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组织试验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新兴古典视角.doc_第1页
从社会组织试验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新兴古典视角.doc_第2页
从社会组织试验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新兴古典视角.doc_第3页
从社会组织试验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新兴古典视角.doc_第4页
从社会组织试验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新兴古典视角.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社会组织试验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新兴古典框架 张柏杨(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1130)摘要:农村土地流转实质上是一种分工演进的过程,它不仅受到交易效率的制约,而且受到社会组织试验效率的制约,而自由价格和自由企业制度的市场机制是保证社会组织试验效率的基本制度。社会组织试验对我国农地流转的启示是:农地流转制度和政策本质上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农户职能分工与农业经济组织演进,实现交易效率的提升和农民收益的增加。而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地流转制度要着眼于流转主体划分及其效率激励,长期来说,促成一个自由的市场体制才是农村土地流转的根本保证。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新兴古典;社会组织试验 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理论界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对农地流转演进路径的研究基本沿着两个基本线索来进行:一条是新古典的研究思路,这条线索重点关注资源的配置,如姚洋(1998)等就着重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探讨了土地流转的性质、动力和组织演进问题,陈卫平(2001)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探讨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认为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推动了土地流转,于振荣(2007)从农地使用权流转与农地制度改革角度,对农户的农地经营效益、家庭人口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土地流转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涉及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性质、原因、流转模式及存在问题等各方面,但就分析范式而言,新古典经济学占主导地位,即使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也没有跳出新古典的分析框架。由于新古典经济学将报酬递增和经济组织被排除外,分工的作用被大大忽视了,以此来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有很大的局限性,对农地流转兴起的原由和演进路径并没有从理论上完全讲清楚。 另一条线索则重点关注分工和专业化经济,主张从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依托社会组织试验解释经济组织演进的形式。沿这条线索进行研究的代表人物就是杨小凯和黄有光(1991,1993),他们利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来分析分工作为一个角点均衡的产生和演进过程,并系统建立了依托于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以新兴古典框架为基础,一些学者运用以分工与超边际分析方法为主要特征的新兴古典框架对农户职能进行划分,在区分农户产出品中生产性产品和经营性产品基础上,分析了农户生产职能与经营职能分工,认为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农户职能分工引发的专业化经济。本文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思想,借鉴国际上近几年来兴起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等有关分工的理论和分析方法,从社会组织试验的角度,对农地流转的组织演进路径给出一个解释,以期能为农地流转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角度。二、一个动态决策与新信息不断增加的组织试验模型为研究土地流转模式的演进与社会组织试验的具体关联,我们首先引入一个静态模型,它展示了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内生迂回生产链长度与分工水平。假设存在一个生产系统,设每个事前相同的消费生产者的效用函数、生产函数和禀赋约束分别为: (效用函数) (1) (最终产品的生产函数) (2) (中间产品的生产函数) (3) (禀赋约束) (4)其中,y和x分别为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例如粮食和生产服务)的自给量。yd和xp分别为二者的生产量。k为交易效率系数,ly,lx分别为粮食和生产服务的劳动量及在相应活动中的专业化水平。生产粮食可以只用劳动或同时使用生产性服务(比如工具,以及流通部门、农业服务部门提供的服务)。每个人有L单位的工作时间,为生产粮食中专业化经济参数。若只用劳动生产粮食,1时候有专业化经济;当用劳动和生产服务生产粮食时,1/2时有专业化经济,这时全要素生产率随着专业化水平ly上升而上升。此时,我们可以解出三个结构中的角点均衡,分别记为A,B,C。考虑时间因素,假设有四个时段,用t=0,1,2,3代表。在时段0,所有人都处于自给自足的结构中,并知道他的真实收入为uA=La,他不知道他在结构B,C中的真实收入。引入纳什议价过程,每个人在时段0的动态决策问题是将下列时段1和时段2的总期望效用贴现值最大化,其中决策变量i(t)为时段t所试结构i。上述静态模型系统就可以转化成为一个动态决策的社会组织试验模型: (5)上式中,为贴现率。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在每个时段,每个人都按到那个时段为止的所有角点均衡信息不断做出未来二时段的有关组织试验的决策。所以,人们的信息决定他们的决策,动态决策必须按照最新信息不断调整。反过来,由于人们的决策决定了社会会如何试验不同的组织结构,这些社会试验使人们对组织的知识不断演变。当交易效率足够高时,这组织信息的演进也会产生劳动分工的演进、迂回生产链的加长,及新的生产服务的实现。模型背后的故事是,人类对于分工组织的知识决定分工水平,而分工水平决定人类获取技术知识的能力及生产率。人们获取分工组织的知识与社会试验不同组织结构的效率有关,而这效率又与确定价格和计算最优决策的效率有关。社会进行组织试验往往是在没有知识时从最简单的分工组织试起,因为简单组织的试验费用低。这种社会试验费用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分工是个渐进的从简单到复杂组织的演化过程。而价格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并不能保证使每个人得到所有有关组织的信息,它只是人们组织社会试验以不断获得有关组织信息的工具。三、社会组织试验、制度变迁与农地流转演进路径社会组织试验是经济体根据自利原则,以价格为工具,对新的社会组织结构进行收益成本分析,使得新组织提供的产品供给与需求达到动态均衡的行为过程。首先,社会组织试验是由每个经济体从自利出发,进行动态最优决策,而相互冲突的自利决策相互作用后,产生出一种所有人都不得不接受的后果。其次,价格是社会组织试验的工具,价格是一种社会现象,只有所有的人都参加决定价格的过程,全社会的价格才能确定。因此,分工结构试验不同于自然科学试验,是一种社会试验。第三,社会组织试验是一个动态过程,新的分工自身必须有不断进行专业化深入的能力,不断减少社会成本,提高新的分工带来的社会效益。组织试验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只有成功的试验才会最终产生新的组织结构。因此,有效的社会分工结构是一种信息,一种社会知识,象其他科学知识一样,经过不断的试验,每一次新的分工结构的出现,都经过社会组织的试验。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与组织的交互作用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一方面,制度与经济理论中的标准的约束一起,决定了存在于一个社会中的机会,而组织是为了利用这些机会而被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为了利用市场机会,经济组织不断演化,这不仅提高了组织自身的效率(Chandler,1977),还逐渐地改变着制度框架。同时,组织的演化又会改变制度。通常而言,作为结果的制度变迁路径取决于:一是由制度和从制度的激励结构中演化出来的组织之间的共生关系而产生的锁入效应(诺斯,1990),二是由人类对机会集合变化的感知和反应所组成的回馈过程。图1展示了制度变迁与社会组织试验和农地流转演进路径之间的关系。首先,制度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根本因素,在社会中具有更为基础性的作用。其次,制度框架中蕴含着激励,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制度约束,都会诱发成特定的交易组织,这些组织的获利水平也由激励因素决定。再次,在社会组织试验的不断推进中,农地流转的制度框架和经济绩效也呈现出演进态势,主要表现为新的组织模式不断涌现,组织效率、农地流转绩效的提升等。三者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表述为一个交易费用内生和社会组织试验效率内生的模型,该模型演绎的是真正的内生的分工演进机制。社会组织试验、个人决策与分工水平、制度演进和经济增长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动态的正反馈过程,这种过程可以说几乎包含了人类经济系统演化的所有方面。从上面的关系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农村土地流转实质上是一种分工演进的过程,它不仅受到交易效率的制约,而且受到社会组织试验效率的制约,而自由价格和自由企业制度的市场机制是保证社会组织试验效率的基本制度。在这样一个框架下,我们对一个提供反向激励的制度框架进行描农地流转演进路径农地流转绩效社会组织试验图1 制度变迁、社会组织试验与农地流转演进路径相互作用关系图述,而这也将非常接近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并与世界经济史中的许多情形相符。在这些制度框架下,社会机会表现出其混杂性,其中大部分机会都对具有再分配性质的活动有利,而不是对生产性活动有利;它们导致垄断,而不是形成竞争性的环境;它们限制机会而不是扩大机会;它们极少能够诱发生产能力的教育投资。在这种制度框架下发展起来的组织将会越来越有效率,只不过,这种效率体现在使社会愈加缺乏生产性、基本制度结构愈加不适应生产性活动方面。这样的路径将一直延续下去,因为这些经济体的政治与经济市场的交易费用,以及行为人的主观模型,都不能使他们逐步迈向更有效率的结果。四、从社会组织试验看中国农地流转的演进路径表1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土地流转政策以及相应组织形式 年 出处 政策 流转形式1982 宪法 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流转 土地互换1984 中央1号文件规定 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可转包, 土地转包、出租、互换 转包条件可以根据当地情况由双方商定。 (小规模承租)1988宪法修正案 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转包、出租、互换(大 户承租型)1988 土地管理法修正案 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 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可以转包、1993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 适度规模经营 租赁型转包、入股合作 若干问题的决定1998 土地管理法 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股份合作经营1998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 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要坚持自主、 有偿的原则依法进行,不得以任何理 股份+合作 由强制农户转让。 2008 十七届三中全会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出租、 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 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 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换社保。专业大户, 注:根据改革开放以来历年党的文件和法律文件及其修正案整理而得。农地使用权流转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都很强的工作,不仅涉及到农用土地经营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也涉及能否通过农地的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农地资产的合理配置,不断提高农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地流转过程中的流转主体要做出决策,选择自己最优的生产组合和消费组合必须计算自己的生产成本和收益,比较各种可能的生产组合和消费组合,才能选择一个最优的组合,而人们要获得成本收益的信息和知识并不是免费的,必须通过社会组织试验,付出时间和成本才能获得。 表1列出了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农地流转政策以及相应出现的一些组织形式,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就性质而言,我国近年来的农地流转实际上是党和国家围绕完善和发展农村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而进行的一系列艰苦的探索工作,这种探索是中国农村围绕土地权利分割而进行的一种社会试验。其次,组织试验的效果不断显现,农地流转的模式不断创新,但成长的空间还很大。再次,农地流转的绩效不断提升。在衡量农村土地流转绩效的指标中,流转规模、对土地生产率的影响、流转后的增值效应、流转公平性成为最重要的尺度,从近年来的这些指标看,农地流转绩效有逐步上升的趋势。五、启示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农地流转制度和政策本质上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农户职能分工与农业经济组织演进,实现交易效率的提升和农民收益的增加。而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地流转制度要着眼于流转主体划分及其效率激励,长期来说,促成一个自由的市场体制才是农地流转的根本保证。同时,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目标在于明确土地产权和使用权,保证所有者、经营者的权利和利益。要活化农地产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进行市场化的自由流动,并在流动中实现土地资源的增值和效率化的配置。从社会组织试验的角度考察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具体思路如下:首先,自由价格和自由企业的市场制度是进一步促进我国农地流转发展的根本保证。一个社会要发展,就要提高社会组织效率,使经济主体具有自由地试验各种组织结构的权利,降低试验各种组织结构的成本。必须建立自由的土地流转制度和保护农地流转主体剩余权等制度,着眼于流转主体划分及其效率激励,让人们自由地利用价格制度去试验不同的组织结构,以获得充分的经济组织知识,长期来说,促成一个自由的市场体制才是农地流转的根本保证。其次,在社会组织试验中更注重降低交易费用的物质、制度和政策的建设。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城市化的过程中,交易频率的增加和交易范围的拓展内在地要求农户职能分工,以此来促进专业化和产业化的持续性推进。在实践中 ,政府往往强调龙头企业的作用,而忽视降低交易费用的物质、制度和政策的建设。不仅要注重龙头企业的培育 ,更要注重降低交易费用的物质、制度和政策的建设。 一方面通过强化和稳定农户的土地承包关系,进一步明晰土地使用权的产权界定,把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决策权界定给农民,使农户成为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主体,另一方面要推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法律化。这两点对于减少社会组织试验中的信息成本是至关重要的,极大地影响组织试验的成功和土地流转效率。再次,要大力创新农业产业组织形式,推动组织试验的发展。借鉴先进的社会分工模式,理论上可以迅速提高社会分工结构,但仍需要用正确的组织试验方式进行组织试验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后发优势”。参考文献:1 Yang, Xiaokai (1994), “Endogenous vs. Exogenou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Economies of Specialization vs. Economies of Scale,” Journal of Economics, 60, 29-54.2 Yang, X. (1991), Development, Structure Change, and Urbanizatio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34: 199-222.3 Yang, X., Wang, J., and Wills, I. (1992), Economic Growth, Commercial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s in Rural China, 1979-1987, China Economic Review, 3, 1-37.4 Coase, Ronald (1946), “The Marginal Cost Controversy,” Economic, 13, 169-182.5 Coase, Ronald (1960), “The P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