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九月份月考试.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九月份月考试.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九月份月考试.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九月份月考试.doc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九月份月考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九月份月考试卷班级 姓名 考号 一积累与运用(19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全对的是( )(2分)A. 提防(t) 脂粉(zh) 惊骇(hi) B. 绥靖(si) 溃退(ki) 丰功伟绩(j)C. 诘问(ji) 星宿(xi) 惟妙惟肖(xio)D. 环绕 (ro) 瞥见(pi) 锐不可挡(dng)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A眼花嘹乱 晨曦 血腥 闪烁B臭名昭著 荒谬 憧憬 珐琅C响彻云宵 杀戮 箱箧 建忘D孤苦伶仃 纳粹 鞠恭 铁锈 3. 下列加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A. 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B. 老妇人又捧起土来继续往坟上盖,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C. 两个强盗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D. 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以西路当面之敌锐不可当,纷纷溃退。4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分)A芦花荡的作者是我国当代作家赵树理写的小说,他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B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C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D、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要素。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为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华夏旅行社设计并开通了20余条旅游精品线路B.绿树葱茏,树上的鸟儿大约有一百多只。C.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D.赵大爷种植的大樱桃刚采摘完毕,就基本上全部被抢劫一空。6. 仿照例句,将下面句子补充完整。(3分) 例句: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 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7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按要求回答问题。反映1937年中国南京的战争灾难大片南京!南京!昨天在北京举行了盛大首映礼,导演陆川携刘烨、范伟、高圆圆等演员悉数到场,敬一丹、杨澜、许戈辉等众多名嘴也前来助阵。一如该片沉重的主题一样,昨天的首映礼凝重而感人。 央视“大姐大”敬一丹则现场感谢陆川:“为什么要拍这样的电影?他说,是为让现在的青年知道,我们的先辈不是懦弱的,他们为这个国家、民族所做的是不会被忘记的。我们感谢他,感谢这部电影。”(1)根据第一段导语部分的概述,请把这则新闻压缩成不多于15个字的一句话新闻。(2分)(2)请你说说南京!南京!这部电影应当被感谢的重要的原因是什么?(4分)二现代文阅读(30分)(一)课内阅读(11分)(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通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8.从新闻主体中找出两个表现我军雄伟气势的词语。(2分) 9文中“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特点的角度考虑,它的作用是什么?(2分) 10.划线两句话蕴涵的感情色彩是( )(2分)A 嘲讽 B 批评 C 斥责 D 抨击 11.“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2分)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12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谈谈这段议论在文中的作用。(3)(二)课内阅读(9分)“她挂花了!”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她挂了花!”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历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 “为什么呀?”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在路上也遇见过这样的带路人,带到半路上就不愿带了,叫人为难。她像央告那老头子:“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13“她挂花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挂花”是什么意思。(2分)1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这一句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15老头子说“我没脸见人”,反映了老头子怎样的心理与性格特点?(2分)16第段中加点的“偏偏”一词写出“老头子”怎样的心理?(3分) (三)课外阅读(8分)她,一个中年妇女,但过早花白的头发使她看起来更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妇人。此刻,她迈着沉重的步子,把头垂得低低的,蹒跚地向车站走去。 她没有带一点儿子平时喜爱吃的东西,只是带着一个母亲忏悔、痛苦而又羞愧的心去看望在少年管教所劳动教养的儿子。 她径直走向入站口,默默地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目光突然触到入口处墙上量身高的标尺,心顿时颤抖起来。那白色的标尺线,仿佛是 . “妈妈,刚才阿姨给我量身高时,我把腿弯着,没有过线。”一个稚嫩的童音传来。多么熟悉而又可怕的声音!她惶恐地抬起头,只见一个年轻的母亲,正抱起一个眉清目秀的小男孩吻起来:“真乖,好儿子,妈妈把省下的钱给你买好东西吃!” “妈妈好!妈妈好!”小男孩抱住妈妈的头,甜甜地说。 “妈妈不好!”她的声音在颤抖,嘴唇在嗫嚅,双脚不由自主地跨出了长长的队伍,一下站到这对陌生的母子身边。 这突如其来的举动,使年轻的母亲有点愕然了。等看清冲过来的是一个“老妇人”时,她轻蔑地哼了一下,用睥睨的目光望着“老妇人”:“你是说谁呀?” “我是在说自己,也是在说你!”她内疚而又真诚地说。 “我有什么值得你说的,真是奇怪!”年轻的母亲气恼地回答。 “妈妈,我们走!”小男孩摇着妈妈的头撒着娇催促。 “不能走!”她显得十分激动,声音都嘶哑了。 “你凭什么不让我走?”年轻的母亲向她投以愠怒的目光质问道。 “凭一颗忏悔的母亲的心!”她眼里闪动着泪花,语气是那样凝重;并且颤抖的手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报纸,羞容满面地递给她说:“请你看看我这篇拙文,不,尝尝这粒苦果吧!” 年轻的母亲放下手中的小男孩,好奇地接过报纸。 猛然,一个醒目的标题映入眼帘从一张车票说起一个母亲的忏悔! “啊你的孩子就是这样”一口气看完,年轻母亲的目光越来越复杂,有同情,有羞愧,有后怕,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语言也哽塞了。 “妈妈,我们快走呀! ”小男孩不耐烦了,摇着妈妈的腿嚷着。 “ ”年轻的母亲说道。 17、在第二段末尾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2分)A、一条闪光的皮鞭 B、一根粗大是绳索C、一张巨大的罗网 D、一个醒目的感叹号18、为什么“她”感到陌生的小男孩的声音“熟悉而又可怕”? (2分)19、在最后一段的横线上,补上你认为最合理的人物语言。(2分)20、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是()(2分)A、家长不能贪图小利,否则会犯大错误。B、家长不能溺爱孩子,否则会自尝苦果。C、家长应当教育孩子从小遵纪守法。D、家长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为子女作出好的榜样。(四)文言文阅读(13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渔人甚异之 阡陌交通 便要还家 屋舍俨然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