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汉字(网页课件).doc_第1页
优美的汉字(网页课件).doc_第2页
优美的汉字(网页课件).doc_第3页
优美的汉字(网页课件).doc_第4页
优美的汉字(网页课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美的汉字(网页课件)首页美丽的汉字 五千年以前,在遥远而神秘的中国,仓颉造就了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这种古老的图腾至今充实着中华民族不灭的灵魂。他,在长城脚下出生,在故宫中成长,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中绽放出美丽的花朵,他见证了我们这个民族一次又一次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记录下一个又一个朝代的天灾人祸,歌舞升平。 汉字之美在于它的音韵和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淡淡的思乡之情贯穿在这句话中,只是短短的十四个汉字就代替了外国人用几千个单词都无法勾勒出的心境。而它却又是这样充满了美感,仿佛是来到悠然的山涧,聆听涓涓泉水心底的惆怅。汉字之美在于它的同音异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些外国友人看了之后一定又要感叹了吧!汉字就是那样让人无法理解,却又通俗易懂。这也许是我们中国人最值得骄傲的地方。作为中国人,我们不得不赞叹祖先的聪明才智,如果没有他们,也许我们还停留在用绳结来记录事迹的时代,因此,当每个汉字从我们口中迸发出来的时候,可以想象我们充满着怎样的喜悦。 汉字之美在于它的形象生动。“火”是炉上跳动的精灵,“水”是溪中流淌的润泽。看见“笑”,我就想咧开嘴,或莞尔,或捧腹;看见“哭”,我就想拉下眼,或掉泪,或号啕。哪怕是最精细最不好琢磨的形容词,他们之间也毫不犹豫地透着独有的气息。“幽静”让我联想到那竹间小道,“热闹”则是节日的集市,“细腻”是江南水乡小巷中女子的皮肤,“粗犷”则是西北高原上汉子的歌声。每一个字符,都跳跃着东西南北不同的气息,而将他们略一组合,又是全新的感受!汉字之美在于它的巧妙组合。“不正”就是“歪”,“小土”即成“尘”,“女子”便是“好”,“田力”等于“男”就连如今中国提倡的和谐社会也是在于它巧妙的组合,“人人都能得以温饱,人人都能自由言论”,这便是所谓的“和谐”!这是任何一门其他的语言文字无法达到的境界。汉字之美在于它流露出的美丽情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南唐末年,李煜在他被囚禁的深院小楼中,对月高唱。“唯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幽幽低吟,他们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汉字中,伤感、喜悦、悲痛、无奈这足以见到汉字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之高,也足以见到汉字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这些小小的象形文字没有过多的文过饰非,没有奢华的门面粉饰,只是留在白纸上的黑色墨迹,而就是这些墨迹抒发了诗人们慷慨激昂的情感,表达了哲人们深刻奥妙的思想,赞颂了平凡人生的淡定宁静而致远。奇妙的汉字给了每个中国人奇妙的人生,写字、阅读、交谈,无一不透露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就是中国的汉字,平凡的汉字,却是我们的灵魂!学习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三维目标的相关要求,本节课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为: 1、通过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梳理汉字的起源、演变、构成等知识,积累有关汉字的基础知识。 2、通过梳理形声字的六种构成方法,探究汉字的四种造字方法,培养正确识记及书写汉字的能力。 3、通过欣赏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感受汉字的美丽,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热情,提高对汉字文化的兴趣。重难点分析1、 重点分析:从汉字的形体和意蕴两方面感受汉字的优美,了解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底蕴。2、 重点突破:观看奥运会开幕式“和”字演变的视频及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使学生通过体悟具体可感的、有代表性的汉字,欣赏汉字的形体美。欣赏奥运会会徽,感受汉字的意蕴美,了解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底蕴。3、 难点分析:了解汉字的造字法,特别是形声字的构成方法,培养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4、 难点突破: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疑,准确辨别汉字的四种构成方法,梳理形声字的六种构成方法。自主学习:一、 通过网络获得有关汉字的信息资料。 /zd/hanizzhishi /gb/cn_zgwh/node_1651.htm二、阅读教材及补充知识,完成基础知识理 。 1、填空: 汉字是记录 的符号,相传是黄帝时期的史官 创造出来的,实际上应该是 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绝非一人之力。 是目前所知的最早能够完整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 汉字形体的演变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即 和 ,前一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字体有 、 、 和 ,后一阶段起自汉代并一直延续到现代,字体有 、 、 和 。汉字字形演变的规律是。 汉字是方块字,有 和 之分。汉字的构成有 、 、 、 四种方法。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从生活中收集体现汉字特色的文化艺术作品。2、补充知识: 形声造字法的构字能力很强,因此汉字中形声字所占的比例最大。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排列的位置是多种多样的:左形右声 惜 构右形左声 飘 战 上形下声 蓬 宪下形上声 咨 盛 外形内声 圆 进内形外声 问 栽三、从生活中收集体现汉字特色的文化艺术作品,感受汉字的美丽。 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汉字作为自源文字,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作为见证中国悠久历史的重要载体,书写了中华文明,承载了华夏文化,历经千年而不衰!合作学习:(见学案)教学过程一、汉字的形体美汉字的演变,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字形由象形到点横竖撇捺的方块字,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智慧,也体现出汉字逐步完善的过程。 中国的汉字有许多美丽绝伦的字体。我们有楷书的四平八稳,有草书的狂放不拘,有行书的龙腾虎跃,有魏碑的圆滑达世,还有小篆的神秘莫测和仿宋的平易通俗好像每种字体都象征着什么,诉说着什么。 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种字体呢?1、欣赏形体特点:欣赏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感受汉字的各种形体美。(视频)2、探究形体规律:观察汉字的形体演变图,探究汉字的形体演变规律。3、了解形体演变:汉字的演变过程 从成体系的汉字算起,汉字的形体演变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个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七个阶段。 一、甲骨文。我们今天所能看到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材料就是甲骨文。所谓“甲骨文”,就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卜辞中所用的字是很有限的,有一些字可以肯定地说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有了的。可是因为在卜辞中没有用到它,所以它就至今没有问世。 甲骨文的特点,主要有三: (1)形体不固定,笔画有多有少,写法有反有正。 (2)行文的程式不统一。从左到右的,从右到左的都有,所以读起来也相当困难。 (3)因文字是用钢刀和石刀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所以笔画细而硬,而且多用方笔,圆笔很少。 另外,根据考古分析,在殷商之时除了甲骨文之外,一定还有竹书和帛书。因为在甲骨文中已经有“册”字了,很像韦编的竹简的样子,另外也还有“典”字了,很像两手捧着“册”的样子,所以后世称重要著作为“经典”。 二、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古代人称铜为“吉金”,故称铜器上的文字为“金文”。铜器中又以钟和鼎较著名,因此金文也叫“钟鼎文”。另外还有“铜器铭文”、“吉金文字”、“彝器款识”等名称。从内容上看,铜器上的文字主要是记载这件器物为谁所有,有的记载战功、祭祀以及受王的赏赐等。从形体上看,金文是承甲骨文而发展起来的。在笔画和结构上比甲骨文简单些,其特点主要有三: (1)曲笔较多,线条粗而自然,字形趋向工整。 (2)金文一般都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刻不好还可以修改,所以字形显得浑厚质朴,不过到周朝末年便趋向流利秀拔。 (3)字体多不固定,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比如“射”字像弓箭形,第三种写法的后面还有一只手。“虫”字像虫子弯曲形,第三种写法的上面还有两只眼。 三、篆书。对于“篆书”这个名称,历来就有争论。郭沫若同志说:“篆者,掾也;掾者,官也。”这就是说,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椽书”,也就是“官书”。 篆书可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种: (1)大篆许慎说:“宣王太史籀(音宙)作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说文解字叙)班固也说:“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其六篇矣。”(汉书艺文志)所以当时有对文字进行整理和统一的良好条件。 大篆的特点:1线条化达到了完成的程度,线条均匀而柔婉。2结构比较整齐,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3同一个器物上的异体字几乎没有。4笔画较繁,书写不够方便。 (2)小篆春秋战国时,各国的文字形体大不一样,这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有关,形成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许慎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说文解字叙)这段话是说,秦统一了中国后也统一了文字。小篆是由大篆“省改”而成的。这些看法很有道理。但决不能说小篆是出于李斯一人之手,他很可能主持过文字的统一工作。 (四)隶书。在秦朝初年,官书都是用小篆书写,而在民间通行的却是所谓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草篆”。这种草篆的特点是:笔势趋直,笔画趋简,书写方便,当时的帝王秦始皇却是鼓励人们写隶书的初成字“草篆”。 隶书始于秦朝而盛于汉朝,所以隶书也称为“汉隶”。经过西汉二百多年到东汉时隶书才算完成了。象形的面貌、消失,使文字完全失去了图画色彩,变成了纯符号性的交际辅助工具。 从小篆变到隶书:在字形上,变圆形为方形,在线条上,变弧线为直线;在笔画上,删繁就简。这种变化就称为“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一大进步,是了不起的一大飞跃。如果要把汉字的形体分为古今两大类的话,那么隶书以前叫做“古”,隶书开始而后就叫做“今”。所以“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五)草书。说文解字叙说:“汉兴有草书。”这个说法是正确的。草书是跟汉隶并行的一种字体,是汉隶的潦草写法。这种字体求快求速,笔势连绵,能够初具汉字的轮廓也就够了。在卫恒的四体书势中说,草书是汉“章帝时(公元76年公元88年)齐相杜度,号善作之。”这种观点显然是荒谬的,草书的形体也决非一人所造。所谓“章草”,可能是在章帝时开始使用。但是它的创造者仍然是劳动人民,最初的流行也仍然是起于民间。 (六)楷书。楷书是代隶书而通行的一种字体。它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笔画平直,结构方正,书写方便。从笔形上看,基本上就是唐朝张怀所提出来的所谓“永字八法”。一个“永”字,大体上包括了汉字的八种笔形。 楷书也叫“真书”或“正书”,也有人叫它“今隶”。从东汉开始使用,一直沿用到现在,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七)行书。行书是“楷书的流动”,它形成于魏晋。宣和书谱说:“自隶法扫地,而真(楷)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行书有焉;于是兼真则谓之真行,兼草则谓之行草。”这话说得比较确切。它说明行书是间于楷书和草书当中的一种形体,虽然笔画连绵,但各字又是独立的,写起来比楷书快,但又比草书好认。因而从魏晋起直到现在,行书用得最为普遍,最有群众基础。二、汉字的意蕴美世界上任何语言在表意都无法达到汉字的魅力。余光中先生对中文汉字的推崇很是精彩:“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这正是造字者给与它的神韵。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然常在。“春雨,杏花,江南”,六个字描画出一幅图画,让我们看到了江南旖旎的春景,让海外游子生出思乡之情;马致远的“老树、枯藤、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独造了一幅让我们感叹不尽的“离人秋思图”;徐志摩用“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牵动多少人对纯美自然的向往。 同学们,你们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了汉字的美丽吗? 1、感悟意蕴美:观看奥运会开幕式中“和”字的形体演变,感受美丽的汉字所蕴涵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视频)2、描绘意蕴美:用优美的语言描述08北京奥运会会徽所体现的汉字之美。3、探究意蕴美:汉字丰富的意蕴汉字与拼音文字不同的是,它能用自己的独特的形体结构,组建特殊的话语场,其字形符号象形、直观,故而“以形表意”是其根本特征。比如汉字的“六书”,就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代代相承而构筑的一个造字系统。它以象形为基础,运用抽象的线条去描摹、比附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这就是说,汉字能够通过特定的符号系统同外部的人与世界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其字形的造型可以同各种事物概念之间形成某种对应及类比的关系。所以,许多汉字,人们通过观察其形体结构便可直接捕捉到丰富的文化信息。若用理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其字形结构,往往就能“意会”其所指,做到“识而见意”,而无须通过声音的口耳相传,去“听话听音”。汉字的字形既能直接跟人的思想情志彼此沟通、紧密相联,其中蕴藏的信息自然就丰富了。因汉字是表意字,是形、音、义的有机结合体,所以每个字的产生,都有其内涵。从汉字字形所承载的意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先民们创造文字的智慧,观察到古代中国人在生活劳作、民风习俗、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与思想情趣诸方面留下的历史印记。比如“仁”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其形体都作“二人”会意,表明古人心目中的“人”,不是单独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种人与人相互交往的社会关系,无论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都是这种“二人”关系,独则无朋,偶则相亲,这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准则。“仁”字就是以“二人”相亲来规范人际关系,并纳入到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之中。中华文化对人的基本要求是,做人的根本在于“仁”,要做到“仁”,首先就要相亲相爱。自孔子以来的历代思想家、教育家解释“仁”字,都强调“仁者爱人”,“天下归仁”,一个“仁”字也就成了统治中国人头脑数千年之久的儒学思想的核心。再如“男”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男字作,是左田右力结构。从小篆开始,男字就变成了上田下力结构。不论何种结构,“田”的外框口代表田间,内横线代表田间的东西向小路,内竖线代表田间的南北向小路。“力”是手臂的象形,表示人在出力。“田”和“力”合起来,表示田间劳作的人。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父系社会里,这在田间劳作的人自然就是主外的男子了。所以,说文解字说:“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又如“妇”字,在甲骨文里,妇字作,右旁是女子的形象,左旁是扫帚的形状,合起来表示使用扫帚的女子。在女主内、男主外的社会,常常与扫帚打交道的人自然就是主内的女子了。所以,说文解字说:“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所谓“服也”,是说在男权主导的社会与家庭中,女子在总体上须服从于男子。人类社会的演进,大多是由渔猎到畜牧,再由畜牧到农耕。这些先民们生产与生活的情状,在甲骨文中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比如“渔”,甲骨文从鱼、从手、从线,意为用鱼杆钩鱼。“逐”,甲骨文从鹿、从足,意为追逐野兽。“摧”,像人手持木棒击鸟。这些文字反映了先民们在渔猎经济时代的生产、生存方式。“采”,甲骨文像以手摘野果之形,反映了先民以草木的果实根茎作为食物的原始生活。“牧”,甲骨文像手持皮鞭放牧牛羊之形。“牢”,像把牛圈养在栅栏中。“家”,则是把猪豢养在猪圈内。“豢”,像用手喂猪。长期的狩猎生活,使人们逐步熟悉了动物的性情,了解到哪些动物适于豢养,于是人类逐渐过渡到畜牧经济时代。“垦”,甲骨文像用双手把盛在器具中的土倒在地上,表现了先民垦田运土的劳动场景。“畴”,像人手持木棒打碎田里翻起来的土块。“耒”,像耕田用的曲木工具。“种”,甲骨文像人在精心地栽种禾苗。“禾”,甲骨文像顶着长穗的谷子之形。“稷”,像黍子成熟,沉甸甸的谷穗低垂之状。“利”,则像以刀收割禾谷之类的作物。这些文字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农业的耕作已经相当精细。 正统汉字的内涵所反应的是古人敬天敬神的理念和对传统伦理道德的遵守。例如“道”字,是在告诉人们如何在天人合一的状态中,彻悟真理,使生命获得升华,步入到大道的境界之中。“德”字,是来表示遵从天道,在心为德,施之为行。“禮”字,“豐”是古代祭祀用的器,用于事神就叫禮,表达对神明的祭祀、敬意和尊重。“示”字可以完整的表示出阴阳之二生三而成万物,万物应当禀承此规律,不离此法则。说文解字中说:“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示”作为一个汉字部首,一般都与诚敬大道并恪守这种规律相关。例如:“福”字的“示”旁,是界定尊道贵德天道佑护才能有福;“祝”字的“示”字旁,则是指主祭宣讲尊道贵德的赞词。还有其它的字,像人言为信;老在上,子在下为孝;千人一口为和;“華”字,似乎散发着百花以及世间万物的芬芳 所以,只要我们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入手去分析每个汉字,从形义结合的角度去理解每个汉字,就会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人文景观,领悟到每个汉字所蕴含的意蕴美。 三、汉字的艺术美汉字与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文化一脉相承,在发展过程中凝聚了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它的一笔一画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信息,传播的是道德和正义。到了汉代,隶书、楷书日趋成熟,其方正结构具有高度严谨的条理与比例,体现着严肃、庄重、理性的空间构成关系,形成节奏感与韵律美的协调布局。由汉字衍生出来的书法艺术,更堪称中华文明的瑰宝,那些经过艺术处理的汉字或跳起了拉丁舞、有的如同酒醉的成龙打起了醉拳,更是让我们感到的是在欣赏汉字在纸张上跳舞,所以,书法是“纸上的舞蹈”。 汉字是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积,有了方块字,才有了“二十四史”,才有了四大名著,才有了屈原、司马迁,才有了曹雪芹、鲁迅。通过汉字,让华夏的子子孙孙知道了中华大地的五千年的风云,明白了东方巨龙的深刻内涵。 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以自己的方正之气傲立于华夏大地。希望同学们不仅学会欣赏美丽的汉字,更要珍惜汉字,创造汉字的美丽。1、朗诵艺术:欣赏朗诵艺术,感受汉字的音韵美。(视频)2、书画艺术:书法欣赏一: 欣赏著名校友李铎将军的书法作品谈感受。 书法欣赏二:结合学校的硬笔书法课程,谈从汉字中感受到的人文精神。绘画欣赏: 欣赏绘画中的汉字之美,汉字之趣 。3、文化艺术:漫谈汉字与汉文化 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从狭义上说,它只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这里所涉及到的文化是作比较宽泛的理解的。 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汉字作为自源文字,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我们从“以汉字构形理据看汉字的文化内涵”和“以汉字形为本体看产生的文化现象”两个方面,举例性地说明汉字与汉文化的密切关系。 一、 以汉字构形理据看汉字的文化内涵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依照今日训沽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汉字作为语素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在它的自身结构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我们探究汉字字形的构字理据,可以发现汉民族诸多的文化特征。 现在和钱币有关的字,像财、货、贡、贫、赈、费、赏、赠、贪、贷、赊、贿赂之类都属贝部,贝不过是一种介壳,为什么可以用它来表示钱币的含义呢?东汉许慎在说文里解释说:“古者货贝而宝龟,至秦废贝行钱。”可见中国古代曾经用贝壳当作交易的媒介物,秦以后才废贝行钱,但是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文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汉语中表示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的汉字都从心旁(或心的变形),如:想、忘、忠、恕、怨、愁、忆、恼、悦、惮、愠、恭、慕。这是古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观念的反映,我们的先人认为心这个器官是专管思考的,心是思维的器官。孟子 告子上曰:“心之官则思。”这就是明证。鉴于先人们这种文化认识,于是在造字时,留下了一批从心旁的表示思想、感情的汉字。 杨成能先生在由文字学上推得之先民文化遗迹一文中认为,从说文中“见从某部字之多少,即可见某物于先民文化之关系密切与否。观从土之字一百三十,从金之字一百九十五,则可推知金属与先民文化之关系视土为繁。又观从马之字凡百十有五,从牛之字凡四十有五,则可见马属与先民文化之关系,较牛为重。”这种比较,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总之,汉字中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古代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民族风情等等,这些都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极好史料。二、 以汉字形为本体看产生的文化现象 汉字产生以后,以汉字形为本体出现了许多汉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列举如下: 1、对偶和对联 对偶就是连用一对长度相等、结构相同、语义相关的语句,使表达均匀对称的一种修辞格。汉语的书写形式汉字是方块字,每个音节写在纸上占有的空间也相同。对偶是汉语修辞格中所特有的,是最具有汉民族特色的一种修辞手段,它深深植根于汉文化之中。像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的颔联、颈联都要求用严格的对偶句,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古典小说各章回的标题,多采用对偶,精炼地概括本回的中心,如“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水浒传)、“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红楼梦)。 对联是对偶中的一种特殊格式,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过年过节贴对联,已成为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春联、婚联、挽联、店联、楹联,就是一部大书,各有千秋佳作。这里仅以对联广告为例说说。 广告运用对联这种形式,也有很长历史。据说号称清代第一大才子的纪晓岚是个对对子的高手,他为大栅栏一家剃头店写了一副门联:“虽然毫发技艺,却是顶上功夫”。上海的“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