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大学语文简明教程期末复习.doc_第1页
东莞理工学院大学语文简明教程期末复习.doc_第2页
东莞理工学院大学语文简明教程期末复习.doc_第3页
东莞理工学院大学语文简明教程期末复习.doc_第4页
东莞理工学院大学语文简明教程期末复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语文简明教程期末复习整理:陆世坤形式:闭卷题型:1.填空30分2. 名词解释及翻译20分3. 分析题20分4. 作文30分第一讲:诗经一、重点学习蒹葭1、分析(1)思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2)思考:“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所谓”是什么意思? 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被念叨。 (3)思考:你怎样理解“在水一方”?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4)“苍苍”,“凄凄”,“采采”的使用有什么作用?三个同义的叠词, 描绘蒹葭的繁茂。 (5) “为霜”、“未晞”、“未已” 的变化有什么作用?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 (6)“方”、“湄”、“涘”; “长”、“跻”、“右”和“央”、“坻”、“沚”的等字的变换,起什么作用?用“长”、“跻”、“右”,描述道路的艰难。用“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以及“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等句子,显示“伊人”位置的移动,增加伊人寻找的困难。 赏析:现代的人更愿意将“伊人”理解为意中人,把它当做爱情诗来读,或是将“伊人”的理解抽象化,视为美好理想之类的象征,“在水一方”则涵容了时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它的三章只有一意,一意化为三叠的组织章法,既创造出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又起到了深化意境的作用。第二讲楚辞屈原的作品,是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用他全部生命的热情铸就的,从而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三、借景抒情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有几种借景抒情的范例?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渲染、扩散和深化了抒情主人公的相约未见的愁情,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鸟儿为何聚在水草上中,渔网却为何挂在树梢上;麋鹿(本应在山野),为何来到庭院吃东西,蛟龙(本应在山渊),为何来到水边”,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比喻自己所愿不得,失其应处之所3、极力铺陈美好场景四、读“筑室兮缭之兮杜衡” ,看看诗中一共列了多少种植物,罗列这么多植物的作用是什么?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v 一方面是美化环境,渲染浪漫的气氛。绘制出一个一切都无限美好,处处喜气洋溢的氛围,使整个画面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幻奇境界。v 另一方面,这些香草,香木是一种比喻、比拟、比兴,明写美物、美事,暗写美的人、美的心;美的事物、美的画面衬托着动人的爱情,动人的理想,包蕴着对幸福爱情生活的无限陶醉和对无限美好理想的难以遏制的追求的力量。 五、景物描写在诗歌中起到了什么作用v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描写秋天景色的千古名句,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v 通过“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等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的描写巧妙衬托了主人公爱而不见,事与愿违的内心情绪。v 诗歌中极力铺陈美好场景,缤纷多彩,绚丽斑斓,展现了诗人奇异丰富的想象力,表现了一种美丽凄婉、如梦似幻的浪漫意境。六、比较:蒹葭和湘夫人的异同同:1、秋天秋景2、水边3、追求的执著与结局的惆怅异:1、语言上的差异。 蒹葭:语言清新,简洁,朴素。 湘夫人:语言瑰丽优美,有极强的表现力。2、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蒹葭:平和冲淡 湘夫人:热情奔放3、不同的象征意义。七:赏析:选自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屈原十一篇作品的总称。湘君得知湘夫人应约将来的消息后,喜出望外,在渴盼中准备相会的欢喜之情。一口气罗列荷,椒,桂,兰十多种奇花异草香木芬树,色彩缤纷,香气馥郁,极力表现相会地华美艳丽,目的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是全诗最富想象力和浪漫的一笔。第三讲诸子散文论语语录选讲解v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 子张说:“请问哪五种。” 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v 博施:广施恩惠。 济:原意为“渡”,引申为帮助、振济。 何如,如何,怎么样? 近取譬,就是拿自己作比方。 仁之方也,意思是“这是仁义之道”。假如有人君能广施恩惠于老百姓,又能振济万民于患难中,他的德性怎么样?可以称得上仁吗?孔子回答说:“哪里仅是仁道,那一定是圣德了!尧舜或者都难以做到呢!所谓仁,自己要立身处世,同时也使别人立身处世,自己要通达,同时也使别人通达,能够拿自己打比方,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v 克,约束; 复,实践,履行; 一日:一旦。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这就是仁一旦约束自己而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天下也就归依于仁了。修养仁德全靠自己,难道会靠别人吗?” 目,具体的条目。 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 事,动词,实行。 v 难:指患难,引申为后果、后患。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虑:看的时候要想想看清楚了没有;听的时候要想想听明白了没有;待人的脸色要想想是否温和;对人的态度要想想是否恭敬;说话要想想是否忠诚;做事要想想是否认真;有了疑问要想想怎样向人请教;遇事生气时要想想后果;有利可得时要想想是否正当。” v 富,财物多;贵,地位高。 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穷困和低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去抛掉它,君子不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不会在吃一顿饭那样短暂的时间里离开仁德,就是在仓促匆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 第四讲历史散文垓下之围学习第一段项王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们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都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完全已经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写项王被围垓下,四面皆楚歌,渲染垂危情势,制造悲凉气氛;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项王一直骑着。在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跑!骓马不往前跑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把你怎么办?”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写项王诀别虞姬,悲歌慷慨,表现英雄末路多情而无可奈何的心境。第二段找出描写项羽语言和动作的句子,思考这些语言和动作呈现出项羽的什么性格特征。 语言:“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自负,失败而心不服)动作: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 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威风凛凛,气势逼人,勇猛无敌,英勇善战)v 第二段写东城快战。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突围失道,陷大泽中; 二是自认兵败被围,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表现其恃勇自负; 三是写东城快战,连斩敌将,说到做到,部下叹服,展露他勇猛无敌的英姿。第三段v 第三段写乌江自刎。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因愧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南逃; 二是将宝马送给乌江亭长; 三是将头赠给故人,自杀。 这三层主要表现了项羽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一面。第五讲魏晋诗文登楼赋学习第一段登上麦城城楼向四面眺望,姑且假借时光消解忧愁。(我)看这座楼宇所处的地方,实在是明亮宽敞少有匹敌。漳水和沮水在这里会合,弯曲的沮水环绕着水中的长形陆地。楼的北面是地势高平的广袤原野,面临的水边之地、低湿之地有可供灌溉的水流。北接陶朱公范蠡葬地的郊野,西接楚昭王的坟墓。花和果实覆盖着原野,农作物布满了田畴。这地方确实美,但不是我的故乡,竟不能让我短暂地居留。 v 首句以“忧”字奠定抒情基调,由登楼四望,引发怀乡之情,一个“忧”字贯穿全文,这二句是全赋纲领。v 地理位置好v 古迹人文美v 自然环境美v 物产之美v 最后一句,笔势陡转,发出了喟然长叹,点出了作者所销之忧,是羁旅他乡、怀念故土的愁思 此段交代登楼之因,描写登楼所见之景,以及引起的思乡之情。作者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前面所写的山川美好的乐景,其目的是为了反衬怀旧思归之哀情。以乐衬哀,愈见其哀。这样,一个满怀忧思、怅然失意、羁旅他乡的文弱书生的形象,便跃然眼前了。 第二段生逢纷乱浑浊的乱世到处迁徙流亡啊,长长地超过了十二年直到如今。念念不忘想着回家啊,这种忧思,谁能承受。靠着栏杆远望啊,面对北风敞开胸襟。地势平坦可极目远望啊,挡住视线的是那荆山的高峰。道路曲折而漫长啊,河流长而渡口深。故乡阻隔令人心悲啊,止不住泪流满面。从前孔丘在陈绝粮,曾叹息说“归欤,归欤”。钟仪为晋所俘仍操楚国乐调,庄舄显贵,病中思乡,仍发出越国的语音。怀念故乡的感情人人相同啊,哪会因为穷困或显达而变心。 v 这段由诗人动作开端:凭栏槛遥望开襟极目涕横坠,v 既描写了山川景物,v 又引用了古人古事。v 层层深入地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v 然而,这并不是他忧思的全部内容,下段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往深广出开掘拓展。 写在城楼上遥望故乡, 抒发强烈的思归之情。第三段日月一天天消逝啊,黄河水还没有到澄清的那一天。希望国家能统一平定啊,凭借大道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力。担心自己像匏瓜那样白白地悬挂在那里,不被任用。害怕井淘干净了,却没有人来打水吃。在楼上徘徊漫步啊,大阳将要下山了。萧瑟的风声从四处吹来啊,天暗淡而无光。野兽惊恐的回头望寻找伙伴啊,鸟张开翅膀互相鸣叫。原野上静寂无人啊,远行的人还在匆匆赶路。内心凄凉悲怆啊,心情悲痛而凄伤。循着阶梯下楼啊,闷气郁结,填塞胸臆。到半夜难以入睡啊,惆怅难耐,辗转反侧。写凄清暮色中的悲怆心情,表达怀才不遇之忧 八、登楼赋的艺术特色 1、结构严谨,脉络分明2、抒情方式灵活多样3、语言清丽自然 九、背诵短歌行通读饮酒第六讲唐诗春江花月夜学习第一部分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蜿蜒曲折的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v 诗人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树,月下的沙汀,这一切都因为有了迷人的月色而显得更加朦胧、神秘而又美丽。这是诗歌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 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v 诗人由宇宙自然的美及其永恒的叹赏进而生发出人生短暂的惆怅,“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祇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月夜的美景因这些富于哲理意味的诗句而增添神秘气氛,望月怀人的情绪又因为对宇宙无穷的思索而变得深沉、幽邃。这是诗歌的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诗人由月下江水的流逝进而联想到驾着扁舟在江中漂泊的游子和思念游子的闺中之妇。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妆镜台上是月,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善于长途飞翔,却飞不出月光之外;鱼儿在深水中跃动,只能徒然激起层层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第四部分“闲潭梦落花”,暗示春将归去,春光已开始凋谢,游子仍不得回家。江水天天流走春光,落月夜夜空自西斜。 斜月渐渐沉入迷朦的海雾,暗示希望渺茫,团圆无望,以碣石、潇湘相距遥远,暗示离人远隔,相见极难。游子浪迹天涯,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即将西沉的残月的余晖,洒满江边摇荡的树林。最后八句是诗歌的最后的一个部分,由写思妇转向写游子,主要是抒发江湖游子辗转反侧的思归之情。 五、内容概括诗人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景色,并由此引发宇宙奥秘、人生哲理的探索,表达对游子思妇离别相思的同情。 六、找出明月初升、月上中天、月渐西落、月沉江海的诗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第七讲宋词一、词的分类v 按字数多少可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字以内的为小令,至字为中调,字以上为长调,长调又称慢词。 二、李清照声声慢思考: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主旨句是哪句?回答: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思考:为了写“愁”,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回答:淡酒、急风、大雁、菊花、梧桐雨思考:这首词表现的情感内容。 本词通过对残秋景物、生活细节和凄苦心境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晚年孤苦无助,悲凉哀愁的处境和心情,从而倾吐了词人家破人亡、凄苦绝望的内心痛苦。五、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1、作者简介p1062、上阙内容分析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遥岑即远山。远目,极目远望。放眼望去,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只可惜都已经沦陷于金人之首,山岭也似乎在向人们表示无限的忧愁和愤恨,使用的是移情及物的写法。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夕阳的余晖映照着楼头,离群的孤燕发出了哀鸣 。这既是实景描绘,又具有象征意味,黄昏落日令人想到南宋国势衰颓,离群孤燕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直抒胸臆,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望、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3、下阕的典故v 一是用张翰在洛阳做官,秋风起,想到家乡的风物,便弃官而去的故事,表示自己有家难归,因为家乡已被金人占领;同时,自己有报国的壮志,也不能辞官归隐。v 二是用刘备鄙视许汜的故事,表示自己决不求田问舍,追求个人私利,要像刘备那样,意气风发,以国事为重。v 三是用桓温感伤岁月流逝的故事,表示时光流逝,挽救国家危亡的壮志难以实现,以致蹉跎岁月,虚度年华,悲哀之至。 4、艺术特色第八讲元明戏曲课文学习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v 没想到春花花色鲜艳开遍,可惜是开在破败冷寂的庭院。可叹良辰美景尤在,但赏心乐事却不知在谁家庭院,美丽的楼阁飞檐,华丽的亭台栏干;细雨丝丝、轻风片片,烟雾笼罩、游船斑斓,深闺人领略这大好春色太难! v 杜丽娘面对美丽的春色,她的心里在怎样活动? v 在这样的春景中,杜丽娘先是惋惜只有“断井颓垣”相伴,后是感叹“忒看的这韶光贱”,核心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惆怅郁闷。通过杜丽娘的直白,以“乐景”写“哀心”,“倍增其哀”,宣泄了杜丽娘内心的郁闷,表达了她追求自由的热望。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靡外烟丝醉软。春香啊,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啊。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旦去罢。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v 青山开遍了红色的杜鹃花,荼蘼花外游丝飘忽柔软。春香呵,牡丹虽好,哪能开在百花之先!凝神听,燕子的清脆叫声明快如剪,黄莺流啭的歌声柔和润圆。 v 怎样理解“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得先”? v 牡丹虽然美艳,但它迟至暮春才开花,不能开在百花之先。其实这是杜丽娘以牡丹自比,哀叹自己的青春被耽搁了。 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v 看不厌的春色无限留恋,即使赏遍十二亭台也是枉然。倒不如就此尽兴回房打发日子。 v “枉然”、“过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境? v “枉然”,是一种得不到任何收获或满足的失望;“过遣”,是一种打发日子的无可奈何。这两种心境都出自惆怅、忧伤。曲中不加修饰的白描出来,更显得真切动人。这种心境是对自己青春逝去的感伤,也是对礼教束缚的愤懑。透过感伤和愤懑,我们可以看到对自由、幸福的热望和追求。九、汤显祖的至情观v 1. 情:对理想世界的强烈憧憬v 2. 理:封建礼教、程朱理学、和封建道德观对人们思想上的禁锢。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题词) 十、牡丹亭的思想内容和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通过描写贵族小姐杜丽娘和青年书生柳梦梅曲折奇幻的爱情故事,深刻地反映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摧残和个性的压抑,热情地歌颂了女主人公“为情而死”,“死而复生”的感人至情,表达了明中叶后反对理学统治,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 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通过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形象去体现。杜丽娘是一个对桎梏人性的现实极为不满,进而以特异的方式大胆地冲破封建束缚,热烈地追求幸福爱情和个性自由的贵族少女形象。 十一、牡丹亭艺术特色A、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作者采用梦境、魂游、人鬼相恋、还魂复生等超实幻想情节来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B、采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对杜丽娘的残害。逼得活生生的一个妙龄女子,害春病而死。而杜丽娘的死,也是封建时代千万个女子命运的悲剧,是时代悲剧的缩影和典型代表。 C、优美的文字和唱词,情景交融地委婉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感情怀,成为千古绝唱。第九讲明清小说一、曹雪芹简介p140二、黛玉葬花学习v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v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v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v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以柳绿桃谢之无情,吊园之盛衰无常;以巢在燕去之悲,哀人之将逝园之将荒。v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v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对长期迫害她的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的控诉。v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是黛玉独守纯洁、至死不渝的宣言书。表现她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翻译:花啊!你今天逝去了我替你埋葬,不知何日就换我被埋葬了? 我今天葬花人人都笑我痴,改日葬我的是谁呢? 看着春天逝去,百花凋落,就是红颜老死的时候了。 一刹那,春天逝尽红颜老去,花落人亡无人知!三、葬花吟的艺术特色v 1、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自身遭遇和人生的一曲哀歌,也是表现黛玉思想性格的一首重要作品。同时,作者用葬花之举渲染悲凉的气氛,别出心裁又十分贴切。 v 2、这首诗风格泣楚感慨,动人心魄,林黛玉以花喻人,由花开花谢的自然规律推想到青春的短暂和人生由盛而衰,由衰而灭的宿命,表现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黛玉以吟诗来抒发其内心的孤独和伤感,能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 v 3、同时,这首诗也并非一味哀怨泣楚,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正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的控诉!“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则是对幸福和自由的幻想和追求;“末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同流合污、不甘低头屈服,“宁为玉碎,不作瓦全”的高洁孤傲的性格。这些,才正是黛玉这一形象的价值之所在。v 4、黛玉葬花是宝黛爱情发展的一个高潮,也使他们爱情悲剧的一个预兆,在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四、 黛玉葬花中刻画出林黛玉怎样的形象? 林黛玉热烈而执著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但对于她这个寄人篱下,身子染病,且又出在封建社会,封建礼教束缚的大家庭里,这简直是不可能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正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的控诉!“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则是对幸福和自由的幻想和追求;“末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同流合污、不甘低头屈服,“宁为玉碎,不作瓦全”的高洁孤傲的性格。同时在黛玉葬花中也反映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全诗充满落花飘零,人去楼空的如生命的悲哀;对自己青春年少,红颜薄命的哀叹,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在黛玉葬花及葬花吟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十讲新诗一、神女峰课文学习“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v 大家都觉得神女峰是值得赞叹,值得欣赏的,而对女性独立地位的思考处于群体无意识状况。v 与众人不同的是 ,诗人情绪最先发生了转折“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v 作者分明觉察了神女偶像的可悲性。v 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体从群体中凸现了出来,在她身上开始了女性意识的复苏。 v 这里的“她”是孤独的。“当人们四散而去,谁还站在船尾”v 众人皆醉我独醒。v 悲泣过后,诗人陷入了沉思 “衣裙漫飞,如翻卷不息的云” v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v 这三个简单的阶梯式的排列增强了诗歌建筑美的功效。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v 神女日夜等待怀王,渔人之妻梦想渔夫的到来,这些梦都是美梦,可是经过千年等待,这个梦没有实现,于是成了忧伤。v 诗人对历代相传的美妙神话提出了质疑:“心,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 v “神女”获得的受赞美、受欣赏的地位和品格,其实是长期的封建社会和至今仍有影响力的封建意识加在她身上的束缚和禁锢,属于一种传统的妇女价值观。神女被当做异乎寻常的坚贞的化身来瞻仰,她生存的意义在于“眺望远天杳鹤”,必须失去她自己独立的人格,失去了作为一个真实的、普通人的生活权利,即“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在煽动新的背叛” v “金光菊、女贞子”的象征意义 首先,这是两个花名,而女子历来都是以花作比,所以它们在这里象征着女性。其次,这两个花名也各有深意。“金光菊”象征虚幻耀眼的光环,“女贞子”则象征封建文化禁锢在女性身上的枷锁。v “洪流”的象征意义 “洪流”一词,我们可以想见这场对封建文化的背叛、这场女性自身抗争的运动声势之浩大,其势不可挡。若非群起反抗,怎会有如此大的力量。v 女性意识完成从个体到群体的回归正在煽动新的背叛。 v “背叛”的意蕴不仅仅止于爱情,它指向一切对正常人性构成束缚的礼教的锁链。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思想和感情还比较禁锢,个人感情的合法性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诗人从中国妇女的历史命运和现实处境的感受、思考出发,向往与呼唤充满人性关怀的新爱情观,勇敢地打破神女坚贞守节成为经典标本的神话,视为“新的背叛” “与其在山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v 女性意识,丢失千年,终于又回归了自我。二、思考1、神女峰怎样展现女性独立意识的发展过程v 群体无意识v 女性个体意识的复苏v 从个体到群体的回归v 回归自我2、怎样理解诗中的神女意象?v 在诗人眼里,神女不是神,她不相信神女的爱心会变成石头。神女仍是众姐妹中的一员,是一个超越时空的中国妇女的化身。因而,在诗人潜意识里,一种背叛的洪流已在涌动,沿袭千年的伦理观终于动摇、崩塌了:“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神女的人性终于得以熠熠闪现和复归。诗人运用意象化的抒情方式,凭借神女浪漫柔美的意象与诗人优雅温婉的灵性,把这份千古之爱言说得蕴藉而有分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