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度九年级语文试题模拟二.doc_第1页
2014-2015学年度九年级语文试题模拟二.doc_第2页
2014-2015学年度九年级语文试题模拟二.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2015学年度九年级语文试题模拟二 时间:150分钟 总分:120分 第卷(选择题,共30分)一、(共12分,每小题3分)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或书写有误的一组是A.耷拉辗转(zhn)膂(l)力吹毛求疵B.匮乏磕绊(bn) 晕圈(yn)汗流浃背C.窒息无垠(yn) 自艾(y) 光怪陆离D.浮燥 虬(qi)枝水渍(z) 望眼欲穿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_: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_,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在_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_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A、停息、安静、逐步、仿佛 B、栖息、宁静、逐渐、好像C、停息、宁静、逐渐、仿佛 D、停息、安静、逐步、好像3.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今年武汉将向世人展示中国的绿色发展、武汉的生态文明形象。B.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人托晚报帮忙寻找一位贫困者,并愿意资助对方。C.校园雕塑是校园文化的缩影,以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成为校园文化不可忽视的一环。D.学生语文能力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是否进行了大量的课外阅读。4. 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海面长列的巨浪猛烈地撞击着岸边的岩石。它那愤怒的咆哮声有时像大炮轰发,_,_,_,_,_,海风狂卷,海涛怒立,冲激着灯塔下的石矶。有时又像远处的人声嘈杂继而又像长叹的声音,或者也像一种呜咽以至完全寂静再后来又是一阵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像森林呼啸A B C D2、 (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苏轼的故乡观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 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 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 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5.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B.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C.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苏轼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D.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D.“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吾家蜀江上, 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B.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C.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D.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三、(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魏节乳母者,魏公子之乳母。秦攻魏,破之,杀魏王瑕,诛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令魏国曰:“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节乳母与公子俱逃,魏之故臣见乳母而识之曰:“乳母无恙乎?”乳母曰:“嗟乎!吾奈公子何?”故臣曰:“今公子安在?吾闻秦令曰:有能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乳母倘言之,则可以得千金。知而不言,则昆弟无类矣。”乳母曰:“吁!吾不知公子之处。”故臣曰:“我闻公子与乳母俱逃。”母曰:“吾虽知之,亦终不可以言。”故臣曰:“今魏国已破,亡族已灭。子匿之,尚谁为乎?”母吁而言曰:“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今持逆乱而以求利,吾不为也。且夫凡为人养子者务生之,非为杀之也。岂可利赏畏诛之故,废正义而行逆节哉!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也。”遂抱公予逃于深泽之中。故臣以告秦军,秦军追,见争射之,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秦王闻之,贵其守忠死义,乃以卿礼葬之,祠以太牢,宠其兄为五大夫,赐金百镒。君子谓节乳母慈惠敦厚,重义轻财。夫慈故能爱,乳狗搏虎,伏鸡搏狸,恩出于中心也。诗云:“行有死人,尚或墐之。”此之谓也。 (节选自列女传)【注】镒:古代的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昆弟:兄弟。墐:j埋。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匿之者,罪至夷 夷:灭族B且夫凡为人养子者务生之 生:生存C祠以太牢,宠其兄为五大夫 祠:供奉D秦王闻之,贵其守忠死义 贵:以为贵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字与其他三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知而不言,则昆弟无类矣 B. 母吁而言曰C. 今持逆乱而以求利 D. 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也10下面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的魏公子是魏王的儿子,魏节是魏公子的乳母。故事讲的是发生在战国时代的事。B秦始皇知道乳母带着魏公子逃亡后,就以高官厚禄诱惑乳母交出魏公子 ,遭到乳母的严词拒绝。 C秦王认为乳母用死来维护忠心和义气的精神可贵,于是按照大臣的礼仪厚葬她。 D文段最后以“乳乳狗搏虎,伏鸡搏狸”类比乳母的忠义之举,并引用诗经中的话赞扬她。 第卷(非选择题共90分)四、(14分)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12.填空。(10分,每空2分)(1)何时眼前突兀不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3)镜里朱颜都变尽, 。酹江月(4)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中,“长风破浪”比喻 ,这两句诗表现诗人 。五、(1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 花开的声音 陈文和花开也有声音么?一个夏季的晚上,我在住家的阳台上,就捕捉到昙花开放的声音。那棵昙花的花苞早在两三天前就显露出了雏形,这个“雏形”的花苞越来越大,在枝头垂首有如纺锤。那一夜,我估摸它会开放的,便在阳台彻夜守护着,耐心地等待,等待。近午夜十一时,那美好的时刻终于在焦灼的期待中来到了。它的花苞慢慢地鼓胀起来,好像原先干瘪的汽球一下子灌进了风,紧接着,我便听到一声“噗”的响动,那是我盼望已久的昙花开放的声音。只见那由许多纤长洁白的花瓣组成的花蕊,快速、灿然地开放了。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倩女,只一刹那,便羞煞了天际那半轮夏月,那美的光焰,撒向城市街道,使夜的峡谷为之闪闪发亮。除了昙花,我还真切地听到茶花开放的声音。茶花的开放可不是那种“急性子”,早在夏季时,它的蓓蕾就在枝叶间开始孕育,开头只有一粒米那般大小,和叶芽的形状几乎难以分辨,过了好几天,它的雏形才微微显露出来,又再好几天,它那结实的体态和叶芽松动的体态才泾渭分明。茶花花苞的长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一个长途旅者,走过了夏天,又走过了秋天,到了冬季,那一头尖的椭圆花苞,那花瓣如鳞片重重包裹的花苞,才终于展现在你的面前,但距离开放仍有些日子。我栽在阳台的那一株茶花,叫“五宝茶花”,枝头共有十几个花苞,它们之间好像有个约定,谁先开谁后开。那一天是休息日,我终于看到第一颗准备开放的花苞有些异样了,它在微微地颤动、颤动,仿佛是个睡美人,在阳台上睡了许久、许久,此刻才在深绿色的枝叶间苏醒,惺忪的眼眸,抖动的睫毛,微微地张开,张开。那张开的声音,和昙花的那一声“噗”完全相反,它是那么细微,那么柔和,那么舒缓。昙花开放的声音是短促的,茶花开放的声音是悠长的,不管短促或悠长,都是那么动听,那么迷人。由此我认定:花开的声音是自然界一种最美妙的乐曲,或者说是一种天籁吧!花儿这样,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何尝不是如此。当它突然出现时,也会有一种异样的信息,一种类似花开的声音,那是一种文明之花开放的声音。美好事物的孕育、萌发、成熟,也有个渐进的过程,或许中间还会出现一波三折,受到某种压抑和禁锢。当它“破茧而出”或“破墙而出”时,会出现多大的冲击波啊,那一瞬间闪亮的冲击,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无限的惊喜。这种声音,你只有保持一份纯净、洁白的心态,于细微处才能听到。对于美好的事物,不要有疏离感,要把它置于自己的关爱之下,用自己的羽翼和体温去为它孵化和催生,这样,你就可以及时地听到另一种“天籁”了。长时间以来,我都迷恋于谛听各种花开的声音。我始终认为,在人世间,倾述是一种方式,谛听也是一种方式。一个人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是十分幸福的,因为花开的那一刹那,会最充分地展开事物的内秀和外美,会给你带来一种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满足。 (选自2011年第1期南方,有改动)13、从第段看,作者写出了昙花什么物点?作者是怎样描绘出这些物点的?(6分)14、第段中作者说“长期以来,我都迷恋于谛听各种花开的声音”,从全文看,这是为什么?(4分)15、题目“花开的声音”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听到这种声音?(4分)16、观照全文,作者如何由物及理,从自然之花联想到“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简要分析。(4分)(8分) 根据要求完成17、18题。2015年2月28日武汉市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是武汉市第四次申报全国文明城市,12年来,武汉市一直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而冲刺攻坚。1000多万武汉人民用4000多个日夜的不懈努力,圆了这一梦想。这是我省继宜昌获评全国文明城市之后的又一殊荣。然而,最近有媒体透露,通往某小区的路边空地上堆满垃圾,小商贩占道卖菜,废弃物成山,虫蝇横飞,恶臭充鼻。这里的居民十分不满,抱怨文明创建之后职能部门无人问津等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某学校开展了以“文明一直在路上”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17.学校“志愿者协会”准备组织一次志愿者活动,向大家征集活动建议。思考我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后“怎样保持文明创建的成果”这一问题,从不同的方面提出四条建议,并用简明的语言分条表述出来。(4分)18.在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后,小明同学认为,现在可以松一口气了,没有必要把每个人限制得死死的,文明城市称号不是已经到手了吗?请你写一段话,说服该同学,令其信服。(字数100120字)(4分)七、作文(50分)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于2015年2月27日揭晓。 其中最美乡村教师授予朱敏才、孙丽娜夫妇,他们一位是走遍大半个地球的退休外交官;一位是退休的高级教师。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颁奖词: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对于即将步入人生重要转折点的你们,信念这种精神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请依据以上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20142015学年度九年级语文试题模拟二参考答案一、(共12分,每小题3分)1.D 2.C 3.A 4.D(前语境的落脚点为像大炮轰发,与人声嘈杂不吻合,排除C。与人的长叹或呜咽也不吻合,排除A。以至完全寂静肯定不行。再后来和前语境的有时不吻合,排除B。只有像森林呼啸和像大炮轰发吻合,选D。)二、(共9分,毎小题3分) 5.C (“不仅仅是“错,原文说的是“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6.B (“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错,本文阐述苏轼把他乡认作故乡是为了说明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7.A( B.原文说的是“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C.因果关系不成立;D.“泛化了的故乡”错,应该是“异乡的故乡化”。)3、 (共9分,每小题3分)8.B 9.B 10.B四、(14分)11.乳母用自己的身体替公子遮蔽,箭射到她身上的有好几十根,最后乳母和公子一起死了。12(1)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不尽长江滚滚流;(3)只有丹心难灭。(4)施展政治抱负;理想定能实现的自信乐观五、(18分)13、凸显昙花破蕊而开的迅捷,开放瞬间的灿然美好(3分)。用比喻、拟人,夸张的写法,从鼓花苞的时间、花苞形态、开放动态等方面写(3分)。14、花开的声音是自然界最美妙的乐曲,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是十分幸福的。(4分)15、文明之花开放的声音。保持纯净、洁白的心态,于细微处谛听,对美好的事物要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