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幻灯片.ppt_第1页
第八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幻灯片.ppt_第2页
第八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幻灯片.ppt_第3页
第八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幻灯片.ppt_第4页
第八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幻灯片.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讲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 一 主要法律 一 曹魏法律魏明帝太和三年 229 鉴于汉末 法令滋章 犯者弥多 刑罚愈众 而奸不可止 的弊端 下诏改定刑制 命司空陈群等 删约旧科 傍采汉律 定为魏法 制新律十八篇 其中 盗 贼 捕 杂 户五篇袭用汉律 又增加了 劫略 诈伪 毁亡 告劾 乏留 请赇 惊事 偿赃 免坐等九篇 又改具律为刑名 改兴律为兴擅 分囚律为系讯 断狱两篇 从此 改汉旧律不行于魏者皆除之 魏律对汉律所做的调整 汉律 不仅繁芜 而且杂乱 篇目之间互相重复或抵触的律文甚多 魏律集类为篇 对汉律内容作了更合理的调整 一是将各项律令中同类的条目合并为一律 如贼律有贼伐树木 杀伤人畜产及诸亡律 金布律有毁伤亡失县官财物 以上合为魏的毁亡律 二是将一律中包含数种罪例的重分为别律 如贼律中的欺谩 诈伪 逾封 矫制和囚律中的诈伪生死皆与原律名相抵 故分出立为诈伪律 三是增加篇目 将刑事条款尽入于律 作为正典 所谓 律以正罪名 四是体例上的调整 汉 九章律 中 具律 在第六篇 具律 规定刑名 类似现代刑法总则 放在中间很不恰当 故魏 新律 将其改称 刑名 置于篇首 统领全文 魏律因嫌汉律的 罪 名 条例既不在始 又不在终 非篇章之义 故集罪例以为刑名 冠于律首 律始于刑名者 所以定罪制也 这一改动为以后的晋律 北齐律所肯定 刑名 后又增 法例 一篇 北齐律则将二者合为 名例 一篇 此后相沿未改 直至于清 律始于刑名者 所以定罪制也 这一改动为以后的晋律 北齐律所肯定 刑名 后又增 法例 一篇 北齐律则将二者合为 名例 一篇 此后相沿未改 直至于清 此外是对新增篇目与 故五篇 的统一调整 其中的 告劾 捕 系讯 断狱 四篇的先后排列顺序 正与当时的司法程序相吻 不能不说是立法技术进步的体现 魏 新律 成为三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 并成为晋律的直接渊源 魏除正律外 还有令 科两种法律形式 曹操时 陆续颁布了设官令 军策令 褒赏令 求贤令等六十多篇 是根据形势随时颁发的法令 作为法律的修改 成为魏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魏修正律时 又于律外再修编魏令一百八十余篇 分为州郡令 尚书令和军中令三大类 内容涉及民治 吏治和将治 属于行政法规 与汉令集皇帝诏令的统一法典有所不同 二 东吴法律吴国 律令多依汉制 三 蜀汉法律蜀国都成都后 着手制法 建安二十四年 刘备令诸葛亮 法正 伊籍 刘巴 李严等五人 共造蜀科 蜀科内容未明 蜀科外 又有 科令 两篇 军令 三篇 四 西晋法律1 晋律 曹魏末年 曹魏大权已完全操于司马氏之手 晋王司马昭以 患前代律令本注烦杂 科网本密 为由 于是令贾充定法律令 与杜预等十四人典其事 历时四年 至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三年 267 完成 次年颁行全国 史称 晋律 或 泰始律 该律又经张斐 杜预作注释 为武帝首肯 诏班天下 与律文同具法律效力 故又称 张杜律 这一形式成为以 唐律疏议 为代表的律疏并行的先河 晋律 共二十篇 即刑名 法例 盗律 贼律 诈伪 请赇 告劾 捕律 系讯 断狱 杂律 户律 擅兴律 毁亡 卫宫 水火 厩律 关市 违制 诸侯 620条 27657字 体例比较严谨 与汉 魏旧律比 蠲其苛秽 存其清约 事从中典 归于益时 晋律 为东晋 宋 齐沿用 至南朝梁武帝改律共承用235年 是两晋 南北朝时期行世最久的一部法典 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促进了封建法律和律学的发展 晋律 的设置更为进步 一是严格区别律令界限 二是篇章体例合理 分魏律 刑名 为 刑名 法例 两篇 所谓 刑名所以经略罪法之轻重 正加减之等差 明发众篇之多义 补其章条之不足 名例齐其制 因关津交往频繁 贸易活动发展 救火防火 分封侯王 郡国并行而增设 关市律 水火律 和 诸侯律 并将多达七百余万字的汉末律讼 精简到约十二万六千字 称得上是 蠲其苛秽 存其清约 2 晋令 晋令 40篇 2306条 98643字 晋令以教喻为目的 不具备副法作用 先教化 后刑罚 晋令首开教令法之先例 在法典上有着重要意义 使律令分离 令不再作为法律的补充形式 而独立为教令法 解决了汉以来律令混杂 互相抵触的矛盾 五 南朝法律梁律南朝最大的立法活动是梁天监元年 502 梁武帝因律令不一 实难去弊 下诏重议新律 得齐时旧郎济阳蔡法度 家传律学云 齐武时王植之集注张杜旧律 合为一书 凡一千五百三十条 事未施行 其文殆灭 法度能言之 于是以为兼尚书删定郎 使损益植之旧本 以为梁律 二十篇 1529条 天监二年正式颁行 梁律的篇目和内容基本与晋律同 惟盗律改称 盗劫 贼律改称 贼叛 请赇改为 受赇 捕律改称 讨捕 删诸侯一篇 增仓律一篇 只此而已 六 北朝法律1 北魏法律拓拔珪即皇帝位后 着手制定法律 天兴元年 398 诏尚书吏部郎中邓渊典官制 立爵品 定律品 协音乐 仪曹郎中董谧撰郊庙 社稷 朝觐 饷宴之仪 三公郎中王德定律令 用科禁 吏部尚书崔玄伯总而裁之 这是北朝首次制定较系统的成文法 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秩序 同时废除了一些原始落后的酷刑 1 神 律 拓跋焘即位后 第二次修定法律 神 三年 430 诏司徒崔浩改定律令 主要是宽刑省罚 如增设一年刑 允许以官爵除刑以及对孕妇 老少的恤刑等 进一步废除了原始刑罚的残余 2 太和律 孝文帝即位后 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 包括对律令的改定 太和元年 477 诏群臣于太华殿议订律令 三年 又诏中书令高阁集中书秘书官修改旧律条文 经群官参议 孝文帝亲自刊定 于五年颁行 共832章 以枭首为最重刑 废除了轘刑 太和五年再次诏定新律 于十六年颁行 主要负责太和新律修订的是李冲等人 李冲是陇西世族 是河西文化的嫡传 李冲辅佐文明太后和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他所主持参订的太和新律 使河西文化的因素渗进了北朝法律系统 3 正始律 宣武帝正始元年 504 诏尚书 门下于金墉中书外省考论律令 由刘芳 袁翻 常景主事 刘 袁来自江左 熟谙南朝律令体制 又为当世儒宗 修律时必然把南朝律学因素渗透进去 正始律又吸收了河西因素 北魏皇朝在封建化过程中 十分注重法律的修订 一百多年间 先后修律达十多闪 其中以神 律 太和新律 正始律最有代表性 神 律体现了北魏前期的法律特点 主要是采自汉律 以传统法制为基础 太和新律吸收了河西因素 正始律则加入了江左因素 在历次修律时 又不断揉进了儒家学说 故北魏律令集汉 晋 南朝律学之大成 为北齐 隋唐律令之源头 4 北魏律 北魏律共有二十篇 今可考者仅十五篇 一改魏初 礼俗纯朴 刑禁疏简 临时决遣 的状况 因参与修律的崔浩 高允 游雅等人均是当时汉族中著名律学家 加之北魏历代君臣都重视法律 使 北魏律 能 综合比较 取精用宏 冶汉 魏 晋律于一炉 开北系诸律之先河 2 东魏法律永熙以后 魏分东西 东魏孝静帝兴和三年 541 集群臣在麟趾殿议定新制 由中书监高澄监修 封述 温子昇 崔暹 封隆等人撰成文十五篇 颁于天下 又称麟趾新制 这就是著名的 麟趾格 北齐文宣时 550 559 议造齐律 积年不成 又重新刊定 麟趾格 作为正刑定罪的规范 这一阶段 格成为当时的 通制 麟趾格 内容是 百官有司之所常引之事 属于行政法规 类似于南朝的科 以格代科 始于北朝 而隋唐所沿袭 3 西魏法律西魏在法制史上的贡献是确定了 式 为主要的法律形式之一 大统元年 535 宇文泰辅政时 命有司变通古今可以益国利民 便时适治者 作新制二十四条 七年 依度支尚书功绰奏议 颁六条诏书 令百官作为座右铭熟诵 又恐百官不力 同时颁职制十二条作为监督 大统九年 令尚书苏绰将前所作二十四新制和十二条职职制加以损益 总为五卷 颁于天下 即 中兴永式 又称 大统式 格 式这两种新的法律形式的出现 是法制史上一大创举 至唐遂制度化 与律令并列为封建法律的四大形式 4 北齐法律 北齐律 550年 东魏权臣高洋自立为帝 改东魏为北齐 北齐初期 军国多事 刑政不一 决狱定罪 罕依律文 文宣帝高洋即位即开始编定齐律 直到武帝高湛河清三年 564 经过十五年时间 才制定 齐律 十二篇 949条 据 隋书 刑法志 名例 卫禁 户婚 擅兴 违制 诈伪 斗讼 贼盗 捕断 毁损 厩牧 杂律 北齐律是自晋泰始律以来又一个重要法典 对历朝法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 校正古今所增损者十有七八 其特点是 法令明审 科条简要 如贼 盗自战国以来一直为二律 北齐合为一律 又合捕律 断狱为捕断 因为贼 盗同类 捕 断狱相连 故这些合并都比较合理 在刑罚种类上 北齐律定死 流 耐 杖 笞为正刑 正确确立了封建五刑制 以后历朝的刑罚基本上没有超出这五刑的范围 仅是名称变动或刑罚轻重不同而已 在内容上 北齐律首创的所谓 重罪十条 后称 十恶 是总结了几千年的刑名而最后定刑的 对这一刑名及其刑罚 量刑幅度等 对于隋 唐律及其以后各朝法律 都有重大影响 在法律形式上 北齐律 令 格 式并行 奠定封建法律四大形式的基础 北齐律上承汉魏律之精神 下启隋唐律之先河 成为隋唐法典的蓝本 近人程树德 南北朝诸律 北优于南 而北朝尤以齐律为最 5 北周法律宇文觉称帝后 又令司宪大夫拓跋迪继续修律 至保定三年 563 修成上奏 称为大律 共25篇 1537卷 建德六年 577 北周灭北齐时 颁 刑书要制 内容主要是加重刑罚 又称刑经圣制 由于酷刑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大象元年 579 废 刑事要制 二 主要法律形式 经过这一时期法律的变革 最终确立了律 令 格 式为四种主要的法律形式 直至清末 沿用未改 三 主要刑罚 一 死刑曹魏律 晋律定为 枭首 腰斩 弃市 古代以身首分离为重罚 故枭首是最重的死刑方式 南朝废腰斩 梁律死刑为枭首 弃市二等 从魏晋至南朝 死罪的行刑方式是趋向于越来越简化 北朝的死刑方式较多 神 律令中死刑为四等 殊死 腰斩 绞 轘 北周死刑为五等 磐 绞 斩 枭 裂 一般说来 北朝的死刑方式较南朝残酷 尤以北周为甚 死刑之重者 又夷其族 缘坐指一人犯罪而株连亲属 使之连带受刑的制度 又称 从坐 随坐 秦汉以来有此类规定 尤其妇女因父亲犯族刑 要从坐受戮 而夫家犯族刑亦须 随姓之戮 使妇女 一人之身 内外受辟 曹魏初年 族刑诛及已嫁出的女儿 程咸上议 女儿既嫁 即为异姓之妻 嫁后生儿育女 即为他族之母 父母有罪 追刑已嫁之女 而夫党有罪 随夫族受刑 一身二戮 不合理法 于是改律令 曹魏 新律 颁布后 规定 在室之女从父母之诛 已嫁之妇 从夫家之罚 开缘坐不及出嫁女之先例 后世多循此制 新律 对缘坐范围也有缩小 律定 大逆无道 腰斩 家属从坐 不及祖父母 孙 梁律 则进一步缩小范围 规定 谋反 降叛 大逆等罪虽缘坐妇人 但 母妻姊妹及应从坐弃市者 妻子女妾同补奚官为奴婢 创从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 这一时期族刑依然适用 只是族诛范围有缩小的趋势 首先从出嫁妇女开始 不追还从坐 又及于妻女没县官 补兵等 这只是局部的次要的变化而非本质的改变 二 肉刑关于肉刑之废 时论臧否各异 这一争论 一直持续至两晋 曹魏时有四次争论 西晋时有三次较大的争论 至南朝 关于肉刑的争论基本停止 但肉刑却普遍恢复 刘宋时有黥 刖 梁有黥 劓 北朝肉刑主要是宫刑 肉刑的恢复是南北朝时期刑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但肉刑只为附加刑 与正刑并存 这是由以肉刑为主体的前五刑 墨 刖 劓 宫 大辟 向废除肉刑的后五刑 鞭 杖 徙 流 死 转化的过渡状况 自汉文帝废宫刑后 虽屡有恢复 但毕竟已非常制 西魏文帝大统十三年 547 诏 自今应宫刑者 直没官 勿刑 北齐后主天统五年 569 应宫刑者 普免刑为官口 从此 宫刑不复作为一种法定刑 三 扑刑是一种身体刑 包括笞 鞭 杖 笞用竹 鞭用革 杖用荆 扑刑在古代为教刑 用来叔责官吏 又称为官刑 汉文帝废肉刑时以笞代劓 扑刑始成为正式刑罚 曹魏时扑刑不入律 用来惩戒官吏 纠慢怠也 属教刑性质 魏扑刑严峻 鞭杖往往致死 青龙二年 234 下诏减鞭杖之制 又改妇人加笞从鞭督之制 因为笞时脱裤笞臀 鞭则脱衣鞭背 为免妇人形体裸露 故以鞭代笞 著于令 晋以扑刑入令 南朝依循晋制 北朝一直以扑刑入律 鞭 杖为二种法庭正刑 行鞭刑时鞭其背 鞭五十更换执鞭人 行笞刑时笞其臀 不换执笞人 后周鞭刑分一百 九十 八十 七十 六十五等 杖刑分五十 四十 三十 二十 十 共五等 妇人不笞听赎 以免形体裸露 行鞭刑时罪犯要著刑具 行杖刑则散以待断 四 劳作刑即拘束其身 罚以劳役 曹魏劳作刑有髡钳 完刑 作刑三种 髡即去其发 钳即以铁束颈 魏髡钳刑分四等 五年 四年 三年 二年 完刑即去其鬓 以去鬓毛而完发 故称完刑 魏完刑三等 晋劳作刑为髡刑 又称耐刑 分四等 五岁 四岁 三岁 二岁 梁劳作刑多时加刑并着刑具 陈劳作刑为髡钳五岁 四岁 三岁 二岁共四等 同样加刑械 五岁刑锁二重 五岁以下锁一重 北魏劳作刑称为徒 分五岁 四岁 三岁 二岁 一岁五等 因以年为限 故亦称年刑 北魏徒刑 男徒妇舂 北周时劳作刑复称为徒刑 南北朝时劳役刑多加扑刑 着刑具 而免髡钳 五 流刑因罪而流和徙边远 未为法定刑名入律 北周流刑已发展得比较完备 北周将流刑分为五等 以皇畿为中心 4500里为流蕃服 4000里为流镇服 3500里为流荒服 3000里为流要服 2500里为流卫服 各加鞭笞 从流时着刑具 流蕃服为减死一等 流期以六年为限 流蕃服以下的俱徙五年 流刑附加役作 当流者皆配为杂户 定流刑为减死之刑秦汉以降的死罪减等之刑 徙 迁 刑至此时期已改为流 北魏 北齐均据 降死从流 的原则 将流刑列为法定刑 作为死与徒的中间刑 从而填补了自汉文帝改革刑罚以来死 徒二刑间的空白 为隋唐时期刑罚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六 赎刑赎刑是对犯者课以财物金钱以赎刑罚 属财产刑 自古有之 晋赎刑入律 五等 赎死刑金二斤 赎髡钳五岁刑金一斤十二两 赎四岁刑金一斤八两 三年 二年各以四两为差递减 非正刑的附加刑亦可赎 鞭笞每十 收赎金一两 晋赎刑以金为主 兼用绢 晋律规定老小笃癃疾及妇人犯徙罪的听赎 每月交中绢一匹 老小妇人减半 北朝赎刑皆不入律 但一直存在 北周赎刑金绢并用 赎死罪金一斤 折绢一百匹 赎流罪金一斤十二两 俱役六年 赎徒刑五年的金一斤八两 四年的一斤五两 三年的一斤二两 二年的十五两 一年的十二两 流徙刑依年限每年折赎绢十二匹 赎扑刑的每鞭杖十赎金一两 折中绢一匹 自汉文帝废宫刑后 虽屡有恢复 但必竟已非常制 西魏文帝大统十三年 547 诏 自今应宫刑者 直没官 勿刑 北齐后主天统五年 569 应宫刑者 普免刑为官口 从此宫刑不复作为一种法定刑 四 刑罚适用原则 一 刑罚以刑事为重 民事为轻尤重反逆 大逆 叛 降 恶逆 不道 不敬 不孝 不义 内乱 至北齐正式立为十条重罪 另外贪赃 贪污和受贿 和盗贼罪也要重罚 三国时官吏贪赃弃市 晋律规定主管物资官吏贪污五匹 后改十匹 处死 贪赃未达死罪或已到遇赦者皆禁锢终身 南朝时贪赃和枉法加以区别 受贿后枉法的重刑 只受贿未枉法的稍轻 晋律有 行劫者斩 家人弃市 而盗御物 官物无论多少皆弃市 南朝梁律偷四十匹以上处死 劫身皆斩 妻子补兵 遇赦黥面 髡钳补治锁士终身 二 故犯和再犯加重刑罚晋律规定奴婢亡黥两眼 再亡 黥两颊 三亡 横黥目下 北朝规定 犯徒刑二次 犯鞭三次以上的 终身配为下役 北魏斗律规定故犯者 罪加一等 三 违反尊卑长幼伦理纲常的行为加重刑罚如臣之于君 子孙之于父祖 弟妹之于兄姐 妇之于夫等 曹魏律 殴兄姐加至五岁刑 北朝律子孙杀父祖处以车裂极刑 父祖杀子孙用刀刃者五岁刑 殴杀者四岁刑 卖子一岁刑 以尊卑长幼为刑罚轻重等级反映了儒家伦理纲常对法律的渗透 四 老幼残愚者减刑三宥即有宥不识 宥过失 宥遗亡 这一时期历朝律令皆规定过误免坐或从轻处罚 三赦即赦幼弱 赦老耄 赦愚蠢 晋律老小妇人罪杖 罚金皆减一半 梁律规定老小免从坐质作 年八十以上 十以下 孕妇 侏儒 盲者囚禁免著刑具 这一时期妇人赎罪比男人减轻一半 五 犯者自首减刑如 南朝武帝括户时 规定一百天内自首不问罪 百日内不自首者 查出以隐户罪论 六 贵族享有减刑的法律特权周礼有八辟的邦法 规定亲 故 贤 能 功 贵 勤 宾八种人犯法 可议请轻刑甚至免刑 这种法制原则至战国时代 受到李悝 商鞅 韩非等法家的猛烈抨击 他们提出 刑无等级 的 一刑论 主张 法不阿贵 刑不避大臣 1 八议 八议 之说最早见于 周礼 称为 八辟 所谓 以八辟 丽邦法 它是 刑不上大夫 礼治原则在法律中的体现 所谓 犯法则在八议 轻重不在刑书 在汉朝典籍中虽有适用 八议 中某些项的事例 但无入律记载 八议 是指对八种权贵人物 在他们犯罪以后在审判上给予特殊照顾 所谓 大者必议 小者必赦 官府不得专断 八议 议亲 宗室亲戚 议故 皇帝故旧 议贤 封建标准的德高望众者 议能 有大才干者 议功 有大功勋 议贵 大官僚贵族 议勤 对封建国家有大勤劳作出贡献者 议宾 前朝的皇族国戚 这八种人犯罪 轻者减免 死罪要 奏议裁定 皆取决于宸衷 曹司不敢与夺 2 官当 官当 即允许以官当徒 用官品抵罪 这是对一般官吏的优待 北魏律 法例 规定 公 侯 伯 子 男五等爵 每等抵三年徒刑 官品从第五品起一阶当刑二年 免官者 三年后照原官阶降一级叙用 陈律 正式使用 官当 一词 规定品官犯罪判五年 四年徒刑的 准用官职抵二年刑 余刑居作外 属公罪过误 可处罚金 判二年徒刑的 可用赎刑 及至隋 唐 官当 制日臻完备 明清始 为加强官吏控制而被取消 但 罚俸 降级 仍可为特权使用 在士族大地主统治时期 只有士族才有做官的特权 官当 自然只有门阀大地主才能享受 七 重罪十条 正式入律 重罪十条 即后世法典中的 十恶 正式入律 始于北齐 它是为加强镇压危害封建专制统治和违反伦理纲常行为而建的 即将直接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最严重的十种犯罪置于律首 重罪十条 一曰反逆 谋危社稷 二曰大逆 侵犯皇帝宗庙 山陵 宫阙的尊严 三曰叛 背叛本朝 投奔外国 四曰降 战争中降敌 五曰恶逆 殴打父母 祖父母等直系尊长 六曰不道 杀一家非死罪三人 七曰不敬 盗祭祀之物和亵渎皇帝御用物 八曰不孝 骂祖父母和父母以及对他们供应有缺 父母丧 身自嫁娶等 九曰不义 杀郡县官吏 妻闻夫丧匿不举哀等 十曰内乱 奸祖父 父之妾 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 北齐律 所定 重罪十条 从广泛的意义上予以概括 包罗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各个方面 进一步把礼法结合起来 强化了对君权 父权 夫权的维护 隋唐律在此基础上发展为 十恶 定制 并为宋 元 明 清历代所承袭 八 服制定罪与留养制度1 服制定罪依服制定罪是 晋律 首创 目的在 峻礼教之防 它是指亲属间的犯罪 依据五等丧服规定的亲等来定罪量刑 尊长杀伤卑幼 关系愈近则定罪愈轻 反之加重 这是自汉以来礼法合流的又一体现 以后历代律典均沿用 明代更将丧服图列于律首 2 留养制度留养 亦称 存留养亲 指犯人直系尊亲属年老应侍而家无成丁 死罪非十恶 允许上请 流刑可免发遣 徒刑可缓期 将人犯留下以照料老人 老人去世后再实际执行 北魏律 名例 规定 诸犯死 若祖父母 父母七十以上 无成人子孙 旁无期亲者 具状上请 流者鞭笞 留养其亲 终则从流 不在原赦之便 这是中国古代法律家族化 伦常化的具体体现 这一内容亦为后代法律承袭 九 确定行刑季节中国古代重自然法 认为春夏是万物生产 发育的季节 不宜刑戮 只有秋季 气象凋零 此时审狱断囚 才顺应天时 故 春秋 称 赏以春夏 刑以秋冬 五 司法制度 一 司法机关1 审判机关审判机关称廷尉 掌刑狱决讼 建安年间置大理 黄初六年改称廷尉 两晋南朝审判机关基本沿袭曹魏之制 北魏初年司法组织不健全 至拓跋珪年间 才模仿汉制建立司法组织 中央审判机关也称廷尉 北齐称大理 北周审判机关称大司寇 2 检察机关检察机关称御史台 又称兰台 掌吏治 察举非法 已独立于少府外 成为皇帝直接掌握的独立监察机关 曹魏时御史台长官称宫正 后改称中丞 蜀 吴皆置 位四品 两晋御史中丞职责扩大 东晋设司隶校尉 督察权一统于御史中丞 凡内外众官有违法宪者无所不纠 南朝梁称御史台为南台 长官称大夫 后复称中丞 治书侍御史举劾六品以下官吏并分统各曹侍御史 北周改称司宪 属秋官府 北朝又以尚书令 尚书左仆射参弹劾 与御史台更相廉察 自魏以后 地方不设监察机关 由中央派御史监察 发展了御史出巡制度 御史甚至可 风闻言事 对各级官吏进行弹奏 御史中丞失纠则要免官 司隶校尉一职不复存在 3 司法行政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为尚书 尚书为行政机关 兼管司法事务 表明司法行政开始与审判和检察相分离 这是为适应封建制度发展的需要而强化司法机构的结果 这时三省制正处于逐步形成的过程 刑部尚书还未正式确立 尚书省所属各部 曹都设立了执掌司法行政的官署 晋司法行政组织分工更细 三公尚书主刑事 都官尚书郎主狱讼 比部尚书郎主法制 南朝增设都官尚书 南齐又是尚书有仆射掌刑罪详讼 北魏司法行政机关为都官尚书 北周以刑部中大夫掌五刑之法 此时 除司法组织外 中书省 尚书省长官也常兼管刑事 南朝以尚书左仆射 吏部尚书掌刑事 北朝有疑狱 皆付中书省量决 皇帝也频繁地干预司法审判 这一时期皇帝听讼 录囚的史例特别多 曹魏明帝 每断大狱 常幸观临听之 中央行政机构兼领司法事务 标志着司法制度逐渐走上司法行政与审判分离而又彼此牵制的道路 反映了传统司法机构的完善与强化的趋势 这一变化为隋唐司法机构和中央三省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4 地方司法组织地方司法组织不分立 审判 检察和司法行政皆由地方长官兼理 州刺史 郡太守 县令皆理狱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