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doc_第4页
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探索的积极性,能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现代心理学也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质疑问难。只有成功地能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所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一切求知的欲望都从疑问开始。我们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呢?非常值得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索。一、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存在的问题。有人曾这样评价:在中国,是将有问题学生教得没问题,作为成功。而在美国,却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为自豪。言下之意,是说中国的课堂教学历来只搞满堂灌,从不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这句话听起来好像不舒服,但是仔细分析中国当前的教育,的的确确存在这些问题,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总是习惯了老师问,他们答的思维,不敢提出问题,更怕提出问题后得到师生的嘲笑,也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去年赛教给五年级同学讲微笑,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就告诉大家:“读书最可贵的是能发现问题,请大家拿出笔来,默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三分钟过去了,只见同学拿着笔绕来绕去,课文里还是白白净净的,根本没有在书上做任何记号。这时,我让同学们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结果学生们都犯傻了似的,没有一个人举手。我心里不禁在想,难道同学们都理解了吗?不可能呀,这是一篇新课文,而且是一首西班牙民歌,学生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我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微笑着对同学们说:“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也可以提出来,我最喜欢和勇敢的同学做朋友了。”听了这句话有少数同学蠢蠢欲动,这时,一位胖胖的小男孩很小心的举起了手。我立即请他发言,并大举表扬了一番。在他的带动下,课堂气氛才渐渐的活跃起来,也可以看出这些同学平时很少进行这样的训练,不会质疑,不敢提问。还有一次,我给学生上李白诗秋浦歌,这首诗描述的是劳动人民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我同样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发言很积极,可提来提去,学生总是停留在诗的表面,提出的问题不是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就是这句诗是什么意思,没有一个同学能提出和古诗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有关的问题。显然,同学虽能提出问题,可提出问题很简单,有的明明是自己知道答案的问题都还要争取一次发言,却提不出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二、在阅读教学中创设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质疑。1、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随着新课改进行,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新理念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应把每一同学当作自己的朋友来对待,而目前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严肃有余,亲切不足,学生见了甚至要躲开,这样他们敢质疑问题、提出问题吗?因此我们老师必须尊重学生,创造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质疑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或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都要认真对待,态度要和蔼,消除学生自卑、畏惧的心理障碍。用各种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即使他们的问题幼稚可笑,有的甚至荒诞,也要加以鼓励并进行引导。因为斯霞老师曾说:“我们不能因为学生问得幼稚而不予回答,不能因为自己无知而责怪学生多嘴,要鼓励学生探索好学的精神。”其实,一个好老师常常是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只要我们能尊重学生、做学生的大朋友,相信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和能力。2、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乐问。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不感兴趣的事情,往往是敷衍了事。现在许多学生对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惰性心理较强。他们在课堂上总是当“收音机”,不想在课堂上开动脑筋,主动提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首先是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可以利用名人、伟人、科学家有关学习的故事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提问题对学习、成长的重要作用。如讲述“爱迪生从小对自己好奇的事物总爱问为什么,长大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发明家”的故事。其次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在阅读中提出问题非常的有趣。如,谁能提出同学们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谁能提难倒老师的问题;谁能向文本发起挑战;谁敢挑战作者等问题。这些富有激励的问题,学生积极性特别高,敢于向老师,向课文,向作者挑战,多么了不起呀!一次的提问成功,学生就会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找到自豪感和成就感,我们老师再加以大力的肯定和表扬,这样,学生慢慢地就有了提问题的兴趣,我们还会为学生的质疑犯愁吗?3、给足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问。教育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端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的机会和时间。的确,很多老师为了完成一节课教学内容,拼命地讲,生怕那个地方没有讲到,讲透。可我们的学生是不是都在认真的听呢?是不是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想,这样只会抹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会定式学生的思维。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要把“学生质疑师生共论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三、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敢问的勇气和兴趣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帮助学生克服思考中的盲目性、随意性,打破思维定势;引导学生有深度地思考,多角度地思考,不满足于思维的求同性,注重思维的求异性、创造性,从而达到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读书习惯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学生的质疑进行合理的引导,教其方法。1、在预习课文中质疑。预习对于上新课尤为重要,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再也不能只是要求学生自己认读生字,查查字典理解词意,读几遍课文就完事了。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要求学生将预习的重点放在提问上,并让学生将自己的疑问写在书上,无论问题质量的高低,只要字迹端正,态度认真,都值得肯定。我在给学生布置预习还要求他们在预习中能提出二至三个问题,并能初步解决这些问题,上课伊始就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发现他们的兴趣很浓,都想一个赛过一个,对语文课也就更加喜欢了。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项重要的思维活动,学生能提出问题了,说明他们熟悉课文内容,钻研了文中字词句。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常常有疑”预习中布置学生质疑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独立深入地钻研教材,只要长期坚持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好问的良好预习习惯就会养成,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文章题目上质疑。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维的窗口,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课文唯一的听众,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学生兴趣盎然,因为本身课题也非常有意思。学生就会提出:这一听众是谁?为什么只有这一听众?别人都不听,她为什么要来当这唯一的听众呢?这其中奥秘到底是什么呢?这样以来,学生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像教学生草帽计一课时,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是谁使用的草帽计?为什么使用的是草帽计?怎样使用计策的?结果怎么样?学生的几个质疑看似简简单单,可这几个问题就已经概括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这样再去学习课文学生还会吃力吗?3在课文情节里质疑。故事的情节是最能吸引人之处,课堂上如果我们能在故事情节里设置质疑的环节,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我给学生上一个苹果时,同学们找出了苹果第一次在战士手中传递之后,我立刻问道: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异口同声答道:战士们都没有人吃,还是一个完整的苹果。我便顺水推舟,接着问:看到这样一个结果,你的心里有那些疑问?由于我们当时已经进入了故事情节中,仿佛也来到了防炮洞里,这个时候,学生个个表情凝重的举着手,我知道了学生也被这感人的一幕打动了,他们积极踊跃的提出了问题:战士们都渴成这样了,为什么都不吃这个苹果呢?难道他们此时不需要这个苹果吗?孩子不仅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同时也对志愿军的所作所为感到震撼,他们的求知欲已经告诉自己,我们一定要把这些问题弄懂。在这样的故事情节里让孩子们质疑,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4、在标点符号上质疑。在一篇优秀的课文里,作者总会留下多种形式的空白,可让学生就这些飞白处发问,再启发他们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展开联想,引发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如献你一束花一文中作为失败者的女体操运动员回国,她怕前来迎接的人们,怕记者问什么,怕见到机场那个热情的女服务员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个省略号让学生进行质疑,省略了什么呢?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经历联想,同时也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了训练。再如叶挺写的囚歌里的这一句: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引导学生对句末的感叹号进行分析,孩子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反问句,可是句末为什么用的是感叹号呢?自然而然把学生引入了探究的环境之中,明白了这个感叹号的用意,也就清楚叶挺当时的心情了。5、在学完课文后质疑。 课后让学生质疑可以补充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也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地、整体地看问题。学生有什么问题,什么地方有问题都可以提出来,这样既拓宽了学生质疑的途径,又能使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因材施教。同时,这时的提问,一般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能较准确地指出问题的关键。学习完凡卡一文后,就有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凡卡的信寄不出去的原因不仅是没有邮票、地址,还有邮差不可能给他把信送到的,因为课文里写到马车上坐着醉醺醺的邮差,这邮差肯定是不负责任的,穷人的信他自然也不给送了。多么敏锐的目光,阅读的如此细致令人佩服,正是他的提问,一石激起千层浪,也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直至把答案讨论全面、准确才肯罢休。在学完两个农夫这篇课文,学生给卖牛的农夫提出,可以把钱存入银行或者投资。给冬天买牛的农夫提出要给牛做好防疫。这样他们都会各有所得,就不会造成课文所说的结果。多么有趣的质疑,学生根据课文的问题提出了用现代方法来解决,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一种新的认识或创造发明,都跟质疑紧密相关,只有善于质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