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镇第三批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申报材料.doc_第1页
某某镇第三批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申报材料.doc_第2页
某某镇第三批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申报材料.doc_第3页
某某镇第三批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申报材料.doc_第4页
某某镇第三批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申报材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伊塘镇申报第三批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情况汇报一、伊塘小城镇基本情况伊塘镇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东南部,东临祁阳,南靠零陵,北与永州城区不到10公里。镇内共辖26个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3万人,总面积90平方公里。境内土地资源丰富,75%以上是红壤土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尚处于初级开发阶段的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开发潜力巨大。伊塘镇是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的核心区所在地,也是全省唯一的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湖南省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湖南省新农村建设建设示范区,也是永州市的经济强镇和小城镇改革试点镇,享有“中国黑美人西瓜之乡”的美誉。中国农科院孟公山试验站、永州市柑桔研究所(示范场)、林科所、节水灌溉试验站、水产试验场以及冷水滩区水果示范场等涉农科研机构基本聚集于此。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伊塘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小城镇发展建设工作列入社会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立足自身优势,抓住政策机遇,加速推进了小城镇发展建设,有效地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为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探索出一定的路子。2010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亿元,工业销售产值突破1.8亿元,工业企业超过10家,其中国家龙头企业1家,省龙头企业2家。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600元,电话、有线电视、网络全面普及,农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加1倍多,城镇常住人口达到5000人,比2005年增长24%,城镇化率达50%。二、伊塘镇小城镇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永州唯一的国字号园区-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的核心区座落在伊塘镇,该镇还是全省唯一的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镇内发展基础日益稳固,发展后劲日益增强,发展前景日益广阔。一是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伊塘镇距永州市城区中心不到10公里,距永州火车站和永州机场10余公里,北距长沙280公里,南离广西桂林220公里,毗邻舜皇山、九嶷山、阳明山、金洞等四大国家森林公园,衡昆、二广高速、322国道和湘桂铁路、洛湛铁路倚镇而过。市委市政府已将该镇定位为中心城市的卫星镇和市民休闲体验的后花园。二是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全镇道路建设、水电、饮水设施和村级路网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路街紧相连的伊塘公路网格局。该镇处于国家大型灌区双牌水库灌区中游,干、支渠贯穿全境,境内还有小型、小型水库六座,山塘2300余口,可保水旱无忧。供电网络覆盖全境,电力充沛,农网改造全面完成。国土整理有序推进,初步形成了“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农业产业化格局。三是有鲜明的产业特色。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运作、高要求推进,特色产业和绿色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发展到有影响、受益广的“万”字号基地6个,即4万亩西瓜基地、3万亩柑桔基地、2万亩优质稻基地、1万亩油茶基地、1万亩金银花、葡萄、草莓种植基地。三禾公司、今朝公司、五星生态休闲农场、南方优质水果快繁中心、金鹰果业等企业在现代农业开发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其中,金鹰果业7000吨果蔬贮藏保鲜气调恒温库、30吨/小时水果采后分级处理生产线填补了华南地区的空白。乡村休闲旅游业风生水起,以踏青、垂钓和体验农业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迅速。镇内规划3000亩的农产品加工和物流园正在建设当中,入驻企业10余家。四是有坚强的领导团队。区委、区政府考虑伊塘镇的特殊地位,本着搭强班子的原则,从区直部门遴选年轻又富有改革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到该镇担任党政主要领导。目前,伊塘镇党政班子平均年龄不到38岁,党政一把手都是80后干部。班子团结协作,勇于开拓创新,工作有思路、有办法。伊塘镇成立了永州市首家“土地银行”,西瓜协会2010年荣获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先进单位称号。该镇通过召开全体干部大会、全镇党员和村组干部大会,从上到下统一了申报的思想认识,对申报全国城镇改革试点工作热情高涨,纷纷表态对申报工作给予全力支持,并勇于承担试点镇的各项义务和责任。五是有浓厚的支持氛围。市、区两级以加速推进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的建设为契机,对伊塘镇是高看一等,厚爱一层,市区四大家主要领导的新农村建设联系点全部放在伊塘镇,项目和资金向该镇倾斜。市、区各部门支持伊塘卫星镇的建设已成共识,对项目资金进行有效整合,项目申报、资金分配伊塘镇优先,每年整合资金上亿元,同时,职能部门定点联系和帮扶伊塘镇村组的建设。六是有优良的社会服务。小城镇建设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一直以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便民服务的理念,注重了管理服务机制的规范和完善,在城镇建设管理服务上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路子。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敬老院、菜市场、学校、医院、自来水厂、汽车站、垃圾中转站、旅馆、酒店等设施一应齐全,工业区、商贸区、生活区等功能分区逐渐明显,城镇基本实现绿化、洁化、亮化。该镇还大力推进村民自治,积极创新信访维稳工作机制,社会和谐稳定。三、入选后的设想1、发展改革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兴镇富民、建设示范城镇为主题,突出发展现代化、生产规模化两个重点,积极实施“科技兴镇、产业强镇和生态立镇”三大战略,着力做大“粮食、生猪、果蔬、油茶”四大产业基地,稳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人文化、和谐化”五大进程,按照综合改革示范镇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坚持遵循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各种资源合理开发,把我镇建成政府精干高效、企业制度规范、市场竞争有序、保障机制完善、服务功能齐全、城乡一体化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现代化工贸城镇。2、发展改革目标:以工业和现代农业为产业主体,带动旅游及商贸服务业发展,打造生态宜居的创业新城、永州中心城区后花园、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就的窗口、湘南地区农业观光和森林生态旅游休闲目的地。力争在三到五年内,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生态优美、配套齐全、保障一体的小城镇发展格局。到2015年,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指标达到:国内生产总值9.65亿元,年均递增15%;社会商品零售额3.2亿元,年均递增18%;财政收入1453万元,年均递增18%;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0000元,年均递增24%,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0元,年均递增12%;城镇人口1万人,城镇劳动人口就业率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年吸纳劳动力3000人以上;万人刑事犯罪率控制在5人以内;城镇建成面积2平方公里,年均递增18.7%;绿化覆盖率为81%;道路硬化率为90%;城镇化水平50%。3、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科学规划,注重实效。以规划统筹各种要素,明确功能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谋划空间布局。制定阶段性的实施目标,选准突破口,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注重实效,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二是产业支撑,特色带动。以培育壮大中心乡镇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为重点,坚持中心乡镇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举,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做特第一产业,吸引、集聚和促进二、三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中心乡镇建设。三是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以提高居民生产、生活质量,打造宜居环境为核心,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营造生态优良、清洁舒适、风貌各异的宜居城镇。四是功能齐备,生活便利。以设施齐备、功能完善为基本要求,构建集行政、工业、教育、医疗、金融、商业、文娱、休闲、居住等为一体,与中心城市连接便利的新型城镇。以高效、便捷为目标,完善市场建设,规范生产、生活秩序,营造优雅、祥和的生活消费氛围。五是统筹发展、保障一体。以强化公共管理和服务为重心,加强统筹协调,适度整合项目资金,合理配置土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资源,努力实现投资和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加快建立住房、医疗、就业、就学、养老、生活保障等制度,确保保障有效、保障到位。4、改革试点内容(1)科学规划绘蓝图。重点结合镇区内绿化系统的“点”、“线”、“面”布局,引入田野的清新,实现居住区内居住环境的良性循环,把镇区建设为拥有稳定生态系统的田园式城镇,着力构筑一个现代化园林式文明城镇的雏型。同时围绕全镇总体规划,在规划部门的指导下,分别制定各中心村和村庄的建设规划,修编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扩大城镇发展空间,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增强城镇的集聚和辐射能力。目前,我们成立四个专题研究组来进行顶层设计。具体为:城乡统筹组,主要负责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社会管理创新、社区新村建设、基层党的建设、土地流转的设计以及如何建成城乡统筹的一个示范区等。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组,主要负责旅游的策划和宣传、文化品味挖崛(如墨漆画)、生态体育公园项目的谋划、农庄、农家乐、市民休闲和市民体验的设计布局、西瓜节等农产品会展和中部农村发展论坛的筹办等。特色小城镇建设组,主要负责小城镇建设的营运、科研院所的入驻、综合服务中心、特色医院和农民大学的筹建等。项目招商组,主要负责对园区包装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提高园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知名企业入驻和带动地价上升。四个研究专题组初步方案出台后,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商讨。(2)完善设施夯基础。道路方面,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以322国道和进园公路为主干道,形成一纵一横格局,畅通东西南北四个出口,完成进园公路建设(全长5.88公里,按一级路控制、二级路修建)、蔬菜等农业基地与进园公路连接道建设、322国道改道、市林科所祁阳大忠桥的土路改造以及核心区10个村村级路网和旅游路网的建设。水利方面,将城区自来水接至园区(日供水2万吨)和在园区建好一个日处理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完成园区山塘水库整治、三百亩塘补水工程建设、七支渠延伸改造、现代农业基地引水上山工程的主体管网建设、大型农产品基地喷灌、滴灌供水网建设以及园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电、讯方面,完成3.5万伏变电站和园区信息化建设。(3)壮大产业强支撑。致力做大做强三大特色产业基地。一是现代设施农业基地。按照产业做精、层次做高、规模做大、实力做强的要求,建成一批设施农业基地:5000亩蔬菜基地、3万亩西瓜基地(其中两熟礼品西瓜基地5000亩)、1万亩南方特色水果基地、1万亩优质稻基地、5000亩种苗花卉基地,完成产值10亿元以上。上述设施农业基地的建设一律通过运用新技术、新设施,实现全程标准化、种植设施化、产品绿色化、灌溉滴灌化、管理信息化、营销品牌化和运作组织协会化。二是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基地。按照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的模式,在扶持壮大今朝公司、昱恒公司、永大高科、富兰岛咖啡等创意农场的基础上,规划建设5000亩创意农业基地(场、园)、10个以上国家五星级休闲创意农庄(400亩以上土地,每亩投资不少于20万元)、50户三星级农家乐、2-3个社区新村、几十个新农村居民点(组),重点建好生态体育公园项目,将项目区建成市民休闲体验和青少年学习基地,办好西瓜节等农产品会展和筹办中部农村发展论坛,努力打造中国南方最大的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三是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基地。在园区规划了一个面积3000亩加工物流园区,按照“两高两低”(高科技、高产出,低能耗、低排放)的要求,重点引进和发展柑橘、食用菌、果蔬、稻米粮食(深度开发碎米淀粉、米粉、糠油、饲料谷壳燃料等产品)、肉类食品、油茶等深加工知名企业以及大型物流企业,使核心区成为湘粤桂边境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美食生产基地和绿色农产品集散中心。目前,有10余个项目意向落户,其中,果秀公司已签入园协议,珍桔尔物流、金峰煌米业入园条件也比较成熟,抓紧时间做好三个项目入园开工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争取今年11月全面启动建设。 (4)经营城镇提效益。园区小城镇建设规划面积3000亩(分二期到位),按常住人口2万人进行规划建设,用地布局为“五个区”,即综合服务行政中心区(其中,要建一家二级综合性民营医院,包括中医养生)、休闲娱乐区、居住区、客货转运区和商业综合发展区(建生活超市、农贸市场等)。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9月底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年底完成。建设的总体设想是打捆招一个有实力的开发商来运作,主要承建小城镇的路网、公共设施、综合服务中心以及社区新村和农贸市场的建设,首先启动小城镇内的主干道路和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与市林科所和市柑科所的棚户区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将两个单位整体搬迁到综合服务中心。市林科所搬迁后的土地用来谋划建设生态体育公园项目(包装招商),市柑科所搬迁后的土地以及小城镇范围内的部分土地收益作为投资商的回报。(5)建设新村树形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分步实施,积极推进“三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制、土地股份合作制、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三集中”(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企业或大户集中、农民居住向社区新村集中)、“三置换”(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土地承包和经营权置换基本社会保障或入股权,宅基地使用权置换城镇住房),实现“三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分散用地向集约节约用地转变)、“三确保”(确保农民不失业、收入不减少、养老不用愁),逐步建设成为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区域分明、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社会文明、组织坚强有力、镇村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发展模式上,重点结合当前实际,进一步完善园区新农村建设两种模式(一个是以茶花村为典范的庭院新村模式,一个是以姚家、孟公山村为典范的社区新村模式(每户300平方米)。今年重点从姚家、孟公山、茶山三个村入手,社区新村规模为250户1000人左右,以组为单位并入社区新村,重新组建组织关系,打破原有的地域区划界限,统一接受社区管理;庭院新村模式规模为50100户,再配合建设几个居民点。在发展重点上。首先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农民土地流转出去以后,由市民变为农民,通过加强培训,让农民给企业或农场主打工,其收入来源包括打工获得的工资性收入(每人每年1万元以上)、土地租赁或入股等获得的财产性收入(人平每年1000元)、养老和医疗等政策性收入(每人一次性交5万元,60岁退休时领600元/月)。其次社会事业建设和社会管理。社区新村的基础设施和有关的社会事业建设由政府负责,主要包括水电路讯、广场、幼儿园、卫生室、体育设施、环卫保洁、老年活动室、农民教育室以及婚丧场所等,并建立健全计生、党建、婚丧新风、基层民主等方面的管理,让农民享受可呼吸农村新鲜空气的市民待遇。(6)创新机制增活力。努力争取湖南省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在冷水滩试点,积极在土地流转、乡村治理、社会事业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大胆创新,建立起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为园区的发展注入活力。如在户籍改革方面,使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能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土地流转方面,做活“土地银行”,实行“股田制”,试行土地流转补贴制。把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规范运作土地银行、土地流转中心等中介机构。规范签订土地流转合同,规范土地收益分配方式。健全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制定强有力的扶持激励政策措施,对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给予适当补贴,给进入市场流转土地的农民以实实在在的好处,促进土地规范流转。积极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参与土地流转,使土地更多地流向农业企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等,不断拓展土地流转的渠道。农村金融信贷方面,可在园区推行林权、宅基地、设施农业基地抵押贷款;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园区的行政村从优秀大学毕业生或区直单位和乡镇挑选优秀人才担任第一支部书记;控制违章建筑方面,可以考虑在园区内组建一个控制违章建筑大队,同时制订优化施工环境的具体操作办法,对建房、征地拆迁、打击阻工闹事等作出具体规定。(7)注重生态创宜居。深入开展 “家园整理”活动,进一步巩固已有的农村卫生整治效果;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做好生态公益林、天然植被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鼓励发展清洁养殖;推广户用沼气池及农村改水改厕,进一步完善卫生日常保洁制度,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城乡一体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运行模式。统筹协调好住宅小区、商贸街区、产业园区建设,科学设置工业生产环境功能区和居民生活环境功能区。严控高耗能、高污染、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进入。努力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的魅力新伊塘。三、主要保障措施 进行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是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具有重要探索性意义的尝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我们将充分利用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的有利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之路,促进小城镇建设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早日迈入新型的小康城镇。1、组织领导到位。将成立由区发改委和镇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