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发表《北京教研》20103提高对词语教学的认识.doc_第1页
已发表《北京教研》20103提高对词语教学的认识.doc_第2页
已发表《北京教研》20103提高对词语教学的认识.doc_第3页
已发表《北京教研》20103提高对词语教学的认识.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提高对词语教学的认识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 蒋秀云一、词语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词语是学习语言的基础,一个人掌握一种语言水平高低的标志是词汇量的多寡,母语的学习也不例外。所谓“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郭沫若语),就形象地说明了丰富的词语积累与酣畅淋漓的写作之间的必然联系,词汇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直接反映着语言的状态:学生学习语文掌握的词汇越多,读写能力越强;反之则难免说话写文章词不达意,干瘪生涩。语文是学习语言的学科,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第1-2页为己任,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第16页,从某种意义上说,积累鲜活的词语,丰富语言的内存,是学生遣词造句、自如地运用语言表达情感、思想的重要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言是复杂的体系,学习语言的影响因素也很多,正确地理解运用语言还有赖于语感的培养,夏丏尊先生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 第267页先生的话中是否暗含着这样的信息:语感首先是对词语的敏感,语感总是伴随着对词语的意义、色彩、形象等的直觉感悟而产生,对词语的敏感让我们在思绪飞扬中体味语言之妙,词语中蕴含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旨趣、韵味、意蕴尽在不言中。无论是词语的积累、语感的培养,都有赖于词语教学。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年级老师认为词语教学是低中年级的重点;而低中年级的老师则认为课文中出现的很多词语学生在口语中都会用了,还用那么费力的教吗?这些认识使得语文课堂上的词语教学流于形式:读一读、写一写、查查词典、说说意思,仅此而已,很不扎实。词语教学若仅在音和形上着力,止于能认读、会书写,那么学完一篇课文,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形象、色彩、情趣、意味等意蕴根本无法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记,自然谈不上真正的理解,更谈不上积累运用。一位骨干教师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人教版四上)课上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片诉说着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那哀婉凄凉的背景音乐则烘托了主人公失去父亲的悲痛情绪就是感受不到对核心词重锤敲打的力度,总觉得词语教学轻飘飘的。课后,对三个中等学生进行调研,调研内容是解释词语“卓越”、“弥漫”、“圣坛”,并试着用前两个词语口头造句。生1:“卓越就是对工作非常认真”,造句“我的爸爸是个卓越的警察”; 生2:“弥漫就是战争没有停下来”,造句“春风弥漫在北京城”;生3:“圣坛”,就是“世界上”。这三个词语都是词语表中要求读、写、记的,也就是要积累的词语。其中“卓越”一词是联合国秘书长对雷利的爸爸一名以身殉职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员的评价,也是孩子心中的父亲、妻子眼中的丈夫形象的真实写照,更是人们内心对这位牺牲的维和英雄的最好评价,可以说是全文的统领。可遗憾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抓住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本应重点理解、积累,以图能正确运用的词语就这样从学生的视野中轻轻滑过: 师:读1-4自然段,想想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画出有关句子,谈谈体会。生:读“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联合国秘书长都赞扬爸爸,给予他高度的评价,我可以感受到爸爸工作特别认真。生:爸爸是一个对工作负责的人。师:书上有一个词语最能表现爸爸对工作负责任的态度,是什么样的人?哪个词?生:卓越。师:还有其他语句让你对爸爸有新的认识吗?生:读“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从这句话中我知道雷利的爸爸在学习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他精通四国不同的语言。师:仅仅是这样吗?生:是硕士,比博士低一级,我觉得他很了不起。师:可见爸爸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板书:有才华)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是“卓越”,没有错,但是把“卓越”的内涵理解为“认真”、“对工作负责”,在这里就有失偏颇了。此外,爸爸是因为卓越才受到赞扬,还是因为受到赞扬才卓越?“卓越”是工作态度吗?“卓越”与“有才华”是并列关系还是包含关系?这些问题教师自己都没有弄清楚,学生上完课说“卓越是对工作非常认真”也就不足为怪了。老师自身对词语的理解就不严密,学生又怎能正确地理解呢?“卓越”一词在文中起着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教师对这样的对文本理解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应紧抓不放,重锤敲打,可以设计这样贯穿全文的问题“什么是卓越?联合国秘书长为什么赞扬爸爸是一位卓越的军事观察员?”,以对重点词的理解为突破口,形成教学主线,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深刻内涵。学生围绕对“卓越”一词的理解一步步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词语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强化,学生对“卓越”这个词的确切含义、使用范围、语气轻重、语体色彩等自然会了然于胸,课后就不会那么轻易地将文中“卓越的观察员”替换成“卓越的警察”了。卓越在词典中的解释是“非常优秀,超出一般”,且不说这个学生的爸爸是不是卓越的警察,至少对这个词语运用时必要的解释说明是应该的,比如:爸爸做了什么事情堪称卓越,忽略词语的使用范围,一味地模仿显然是不妥当的,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弄明白这个词的意思,也没有从文章的描写中理解爸爸如何卓越,什么样的人才能用卓越来形容。学生的表现反映出课堂上教师词语教学的偏颇和不到位。第二个学生把理解词语混同于理解句子,原文是“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对于四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来说,还没有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恐怕是不合格的。说明老师在这方面缺乏应有的训练,学生没有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造的句子也不妥当。第三个学生对圣坛的理解及更有失偏颇,圣坛不理解又怎么理解父亲工作的伟大、圣洁呢?试问: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完课文,对文中出现的“好词”能有几个会运用呢?如果学生学完一篇又一篇课文后,很多词语都还没有转化成积极词汇,那么学了六年的语文仍然不能文从字顺地表达也就不足为怪了。因为我们教的是母语,对于词语许多教师想当然地以为学生会读、会写就自然能理解会运用了,所以能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研究词语教学的老师实在不多。他们在课堂上忙于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思想的开掘、感情朗读的指导认为这些才是语文教学的正道,而疏于指导学生理解、运用文本中出现的学生最应该掌握的、也是学习语文最基础的词语,实在是令人担忧。 其实汉语的词汇极其丰富又极其复杂,学生走进神圣的语文殿堂,主要学习的是书面语的理解和表达,就理解而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藏的内涵是核心,没有对词语准确深刻的理解,学生就不可能深入到语言文字内部领略深藏其间的韵味、奥妙。而表达的精准更依赖于对词语的选择运用,近义词、多义词的大量存在,为精准表达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同时也带来了选择的多种可能性,如何从众多中选出唯一的“这一个”,没有大量的积累、没有对词义的准确理解就难以比较出优劣,必然影响表达效果。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对其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因此词语的学习是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的,无论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只不过每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小学阶段是学生由学龄前的口语习得向有目的的书面语学得的转折时期,词语积累的质和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由此可见,词语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写作及语感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语文老师必须切实加以重视。二、词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1、处理好几个关系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对词语教学从三个层面提出了要求:(1)理解层面:“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低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中段);“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高段)(2)积累层面:“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低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中段)(3)运用层面:“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低段);“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中段)。从了解、理解到品味鉴赏是词语理解范畴的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教师要处理好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切实把握各学段应达到的要求。目前的现状是重理解、轻品味,对好词的品味只是在概念的层面上纠缠,哪里好?怎么好?教师都缺乏应有的指导,理解又是积累、运用的前提,运用是最终的归宿,如果达不到运用的程度,就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和有效的积累。处理好词语的理解、积累、运用的关系是词语教学的关键。 2、联系生活、语境词语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抽象概括的结果,将其还原到色彩斑斓的生活世界中,通过形象思维的唤起,使抽象的符号变得真实可感,建立词语与生活的固有联系,打通输入和输出的通道,为词语能顺畅地游走于大脑与笔尖之间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根据汉语一词多义的特点,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才是确定的、唯一的,语言环境对词语具有制约作用,因此词语的理解必须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达到准确。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效果可能会完全不一样,因此积累词语同时也是在积累语言运用的规范或者独特的表达方式,所以积累也要放在语言环境中。何为“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看词语并没有所谓美丑、优劣之分,任何一个词语放到恰当的语言环境中都可能产生好的表达效果,因为文章中所使用的词语,往往是其引申义、联想义、象征义,这些在词典中是没有的。因此积累词语绝不仅仅是将一个个孤立的词语背诵下来、抄在本上就算完成了任务。3、创设情境,突出运用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曾经说“在儿童言语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积极词汇,即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词;也有一些消极词汇,即或者对词义不十分理解,或者虽然有些理解但不能使用的词。教育的任务,就在消极词汇不断转化成积极词汇。”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年 第162页可见,只有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词才算真正积累下来了。因此词语教学不仅要着眼于丰富儿童心理词典的内存(背诵记忆),更重要的是要打通儿童从心理词典中输出词语的路径,让词语能灵动地穿梭于学生的大脑和唇齿、笔尖之间。母语是一种情境性的语言(朱自强语),不同于学习别国语言,要系统地学习语法知识,创设情境的目的是唤起现实生活与词语符号之间的对应关系,激发情感,产生表达的欲望,强化对语言符号、语言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学生由于认识水平的原因,往往不能自觉地将词语与现实生活主动、自觉地建立起联系,或者说建立这种联系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教师提供一只桨(运用语言的情境),使储存在脑中的词语在不断运用中得到强化,顺利到达熟练运用语言的彼岸。请看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做的。那是九月的一个早晨。苏氏带领孩子们来到田野里去,要求孩子们观察天空,“想一想,从我们的语言中找出恰当的词来形容现在的天空”。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来:“天空像刚被水洗过一样”“天空是清净的,连一根羽毛也没有”“天空是碧蓝的,好像切列西卡的童话里的天空一样。一会儿天鹅就要飞来了”“天空是柔和的。”“天空是忧郁的。有乌云已经从北面涌过来了。”“天空是宁静的。当有雷雨的时候,天空是多么不平静啊!”“天空在沉思,它在回忆着云雀的歌唱。”“天空贴近地面了,夏天的天空比现在高,有燕子在天上费飞。现在看不见燕子了。天空在凝神静听:燕子是不是躲到树丛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