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及答辩评分标准.docx_第1页
说课及答辩评分标准.docx_第2页
说课及答辩评分标准.docx_第3页
说课及答辩评分标准.docx_第4页
说课及答辩评分标准.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课及答辩评分标准组别:应试人员序号:时间:月日午项目要求分值得分说课教学理念与目标1、教学理念能正确体现课标精神。2、能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之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3、符合本学科特点。15教学内容1、能正确把握课标理念下的教材特点。2、教学容量适当,重难点突出。3、注意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规律的关系。20教学过程与方法1、教学设计合理,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实用,体现新课改精神。2、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3、注意教学的整体推进和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因材施教原则。20教学基本功1、普通话规范、流利,语速适中。2、教态端庄、亲切,脱稿说课。3、板书规范,设计合理。4、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15答辩基本观点观点正确、全面、新颖,回答内容符合题目要求。10论证论据论证严密,条理分明,言之有据,资料丰富,思路清晰,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浑然一体。10仪态语言1、举止优雅,大方自然,手势适度,行为规范,符合教师礼仪。2、语言优美流畅,简洁明了,普通话规范准确,表达清晰明白。10合计100雨霖铃教学简案李贝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巩固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二)过程与方法:诵读、品评、分析、鉴赏;理解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提问上节课所学词的基本知识及柳永相关内容,检查背诵望海潮。二、由“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无题)导入离别的话题,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有关别离的诗词并背诵出来,适时引导学生注意其中出现的意象,如:柳、月、雨、酒、风、秋季之景等,将这些意象和别离的愁绪联系起来。总结:别时有情,别时有景,别时有泪。导入本词柳永与红颜知己之别。三、整体感知.反复诵读1、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初读(其他同学找出瑕疵) 2、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交流以什么样的语调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3、听录音,跟读。体会词中缠绵悱恻之情、感情基调低沉悲戚。四、选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一到两句话进行分析鉴赏,其他同学及教师适时补充五、问题探究:(写作手法)1、 词中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了诗人难舍难分的情感?2、 词中有哪些意象?直接抒情的句子上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象:寒蝉、长亭、烟波、暮霭、酒、杨柳、晓风、残月(联系导入时所说的这些意象所传达出的别离愁绪)3、哪些是眼前现实之景,哪些事设想未来之景?略总结归纳:本词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融情入景、虚实结合。六、阅读词话丛编片段,从这个形象的评论中总结婉约词派的特点(结合柳永二词)七、作业:背诵雨霖铃;预习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两首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2、了解柳永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3、学习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二)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单元提示,了解词的基本知识(词的起源发展、别称、分类、词牌、题目、小序、派别及代表作家)二、作者简介:奉旨填词柳三变、作品集乐章集,作品内容分类,作品流行程度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三、背景介绍:投赠词、干谒之作,目的是得到杭州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四、整体感知.反复诵读1、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初读(其他同学找出瑕疵) 2、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交流以什么样的语调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3 、再读课文(饱含情感)朗读指导:感情饱满,适度夸张。上片首句朗读在“繁华”处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五、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既然是一首干谒之作,作者会从那些方面来写?歌颂当地景美、人和、官员政绩突出等。词作那些句子分别体现了这些内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分析自己喜欢的语句,根据不同语句侧重某一方面分析鉴赏。板书结构层次,便于背诵:上片:对杭州总括,以下三句分别从都会、形胜、繁华三方面进行铺叙。总分关系下片:分三层(杭州百姓生活背景、百姓之乐、官员之乐、赞美能与民同乐的作风及祝愿)不看课本根据层次划分回忆具体诗句,达到背诵目的。六、拓展延伸:请学生回忆描写杭州、西湖的诗句七、作业:用散文句描述词中你所喜欢的词句柳永词两首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35 更新时间:2012-3-19【我要加点】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词及柳永的生平。 2、深入词中描绘的情景,体察作者情感及作者的情感状态。 3、感悟词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体察作者情感及作者的情感状态。 难点: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朗诵法、讨论法 四、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 五、学时安排:2课时 六、学习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词及柳永的生平。 2、感悟望海潮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 一、词的有关知识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诗、词、曲)中的一种特殊体裁。 1、词的起源:词,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所以又叫“曲词”或“曲子词”、“长短句”,后来也跟乐府诗一样,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跟音乐分离开来,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诗余”。 2、词的构成:词牌和标题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即词牌是词乐曲调的名称,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及平仄声韵,一般与词的内容无关。 标题,为了说明词作的主题或内容,有时作者在词牌下自拟标题或加写小序,一般是对内容的提示或补充,可用可不用。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落多少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按风格可分为两类: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缠绵婉转,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际、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如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柳永的生平简介 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他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的词大多反映市井俪俗的生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的词在当时就广为流传,流行的程度远远超出了现在歌坛上的“四大天王”。他称自己是“奉旨填词”,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柳永也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把从政作为自己人生的第一目标,哪知他的仕途充满坎坷。他于公元1017(约30岁)年赴京赶考,没考上。他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五年,第二次开科又没考上。他便写了一首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志。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是一首发牢骚的词,说我没考上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有才,也一样会被社会承认,我是一个没有穿官服的官。要那些浮名有什么用?还不如把它换来喝酒唱歌。但是那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却征服了所有的歌迷,覆盖了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最后还传到了宫里。当时的皇帝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又过了三年,柳永再次参加考试,终于以他出众的才华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看到柳永的名字,想起了他那首鹤冲天,就在旁批道:“且去浅斟低吟,何要浮名?”又把他的名字勾掉了。皇上的轻轻一笔,彻底地把柳永推到市民堆去写他的歌词。柳永只好自我解嘲说:“我是奉旨填词。”从此他终日流连在歌馆妓楼,瓦肆勾栏,他身上的文学才华和艺术天赋与这里的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仕途上的失意并不妨碍他艺术上的创造,可以说,正是这种失意造就了独特的词人柳永,造就了独特的“俚俗词派”。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 三、学习望海潮 1、听望海潮朗诵。 2、朗诵指导 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上阙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下阙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3、传说金主完颜亮在读罢这首词后非常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后来就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请大家一起朗诵望海潮,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词中哪些内容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大宋直指杭州的野心呢? 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杭州的地理位置优越,处在东南沿海,风光美好,曾经是历史上三吴的大都会,自古以来都是繁华之地,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由此可以想见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不像金国地处内陆,资源贫乏,交通不便。完颜亮贪慕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人烟阜盛,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这是对杭州城的一个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作者以一游客的身份陶醉其中,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城市景观美丽无比。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高耸入云的树木围绕江堤呈现蜿蜒迤逦之态,声势浩大的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展示排山倒海之势。我们分明感受到面对此情此景时涌动在作者内心的积极向上的澎湃激情。这是对钱塘江雄阔景象的特写。“绕”“卷”两字要重点赏析其妙处,形象、逼真。 (4)“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珠宝玉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市民生活富庶,街市经济繁荣。作者看到此景惊喜,艳羡,更何况本身就有入侵大宋野心的完颜亮呢!杭州这里的物质生活的富裕勾起他强大的侵略欲望。 (5)“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何花。” 西湖的山水清秀美丽,有“天香飘万里”的三秋桂花,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十里荷花。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色彩艳丽,引人入胜。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在读者面前铺展开了一幅杭州西湖的迷人画卷,流露出作者无比的喜爱之情。看来杭州这里真的是人间天堂,不仅物质生活富裕,而且精神生活也令人陶醉,难怪,金主完颜亮如此动心。 钱塘江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秀色是风和日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丝竹管弦。前一句要读出气势,雄壮有力,后一句要读的轻快婉转。 (7)“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此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夜泛菱舟阵阵歌声在湖面荡漾。老叟悠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杭州官民同乐之景,体现社会和谐,这是封建社会士大夫或者政治家们追求的大治年景,也是完颜亮心驰神往的理想社会。 (6)“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写的是地方官的的游乐,闲暇时品酒吟诗,欣赏音乐,赏玩山水美景,多么风流潇洒。也暗示他治理有方,有卓越政绩。完颜亮非常羡慕这位地方官,希望自己也能象他一样坐拥杭州享受生活。这是任何一位有志向的男人都希望拥有的成功和排场。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5、小结:这首词写于宋真宗咸丰末年,当时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此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叫孙何,与柳永是布衣之交,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一首望海潮,从空间上全景式地反映了宋初杭州的盛况杭州城的繁华富庶,钱塘江的壮阔浩大,西子湖的清嘉秀美,老百姓的安逸闲适,地方官的风流潇洒,官民同乐的和谐景象。当这些画面一一立体地铺展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确得到了强烈的艺术享受。 它不仅打动了孙何,打动了完颜亮,更是打动了千年之后的我们。 6、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到青年柳永怎样的情怀? 明确:踌躇满志,积极向上,意气风发,激情四射 7、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东南形胜 自然风光之美 三吴都会 都市繁华之美 钱塘自古繁华 民生安乐之美 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四、作业设计: 板书: 1、从地理位置上看 环境美丽 2、从历史传统上看 惊叹 经济繁荣 3、从自然景观上看 赞美 生活安定 4、从市井面貌上看 艳羡 5、从百姓生活上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感悟雨霖铃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 2、理解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一、回顾导入 一首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才飞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柳永,然而,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连于勾栏瓦舍,为歌女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不解的情缘;但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浪迹江湖,致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接下来我们看他中年仕途失意时期的一首词雨霖铃。 二、学习雨霖铃 1、指导雨霖铃朗读。 2、请同学们放声朗诵词作,边读边思考:雨霖铃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离愁别绪,情人间的伤离别。 3、整体感知:不难看出,词的上阕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对离人离别的过程,下阕作者通过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今宵酒醒处”和“此去经年”后的场景。全词通过时空的延伸来展示他的离愁别绪:两人离别之时(联想)今宵酒醒处(想象)此去经年后。 4、请选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来谈谈作者是如何深刻地展示他的内心情感的。 教师引导归纳: (1)、“寒蝉歇。” “寒蝉” 听觉感受,一般是代表悲凄的形象,蝉叫声凄厉,这凄厉的叫声不仅打破离别环境的寂静,更刺激着离别人的敏感神经,令人难以忍受,加重凄凉感受。 “长亭”送别地点,浸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天色已晚,暮色渐起,人要回家鸟要归巢,我却要与心爱的人分离去浪迹江湖,前途未卜,迷茫失落,加重愁情。 “骤雨初歇”矛盾的心情:既想雨停,又不想雨停。雨停,他就可以离开这个伤心地去远方寻求新的发展了;雨不停,正好又合了他的心意,想要再多留一会哪怕是一小会儿,再看恋人几眼,再多说几句绵绵的情话。 这几个意象的组合从听觉视觉等方面把离别时的环境立体地描绘出来,营造出一种冷落凄凉的氛围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 (2)、“都门催发” 这是离别时的场景描写。面对美酒没有情绪,内心充满的是无限的依恋与不舍。为什么要喝酒?一为饯别,二为借酒浇愁,三也可能是驱除心寒。“无绪”一是没有好心情,二是心绪纷乱如麻,想走又不舍得走,矛盾痛苦可见一斑。“留恋处”是有情人依依不舍,“兰舟催发”是船家偏偏不断地催促上船;多么尖锐的矛盾。一方怨时间过的太快,一方嫌时间耽搁太久。一急一缓,两相映衬,生动地刻画了分别时不同人物的心理神态,突出离人的不舍、无奈和隐隐的对船家催促的烦恼。用字经济,手法高明。 (3)、“执手凝噎。” 写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开始由表及里逐层揭示离人的内心世界。此是特写镜头,语言通俗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执手”之精妙:紧紧地抓住不愿松开(能否换成握、牵)。“竟”字之妙:竟然,为什么竟然说不出话来?这是对词人心境最真实的描摹:本来有千言万语可此时不知从何说起,唯闻哽咽声,况且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之间的柔情蜜意和此刻的难舍难分。互相保重可离人要去漂泊前途未卜;早日团聚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知何日能聚;祝愿离人愿望实现可江湖凶险无法预知所以这里边不仅有儿女情长还有个人的担忧。“无语凝噎”是写出了最后必须要动身时的难舍难分的情态,情到极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极言依依惜别和缠绵悱恻之情。真是 “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孟郊古怨别)悲伤、难舍、痛苦到了极致。 (4)、“念去去阔。” 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和无奈。“去去”二字连用,显示出低沉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路上又思念佳人,离恨无限,顿感“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痛苦凄凉。“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云烟暮霭,使人透不过气,给人无限压抑,其离愁之深前途之茫茫,可以想见。也令人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苦;同时也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的迷惘惆怅,景无边而情无限。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这不仅抒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几个意象组合的画面色调灰暗,低沉压抑,传达出词人苦闷孤独压抑迷惘的情感。 (5)、“多情节。” 直接抒情。“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作者似乎在自我安慰,实则突出自己的伤别更重。“清秋节”一辞,照应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开拓了词的境界,深化主题,极写离别之痛。 (6)、“今宵酒残月。” 千古丽句。离别之际想酒醒后身在何处,是虚写之景。“酒醒”遥接上片“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然借酒浇愁,还是沉醉了。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酒醒无异于愁醒,更加惆怅。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的晓风残月,顿时怅然若失、落寞凄凉。“残”字既是对月的描写,也是作者心情的写照。前路是“千里烟波”空阔的千里楚天,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又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顿觉迷惘无助,这种羁旅行役中复杂的情感一起涌上心头。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迷惘辛酸、漂泊失意、凄清悲凉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这正是:“杨柳留人不可留,晓风扑面寒心头,残月照人影孤单,酒醒之后愁更愁。” (7)、“此去经年更与何人说?” 词人进一步设想一年之后的情况。一年之后,诗人仍羁旅他乡,形单影只,纵使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繁华无限,也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即使有千种的风情万般的情意也因无人共语而倍感痛楚(无人倾诉因你不在身边,不知道古汴河畔的女子听见了这缱绻千年的思念了吗?)。“更”和“纵”使情感更进一层,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以虚景、虚情的设想结尾,说明离别后的痛苦将与日俱增。结尾问句,更留有无穷意味,将离情推向高潮。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jin,本义:设酒食送行) 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对方泪光闪闪的眼睛,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5、小结: (1)、一曲雨霖铃道破了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和那一腔离恨。阵阵寒蝉,沉沉暮霭,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对无言,好一幅凄恻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一片残柳,一弯残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好一曲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 (2)、柳永的一生是充满抑郁和失意的,一首雨霖铃道尽了仕途失意,落拓江湖,辞别情人,把酒浇愁愁更愁的痛苦等等真切的感受。 此词不单写一对恋人的分离,而是柳永借助分离这个话题来深刻表达他人生的况味。 三、了解柳词的风格特点 阅读讨论: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俞文豹吹剑录 问题:你认为从以上形象的评论中(选择的不同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可以看出柳永的词有何特点? 明确:1、具有轻柔凄恻的婉约美。具体表现: (1)、景物 具有轻、柔、纤的特点。 (2)、情感 具有阴柔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低婉缠绵。 (3)、意境 具有婉约之美。景为冷落的秋景,情为伤感的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凄恻,情景交融。 2、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 (1)、“别”生情: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芳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别赋 (2)、“秋”伤情: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万里悲秋常作客”“ 秋风秋雨愁煞人”“ 自古逢秋悲寂寥” (3)、“酒”乱情: 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哀时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四、迁移训练 我们通过学习望海潮读出了青年柳永的情怀,在雨霖铃中我们体味了中年柳永复杂的人生滋味。请你写一段读你,表达你对柳永情感或形象的认知,50-80字即可。 附:1、倜傥豪放柳三变,少有奇才功名恋。三赴科场葬流年,满腹牢骚鹤冲天,奉旨填词风流现,晓风残月别情倩,宦海浮沉诗情拈,金鹅峰下月枫念。 2、暮霭沉沉,孤柳独立,晚风催得雨声碎。寒秋时节,谁怜落花卷霜帷。只守驿外,何时揽得乌纱归?佳人翘首,才子归去。蝉鸣引出离别泪。枉断空肠,酒香却道离别怅。长亭一别,纵是那时雁过也心伤。 3、告别了杨柳岸的晓风残月,你踏上兰舟向着暮霭沉沉的楚天驶去。依稀可望见的孤舟遥影在茫茫水天之际若隐若现。岸上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拭不去的泪水迷茫了整个江岸,连同这个令人伤感的秋。 4、忘不掉那一双泪眼中凝聚的爱意,拂不去被晓风吹在脸上的发丝。滔滔江水,清秋千里,你孤独漂泊的影子如惊鸿一般短暂,转瞬即逝般消失在梦中人的眼里。 5、犹记得当年意气风发十年寒窗夏雨冬雪,无奈你却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从此你便因为一时的少年豪气而踏上了一生的颠簸流离。你选择了词,词也选择了你,于是凡有井水处便得歌柳词。 6、他是个罪人,不仅写下了望海潮,让觊觎江南的完颜亮更加觊觎,更用多情细腻的笔触,让痴情的女子更加痴情。 7、水墨城镇,是他生活的底色,和着微风,就着夕阳,写下瑰丽的词句。灯红酒绿,是歌女们穿梭的小巷,伴着琴弦,踏着舞步,他的词曲在神光离合中窜腾。天纵的才情,奈何年少轻狂,失了一生所向的仕途。只好怅然行走天下,醉那无用之酒,钟那无用之情,把酒黄昏,作别伊人。榨尽一生的辛酸悲凉,成那一声声歌女口中词。 五、作业 板书 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寒蝉 长亭 骤雨 环境悲凉 执手相看 无语凝噎 难分难舍 (情景交融) 千里烟波 楚天辽阔 惆怅伤感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伤离别 清秋冷落 愁意浓浓 杨柳岸 晓风残月 酒醒伤情 (虚实相生) 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惨不成欢 习题解答 一、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参考答案: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安定、富庶、和乐的都市生活画卷。写杭州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从地理位置上说。它是东南的重镇;从历史传统上说,它自古以来就是繁华的都市;从自然条件上说,这里有著名的钱塘江,有秀丽的西湖;从市井面貌上说,其建筑设施极其美观,人口稠密;从百姓的生活上看,人民安居乐业,笙歌处处。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和羡慕之情。 二、此题目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词融情入景和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试着体会全词的意境。 参考答案:雨霖铃描写了饯别时黯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舍难分的痛苦,设想“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惆怅以及日后无人述说的孤独、无聊。词的上片主要写了离别时和离别前的情景,下片是对离别后的设想。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三、此题旨在让学生了解诗词的不同风格和情调。 参考答案:可根据题干的例句指出的“悲壮”与“凄苦”的不同情调和风格,联系学过或读过的词作进行比较鉴赏。 教学反思: 哈姆莱特(节选) 教学要求 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点:戏剧人物、戏剧语言的分析。三、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四、教学课时:3课时。五、教学方法:赏析法和练习思考法。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1616年逝世。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释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也译为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对封建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二、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三、悲剧的情节: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四、研习课文。(一)检查预习:1给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 匍匐(pf) 意旨(zh) 暴虐(nu) 祈祷(do) 轻蔑(mi) 难堪(kn) 怪诞(dn) 忏悔(qin) 踌躇(chuch) 迷惘(wng) 延宕(dng) 虔敬(qin)紊乱(wn)劝诱(yu)嫁奁(lin)陨落(ynlu)横暴(hng)2.解释下列词语:(1)神魂颠倒:【注音】:shn hn din do【释义】:神魂:精神,神志。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形容对人或事入迷着魔。(2)紊乱:【注音】:wn lun【释义】:杂乱;纷乱:秩序紊乱言语紊乱。(3)涂脂抹粉:【注音】:t zh m fn【释义】:脂:胭脂。搽胭脂抹粉。指妇女打扮。也比喻为遮掩丑恶的本质而粉饰打扮。(4)鞭挞:【注音】:bin t【释义】:鞭打。比喻抨击:这部作品对旧社会的丑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5)当机立断:【注音】:dng j l dun【释义】:当机:抓住时机。在紧要时刻立即做出决断。(6)陛下:【注音】:b xi【释义】:对君主的尊称。(7)殿下:【注音】:din xi【释义】:对太子或亲王的尊称。现用于外交场合。(8)创伤:【注音】:chun shn【释义】:1.伤害。 2.被刀剑火器等所损伤。 3.指伤口。 4.比喻战乱或自然灾害等给国计民生带来的破坏。(9)烟视媚行:【注音】:yn sh mi xng【释义】:烟视:微视;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二)整体分析课文1.课文节选部分是剧本的第三幕第一场。这是展示哈姆莱特性格的重要场次。哈姆莱特被看作是什么样的典型?(哈姆莱特被看作是既勇敢又忧郁的典型。)2.在这场戏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味到哈姆莱特的什么性格特征?(我们可以深切地体味到热情激昂的背后,他软弱犹豫的性格特征。)3.戏中国王和奥菲利娅的父亲设下圈套,让奥菲利娅探问哈姆莱特内心的秘密,为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他也只得装疯卖傻,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一方面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扼腕,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情。如“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作者刻画的是一个划时代的人文主义的代表。另一方面,又通过哈姆莱特内心的独白,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的独特个性。)4.这一场戏中的哈姆莱特,心事重重,言不由己。他既要重整乾坤,又要面对强大阴险的对手,他强调的是个人的作用,求助的是自我思想的力量,所担负的责任与实际上的力不从心,在他内心深处掀起阵阵波澜。这时他对生命意义作了哪些思索?(“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这段内心独白脍炙人口,它深刻地表现了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在进行个人复仇和探索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他剖析自己,“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这段独白人们常常拿它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66首相比,这是首富于揭露性和哲理性的好诗,作家借哈姆莱特之口,深刻而具体地揭露了当时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人文主义的思想。这也是我们理解主人公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钥匙。5.我们根据背景和情节的介绍知道哈姆莱特具有哪些个性?(哈姆莱特是个富于理想、敢于行动的人,勇敢果断使他具有“英雄”的个性,但在这里却可以发现他的“迟疑”“忧郁”“孤独”他既是个身负为父复仇、扭转乾坤重任的“英勇果断”的王子,又是个具有“延宕”迟疑多虑性格的“忧郁”王子。这种并不单一的个性,正是他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魅力所在。6. 哈姆莱特的人性为什么这么复杂?(因为他身遭变故,理想破灭,他奉命复仇,然而任务是如此艰巨,对手是如此强大,他主观上反对暴力却又脱离群众,造成他在积极行动之中常常产生力不从心和难免失败的感觉,因而他的内心充满矛盾。通过这段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在这里,哈姆莱特不是一个理想的说教者,不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他是反映时代共性的典型的“这一个”,他有着丰富复杂、矛盾统一的性格内涵。)五、作业:1.熟读课文。2.预习讲义。 第二三课时一、复习提问:(略)二、分析课文内容:1.节选的这场戏在情节结构上可分为哪三部分?各部分主要写的什么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国王与身边的侍臣及王后之间的对白。写心怀鬼胎、惊疑不定的国王与侍臣密谋商量试探是否“因失恋而疯狂”的哈姆莱特。 第二部分,主要是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写的是奥菲利娅被狡猾的国王和父亲利用,前来试探装疯卖傻的哈姆莱特。 第三部分,主要是国王与波洛涅斯的对白。写的是他们试探后的密谋。) 2.分析整个剧本,归结起来看,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什么的冲突进行的?(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进行的。课文节选的这场戏,也将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放在主要冲突的位置上。戏中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及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都是围绕这一主要冲突展开的。)3.这些冲突的作用是什么?(这些冲突实际上都是当时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在当时来讲,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从表面看来,冲突是在一对恋人之间展开,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通过冲突塑造了人物,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通过人物,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画,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 总之,这场戏戏剧冲突尖锐复杂,情节生动曲折,波澜起伏,有力且成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特别是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形象的塑造,是戏剧通过冲突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最为典型的艺术特色之一。有人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充分说明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的魅力和复杂性。我们在阅读理解时,一定要注意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其他的人物形象在课文节选部分虽说着墨不多,但也是个性鲜明。比如克劳狄斯的阴险毒辣,波洛涅斯的吹牛拍马故弄玄虚,奥菲利娅的单纯多情,都塑造得栩栩如生,丰富多彩。同学们可在阅读人物台词对白时,深刻体会到这些人物的鲜明个性。) 4.台词语言特点是什么? (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和邪气,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 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