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白逸平生平的采访记录.doc_第1页
有关白逸平生平的采访记录.doc_第2页
有关白逸平生平的采访记录.doc_第3页
有关白逸平生平的采访记录.doc_第4页
有关白逸平生平的采访记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关白逸平生平的采访记录一、 时间:2013年五月十四日 多因系坊间流传的他用俚语揶揄在冬夜随地大小便的戏谑式诗联。以为他只是善于插诨打科的有小智的机诮文人,今见他数十年手稿结集的画蛇集,才知他是胸涵广阔,学识渊博,情感丰富的真性大诗人!我编画蛇集,把白先生的诗总共分为六大类,即“乡情类”、“爱情类”、“感怀类”、“亲情类”、“友情类”和“词曲类”。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生活轨迹和思想轨迹,更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所折射出的传统文化与进步文化的深刻影响和深沉的美学心理体验。画蛇集中的诗,无论是描绘故乡的山水胜景、田园风光;还是表现对逝去的韶华的追忆、青春少年的浪漫眷念;无论是对时光催人老、壮志未酬的喟叹;还是表现爱情多磨的离情别绪、沈腰瘦损的伤怀;无论是表现亲人间相濡以沫的深情厚谊;还是表现朋友间肝胆相照、同甘共苦、同仇敌忾;都写得那么真率、平白、厚重、典雅而自然,是在其传统思想折射下的美学心理体验的具体展现和延伸。画蛇集中的“乡情类”诗,无论是郪江的青峰、晚景;还是西山的夕阳、衰柳、丛菊;无论是雷神庙的杏花、寒烟;还是大雄观的秋花、寒砧和征鸿;无论是西山的蘅皋、暮烟;还是伍城的鸥朋鹭党、杏坛和驿馆;无论是凯水的渔船、沙鸥;还是南桥的南浦、陌头、板桥、田畤和耦耕;无论是镇江寺的青砧、明月、啼莺;还是鸡塞念家山的楼阁、梅花。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遵循自然和宇宙的法则运行、变易着。这种美学心理显然是儒家的“道之以德,出之以礼”的结果。人与天地在这样的社会次序中达到高度的统一、融合。这种美学心理又自然是道家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保护自然的思想。“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寄情山水园林,而曲调又婉转迂回,韵味幽远,表现出一种忧而不伤,哀而不怨的旷达人文品质与美学价值。这与诗经倡导的“哀而不伤”的儒家诗教有异曲同工之妙。皆是诗人儒家温柔敦厚品性的典型表现。这其中,包蕴了儒家的“仁”,释家的“智”和道家的“阴阳”、“上善若水”。诗人与明月、清风、幽林、山泉为伴,在观赏中无不带来山阳与水阴、天高与地低、欢乐于痛苦、冥想与顿悟的真切体验和感悟,体验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释家的“得意在出中”的顿悟,勘破人间宠辱、反思获取宁静,万缘放下而怡然自得;道家的神游逍遥、与天地周游万物、天人交融的境界。可以看出,画蛇集乡情类诗是以诗人为代表的儒释道三种思想体系的投射,是传统文人三种文化思想折射的美学心理体验的必然结果。“亲情类”的诗在画蛇集中比重虽不大,却写得很直朴动情。无论是诗人对大兄的问候;还是对七弟的劝慰和鼓励;无论是对二姊的梦魂萦绕;还是梦见老亲抛洒的游子泪,诗人的真诚孝亲之情;读之令人潸然泪下。亲情是润物的细雨,滋润着人的心田; “宵来微雨酿新寒, 殢迹涪陵客健安?”(得家信转报七弟);亲情是一缕阳光,让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觉到温暖;“烽火弥天经岁改, 问君能否逐春归?”(元旦喜松涛遄归寄怀七弟);亲情是一泓清泉,让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澈澄洁净;“同是流离之子在,等闲肝胆故人非”( 元旦喜松涛遄归寄怀七弟);亲情是人间最为牵挂的情;“莫负啼鹃痴绝意,明年春色早些还!”(醆春寄琮弟)“乡情类“和“亲情类”的诗表现的故土情是作者抒情的主要内容。这是中国长期以来的农耕生活使诗人文化传统里的安土重迁习惯及落叶归根、荣归故里的观念与重亲情的传统结合。勾画了画蛇集特有的一道诗脉和风景线,也构成了画蛇集中厚重的乡土情蕴的思想基础。故乡的亲情、山川景物缭绕于诗人梦魂,乡情与亲友情巧妙地锲合在一起,达到特有的意境美。这也折射出诗人那种儒家封建孝悌、礼法观念的美学体验。诗人从儒家的“与时偕行”的思维出发,崇尚人与自然的息息相关,人在自然中产生,也只能在自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按照宇宙间固有的节奏和气韵组织诗意的表达。实际上就是以直觉的方式把握生命存在的本质意义。在诗人笔下,虽然多有“夕阳”、“憔悴”(郪江晚眺)、“衰柳”(西山渡晚眺)、“寒烟”(雷神庙)“悲秋”(重阳日、松雪召饮西山雷神庙,因病不果,次韵见寄二章答谢)“荒烟”、“暮气”( 暮秋晚霁游大雄观,用工部秋兴八首之一韵)、“萧条”、“掩泣”( 晚景江边丽四章)等等,而我从本质上们看到的是一种生机蓬勃的生命充盈之美。同时,我们又可以看出诗人在道家“神游”思维影响下,表现了在广袤境界追求“神与物游”的逍遥自在,“与时俱化”,不拘于形,不失时机的使个体生在绽出不羁的自由之美。我们还可以看出受佛学禅宗思想的影响,表现出以“无我”的人生境界去超越时间的意识,追求在瞬间中把握永恒。 白逸平先生的死,是为奔赴延安抗敌忽遭不幸而死。虽未马革裹尸,却是水埋忠魂。诗人之死,是一个伟大的悲剧,具有美学上悲壮和崇高的悲剧美。这是诗人一生的爱情理念和政治主张与当时历史大背景激烈冲突及内心挣扎、彷偟的必然结局,是偶然中的必然。用恩格斯的话说:“这就构成、再现了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白逸平先生,仅用短促的二十六个春秋,就创作了洋洋洒洒而极富美学价值的诗集卷蔙集、蛩吟集、无聊集(前三集未见稿)和画蛇集。其质之美、量之多、年岁之轻、学养之深、书法之美,非一般同辈所能比肩,这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其成就不可小觑。白先生有王勃之才,寿不过王勃;有聂耳之难,名不过聂耳,是应该给白先生的艺术成就作全面评价的时候了。民国我县文坛宿蓍刘伯康先生在题画蛇集时,把白逸平先生的艺术成就和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和杜牧相提并论,可以说,白逸平先生是我县乃至我国在传统文化薰陶下接受儒释道文化和进步文化影响的传统文人的代表和精英。遗诗壮国牒,他是个让人称羡的天才诗人!他那短暂而多姿多彩的一生,真可谓才情横溢,光耀人寰。通过诗人展现的意境是多方面的,人性美、意境美、内涵美。艺术取向:受唐宁诗词的深刻影响,题材多角度、多方面,信手拈来、得心应手。诗歌用点自然,如行云流水,不生僻、晦涩,清新、流畅,画面感强。以生命故事为躯干、为框架在此基础上开花、结果、充实、润色,挖掘人物的内心冲突、矛盾和故事,收集趣事、逸事,挖细节、挖精髓。分段反映,各有侧重点和主题,通过对故事的渲染、放大展现、表达人物思想观念、人生述求,思想灵魂,把人物放在特定的大环境、大的历史背景下来寻找他的思想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