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钙形态分布特征.pdf_第1页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钙形态分布特征.pdf_第2页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钙形态分布特征.pdf_第3页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钙形态分布特征.pdf_第4页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钙形态分布特征.pdf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方农业学报J o u r n a lo fS o u t h e r nA g r icu lt m e 2 0 1 5 4 6 9 1 5 7 4 1 5 7 8 I S S N2 0 9 5 11 9 1 C O D E NN N X A A Bh n p w w w n f n y x b co m D O I 1 0 3 9 6 9 j is s n 2 0 9 5 11 9 1 2 0 1 5 0 9 1 5 7 4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钙形态分布特征 黄芬t 胡刚1 2 涂春燕1 一 樊明珠1 曹建华P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 1 t 际岩溶研究中心 广西桂林 5 4 1 0 0 4 2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桂林5 4 1 0 0 4 3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桂林5 4 1 0 0 4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土地利用对钙 ca 形态的影响及其引起的p H 有机碳差异 为揭示植被对岩溶生态系统 中ca 循环的影响及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参考 方法 分别在岩溶区林地 灌丛 草地 果园4 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 采 集0 7 0cm 的土壤样品 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深度土壤p H 有机质及ca 形态的特征 结果 林地的p H 有机碳及 酸溶态C a 可还原态C a 可氧化态C a 残渣态C a 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 P 0 0 5 4 种土地利用类型中的C a 均 以酸溶态为主 占总量的5 0 以上 其次是可还原态 占3 0 以上 可氧化态及残渣态相差不明显 约占总量的2 0 4 种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形态的C a 均与p H 呈极显著正相关 P 0 0 1 下同 除残渣态外 其他3 种形态的C a 与有机碳也 呈极显著正相关 结论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了土壤C a 总量及其形态分布 其中林地显著高于果园 草地 灌 丛 更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关键词 岩溶区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ca 形态 分布特征 中图分类号 S 1 5 3 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2 0 9 5 1 1 9 1 2 0 1 5 0 9 1 5 7 4 0 5 r J n 啪J 量 r a C t io nd is t r b u t io no rca lciU mlns o ilso id iI I e r e n t la n du s et y p e sink a r s ta r e a s H U A N GF e n l H UG a n g1 T UC h u n y a n l F A NM in g z h u l C A OJ ia n h u a l 1 I n s t it u t eo f K a r s tG e o lo g y C A G S G u a n g x iK a r s tD y n a m icsL a b o r a t o r y M in is t r yo f L a n da n dR e s o u r ce s I n t e r n a t io n a l R e s e a r chC e n t r eo nK a r s t U N E S C O G u ilin G u a n g x i5 4 1 0 0 4 C h in a 2 G u ilinU n iv e r s it yo f T e ch n o lo g y G u ilin G u a n g x i 5 4 1 0 0 4 C h in a 3 G u a n g x i N o r m a lU n iv e r s it y G u ilin G u a n g x i5 4 1 0 0 4 C h in a A b s t r a ct O b j e ct iv e T h ee f f e ct so fd if f e r e n tla n du s et y p e so ns o ilca lciu m C a f r a ct io na n dt h eca u s e dd if ie r e n ce sin p Ha n do r g a n icca r b o nw e r ein v e s t ig a t e d ino r d e rt op r o v id er e f e r e n cef o rr e v e a lin gin f lu e f lceo fv e g e t a t io no nC acy cleif l t h ek a r s te co s y s t e ma n du s in gr a t io n a llyla n d M e t h o d n es o lls a m p le sa tt h ed e p t ho f0 7 0 a mw e r eco lle ct e d f r o mw o o d la n d s h r u b g r a s s la n da n do r ch a r d T h ech a r a ct e r is t icso fp H o r g a n icca r b o na n dC af r a ct io n sind if f e r e n t d e p t h so fd if f e r e n tla n du s et y p es o ilsw e r ea n a ly z e d R e s u lt T h er e s u lt ss h o w e dt h a tp H o r g a n ic ca r b o na n da cid s o l u b lef r a ct io n r e d u cib lef r a ct io n o x id a b lef r a ct io na n dr e s id u a lf r a ct io no fC aint h ew o o d la n dw e r es ig n if ica n t lyh ig h e rt h a n t h o s eo fo t h e rt h r e ela n du s et y p e s F u r t h e r m o r e t h eC ainf o u rla n du s et y p es o ilsw a sd o m in a t e db ya cid s o lu b lef r a ct io n w h icha cco u n t e df o ra b o v e5 0 o ft o t a lC a f o llo w e db yr e d u cib lef r a ct io na cco u n t in gf o rm o r et h a n3 0 t h eo x id a b lea n d r e s id u a lf r a ct io n st o g e t h e ra cco u n t e df o r2 0 a n dt h e r ew a sn os ig n if ica n td if f e r e n ceb e t w e e no x id a b lef r a ct io na n dr e s id u a l f r a ct io n I na d d it io n a sf o rf o u rla n du s et y p e s a llC af r a ct io n sw e r ee x t r e m e lys ig n if ica n t lyp o s it iv eco r r e la t e dw it hp H P 草地 灌丛 果园 林地土壤p H 显著高于 其他土地利用类型 P 果园 草地 灌丛 林地显著高 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 2 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C a 形态分异特征 从表2 可知 林地和灌丛土壤的酸溶态C a 可还原 态ca 及可氧化态C a 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残渣 态C a 贝3 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草地和果园土壤的 可还原态ca 及可氧化态ca 变化规律与林地相同 而残 渣态C a 与林地相反 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林地 土壤的4 种ca 形态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 其 他3 种土地利用类型各C a 形态的分布规律分别为 酸 溶态C a 及可还原态C a 为果园 草地 灌丛 可氧化态 C a 和残渣态C a 为草地 果园 灌丛 1 5 7 6 南方农业学报 4 6 卷 表l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深度土壤p H i 有机碳含量 T a b 1S o ilp Ha n do r g a n icca r b o nco n t e n to f d if f e r e n tla n d u s et y p e sa n dd e p t h s 堕旦坠 坐 整鎏廑 堡21 尘 垒望鱼盐垫望尘殳鱼 垫堕 整些 垫垒尘蔓丝鱼墅塑塑堕墨圄堕尘型 p H 0 2 5 6 5 4 0 0 0 75 6 9 0 0 0 76 1 0 0 0 0 75 8 6 0 0 0 7 有机碳 O r g a n icca r b o n 2 5 4 06 4 8 0 0 1 46 2 4 士0 6 0 3 0 0 7 05 6 6 0 0 0 7 4 0 7 06 2 3 05 5 9 0 0 1 45 7 5 0 0 1 45 8 9 0 0 0 7 平均值 6 4 2 a5 8 4 b5 9 6 b5 8 0 b o 2 54 6 3 土0 0 4 62 4 1 0 0 4 91 9 3 0 0 2 92 0 7 0 0 1 0 2 5 4 02 8 0 0 0 2 71 1 7 0 0 4 61 4 2 0 0 3 31 5 5 0 0 3 0 4 帖7 01 3 6 0 0 1 61 0 5 0 0 7 91 2 9 0 0 2 31 1 7 士0 0 7 2 平均值 2 9 3 a1 5 5 b1 5 5 b1 6 0 b 同行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在0 0 5 水平上差异显著 下同 D if f e r e n tlo w e r ca s ea lp h a b e t sint h es a m eco lu m nr e p r e s e n t e ds ig n if ica n td if f e r e n cea t0 0 5le v e l T h es a m ew a sa p p lie dint h es u b s e q u e n tt a b le 表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深度土壤C a 形态分布特征 T a b 2S o ilC af r a ct io nu n it so f d if f e r e n tla n d u s et y p e sa n dd e p t h s 从C a 总量来看 林地土壤约9 0 0 0 0 0m g k g 是其 他土地利用类型的2 4 倍 图1 4 种土地利用类型中 的C 渤以酸溶态为主 占总量的5 0 0 以上 其次是可 还原态 占3 0 O 以上 可氧化态及残渣态相差不明 显 约占总量的2 0 0 乏 善 三 三 卷 三 一 加 0 0 0 0 林地灌丛草地果园 砜 lla n dS h m t l a s s la n t l r ch a l r l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D if f e r e n tla n d u s et y p e s 图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C a 总量及各形态比例 F ig 1 T o t a lC aa n df r a ct io np r o p o r t io n sf o rd if f e r e n tla n d u s e t y p e s 2 3 p H 有机质与C a 形态的关系 不同土层土壤p H 与C a 形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 明 二者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氏0 0 1 下同 图2 一a 其中以可还原态的相关系数 R 最高 其次是酸溶态 可氧化态 残渣态 除残渣态外 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 与C a 形态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 图2 b 其中可氧 化态的相关系数最高 其次是酸溶态和可还原态 且3 种形态与有机碳的相关系数高于C a 形态与p H 的相关 系数 3 讨论 酸溶态ca 分为可交换与碳酸盐结合态ca 可交换 态C a 在中性条件下可释放出来 易于迁移和被植物吸 收利用 碳酸盐结合态C a 在酸性条件下易释放成为活 性C a 成分 可还原态C a 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a 一定 条件下铁锰氧化物可被还原 使ca 成为生物可利用 态 可氧化态C a 主要指被有机酸聚合物如胡敏酸 富 里酸及蛋白质 脂肪 树脂等结合的ca 在氧化条件下 可释放出所结合的ca 残渣态ca 基本存在于原生或 9 期 黄芬等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钙形态分布特征 1 5 7 7 7 0 0 0 O O 毒6 0 0 0 0 0 5 0 0 0 0 0 4 0 0 0 0 0 普3 0 0 0 0 0 咖2 0 0 00 0 加 01 0 0 0 0 0 0 0 0 6 0 p l t 7 0 0 0 0 0 至6 0 0 0 0 0 E 5 0 0 0 0 0 4 0 0 0 0 0 e t 0 瓷3 0 0 0 0 0 诵2 0 0 0 0 0 铅1 0 0 0 0 0 0 0 0 a 酸溶态A cid s o lu b lef r a ct io n 可还原态R e d u cibL ef r a ct io n 657 0 0 51 0 1 52 02 53 03 54 04 5 5 0 有机碳 O r g a n icca r b o n 图2 不同形态C a 含i与p H a 有机碳 b 的关系 F ig 2R e la t io n s h ip sb e t w e e nC af r a ct io na n de a cho f p H a a n do r g a n icca r b o n b 次生矿物晶格中 迁移转化能力差 基本不能被利用 酸溶态ca 与可还原态C a 含量较高表明石灰土中的C a 活度很高 处于活跃的迁移和生物利用状态 D a h lq v is t e ta 1 2 0 0 4 陈家瑞等 2 0 1 2 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中 林地土壤的ca 总量及各形态ca 含量均显著高于果 园 草地 灌丛 一方面因为林地地上植被系统郁闭度 高 根系发达 丰富 使得土壤中的C a 难于淋溶流失 另一方面林地土下岩溶作用最强烈 碳酸盐岩的溶解 能释放出大量C a 不断补充到土壤中 章程 2 0 1 1 有效C a 在土壤剖面上存在淋溶累积现象 土壤C a 元素全量及有效态含量从土层底部到表土层逐渐减 少 孙承兴等 2 0 0 2o 但在本研究中 林地 果园土壤 酸溶态ca 含量在4 0 7 0cm 最低 灌丛在2 5 4 0cm 最 低 而草地在肚2 5cm 最低 均与根系分布密集深度对 应 可能是植物根系对C a 的吸收作用大于淋溶作用 土壤p H 是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主要受 土壤盐基状况的支配 盐基饱和度大 对酸的缓冲能 力大 土壤p H 也较高 黄昌勇 2 0 0 0 岩溶土壤盐基饱 和度一般为9 0 1 1 0 0 0 土壤交换性C a M g 含量 高 p H 与交换性ca 存在正相关关系 曹建华和袁道 先 2 0 0 5o 本研究中 林地土壤的酸溶态C a 包括交 换性C a 达到5 1 4 5 3 0m e C k g 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 类型 对应的p H 也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 而可 还原态C a 与可氧化态C a 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变成可交 换态ca 因此也与p H 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 除残渣态外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C a 其他形态均呈 极显著正相关 高含量的C a 离子使得土壤有机碳中胡 敏酸的含量比例较高 胡敏酸分子量在8 9 0 2 7 7 0 能与 ca F e M g 等元素形成难溶于水的盐 可氧化态 胡敏 酸在土壤中存留的时间为7 8 0 3 0 0 0 年 对土壤离子态 养分保蓄的能力较强 因此石灰土高ca 离子有利于 8 8 P 0 0 5 有机质的积累 曹建华和袁道先 2 0 0 5 本研究中可 氧化态C a 与有机质的相关系数最高 也佐证了这一 观点 4 结论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了土壤ca 总量及其 形态分布 其中林地显著高于果园 草地 灌丛 更有 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参考文献 曹建华 袁道先 潘根兴 2 0 0 3 岩溶生态系统中的土壤 J 地球科学进展 1 8 I 3 7 4 4 C a oJH Y u a nDX P a nGX 2 0 0 3 S o m es o ilf e a t u r e sink a r s t e co s y s t e m J A d v a n ceI nE a r t hS cie n ce s 1 8 1 3 7 曹建华 袁道先 2 0 0 5 受地质条件制约的中国西南岩溶生态 系统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C a oJH Y u a nDX 2 0 0 5 K a r s tE co s y s t e mo fS o u t h w e s tC h in a C o n s t r a in e db yG e o lo g ica l S e t t in g M B e ij in g G e o lo g ica l P r e s s 陈家瑞 曹建华 梁毅 杨慧 2 0 1 2 石灰土发育过程中土壤腐 殖质组成及其与土壤钙赋存形态关系 J 中国岩溶 3 l 1 7 1 1 C h e nJR C a oJH L ia n gY Y a n gH 2 0 1 2 R e la t io n s h ipo ft h e h u m u sco m p o n e n t sa n dt h eca lciu mf o r mw it ht h ed e v e lo p m e n to flim e s t o n es o il J C a r s o lo g icaS in ica 3 1 1 7 1 1 黄昌勇 2 0 0 0 土壤学 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H u a n gCY 2 0 0 0 S o ilS cie n ce Mj B e ij in g C h in aA g r icu lt u r e P r e s s 黄敬熙 严启坤 王敏夫 1 9 8 8 桂林岩溶水资源评价及其方 法 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H u a n gJX Y a nQK W a n gMF 1 9 8 8 E v a lu a t io na n dM e t h o d o fK a r s tW a t e rR e s o u r ce sinG u ilin M C h o n g q in g C h o n g q in gP r e s s 李小方 曹建华 周玉婵 梁仕金 2 0 0 6 岩溶区与非岩溶区不 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z n 元素形态分析 J 中国岩溶 2 5 4 2 9 3 2 9 6 1 5 7 8 南方农业学报4 6 卷 L iXF C a oJH Z h o uYC L ia n gSJ 2 0 0 6 A n a ly s iso nZ n s p e cia t io n sins o ils u n d e rd if f e r e n tla n du s eink a r s ta n d n o n k a r s ta r e a JJ C a r s o lo g icaS in ica 2 5 4 2 9 3 2 9 6 卢玫桂 曹建华 何寻阳 2 0 0 6 桂林毛村石灰土和红壤元素 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J 广西科学 1 3 I 5 8 6 4 L uMG C a oJH H eXY 2 0 0 6 T h eco m p a r a t iv es t u d yo fb io g e o ch e m is t r yb e t w e e nlim e s t o n es o il a n dr e ds o ilinM a o cu n J G u a n g x iS cie n ce s 1 3 1 5 8 6 4 鲁如坤 2 0 0 0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 M 北京 中国农业科 技出版社 L uRK 2 0 0 0 A g r icu lt u r a lC h e m ica lA n a ly s isM e t h o do f S o il MJ B e ij in g C h in aA g r icu lt u r a lS cie n cea n dT e ch n o lo g y P r e s s 裘希雅 许杰 蒋玉根 何旭华 顾万帆 2 0 1 1 不同方法浸提 测定土壤交换性钙镁的效果 J 浙江农业科学 4 9 1 4 9 1 6 Q iuxY X uJ J ia n gYG H eXH G uW F 2 0 1 1 T h ee f f e ct o f d if f e r e n tle a ch in gm e t h o d st om e a s u r es o il e x ch a n g e a b le ca lciu ma n dm a g n e s iu m J J o u r n a lo fZ h e j ia n gA g r icu h u r a lS cie n ce s 4 9 1 4 9 1 6 孙承兴 王世杰 刘秀明 冯志刚 2 0 0 2 碳酸盐岩风化壳岩一 土界面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以贵州花溪灰岩 风化壳剖面为例 J 矿物学报 2 2 2 1 2 6 1 3 2 S u nCX W a n gSJ L iuXM F e n gZG 2 0 0 2 G e o lo g ica lch a r a ct e r is t icsa n df o r m a t io nm e ch a n is mo fr o ck s o ilin t e r f a ce inlim e s t o n ew e a t h e r in gcr u s ta th u a x i G u iz h o up r o v in ce lJ j A ct aM in e r a lo g icaS in ica 2 2 2 1 2 6 1 3 2 二 韦启瑶 陈鸿昭 吴志东 黄钺 教剑英 1 9 8 3 广西 山弄 岗 自然保护区石灰土的地球化学特征 J 土壤学报 2 0 1 3 0 42 w e i QP C h e nHZ W uZD H u a n gY J ia oJY 1 9 8 3 T h e g e o ch e m ica lch a r a ct e r is t icso flim e s t o n es o il inL o n g g a n g a r e a G u a n g x i J A ct aP e d o lo g icaS in ica 2 0 1 3 0 4 2 余海 王世杰 2 0 0 7 土壤中钙形态的连续浸提方法 J 岩矿 测试 2 6 6 4 3 6 4 4 0 Y uH W a n gSJ 2 0 0 7 An e ws e q u e n t ia le x t r a ct io no fca lciu m s p e cie sins o ils a m p le s J R o cka n dM in e r a lA n a ly s is 2 6 6 4 3 6 4 4 0 章程 2 0 1 1 不同土地利用下的岩溶作用强度及其碳汇效应 J 科学通报 5 6 2 6 2 1 7 4 2 1 8 0 Z h a n gC 2 0 11 C a r b o n a t er o ckd is s o lu t io nr a t e sind if f e r e n tla n d u s e sa n dt h e irca r b o ns in ke f f e ct J C h in e s eS cie n ceB u l le t in 5 6 2 6 2 1 7 4 2 1 8 0 D a h lq v is tR B e n e d e t t i MF A n d e r s s o nK T u r n e rD L a r s s o nT S t o lp eB I n g r iJ 2 0 0 4 A s s o cia t io no fca lciu mw it hco l lo id a lp a r t icle sa n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