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反思.doc_第1页
公开课《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反思.doc_第2页
公开课《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反思.doc_第3页
公开课《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反思.doc_第4页
公开课《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反思.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开课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反思 公开课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反思20XX年4月3号,我在七年级六班上了一堂历史公开课七下中国古代史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本课是七下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课文主要讲诉了10到12世纪在中国的疆域内先后出现了多个民族建立的政权,比如汉族建立的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它们之间爆发过战争,也签订过和议。少数民族积极学习中原汉族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渐融合。由于本课的内容量大,涉及的其他知识多,所以我把本课内容的教学分为了三部分:崛起与并立、战争与和平、融合与发展。三部分之间环环相扣,体现着内在的逻辑顺序。崛起与并立包括辽、北宋、西夏的建立情况。战争与和平包括辽与北宋的战与和、北宋与西夏的战与和。融合与发展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另一方面融合带来的影响。导入上课开始,我以武侠作家金庸先生及他的代表作天龙八部导入新课。因为学生对其比较熟悉,所以能够很快进入教学环节。一、崛起与并立我简单介绍了唐玄宗后期的历史和五代十国的混乱情况。进入崛起与并立环节,我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辽、北宋、西夏建立简表,包括建立时间、建立民族、建立者、都城等内容。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问题答案。然后我在大屏幕上展示了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的形势图。学生通过看图能够迅速在脑中形成政权位位置、大小、都城等概念,为进入战争与和平环节做好过渡。二、和平与发展在战争与和平阶段,我抓住了战与和两个关键字眼。首先,辽与北宋之间的战有宋军北伐、澶州之战。大战之后,双方又签订了澶渊之盟,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我先在学习方法上提示学生,对事物和人物的评价从正方两方面辩证地看待,后给学生出示两个资料,让学生阅读资料合作探究出和议的评价。其次,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对于和,我通过宋夏议和的内容和边境贸易场所榷场的教学,突出了议和的影响议和的达成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发展。然后,提出问题:北宋与辽、夏的战争性质?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汉族与契丹族、党项族的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不应该定性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三、融合与发展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在课前编排了一出话剧偶遇,内容主要是一个契丹族商人和党项族商人在去东京的路上相遇的事。话剧体现出了在和平的时代背景下,各民族交流密切,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初中生对民族融合的概念较难理解,所以我展示出了能够代表民族融合的十幅图片,让学生积极思考。然后,我再出示三幅图片让学生总结民族融合的影响,得出结论:民族融合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共同发展。在本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在大屏幕上打出了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的照片,并且说出我的中国梦就是:支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实现民族复兴,借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从课本联系现实,从现实回到课本,完成本课的三维目标教学。不足之处一课上下来,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一、本课教学内容较多,安排的环节较多,所以稍稍拖了堂,这是公开课的大忌。二、教学语言还需要再磨练、精炼,达到不同教学部分,不同语言的功夫。三、课堂教学中,师生的配合还没有默契,中间存在“掉链子”的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