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艺术歌曲.doc_第1页
德国艺术歌曲.doc_第2页
德国艺术歌曲.doc_第3页
德国艺术歌曲.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德国艺术歌曲的概念及本体特征“Lied德利德,原文字面意义为歌曲。此词现已专用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施特劳斯等人的德国浪漫歌曲,不过自中世纪以来也有用于比较广泛的意义。利德(复数形式为Lieder)的特点是注重歌词的情绪,钢琴部分比较重要。”1音乐与诗歌的完美载体德国艺术歌曲极为重视音乐与诗歌的关系。诗歌的诗情美与音乐的契合是构成德国艺术歌曲价值体系的重要因素。涉及德国艺术歌曲的音乐与诗歌就要谈到浪漫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音乐。因为浪漫主义音乐发源于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风格、手法极大地影响着舒伯特、舒曼等一大批浪漫派音乐家。在作曲家眼中这些伟大诗作正是他们灵感的源泉。如歌德的深沉、博大的诗作深深吸引着舒伯特。他将众多歌德的诗作谱曲,其中就包括著名的魔王。歌德曾就舒伯特所谱曲的魔王评价道:“这首歌的曲子我以前听到过一回,当时一点也未引起我的兴趣;但以这种方式演唱出来后,整个作品就犹如画面一样清晰可见。”正如歌德之干舒伯特一样,海涅是舒曼最衷爱的诗人。舒曼最著名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就是取自海涅的诗作。有了浪漫主义的诗歌的加入,使得德国艺术歌曲具备了更加深邃的内涵和更高的艺术品位,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而音乐也使得浪漫主义的诗歌得到了最好的解读。2素朴而深刻的诠释方式德国艺术歌曲是一种极为严谨的声乐艺术形式。它追求一种非常细腻的表现方式。在德国艺术歌曲曲谱中的各种力度的强弱、速度快慢等感情术语标注的非常详细,显示歌曲作者对歌曲诠释细致的要求。在德国艺术歌曲的诠释方面,不乏一些杰出的艺术大师。德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菲舍尔迪斯考(DietrichFischer-Dieskau)是德国艺术歌曲诠释方面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以成功演绎四位伟大艺术歌曲作曲家(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的众多艺术歌曲而闻名于世。他还出版了研究舒伯特艺术歌曲演唱的学术专著。菲舍尔迪斯考的诠释体现在声音与语言的完美结合、高深的文学修养、完美的演唱技巧及对德国艺术歌曲的热爱。钢琴在德国艺术歌曲的诠释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德国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已和诗歌、旋律并列站在一起,共同承担着对作品情感的表述和意境的创造。而钢琴本身也具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在作品中钢琴部分与旋律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共同承担着创造意境、表达作品内涵的职责。与此相同,在作品的诠释过程当中,钢琴家与演唱者的地位是相同的。钢琴家不仅仅是为歌唱者的声音提供保障和支持,而是与演唱者共同诠释作品。二、在当代艺术文化中的美学价值在当代艺术文化中,高度技术性的文化工业生产,以其批量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文化赖以生存的个性、风格、独特性,从而导致文化的蜕变。瓦尔特本雅明曾提出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面临丧失“韵味”的问题。阿多尔诺进一步指出:“技巧这个概念在文化工业中,只是名义上与艺术创作技巧相同。在后者,技巧涉及对象本身的内在组织,涉及它的内部逻辑。相反,文化工业的技巧一开始就是机械复制的技巧,因此总是外在于它的对象。”这些文化产品从对受众的言行举止到审美价值取向,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人们的心灵空间正在被这种廉价的精神文化产品迅速占据。这些视觉、听觉的文化垃圾一如色情、凶杀、暴力等内容充斥于媒介当中一样让人们感到忧心忡忡。通过优秀的审美媒介,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培养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所谓审美媒介,就是具有审美价值,因而能够满足主体审美需要的客体或对象。”德国艺术歌曲以其极高的艺术品质,丰富的人文内涵正可以充当艺术的审美媒介。从审美客体讲,德国艺术歌曲本身是真、善、美的统一。真,从摇八音琴的老乞丐、魔王等曲中我们不难看出19世纪初德国知识分子所感到的苦楚和内心的压抑。而这正是当时德国社会侧面的真实反映;善,通过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舒伯特的圣母颂、鳟鱼等歌曲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和惩恶扬善的道德评判。而真与善,通过作曲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音乐表现而获得了美的感受,最终成为真、善、美统一的艺术杰作。而从审美主体的欣赏者来说,德国艺术歌曲对欣赏者的文化修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德国艺术歌曲无论从作品题材和内涵都与德国浪漫主义诗歌息息相关。因此,丰富的文化修养对于理解作品至关重要。对于德国浪漫主义诗歌理解和感受越深刻、细腻,将越有助于欣赏者对音乐的意味和内涵的体验与揭示。伟大诗人的诗作加之作曲家的美妙音乐、大师级的歌唱家与钢琴家的诠释构成了德国艺术歌曲无与伦比的艺术品位。与苍白无力的文化工业产品相比,欣赏德国艺术歌曲无异于品尝丰盛的精神盛宴。欣赏者可以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对真、善、美的热爱,使自身的精神得到平衡,建立起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正如18世纪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指出的:“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这也正是德国艺术歌曲在当代艺术文化中的价值所在。注释:外国音乐词典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版第440页阿多尔诺文化工业再思考载斯德意志批判第6期1975年秋季号第54页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同上第47页参考文献: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