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治外感发热_第1页
中医辨治外感发热_第2页
中医辨治外感发热_第3页
中医辨治外感发热_第4页
中医辨治外感发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辨治外感发热荆门市中医医院 感染科曾开胜,中医判断发热不仅是指体温高出正常范围, 而且还包括五心烦热等自觉症状在内。,发热的病因无非外感、内伤。,外 感 发 热,外感发热是由于外感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而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一、概 念,1、外感六淫(风寒风热、寒邪、火热、外湿、暑邪、燥邪) 2、感受疫毒(性猛烈、起病急、传变迅速),二、病因病机,(二)病机,(一)病因,瘟疫论“疫者,感天地之厉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即病,邪从口鼻而入。”,“阳胜则热”,(一)诊断 1、症状:主证、兼证 2、病史:流行病学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3、辅助检查:常规、影像学、病原学等,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二)鉴别诊断: 1.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 2.寒热真假,真热假寒证:有一个发热的过程,且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热势甚高,很快进入手足厥冷的假象,但身虽大寒,而反不欲近衣;口渴而喜冷饮;胸腹灼热,按之烙手;脉滑数,按之鼓指;苔黄燥起刺,或黑而干燥。尤以发热经过、胸腹灼热及舌苔为鉴别的重点。真寒假热证:一般(也有例外)出现于慢性病或重病的过程中,身虽热,而反欲得衣被;口虽渴,但喜热饮;脉虽数,而不鼓指,按之乏力,或微细欲绝;苔虽黑,而润滑。尤以舌苔、脉象为鉴别的重点。,1、恶寒发热:恶寒与发热同时存在-邪在肺卫 2、壮热不恶寒:持续高热,不恶寒,反恶热,波动小-邪正剧争,里热炽盛 3、日晡潮热:热势盛衰起伏有时,犹如潮汛-热结肠腑,下焦蓄血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一日数次发作-邪郁半表半里,四、辨 证,(一)辨证要点热型,5、身热不扬:患者自觉发热,按其肌肤却不甚热-湿热内蕴,湿热蕴蒸 6、身热肢厥:胸腹灼热,四肢厥冷-热陷心包 7、发热夜甚:热灼营阴或热瘀胶结,症状: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 舌苔薄黄,脉浮数。治法:解表退热(发汗退热-辛散表邪)方药:辛温发汗-麻黄汤、香苏饮 辛凉发汗-银翘散、桑菊饮,(二)辨证分型,1、表热证,症状:壮热,不恶寒,口渴,舌红苔黄,脉洪数。 热在胸膈,气分抑郁者,身热微渴,心中懊侬不舒; 肺热者,咳喘胸痛,咯吐黄痰; 胃热者,面赤渴饮,口苦口臭; 腑热者,日晡热甚,腹胀便秘。 邪热内蕴,郁而化火者,身热口干渴,烦躁尿黄赤,2、里热证-热在气分,治法:清气退热法方药:热轻者:轻清宣气- 栀子豉汤 肺热证清宣肺热,平喘止咳麻杏石甘汤 胃热证辛寒清气、清热生津白虎汤 腑热证通便退热、峻下热结承气汤类 火热-清热泻火-黄芩汤、黄连解毒汤,热入营血(热陷心包)症状:身热夜甚或身热肢厥,心烦躁动,神昏谵语, 口干燥而不多饮,甚见出血症状, 舌红绛,脉细数。治法:清营凉血,解毒透热。方药:清营解毒,透热养阴-清营汤。 清热凉血-犀角地黄汤。 清心开窍,或兼益气固脱-清宫汤及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症状:寒热往来,胸胁满闷,口苦恶心, 苔薄脉弦。治法:和解少阳,透邪外出。方药:小柴胡汤类,3、半表半里证-邪郁少阳,邪留三焦,症状:寒热起伏,汗出不解,胸痞腹胀,尿短苔腻。治法:清化三焦,宣展气机方药:温胆汤,症状:寒甚热微,汗出不解,脘痞腹胀,身痛 肢重,舌绛苔白厚如积粉。治法: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方药:达原饮、雷氏宣透膜原法,邪伏膜原,症状:表现有身热不扬、身重痠痛、胸部痞闷、面色淡黄、苔腻、脉濡。 初起,邪遏卫气者,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小便短少 湿热遏伏中焦者,汗出热不解,泛恶欲吐,舌苔黄腻 湿热阻于下焦者,膀胱气化失司,小便甚则不出,热蒸头胀,舌苔白腻治法与方药:宣气化湿-三仁汤 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杏仁滑石汤 分利湿热-茯苓皮汤,4.湿热证-外湿,五、护 理,(一)病情观察(二)生活起居护理(三)饮食护理(四)给药护理(五)情志护理(六)症状护理(七)健康指导,要点:辨别证型和早期发现危重症 1、证型辨别的要点是有无寒热及其程度 2、早期发现危重症,及时采取措施,(1)热盛伤津(原因、程度、纠正),(2)热极生风(针刺人中、百会,静点清开灵、醒脑静等),(3)邪入心包(凉开三宝;体针:取素髎、内关、少冲、少泽、中冲、涌泉、人中,十宣等穴;用艾灸百会、气海、关元或用细辛末、附片敷贴涌泉穴),(4)热入血分(清营凉血,中西医结合),(一)病情观察,津液损伤的原因:邪热灼伤津液 用发散药过量,汗出过多辨别津伤程度的方法: 渴饮的程度 皮肤的光泽 口唇的燥润 小便的多少纠正:补液生津-生脉注射液,口服补液盐,(二)生活起居护理 1、病室要求及安排 2、病人作息安排,(三)饮食护理 1、饮食原则 2、补充津液 3、热久伤阴者需要养阴,(四)给药护理 1、汤药服法(1)表热证:热服,稍加衣被,取遍身微汗(2)里热证:一般冷服,大热用寒药宜温服(拒药,顺病性)(3)热势高,变化迅速者:频服,2-3剂/日,4-6h/次 2、注意点:热退药停,不可多服.,1、口腔护理 2、皮肤护理 3、保持大便通畅 4、降温护理,(五)症状护理,4、降温护理 (1)方法:,19,擦浴:麻黄、薄荷、青蒿、防风水煎适用于表热;20%石膏、 知母、葛根煎液擦浴,或冰水浴,适用于邪热入里之高热证。冷敷:用冰袋装入冰块,置于头颈部、腋下、腹股沟处,大热清退后停用。灌肠:大黄枳实汤,或单味大黄30g或蕃泻叶30g,适用于各种外感高热者; 清热灌肠汤,适用于卫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