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4课古代经济政策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必修二第4课古代经济政策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必修二第4课古代经济政策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必修二第4课古代经济政策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课 古代经济政策 练习四1下列有关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规定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B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C均田制制规定受田者可以买卖土地 D土地国有是我国封建社会唯一的土地制度2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体现 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 D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3商殃变法措施中,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的是()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为田开阡陌封疆 C燔诗书而明法令 D废分封行县制6秦琅玡刻石:“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与该主张相左的是:A宋明理学 B重农抑商 C工商皆本 D封建君主专制8关于明代海禁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其根源是小农经济 B直接原因是倭寇侵扰 C由十三行与外通商 D禁止民间出海贸易9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A禁止走私 B抑商,禁海 C重农抑商 D保护渔业资源10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最严重后果是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B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C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D长期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1“井田”与“私田”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A所有权B耕作方式 C使用权 D赋税形式2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实行的主要原因是A赋税沉重导致农民逃亡,土地荒芜 B安史之乱造成农业生产破坏C国家把土地分配给皇室和官僚地主 D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3明朝政府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鱼鳞图册”,其目的不包括A确定土地所有权B掌握全国的耕地数目 C保证田赋足额征收 D限制土地兼并4对右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情况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5覆园丛话产业中记载明清时期,“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封建地租重 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商品经济繁荣 D政府实行闭关政策6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评价错误的是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有利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D使小农经济解体5、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导致的后果是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承认了土地私有及其合法化加速了井田制瓦解 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A. B. C. D.7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建立及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思想继续盛行反映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反映了小生产的要求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A B C D8明朝“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这反映了明朝中期 A原来富有的地主被后起的超过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冲击封建经济C后来富有的地主增多 D商品经济发展,经商致富者增多9最早下令实行海禁的是A明太祖 B明成祖 C清雍正帝 D清康熙帝10清朝初年曾命令“无许片帆入海”;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其共同影响是A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 B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C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11清朝前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根本因素是A、重农抑商政策 B、封建制度腐朽 C、君主专制加强 D、“闭关锁国”政策12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13“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14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15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16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1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始于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 B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C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D西汉实行盐铁官营2元代陆友仁研北杂志载:“世所谓正月三日为田本命。”明末清初周亮工因树屋书影载:“吴俗以正月三日为田生日。”上述记载反映了()A重农主义经济思想 B古代封建迷信盛行 C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 D人地矛盾异常尖锐4清朝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其影响是()A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 B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C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5“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中这则史料反映出当时统治者推行的政策是()A重文轻武 B重本轻末C闭关锁国政策 D避战自保7清顺治十八年(1662年),清廷强迫云台山、高公岛、东西连岛等地居民内迁,规定“片帆不许入海”。这反映了清政府实行()A工商皆本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 C海禁政策 D盐铁官营政策8清初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这一规定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资本主义萌芽继续缓慢发展 B清政府大力扶持纺织业发展C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D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17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18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19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20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2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自然经济解体 家庭手工业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 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 B C D22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23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24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25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26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27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