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习作的辨证指导.doc_第1页
浅谈语文习作的辨证指导.doc_第2页
浅谈语文习作的辨证指导.doc_第3页
浅谈语文习作的辨证指导.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巧用辩证法原理指导学生的语文习作有不少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头痛,总觉无从下手。任务下来,不是从作文选中抄袭,就是写起来文思堵塞,文路呆滞,内容单薄,旨意肤浅,味同嚼蜡。于是乎教者大呼:“作文难教!”,学者长叹:“作文难学!”何也?我认为:尽管原因很多,但有一重要原因忽视了,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缺乏辩证的指导,学生“学”不的法。因此,我认为,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和想象力的基础上,应对学生语文习作进行辩证的指导和训练。一、辩证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使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汉语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可见读和写都是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古语云:“读百篇,不如写一篇。”,又云:“读烂舌头,不如写烂笔头。” 。这里言出了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那就是多练笔。但是,如果没有“读”做基础,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作家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一文中曾写道:“我深深地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能写出那800个字。”此语道出了“读”与“写”的辩证关系。因此,我启发学生,应该在读懂读通教材中名家名篇的基础上,广猎中外古今文学名著,大量吸取文学养料,掌握认识事物的方法,获得布局谋篇的技巧,认识谴词造句的规律,习得优美的语言。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读”来指导写。例如:我在教读中国石拱桥时,首先指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思考课文如何抓住事物特征,如何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采用何种说明方法,语言方面有何特色等。通过启发学生,使之明确:本文以赵州桥为例,抓住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长、形式优美、结构坚固”这一特征,从其外形、构造、功能、历史价值等方面说明,从古至今,说明我国桥梁史上的光辉成就。语言准确、精练,总分结构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用比喻、摹状貌、分类别等多种多样。讲完本文后,我让学生仿读了北京立交桥再联系以前学过的有关介绍说明建筑物的文章,例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故宫博物院和人民大会堂等,让学生从中悟出写建筑物文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以及不同建筑物的不同写法、不同语境的不同写作等。最后再让学生以家乡的桥和我的学校为题进行仿写。由于有了“读”这个基础,学生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二、辩证处理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第一课堂讲读的范文都是名家名篇,其思想价值和艺术造旨均很高,教师指导学生对范文加以理解、消化、揣摩和运用,很有必要。但,学生学习语文仅依靠课本、课堂和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在当前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媒体激增,开辟第二课堂,多渠道、多层次地让学生接受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是很有道理的。因此,我经常引导学生多阅读好的图书、报纸、杂志,多看健康的电影、电视、录相,多听录音、广播和领导同志的发言,尤其运用好网上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学小组、戏剧小组、写作小组,积极向文学社、广播站、小记者站、报社投稿;组织好学生诗歌朗诵、演讲比赛、办黑板报、办手抄报、参观访问等。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多方面、多渠道猎取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兴趣,点燃写作的火花。我在教完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春和济南的冬天后,让学生写一篇校园美丽的一角。我把学生带出教室,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去观察校园景物,然后组织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结果,学生顿觉兴趣十足,热情高涨。老师因势利导,从旁指导、点拨、勘误;最后总结出写景的方法:写景抒情的文章,关键要写出真情实感来。写景,就要选好立足点和观察点,点面结合,抓住重点,点中有点(特写镜头)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从人、事物(花鸟草虫、飞禽走兽、日月星灯、风云雨雾等)多方面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内外结合、前后结合,采用象征、对比、衬托、渲染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和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去写。结果,这次作文优秀习作达70%。朱熹在观书有感一诗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搞好第二课堂,实为学生激发兴趣和扩大知识之源头活水啊!三、用矛盾的同一性原理辩证启发学生,开发学生思路。矛盾的同一性原理告诉我们:“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赖,任何一方均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两者构成一个统一体。”有合必有分,有正必有反,有动必有静,矛盾的对立面之间无时不在,无处不存。这一点,告诉我们:在指导阅读时,特别是指导写作时,应该启发学生,使矛盾着对立双方的“彼”与“此”发生有机的联系,从而拓展学生题材开发的思路。根据这个原理,我在指导毕业班作文系统复习时,先进行若干组“对立体”组合训练,使他们由“此”联想到“彼”。例如:正一反(侧)、表一里、动一静、今一昔、合一分、大一小、扬一抑、同一异、现象一本质、倒一顺等等。然后再设计了下表训练:此彼技法适用范围例文示例正反(侧)对比(衬托)表现手法文艺作品记叙文愚公移山、有的人、故乡等正反对比论证论证方法议论文“友帮惊诧”论、俭以养德等作比较说明方法说明文死海不死、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训练A训练步骤和方法:先用归纳法,再用演译法。即先指导学生回顾基本篇目中所学过的写作技巧。例如:先通过对范文有的人、愚公移山和故乡等的分析比较,找出其表现手法中的共同点:对比法。并分析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指出其适用于文艺作品和记叙文;然后再用对比法来指导学生习作,例:家乡今昔、弟弟变了、这件事我好后悔等。在几个阶段的系列训练中,我通过启发学生,使其掌握了下列技法: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深入浅出、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总分结合、点面(线)结合、悬念法、渲染法、求异法、发散思维法、归纳演绎法、分析综合法、夹叙夹议、边议边抒等等。通过训练,学生思维得到大大的开发,纵横捭阖,思路左右逢源。四、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指导学生布局谋篇。古云:“文有定则、文无定法”,正是这一原理的具体表现。我们知道,世界上一切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的。“结构文章”自然有“则”可循。从总体来考虑,不论是记述文,还是议论文、说明文,其结构总要完整、严谨、自然、均称。其首尾主体均有共同的特点:“凤头、猪肚、豹尾”。此乃结构原则。但是文体不同,结构形式却有区别。叙事性的文章,其大抵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议论性的文章大抵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绪论、本论、结论)。然而,同是记叙性的文章、新闻又有其独特的格式: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指导学生掌握与各种体裁相应的机构形态,能使学生习作时增强自觉性,避免盲目性,不致写出似驴非驴的文章来。叶圣陶先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