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1 2年第 4期 能 源 技 术 与 管 理 3 3 d o i l O 3 9 6 9 i s s n 1 6 7 2 9 9 4 3 2 0 1 2 0 4 0 1 4 新安煤田中东部二 1 煤层厚度变化原因探讨 米利华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 二队 河南 洛阳 4 7 1 0 2 3 摘要 从新安煤田沉积环境及其后期构造等几方面分析 了煤 田中东部煤厚变化原 因 分 析结果表 明 煤田中东部二 煤层厚度总体稳定 沉积时分流河道 冲刷致使 区北部 出现大片薄 无煤带 后期构造的改造是导致煤厚出现厚薄相间的主要原因 该变 化规律为煤 田以后勘探 开采提供 了一定的地质依据 关键词 二 煤层厚度 变化特征 沉积环境演化 后期构造 变化原 因 中图分类号 P 5 7 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6 7 2 9 9 4 3 2 0 1 2 0 4 3 3 0 2 0引 言 赋存于二叠系下统 山西组底部的二 煤层是 新安煤 田最 主要的可采煤层 其层位稳定 结构简 单 分布范 围广 在豫西普遍发育 是该煤 田最有 经济价值的煤层 但其二 煤层煤厚变化 稳定程 度 的确定 仍是新安煤 田勘查工作中的一个难题 1 新安煤田中东部二 煤层厚度变化特征 新安煤 田中东部二 煤层厚度分带示意图如 图 1 所示 从 图 1 可以明显看出如下特征 从狂 口普查区 孟津煤矿 新义井 田深部详查 区有一北 西方 向的无煤带 区域上向北西方向进入济源 向 东南方向进入偃龙煤 田北部 从 已获资料看 此带 内无二 煤层 在北西 向无煤带西南的广大地区 图 1 新安煤田中东部二 煤层厚度分带示意图 均有二 煤层赋存 但厚度变化大 在 O 1 8 3 2 m 之间 平均煤厚 4 O 0 m 其特点是以中厚煤带 厚 煤带为主 不可采点与特厚煤点零星分布其中 新 安煤 田中东部主要勘查区二 煤层稳定性统计如 表 1 所示 表 1 新安煤田中东部主要勘查区二 煤层稳定性统计 新安井 田 新义二井 新义井 田 孟津井 田 新义井 田深部 合计 1 l 5 0 1 8 3 2 5 0 O l 1 5 2 4 2 0 l 5 4 7 4 5 0 8 9 2 3 4 0 2 2 1 0 2 9 28 6 0 1 8 3 2 4 2 2 9 2 4 1 7 7 3 4 2 6 7 5 3 O1 6 4 3 41 6 O 4 0 0 7 3 4 3 4 8 8 2 7 6 8 2 3 6 3 9 5 2 9 7 8 0 3 0 2 9 7 3 3 4 8 9 2二 煤层厚度变化原因探讨 2 1 二 煤层沉积前后的环境演化 新安煤 田中东部山西组下段至太原组上段地 层的垂直层序可划分为 6 层 其层位 厚度稳定 如图 2所示 2 1 1 石灰岩 浅海相 本层石灰岩在区内广泛分布 凡穿过层位 均 可见到 厚度 5 7 m 岩性 中厚 一厚层状生物碎屑 S 一一 I S e r 0 8 L 道 泽 湾 洲河 沼 海 孔 角流 湾炭 坪湖 海 三 分 海泥 潮 泻 浅 1 管l l I 鼠 洲河 沼 海 角流 炭 坪 湖 海 一 一 一 分 泥 潮 泻 浅 直 3 4 米利华新安煤田中东部二 煤层厚度变化原因探讨 2 0 1 2年第 4期 i 角洲 分流 湾 海湾 泥炭沼泽 潮坪 泻湖海湾 浅海 4 1 o 2 2 L 1 狂 l O l L 图 2 新安煤田二 煤层上 下垂直层序类型 石灰岩 上部夹硅质条带 以波状层理为主 局部 具水平纹理或交错层理 显示水动力条件的变化 镜下特征 灰岩颗粒成分由大量的钙质生物化石 生物骨骼 碎屑 内碎屑和团粒组成 基质主要为 泥晶方解石部分经过重结晶而成的微晶方解石 生物化石以蜓和海百合茎最为丰富 此外还 有腕足类 苔鲜和少量的珊瑚等 以上的特征表明 灰岩中以正常海生物群为 主 如蜓 海百合茎 腕足类等反 映其沉积属气候 温暖 中等能量 正常盐分的海洋浅水环境 2 1 2 泥岩 泻湖 海湾相 位于 I J 7 石灰岩之上 全区发育厚度 3 5 m 薄 层状 深黑色 致密 隐水平纹理 以含大量黄铁矿 结核为特征 黄铁矿结核以瘤状 草莓状为主 局 部为不规则团块状 偶见植物化石碎片 底部可见 腕足类化石碎片 偶见夹有薄层石灰岩 I J 8 显示泻湖海湾相对闭塞环境下局部变化 2 1 3 二 煤层底板砂岩 潮坪相 位于泻湖相泥岩之上 厚 1 3 m 岩性 以细 一 粉砂岩 夹泥质条带 具脉状 透镜状层理 砂岩矿 物成熟度高 层面含 白云母片及炭质 并可见较多 的垂直和斜交层面的动物潜穴 局部生物扰动构 造发育 含少量的黄铁矿结核 局部可见少量的植 物化石碎片 显示为潮坪沉积 2 1 4 二 煤层 泥炭沼泽相 位于潮坪沉积之上 下部以灰黑色泥岩 具块 状层理 含有大量的植物根化石 向上进入泥炭沼 泽 早期为半咸水盐沼 向上即演化为陆上淡水森 林沼泽 成煤植物以高大的鳞木和蕨类为主 2 1 5 二 煤层顶板泥岩 海湾相沉积 二 煤层是在一次暂短 的海浸之后结束 的 在煤 田中东部 因为代表这次海浸 的泥岩很薄 常 被其后的三角洲分流河道冲刷而不被保存 岩性为黑色薄层状泥岩 具水平纹理 该煤田 的郁 山井 田曾在本层 中见到石灰岩 登封煤 田马 岭 山井 田在此层 中采到过不完整的腕足类化石 显示为浅水海湾环境 2 1 6 大占砂岩 三角洲分流河道相分流 向湾相 位于二 煤层顶板泥岩之上 岩性为灰 白色 厚层状细 一中粒长石英砂岩 厚度 0 3 0 m 具 大 型板状交错层理 正粒序 层面含大量白云母片及 炭质 底部 以泥砾 煤砾为特征 显示 为三角洲分 流河道沉积 横向上常相变为粉砂岩 砂质泥岩 分流问湾 大 占砂岩主砂体厚度 1 8 m 呈北西 向展布 有 3个分流河道 呈指状 向南西方向进入新安煤 田 厚度1 0m 指状砂体之间属分流间湾沉积 主 砂体展布方 向与无煤带展布方向一致 范围重叠 2 2环境演化与二 煤层沉积厚度 新安煤 田中东部山西组 太原组上段走 向沉 积断面如图 3 所示 0 O1 5 0 8 0 2 1 5 0 2 0 2 7 4l 0 22 1 40 1 S 1 I 7 L 二 匡 勇臣 匪 匿 臣 砂岩煤层及夹矸石灰岩大占砂岩 二 士 f 层 石灰岩 底板砂岩 图 3 河南省新安煤田中东部山西组 太原组上段 走 向沉积断面 1 从图 3 上可以明显看 出 石灰岩 浅海 相 一泥岩 泻湖 海湾相 一条带状砂岩 潮坪相 一 二 煤层泥 炭沼泽相显示 为一 明显 的海退序 列 全区内岩性岩相稳定 变化不大 2 二 煤层形成于海退与海进的转折时期 此时聚煤盆地缓慢稳定的下沉 平坦 广阔的潮上 带聚煤环境 温 暖 潮湿的古气候 繁盛 的晚古生 代华夏植物群 为厚度 3 5 m稳定的二 煤层沉 积提供 了良好的条件 3 二 煤层是在一次短暂的海浸结束的 之 后 区内进入三角洲体沉积 此时三角洲建设作用 很强 主河道 由北西向东南方向进积 冲蚀了下伏 二 煤层顶板泥岩和二 煤层 形成大占砂岩与二 煤层底板泥岩接触 这是区内北西 向无煤带形成 的主要原因 在无煤带的外 围 大 占砂岩与二 煤 层直接接触 冲蚀了部分二 煤层 形成不可采带 2 3 后期构造对二 煤层厚度的改造 矿区内石炭 二叠系 三叠系沉积期 间 无大 的构造运动 仅在二叠系上统上 下转第 1 3 0页 遭 湾 洲 河 海 角 流 坪 湖 海 分 潮 泻 浅 同 b 辱一 一日 1 3 0 张谷春煤和煤矸石的放射性检测 2 0 1 2 年第 4 期 0 2 O 外照射指数为 0 4 5 则 内照射指数 R a 和外照 射指数 r 的测量结果应该分别是 I R a 0 2 0 5 0 0 3 5 0 0 3 L o 4 5 5 0 0 3 5 0 0 6 当样 品中镭 一 2 2 6 钍 一 2 3 2 钾 一 4 0放射性 比 活度之和大于 3 7 B q k g 时 标准规定的试验方 法要 求测量不 确定度 扩展 因子 1 不大 于 2 0 测量过程中如发现数据异常 可随时用标样 对 能谱仪进行校准 2 结论 煤和煤矸石放射性检测主要依据 建筑材料 放射性核素限量 G B 6 5 6 6 但考虑到煤和煤矸石 的特殊性 样 品的称样量和平衡时间应根据实际 情况确定 煤和煤矸石放射性检测只要提供内照射指数 和外照射指数 即可 一般不需要作出放射性 是否合格 的判定 如果要求判定结论 应参照 建 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 G B 6 5 6 6 标准规定 并考 虑煤和煤矸石的灰分大小再作判断 参 考 文 献 1 秦 云虎 张谷春 潘树仁 等 煤炭资源勘 查煤质评 价 规范 M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2 0 1 0 2 马振珠 韩颖 王南萍 等 建筑材料放射 性核 素限量 R 北京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 局 2 0 1 0 作者简介 张谷春 1 9 6 9 一 男 高级工程师 硕士 毕业于中国矿 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 现任江苏地质矿产设计研究院副院 长 长期从事煤质 岩矿测试研究工作 收稿 日期 2 0 1 1 1 2 1 9 上接第 3 4页 石盒子组与石千峰组之间有一平 行不整合 海西运动 在新安煤 田内缺失 了九煤 段 印支运动在煤田内及外 围表现为东西向宽缓 的隆坳 主要构造形迹为新安向斜和陕新背斜 燕 山早期新安煤田内及外 围表现为北西 向的左行走 滑 岸上 一襄郏断裂 F 及北部的北西 向断裂带 燕山晚期在新义井 田深部外 围的主要构造形迹为 北东的常袋断层 正断层 在印支期 的隆坳及燕山早期的左行走滑中 处于两层坚硬岩石之间 I J 7 石灰岩 大 占砂岩 厚 度较大且软的二 煤层在构造应力 的作用下发生 剧烈 的塑性流变 强烈的改变了二 煤层原始沉 积厚度 主要表现为 钻探及矿井开采证实 区 内二 煤层均呈粉状 为糜棱煤 煤层的原始结构 均破坏贻尽 钻探及井下资料证实 二 煤层无 论在走向上还是倾 向上均有厚薄相间的特征 矿井下所见二 煤层在塑性流变中将顶板大 占砂 岩卷入煤层中 煤层薄层夹矸强烈褶皱 二 煤 层顶板和底板泥岩中滑动镜面发育 当二 煤 层顶 底均为泥岩时 顶 底板一齐褶皱 煤厚变为 不可采 井下观测证实 在钻孔密度小时用内插 法圈定的不可采带 不能正确的反映煤层变化规 律 在开采到厚煤层的屡见不鲜 不可采带零星 分布 范围有 限 该煤 田浅部的砂锅窑煤矿在开采 面积 0 2 2 k m z 内 见不可采带 3 处 其中煤厚 0 1 0 m 者一处 分布面积 3 2 0 0 m 厚度 0 3 m及 0 7 m 者各一处 分布面积均为 5 0 0 0 m 不可采面积 占 已采面积的 6 如图 4所示 图4 砂 锅窑 煤矿二 煤层不可采带 分布示意图 3 结论 区内二 煤层沉积前和沉积 中 环境演化相 对稳定 原始沉积厚度虽有变化 但相对稳定 二 煤层沉积后 大 占期三角洲分流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机配件质量稳定性分析报告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清洗算法在智能能源管理中的应用探索报告
- 员工劳动合同
- 智能停车场系统在智慧商业街区2025年应用效果评估报告
- 医药电商平台合规运营模式下的药品质量追溯与监管政策优化研究报告
- 智能交通系统交通流量预测技术在交通流量调控中的应用与2025年发展报告
- 中医生考试题目及答案
- 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策略报告:2025年行业痛点与解决方案研究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安徽-安徽殡葬服务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安徽-安徽广播电视天线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GB/T 29651-2013锰矿石和锰精矿全铁含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 GA/T 718-2007枪支致伤力的法庭科学鉴定判据
- 千年菩提路解说词
- 高一英语必修一试卷(含答案)(适合测试)
- 护理人员档案管理模板
- 机械设备日常点检表
-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 危大工程巡视检查记录
- JJG 741-2022 标准钢卷尺检定规程-(高清最新版)
- 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调查审批表
- DB37T 536-2019 文书档案目录数据采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