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对话教学三部曲_1_.doc_第1页
有效对话教学三部曲_1_.doc_第2页
有效对话教学三部曲_1_.doc_第3页
有效对话教学三部曲_1_.doc_第4页
有效对话教学三部曲_1_.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效对话教学三部曲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数不断增加,转学生越来越多,我校40个班班级人数均在85人左右,大多数学生陪读、陪坐,一言堂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一问一答式师生对话普遍主宰着数学课堂,大班额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已成为老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校开始了“新课程背景下,大班额课堂有效对话教学的研究”,全体教学人员参加,确立了实验人员、实验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制定了实施方案,举行了开题仪式,立足课堂,经过实践、探讨、交流、提高,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已成为有效对话教学的三部曲。一、生本对话,深层理解。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忽视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将文本视为知识的象征,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大多停留在正确地阅读、准确的解读层次上,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创设条件,促成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让学生站在已有的知识平台上,以自己的视角解读文本,借助文本说明自己的观点,有创意地理解观点。在“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一课教学时,当我引导学生揭示出分数化成百分数的一般方法后,让学生研读教材结语:“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这时,有学生问,这里为什么要用到两个通常?这两个“通常”的意思一样吗?这两个“通常”之外的含义是什么?谁能结合例题来解释呢?一个同学说,第一个“通常”之外的意思是,如果分母扩大若干倍后,恰好是10、100、1000时,可以直接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如1/4=25/100=25%;一个同学说,第一个“通常”之外的意思是,如果分母缩小若干倍后,恰好是10、100、1000时,可以直接转化。如25/500=5/100=5%;一个同学说,第二个“通常”的意思是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一般保留三位小数。通常之外指有特定要求时,应按要求保留小数位数。这里,文本中的两个“通常”显现出数学结论的简约性和严密性,所以,我以“通常”为突破口,展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先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教材内容,努力在整体上建立对数学知识的初步感知,然后,点击“通常”,展开分析、研究,使学生对数学结论的固有内涵和丰富外延获得了个性化的领悟,数学知识的意义在逻辑对话中建构和生成。再例如,一年级第二册解决问题一课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捉迷藏情境图,然后提问,在这幅美丽的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我看到了小朋友在捉迷藏;一个同学说,我看到4个小朋友,有些小朋友躲在大树的后面;一个同学说,有8个小朋友藏了起来;一个同学着急地说,不对,应该是9个小朋友藏了起来。我问,你是怎样知道的呢?他说,课本上写着一句话“13个同学捉迷藏,这里有4个人,藏起来几个?”所以,有9个人藏了起来。你观察的真仔细,不仅能从图上获得信息,还能结合文字来理解知识,真棒!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教学中,通过巧妙地设问,引导学生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理清教材要传达的信息,达成对教材内容的深层把握。让学生观图思文,读文想图,图文合一,获得对文本内涵的形象感悟。现在一年级教材以开始培养学生在图文结合中理解题意,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有一部分学生只感知到了情景图中的“显象”,忽视了文字叙述的“隐示”,针对这种情况,我先让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展示其思维过程,使其余学生获得借鉴,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与激励,更是将图文结合方式推介给了全体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境界。二、生生对话,共享精彩。生生对话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的相撞与激活、知识的相融与吸收,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的有效教学形式。学生之间相互弥补,激发出智慧的火花,学习变得有趣,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从而达到共享数学世界的精彩与美妙。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画圆,再折圆,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心和半径。随后,我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半径。一个学生说,我认为圆的半径是一条直线;一个学生说错了,半径是一条线段,因为它的长度是有限的;我不由得送上了“好样的,你不仅能注意听同学的发言,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一个同学迫不及待地说道:我觉得他的表述不够完整,半径既然是一条线段,如果能指出它的两个端点,这样才更完整;我掩饰住自己的喜悦,问大家,你们觉得他说的怎么样?一个同学心悦诚服地说,他说的很有道理,线段有两个端点。谁能指出这个圆半径的两个端点?这时,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举手了,他一边指着圆的半径一边说,半径是一条线段,它的一个端点是圆心,另一个端点在圆上。通过生生对话,学生在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中,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相互理解、相互欣赏,使自己的语言和创新潜能在其中得以充分的发展。这里,同学们在观察、分析、思考的基础上,相互弥补,相互启发,逐渐把握了圆的半径的本质特点。这一切,都是在对话中自然生成的,对学生来讲是鲜活的、深刻的。所以,连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也受到了启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这个机会让给我”的呼声。“分数的意义”一课教学时,我在突破难点理解把一些物体看作单位“1”时,提出如何把6只熊猫平均分?一个学生说,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只,3只熊猫是这个整体的1/2;一个学生说,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只,2只熊猫是这个整体的1/3;一个学生说,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1只,1只熊猫是这个整体的1/6。这时,我提问,1/2、1/3、1/6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了以后,表示的都是一份,为什么熊猫的只数却不相同,你发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总数相同,份数不同,表示的每份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这里应该把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我接着再问,这里的单位“1”和前面的单位“1”有什么不同?前面的单位“1”它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刚才的单位“1”,它表示由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学生在生生对话中交流、切磋进行思维,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再如:教学简单的分数应用题后,我出了一道思考题: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截去9/10,第二根截去9/10米,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我让学生课后用实际操作的方法来试做。第二天,课堂上同学们纷纷说出各自的解法和答案。两根绳子剩下的一样长第二根绳子剩下的长这道题做不出来我把结果都出示在黑板上,未做任何评价,只是让学生说说各自的解题理由。一个学生说,我在做这道题时,是用我家的方桌来进行实践操作的,我家方桌两条边同样长都是一米,我量出它的9/10正好是9/10米,所以我得出的结论同样长。一个学生立即反驳,他说的不对,因为绳子的长度可能有很多种,如果10米的绳子截去9/10,只剩下1米,而10米,截去9/10米,还剩91/10米,所以第二根剩的长。一个同学说,老师,我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当绳子1米长时,两根剩的一样长;当绳子大于1米时,剩下的第二根长;当绳子小于1米长时,剩下的第一根长。最后我让大家根据前面几位同学的发言,想一想这道题该怎么做。 再如,平时的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给生生对话的机会很多,同学们会寻找突破口,找出问题的关键并改正。这样,老师把课堂40分钟的大量时间还给学生,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使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也远远超过一个人的水平,在生生对话中,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同学之间思想碰撞,灵感涌现的魅力。三、师生对话,和谐共振新课程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时,教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的角色,既不能拒学生的经验与教学之外,简单的师授生受,也不能任由学生涂鸦,被学生牵着走。所以,进行试试得、必要的、谨慎的、有效引导,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共振。面对学生丰富的探究成果,教师没有听之任之,而是及时引导与调控,使教学在师生互动中有序、和谐推进。在教学角的认识时,为了突破难点,角的大小跟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分开的大小有关系。我让同学们用活动角玩一玩,然后回答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跟什么没有关系?一个同学用形象的语言说,角的两边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可以变长,可以变短,但是角的大小没有变化。接着又让学生把刚才的那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向里合和向外拉感知角的变化,试着总结,一个同学说,角的大小跟两边分开的大小有关,跟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样,难点在学生动手活动中,在师生对话中突破了,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五年级人教版轴对称一课时,我问同学们,角是轴对称图形吗?一个同学说不是,因为角的两条边的长短不一样,对折起来不会完全重合;一个同学说角的两条边是射线,对折起来可以完全重合,所以,角是轴对称图形。然后,我肯定了第二个同学的想法,任何一个角都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就是角的平分线。“我们的校园”一课教学时,我设计了“踢毽子”的题目,小花两次踢15个,小立第一次踢6个,第二次还在踢,小立两次一共踢了多少个?小花和小立谁踢得多?一个同学说,老师,这道题不能做,小立第二次踢得个数不确定所以无法计算。我说,老师请小朋友展开思维的翅膀,设想一下小立第二次踢了多少个,再和小花比较,行吗?一个学生说,我设想小立第二次踢了8个,两次一共踢了14个,小立比小花踢得少;一个学生说,我设想小立第二次踢了9个,两次一共踢了15个,小立和小花踢得一样多;一个学生说,我设想小立第二次踢了10个,两次一共踢了16个,小立比小花踢得多。这个问题具有现实意义背景,解法与答案又是多种的,通过师生对话,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进行开放式探索,从不同角度进行猜想、分析思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求异性。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教学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猴妈妈买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三兄弟吃。猴妈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大兄弟玲玲其中的一块。二兄弟聪聪却吵着要吃2块,猴妈妈就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聪聪2块。三兄弟皮皮更贪吃,非要吃3块不可,猴妈妈就把第三块平均分成了12块,给了皮皮3块。三兄弟谁分得最多呢?有的同学说玲玲最多;有的同学说皮皮最多;还有的人说两人份的一样多。老师问,到底谁分得最多呢?请同学们说三个人分的同样多。那我们可以用分数分别表示三兄弟分到的饼吗?1/4,2/8,3/12。三兄弟分到的饼同样多,说明这三个分数相等。1/4=2/8=3/12,。观察这三个分数,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一个学生说,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没变。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一个同学说,从左往右看,分子、分母都扩大了,从右往左,分子、分母都缩小了。看看1/4变成2/8,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一个同学说,1/4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