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经典孟子专题训练(二)班级 姓名 号数 1、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知斯可以嚣嚣乎?”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答:_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答:_ (2)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 答:_ 2、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把划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回答问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 (1)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3分) 答:_ (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2分) 答:_ (3)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 答:_ (4)此文段体现了孟子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_ 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下12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 注:容光:水的空隙。 1、将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译文: (2)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译文: 2、孟子说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学习道理? 答: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注 颡(sng)额头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译人: (2)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译文: 2、告子和孟子讨论的是什么问题?他们两人对这个问题各持怎样的看法?(用自己的语回答) 答: 5、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对曰:“然。”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孟子离娄上) 翻译下面句子 (1)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2)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3)孟子的主张是什么? 6、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孟子告子下 (1)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 (2)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3)孟子在文中提出什么观点? 7、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1)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2)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3)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8、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也。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1)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译文: _(2)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译文: _(3)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 9、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注:咻:喧哗打扰。庄岳之间:指齐国国都临淄著名的闹市和居民区。(1)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译文: (2)王谁与为善?译文: (3)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 10、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1)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译文: (2)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译文: (3)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 11、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1)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译文: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译文: (3)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 12、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选自卷十三第二十一篇 注释: 大行:指理想通行于天下。睟然:润泽的样子。 盎:显现。 1、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文段中多次谈及“君子所性”那么请问孟子所认为的君子本性是什么? 13、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选自卷十三第二十六篇 注释: 杨子:即杨朱,战国时期魏国人。其学说重在爱己,不为外物所累。 子莫:人名。 1、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请问孟子在选段中用三个例子从正反两面论述了什么问题? 14、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选自卷十一告子上第二篇 (1)顙:额头 1、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孟子在文中用水作比方,旨在论证什么? 15、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选自卷十四尽心下第三十二篇 注释: 指:意旨,意向。 不下带:古代注视人,目光不可低于对方的腰带。文中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带,腰带。 1、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从选段中可以看出孟子所提倡的君子修身之道是什么? 16、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2)试评述上段孟子选拔贤才的启示。 17、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傒我后,后来其苏!” 梁惠王章句下 第十章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 (2)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 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18、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2)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19、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亲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离娄上)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 (2)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 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20、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 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孟子离娄上)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 (2)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1、(1)讲究德,喜欢义,便可以安详自若。穷困不失义,士人因此自得其乐;得意不离道,平民因此不致失望。 (2)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一个士人无论得志还是失意都要重德爱义的主张。 2、答案: (1)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 (2)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 (3)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您的军队。 (4)统治者应顺应民意,才能受到拥戴。 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下12题。1、(1)对于那些曾到圣人门下游学的人来说,别的言论就难吸引他了。 (2)太阳月亮有耀眼的光辉,(凡是能)容纳光线的小缝隙都能照到。2、学习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1、(1)人的本性犹如流势湍急的水一样,打开它的东方它就向东流,打开它的西方它就向西流。 (2)水,拍打一下叫它飞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 2、告子和孟子讨论的是人的本性善与恶的问题,告子认为,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没有不善的。人的本性发生变化,那是外力(环境、形势)导致它这样的。5、【译文】孟子说:“桀和纣的丧失天下,那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拥戴。失去百姓的拥戴,那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得到了百姓,这就得到天下了。获得百姓有方法:赢得了民心,这就得到百姓了。获得民心有方法:百姓所希望得到的,就给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就不要强加给他们,如此而已。百姓归附于仁政,如同水的流向下游,百兽的奔向旷野一样。” (3)得民心者得天下6、【译文】 白圭洋洋自得地对孟子说:我治理洪水的本领,超过了古代的大禹。”孟子说:“您错了!大禹治水,是(按照水流的规律,由高到低)把洪水疏导大海中去, 因此是以四海作为蓄水的沟壑。而您恰恰相反,是把邻国当作蓄水的沟壑。水一旦被堵得倒流,就会象洪水一样泛滥成灾。您这样做,是为有德性的人所反对,所痛恨的。您完全错了 !” 损人利己是一种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恶劣作风。 7、【译文】孟子回答说:“吞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代有人这么做过,武王就是这样。吞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古代也有人这么做过,文王就是这样。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带着酒食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要求吗?只是想避开水深火热的环境罢了。如果水更深,火更热,百姓也就只有转望别人去解救他们了。” 文中提出了要顺应民心的观点。8、答:这段文字中,孟子提出了“行仁政而王”的政治主张,认为“仁则荣,不仁则辱”,统治者应该修明政治,不应放纵享乐,否则只能自取其辱。【参考译文】孟子说:“(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如今这些人,非常厌恶屈辱,但仍然自处于不仁之地,这正好比一方面厌恶潮湿,一方面又自处于低洼之地一样。假若真的厌恶屈辱,最好是以德为贵而尊敬士人,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国家无内忧外患,趁这个时候修明政治法典,纵使强大的邻国也一定会畏惧它了。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却在这个时侯追求享乐,怠惰游玩,这等于自己寻求祸害。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诗经说:我们永远要与天命相配,自己去寻求更多的幸福。尚书太甲篇也说过:天降的灾害还可以躲避,自作的罪孽,逃也逃不了。正是这个意思。”9、答:这段文字,孟子阐明了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力,表明统治者应亲贤臣远小人。【参考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王贤明吗?我明白告诉你。这里有位楚国官员,希望他的儿子会说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载不胜回答道:“找齐国人来教。”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很多楚国人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假如带他在庄、岳闹市区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很好的人,让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如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做不好的事呢?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象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去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又能把宋王怎么样呢?”10、答:孟子提倡人应该守仁行义,不应自暴自弃。【参考译文】孟子说:“自己戕害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什么话说;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最安全的住所,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全的住所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真可悲啊!”11、答:本段文字中,孟子提出了著名的观点,士立身的原则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无论穷通,都应该不失道义(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参考译文】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人家理解我,我悠然自得无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无所求。”宋勾践问道:“怎样就能做到悠然自得无所求呢?”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不得志时,就修养好自身,得志时,就要同时给天下人带来好处。”12、孟子说:“拥有广大的土地,众多的人民,是君子所希望得到的,但他们的乐趣并不在此;居于天下的中央,安抚天下的百姓,君子以此为乐,但他们的本性不在于此。君子的本性,即使他的主张通行于天下,也并不因此而增加;即使困窘隐居,也不会因此而减损,因为他的本分已确定。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已根植于内心,生发出来的神色是温润和顺的,流露在脸上,充盈在肩背,推及到肢体,肢体的动作,不必言说,就能使人明了。” 1、“焉”为兼语词“于此” “穷”为“困窘” 2、君子的本性指的就是“仁义礼智”之心,孟子认为只有持有这一本性,自然就能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 13、译文:孟子说:“杨子主张一切为自己,如果拔下一根汗毛能够有利于天下,他都不肯做。墨子主张兼爱,就是磨光头顶,走破脚跟,只要对天下人有利,他就去做。子莫主张中道而行。主张中道便差不多了。但是坚持中道缺乏变通,就是执着于一点。厌恶执着于一点的人,是因为它损害大道,抓住一点就不管其他了。” 1、“权”权宜,变通。 “恶”厌恶“贼”损害 2、本段谈及的是修身问题,强调本性不应被外物所影响,修养身心应善始善终。 14、译文:孟子说:“水的确没有东流、西流的定向,难道也没有上流、下流的定向吗?人性的善良、就像水性趋向下流。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没有不向下流的。假如拍打水让它飞测起来,可以高过人的额头;堵住水道让它倒流,可以引上高山。然而,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所处形势迫使它这样的。人之所以能够使他做坏事,是由于他的本性也像这样受到了逼迫。” 1、第一个“之”的第二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就”趋向。 “是”这,“然”这样 2、论证了“人性本善”的观点,人性本善就像是水性都要趋向下流一样。 15、 译文:孟子说:“言语浅显但意义深远的,是善言;所操持的简约,但成效广大的,是善道。君子的言谈,讲的都是眼前的事,然而道却蕴含其中;君子的操守,从修养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