,在畜产品中,除了牛奶和鸡蛋基本保证自给外,牛、猪、鸡等肉类的自给率都不足50%。1993年底签定了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关税化和大米最低准入制度将对韩国的农业产生更大的影响。据预测,农产品自给率还会继续下降。解决农业问题的对策与措施为了加速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韩国政府在近几年对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1994年6月,韩国政府召开农业及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农者天下之大本”的传统观念,将农业摆在“新经济政策”的重要位置,围绕“稳定农村,振兴农业”这一方针制定了有关促进农渔村发展的14项40条具体的政策措施。这些主要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一,大量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政府在1992年至1998年期间计划投资42000亿元用于“农渔村结构改造事业”;计划在1995年至2004年期间,通过征收“农业特别税”筹资15000亿元用于农业振兴项目,这些资金的90%将投入与增强农业竞争力直接相关的部门;提高对农渔民的信贷保证基金,每年增加信贷保证基金700亿元;每年提供1000亿元农机贷款。二,积极推进土地相对集中,促进农地规模经营和专业化。放松农用土地所有面积的上限和距离限制,每个农民家庭准许拥有的耕地从10公顷扩大到20公顷。在划定的“农业振兴区”内,耕种的土地面积则不受任何限制。此外,加紧农田整治,计划到1997年将可以灌溉农田面积的比重从目前的30%扩大到60%;半价供应农业机械,以促进农业的完全机械化;到1988年,对农业振兴区的13.6万公顷耕地全面进行整治,以利于实行机械化和专业化。此外,计划培育15万户农业生产专业户,使之成为带动农渔业发展的骨干。三,强化经营管理,发展技术密集型农业。为实现农渔业管理现代化,计划采用农业法人公司制,将现代法人制度引进农渔业管理。在今后10年内,计划向品种改良、设备自动化、环境型农业等5个部门共投资3000亿元,为发展技术密集型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并着手将目前的农村技术指导站变成提供经营咨询、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的综合服务机构,提高服务效率。四,逐步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为把农业培育成生产、流通、加工一体化的“复合型产业”。政府计划在1998年前在全国增设34个公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在2004年前建立20个大型物资流通中心、4000个农产品集散地、135综合包装中心,建立谷类综合处理设施400个,水果、花卉和猪肉等出口基地60个。同时,改革农渔民和生产者团体从事加工制造业的制度,为其从事流通加工业创造条件。五,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政府在70年代发动建设新乡村运动取得较大成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计划在今后年中,组建790个100-300户规模的现代化农渔村,改善现有农渔村住宅50万栋。对现有34万公里的自然公路中的2.7万公里重新铺修,将道路铺装率从现在的26%提高到85%。改善农村福利、教育和卫生条件。从1995年开始在农村实行退休金制度;定期对农渔民实行体检使农渔民享受与其它行业职员的同等待遇;国家承担的农渔村医疗保险的比率从现在的40%提高到50%-60%。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的教学条件,优先在农村招收大学生和创办大学,农村高中生的学费减免由原来15%提高到1996年的30%。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韩国在农业发展中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教训。现在中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积极吸收韩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是十分有必要的,相信对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有裨益。一,通过新村运动促进农村综合发展。韩国的新村运动能够获得成功,有三个重要的原因:(1)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政府各部门相互协作,事先制定周密的计划和目标,事后进行评定总结,建立了目标管理制度、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度。这是新村运动成功的基本保证。政府还在政策、制度、资金等各个方面给予倾斜,并给予了充足的财政投入。例如,在1971-1978年的财政预算中,农村开发项目费用就增加了7.8倍,中央和地方财政投资合计增加82倍。为了推进新村运动,国家无偿给农民提供水泥、钢筋等生产资料,建立农民和农民骨干的教育培训制度,制定了促进农协(特别是农协金融业)发展的有关政策等,为新村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为运动的持续和深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让农民得到实惠。韩国政府注意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入手,调动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首先是帮助农民安装电灯、自来水,然后是修路架桥、建立村公共澡堂、洗衣房等,之后转入发展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新村运动使往日破旧落后的农村焕然一新,全国村村通电、通汽车,家家有自来水。农户收入显著增加,由1966年的208.94万韩元增加到1981年的422.09万韩元。在19741977年4年间,农村居民收入曾超过了城市工人的收入水平。进入90年代后,彩电在农村的普及率为1236%,电冰箱为105%,煤气炉1004%,电话999%,汽车209%,电脑为67%。(3)注重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在新村运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运动成功的保障。农民在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村村都建立了“村民会馆”这个思想教育阵地。通过讲课、讨论会和发放宣传品等形式,向农民灌输正直诚实的价值观,培养农民勤勉、自强、团结和奉献的主人公使命感,倡导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对农村领导人和农民进行长期不间断的教育,使农民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生活态度。 二,支持绿色革命,重视农业科技和教育。韩国绿色革命的成效比较显著,得益于政府对绿色革命的政策支持和对农业科技和推广的一贯重视。为了配合绿色革命,制定了有关增加化肥、农药生产和稳定供应的政策:以农产品流通及价格稳定法为基础,提高了稻谷的收购价格等,促进了高产水稻的普及。技术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开办培训班或讲座,手把手地向农民传授高产水稻的育种、育苗、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相应的栽培技术。自1960年颁布的农村振兴法以来,在韩国农村振兴厅的直接领导下,农业技术教育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农林水产业的发展速度由19671971年平均12%提高到19721977年的平均48%。 三,支持农协的发展。韩国的农协是1961年成立的。它是由农民出资、代表农民利益的合作经济组织,主要从事供销、信用、保险、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合作经营活动。据统计,到1994年全国农协的农民会员共200万人,基层单位农协1359个,特殊农协44个。它起初有中央、市郡、基层三级组织,1981年改为中央和基层两级组织。农协承担着农业经营和生产技术的指导工作。在新村运动中,农协加强了农业指导体制,广招营农指导员,他们长期活动在农村和农民之中。农协专门大学、农协指导员教育院、新农民技术大学和农业经营技术支援团等相继成立,定期定点地培训农民技术骨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协金融机构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积极扶植。1967年农业银行并入农协,极大地加强了农协的金融力量,并使基层农协的互助金融业得到迅速发展。互助金融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比一般银行的储蓄年息要高出2%3%。政府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各项投资、补贴大部分是通过农协金融机构进行的。 四,发展高附加值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1 口算除法(1)(教案)-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数数、数的组成(一)(教学设计)一年级数学下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人教版2024)
- 2025年中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概率(6大考点55题) (第1期)原卷版
- 单元4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初中化学仁爱科普版九年级下册-仁爱科普版2012
- 2025年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科学探究题(第1期)原卷版
- 第8课 初识Python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六年级上册青岛版(六三制)
- 2025年高考全国一卷数学试题(解析卷)
- 2025常规商品进口合同
- 向日葵趣味题目及答案
- 2025年江西省中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全国企业员工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网络知识竞赛100题题库(含答案)
- 2025四川省公安厅招聘辅警(44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三版)》全套教学课件
- 2025新疆天泽和达水务科技有限公司部分岗位社会招聘28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中学生守则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建筑施工(初级)安全生产实务试题及解答
- 2025年城镇燃气条例竞赛题库
- 展厅预算装修方案(3篇)
- 供电公司保密培训课件
- 供电外协人员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