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知识系统整理电视剧还珠格格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格格受了皇后的气,要给皇上施加压力,假装上吊。尔康、紫薇去报告:“格格要上吊”。皇上着急了,跑出去说:“你赶紧下来。”格格说“不,士可杀不可辱!”皇上一听笑了,说:“你下来吧,别胡闹了。”皇上为什么笑了,因为他知道这是假的,是演戏给他看呢?我们感兴趣的是,皇上凭什么知道这是假的。是这句话的语法结构吗?是这句话的语义所指吗?都不是,关键就在于语用分析,也就是符号及其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因为“士可杀不可辱”这句话,不是一个流落民间多年的女孩子所能说的话,显然是尔康、紫薇他们编好了教给她的。1、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遂焚之。(世说新语)2、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儿入室,裔附床一呼,二盗俱陨。”(搜神后记)3、初从文,三年无所成,遂从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被逐出;终从医,十年得一方,大喜,服之,卒。407年全国浙江卷(5)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答案】B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 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 诲人无倦恩重及门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 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 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第一部分 序言 在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流传着两怕的说法,即“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毋庸置疑,文言文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是语文学习、考试的难点,常常苦于无从下手,想学又学不好,十分烦恼。 我们先来看两个数据:一是广东2005年高考考生约有45万人,其中文言文翻译题得零分的有1万多人。二是有位老师曾就文言文学习现状对所在学校1453名高一高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关于“你对文言文学习情绪是怎样的?”A.喜欢;B.一般;C.怕学;D.厌学。”一项调查中,有36.7%被调查者表示怕学,17.2%表示厌学,而喜欢文言文的仅占15.8。一、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们一般将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书面语言称为“文言文。二、为何要学文言文1、这是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需要。历史不能被割断,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已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再说,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同用现代文写成的作品相比),也需要不断挖掘整理和学习。2、这是陶冶性情,愉悦精神的需要。文言文言简意赅,词句优美,意境深远,有的早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警句名言及成语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用语或作品中,不但给自己的谈吐和文章境色,而且能使自己得到美的享受,终生受益。3、这是学习考试的需要。在高考150分中,文言文考察的分值约在30分左右,占整个卷面分值的21%左右,比重较大,要取得较好的语文成绩,我们没有理由不学好文言文。三、为什么文言文难学1、字音、字义发生变化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在字意、字音上差别很大,有的在当今已不再使用,成而死去的语汇。有的词义范围发生了变化。2、文言文和现代语法不同诸如经常出现倒装、固定的句式以及词类的活用。考察正是这一部分变化的内容。3、文言文行文简略言简意赅是文言文行文的重要特点,有时几个字,就能翻译成一个句子。这一方面是省略;另一方面是背景(语境)意义(作者自己清楚而没有交待,而我们又不清楚)不明。4、文化知识不知晓常言道“文史不分家”,学习文言文对古代历法、职官、科举、衣食住行等都要有个基本了解,要不然就无法理解文言文。5、如果不明白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也不能正确翻译。附:一些具体的例子1 古今词义不同汤:热水。亡:逃跑。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山东、山西:特指崤山。关内、关外:特指函谷关疾:小病。病:大病。走:古代是跑的意思。口技“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的“走”的词义。又如:奔走相告、飞檐走壁、走马观花、走南闯北、飞禽走兽、飞沙走石、飞针走线、不胫而走、走马上任去:古代是离开的意思。比如:去国,就是离开国家。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微:微行入古寺。“微行入古寺”(左忠毅公逸事)的“微”(隐藏身份改变装束)和“微指左公处”(左忠毅公逸事)的“微”(暗暗地,悄悄地)。颇有微词:指隐晦的批评的话,“微”有“隐藏”的意思。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晏)中国:古指中原地区.2、同一意项表达的古今字形不同最常见的“说”,在文言文中表达为“曰”;“一会儿”常在文言文中表述为:“须臾”、“少顷”、“少时”“全、都”在古代汉语中一般表述为“俱、咸、皆”“我”在古代汉语中表述为“吾、余、”等。“老朋友”称之为“故人”3、一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死去“薨”古指诸侯死亡,帝王死称之为“崩”( 先帝创业末半,而中道崩殂)“兕觥(SIGONG):用犀牛角做得饮酒器。(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七月)4、避讳包括避君讳、家讳,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为避他的讳,就把“世”改为,“代”或“系”,有时还会用缺笔,如把“世”去掉一划改为“卅”把民改为“人”(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唐朝诗人李贺父名晋肃,因为“晋”与“进”同音,竟不能举进士。宋代籍川笑林说:五代时冯瀛王(冯道)门客讲道德经首章,有“道可道,非常道”。门客见“道”字是冯名,乃曰:“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5、词类活用(1)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晏)(2)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3)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晏)(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贾谊过秦论) (5)泰山之阳,汶水东流。(登泰山记)6、特殊句式(1)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师说)(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4)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四、如何学好文言文1、基本工具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一本古文观止。2、基本方法(1)多读背争取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背名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通了读顺了,才说明你理解这篇文章了,其实这正是古人的句读功底。(2)勤积累学习了一课,一个单元,一本书都要总结归类,常见意义,特殊句法,都不能放过。(3)多做练习通过课内课外练习,巩固、补漏、纠错所学知识。(4)基本步骤预习 发现问题 查资料 听课 问老师 解决问题五、高中文言文的目标要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一、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一)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150个文言实词(2004年改为120个常用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2000年3月颁布)(二) 初高中语文教材的篇目初中6册共26篇,高中6册共44篇,两套相加共70篇(人教版教材情况)二、200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对文言文的要求(一)语文高考共六个等级的能力分布:A 识记B 理解力C 分析综合D 鉴赏评价E 表达应用F 探究(二)古诗文阅读能力要求(三)阅读浅易的文言文1、 理解B(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用法(3)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 理解并翻译句子2、 分析综合C(1) 筛选文中信息(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态度3、 鉴赏评价D(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的表达技巧(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4、 默写常见名句名篇A三、分数分布一般情况下32分(一) 阅读题(9分)(这部分客观题在第一卷)1、 理解实词含义,选出不正确的一项(3分)2、 分析综合文章内容,对人物进行概括(3分)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态度(3分)主观题部分在第二卷(23分)(二) 翻译题(10分)两个小题(三) 阅读古诗文(8分)1、 分几个层次?内容是什么?画面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这样的吗?为什么?2、 有什么含义?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对诗中内容的看法?(四) 补写名篇(两题任选项一题)(5分)(每个横线所填内容占一分)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学问者,必须经达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 ,(晏殊蝶恋花);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 ;(柳永凤栖梧);三是“众里寻她千百度, ,那人却在灯火 。(辛弃疾青玉案)第二部分一、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法比较现代汉语古代汉语1.句类 1.倒装句陈述句 主谓倒装疑问句 宾语前置祈使句 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感叹句 定语后置2.句型 2.固定句式主谓句非主谓句3.变式句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1.基本义 1.一词多义 2. 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b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2.引申义 c名词活用为动词 d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古今异义 4.特殊用法 a使动用法 b动用法 c为动用法 e“者”字结构 f“所”字结构附:1.高考需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2.几种特殊词类a偏义复词b偏义代词c无定代词形 繁体字、异体字、古今字音 通假字、古今异读义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比较:1、现代汉语以双音节和多音节为主,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2、在古代汉语中虚词的用法十分灵活,可充当介词、连词、感叹词,对于增强文章的气韵、辞色、感情,音乐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君恩似海矣,臣节如山乎?明末陕西总督洪承畴)3、出现了词类活动和特殊句式。4、注意通假字及异读(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沛公欲王关中。)二、容易读错的的字音1、姓氏:种(chng) 令(ling)狐 勾(gou) 缪(miao) 华(hua)区(ou) 召(shao) 朴(piao) 佘(she) 繁(po)仝(tong) 仇(qiu) 佟(tong) 单(shan) 解(xie)尉(yu)迟 万俟(mo qi) 长孙(zhang)2、 地名及人名蚌(beng埠 燕(yan)山 秘(bi)鲁 华(hua)山 东莞(guan)六(lu)安 虎跑(pao) 番(pan)禺 龟(qiu)兹(ci) 阏(yan)氏(zhi)月(yue)氏(zhi) 阿(e)房宫 吐蕃(bo) 郦(li)食(yi)其(ji) 冒(mo)顿(du)禽滑(gu)厘 可(ke)汗(han) 单(chan)于(yu)韩侂(tu)胄(zhu)三、词类活用(一)动词活用1、使动用法(客观事实)(1)动词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项伯杀人,臣活之。(司马迁鸿门晏)(2)形容词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触龙说太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般瓜洲)(3)名词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司马迁鸿门晏)2、意动用法(1)形容词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2)名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2、为动用法既泣之三日。(龚自珍病梅馆记)文嬴请三帅。(左丘明战国策)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二)名词的活用1、用作动词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司马迁鸿门晏)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司马迁鸿门晏)2、用作状语(1)表示方位或处所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姚鼐登泰山记)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归有光向脊轩志)(2) 表示工具或依据置人所罾鱼腹中。(司马迁陈涉世家)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愚公移山)(3)表示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司马迁鸿门晏)人皆得以隶使之。(张溥五人墓碑记)(4)表比喻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薄松龄聊斋志异狼)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星罗棋布(三)形容词1、用作名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将军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司马迁陈涉世家)2、用作动词吾妻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邹记讽齐王纳谏)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石钟山记)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石钟山记)尽情享受(四)数词的用法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例如: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林嗣环口技)1、约数(余、可、许,译作左右、光景)潭中鱼可百许头。(柳宗元小石潭记)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伐檀)章小女,年可十二。汉书王章传一问三不知,三思而后行,“三、九”极言“多”2、倍数与分数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归有光项脊轩志)盖余之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石钟山记)二八佳人3、作动词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说)二、代词用法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余、予第二人称:汝、尔、若、乃、而第三人称:之、其、彼、夫、厥2、指示代词(1)近指:是、此、斯、兹(2)远指:其、彼、夫3、无定代词表肯定:或,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报刘一丈书)“某”,某人。表否定莫、无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司马光赤壁之战)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文天祥指南录后序)4、疑问代词指人:谁、孰吾与城北徐公孰美?(战国策邹记讽齐王纳谏指物:何、胡、曷、奚指处所:安、恶、焉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司马迁鸿门晏)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5、特殊代词:见“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冀:希望。君实:司马光。或:或许。恕:原谅)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见:译作我。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在现代汉语中,还遗存有“见恕”、“见谅”、“见察”、“见告” 、“见教”等都是沿袭了这种用法。等。三、兼词用法1(1)之于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地。(列子愚公移山)(2)之乎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庄暴见孟子)文王之国,方七百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2、焉=于之(彼)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陶渊明桃花源记)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荷蓧丈人)。“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介宾结构“于是”(“是”指代子),充当动词“见”(使谒见)的补语,“见其二子焉”即“见其二子于子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师说)3、盍(曷)何不子曰:“盍各言你志。”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叵=不可布目备曰:“大耳心最叵信。(后汉书吕布传)四、特殊句式(一)“者”字结构1、放在动词和形容词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译作“的人,的事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2、“者”放在数词或时间之后表示一定范围或种类。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司马迁项羽本纪)(1)者,也 判断句的标志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2)之者,定语后置句的标志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石之铿然有声者。(王安石石钟山记)(二)“所”字结构放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所代的是某种动作的对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左传曹刿论战)所食:指“食”的对象,即吃的东西。食者:指代行为的主动者,即吃东西的人。“所者,”和“所”相同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孔子家语)“所以”,固定格式(1)“用来的方法(东西)”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2)“的原因”此世所以不传也。(王安石石钟山记)亲贤臣,远小人,其前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其后汉所以颓废也”。(诸葛亮前出师表)(3)“为所”,表被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贾谊过秦论)五、偏义词偏义复词近义词或反义词做语素构成一个词,其中一个语素表义,另一个语素只作陪衬,不表意义。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遗归。(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同上)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而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墨子非攻)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王安石石钟山记)窗户、忘记、兄弟、老师你教学水平高。偏义代词相,“互相”,有时偏指一方,可译作“我、你、她”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张溥五人墓碑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为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四、古今词义异同(一)词义不变马、牛、山、风(二)词义变化1、词义扩大“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之名,后来扩大到河流的通名。“中国”,原义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菜”原义是草之可食者,不包括肉蛋。现在有荤菜、素菜之分,已扩大为包括肉蛋了。睡,古今都有睡的意思,但是它在古代专指打瞌睡。现在则泛指所有的睡觉。故事:原义是旧事,现在指寓言故事。醒:古义是酒醒,现泛指醒。(2)词义缩小宫,古代泛指房子,现指帝王居住的地方。丈人,在古代是对老者的尊称。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怜,古今都有可怜的意思,但是古代还有“爱”的意思。穷:古今都有穷的意思。但在古代更多的用作不得志,失意讲。臭:古代泛指气味。现在只指难闻的气味。妻子:古义指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3)词义转移汤:热水。成语:赴汤蹈火涕:泪水。后出现了“泪”,才指鼻涕。羹:本指带汤的肉食。现指糊状食物。走:可烧而走之。(赤壁之战)本意是跑。兵:本指兵器,后指士兵,战事。狱:本指案件,后指监狱。劝:在古代表示鼓励、劝勉。如“劝学”、“劝农”都是鼓励的意思。但是人们常从现代语出发,把“劝”理解成劝说。去:古代指离开某地,现在则指到某地去。“去国怀乡”。“念去去千里烟波”(4)感情色彩1、褒贬不同爪牙:原意是帮手,现指走狗。褒变贬。锻炼: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贬变褒。谤:批评议论。现指造谣中伤。中变贬。2、词义轻重诛:责备,现指杀。成语有“口诛笔伐“感激:愤激,现指感动。恨:在古代的意思是遗憾、不满。古义轻,今义重。怨:的古义重,今义轻。它在古代的意思是怨恨、痛恨。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孟子告子篇:“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即用“饿”的古义。今义的“饿”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减弱了。五、特殊句式(一)倒置句式1、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王安石石钟山记)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2)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晏)大王来何操?(同上)不然,籍何以至此?(同上)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强调宾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韩愈师说)夫晋,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译文:齐桓公说:“这次用兵难道是为了我个人吗?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跟我共同友好,怎么样?”注:有时为了强调宾语的单一性或排它性,于是就在提前的宾语前面再加上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之)”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才是举,惟命是从2、定语后置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置于中心词之后。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王安石石钟山记)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3、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里有些则后置作补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石钟山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盛以锦囊。(新五代史伶官传序)4、主语后置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二)判断句式1、者,也,单用“者”,“也”,“者也”此世之所以不传也。(王安石石钟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同上)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2、用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儽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病梅馆记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方为鱼肉,何辞为?(这里“为”是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鸿门晏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4、有时也不用判断词刘备,天下袅雄。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秦,虎狼之国。 史记屈原列传(三)被动句式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2、用“为”,“为所”(“为”引出了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今不速往,恐为曹所先。(三国志)其印为予群从(弟侄辈)所得。(活版)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晏3、用“见”,“见于”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为之所)4、用介词“被”表被动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四)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1、主语和谓语的省略。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捕蛇者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省谓语、主语曹刿论战2、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战国策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荀子王霸3、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左传郑穆公使(人)视客馆。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燕策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鸿门晏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促织5、分句的省略。如: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劝学(五)几种习惯的固定句式 1、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宋史忠义一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2、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战国策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诸葛亮后出师表)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3、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韩非子 4、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三国志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5、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6、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崤之战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国语越语上 (六)修辞 1、引用 (1)用典(事):A明用,B暗用 (2)引经(言):A明用,B暗用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滕王阁序)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现之,犹信。(柳宗元捕蛇者说)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伶官传序) 2、比喻 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路而谢。(战国策苏秦始连横) 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丘迟与陈伯之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借梨花喻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三、借代 1、特征、标记代 颁白者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2、外所或所属代 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孟子滕文公下 3、创作者或产地代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4、以质料或工具代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相对关系: 1、部分代整体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采葛) 2、结果代原因 汉皇重色思倾国。(长恨歌) 四、并提分承 为使句子紧凑、文字简洁,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表述(合叙),一般是两个主语在前并列(并提),两个谓语在后并列(分承)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种死,蠡亡。 自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 亭午不见曦,夜分不见月。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作奸犯科,论其刑。为忠善者,论其赏。 也有修饰语在前并列(并提),中心语在后分承者。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子孙为列侯。(汉书景帝纪) 周苛孙平为绳侯,周昌子左军为安阳侯。 五、互文 (一)互文见义(上下文相互补充、呼应) 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上下两意,互文而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同义互文(同义词换用,指在相同结构中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彼此对照,形成互文)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胜,天下皆叛之。(鸿门晏) (秦王)杀人好像不能杀尽,处罚人好像害怕不能用尽酷刑,天下的人都反叛他。 六、夸张(夸饰)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一毛。(报任安书) 七、委婉(避忌讳、避冒犯、避粗俗、求含蓄、求文雅) 王之春秋高,一旦山岭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国策秦策五) 虽少,愿子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 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礼记曲礼下, 今治水军八十万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资治通鉴) (七)文学常识 1、古代职官变更的术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拜:授予官职。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类似的词还有:起、署、除 表示罢官的词:“罢”、“黜”、“免”、“去” 表示升官的词:“擢”、“拔”、“迁”、“陟” 表示降职的词:“谪”、“贬”、“放”、“左迁” 表示调动的词:“迁”、“徙”、“调”、“转”、“补、“出” 陟罚臧否(p),不宜异同。(出师表) 提升、惩罚、表扬、批评。 2、在中国,“以孝治天下”源远流长,“孝”有时往往凌驾于“忠”之上。表现在替父母守孝一事上正是如此,不管多么留恋职位,也不管这官有多大,遇父母丧,必须弃职守孝,这叫“丁艰”、“丁忧”。正史多出现。 3、官员年老体衰,也要离休或病退,由自己提出叫“乞身”、“乞骸骨”、“乞骸”。官员退休又叫“致政”。 官员休息叫“洗沐”, 所谓“洗沐”是汉代朝廷官员法定的假期。“旬休”是唐代官员的休息制度。“十旬休假,胜友如友”(王勃滕王阁序) “知”,与职官结合在一起,译作“执掌”、“主持”。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吾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 4.年龄称谓 0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0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0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0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0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5、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6、古代主要节日 (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7、古代的刑罚 (0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0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 (0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 (0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 (07)大辟:砍头 (08)炮烙:将人烧烤死 (0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 (10)汤镬:将人煮死 (11)腰斩:从腰部斩簖 (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13)弃市:暴尸街头 8、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方法(略)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9.古代计时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海南省中学高二数学试卷
- 河北中考历年数学试卷
- 基础八年级数学试卷
- 广东中职数学试卷
- 黑龙江高考指导数学试卷
- 丝竹音乐音色深度分析-洞察及研究
- 2024年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招聘真题
- 2025年中国演艺市场深度调研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预测报告
- 2024年温州文成县县属国有企业招聘真题
- 医学影像诊断循环系统
- 广东发布智慧公路标准体系(2024版)
- 课题3 物质组成的表示(第1课时)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
- 货物受理验视制度
- 非法入侵应急预案
- 保利地产在线测评题答案
- 工业自动化设备调试流程
- DBJ15-22-2021-T 锤击式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工程技术规程(广东省)
- 客服专员+云客服入门考试双12阿里淘宝云客服在线+语音+专项云客服考试试题及答案
-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 Unit 1 You and Me 单元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2024年北京版小学英语必背单词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